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ingdingcocosd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记录] 丁丁四年级成长记录(200409)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08:26:47 | 只看该作者
2014.6.16
丁丁学校原定计划是24号期末考试,这几天来复习的节奏很快,天天在学校做卷子。中午放学时,丁丁说:太累了,以前没觉得累,现在是真累了,写字写的手都疼了。看来还是平时写的太少,缺乏锻炼啊。下午,又收到最新通知,考试改成27号了。我倒是希望早一点考完算了。
语文:听写第四单元课后生字
英语:做三张黄冈的专项训练卷子
数学:做简便运算卷子一张。
古诗:新背《 峨嵋山月歌》
英语阅读:Key Words系列: With Peter And Jane 5A Where we go
中文阅读:《汽车画报》杂志、重看《幸运的卢克》,我发现丁丁越到要考试的时候越喜欢看漫画类的书,可能是他自己放松的一种方式吧
睡前亲子读书:没有                                                                                    
家务劳动:  遛狗
睡前英语:听黄金百科。

点评

我们一天结束,上午语、数,下午英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10:12
我们是26,27号考两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09:33
基本功抓得很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09:23
复习紧张,要劳逸结合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09:01
还是有条不紊的进行,丁丁真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08: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发表于 2014-6-17 09:36:09 | 只看该作者
丁丁真不错, 复习之余还能读很多的书, 我们也是铺天盖地的试卷。 趁着上厕所的时候看可怕的科学。

点评

我们也是,这几天上厕所就是休息,一会儿报告:我去上大便,于是半天不出来。在厕所看闲书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10:12
三年级的时候就两天了, 一天语文数学,一天科学英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09:42
小学就要考两天么?高考才2天,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0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0:17:28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告诉丁丁,妞来参观了。趁机教育他,你看看,人家还夸你呢,你要好好表现才行啊。他去榴琏家看了半天,又要求回来看看我都写了他些什么。然后去做自己的卷子了,看来论坛上舆论的引导是有用的要好好利用才行啊。
又让他看爱睿家睿弹琴的感觉,正好他在练琴,弹的是《绿袖子》,我问,你有什么感觉啊。他说,好象看到眼前是一群在山坡上吃草的羊不知这感觉从何而来。
做卷子的时候,放了36首钢琴曲给他听,当背景音乐了。

点评

土豆上有的,给丁丁看看, 看和他想的一样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19:02
绿袖子, 班瑞弹得非常得诗意, 好喜欢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19:01
《绿袖子》好像源于英格兰民谣,仔细回味还真是有天高地阔羊群遍地那悠扬舒缓的感觉,觉得琴为心声,每想象出来一层意境,就会给曲子添加不一样的色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15: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25:51 | 只看该作者
首席语文教师告诉你:学习语文的秘诀(转载)
    不久前看到同行推荐的一篇文章,看后深有感触。虽然作者是个中学语文教师,但是我想,小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异曲同工的。之前有不少家长询问如何培养孩子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后会有一些收获。原文有一定删减。括号内红色的字是我的阅读感受。
我念小学和初中时对语文学习的感觉,用李清照的词来说,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非常发愁,怎么努力也不见提高,有时越努力成绩越低。现在,我学了17年语文,教了9年语文,才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因此,求快速提高的做法都是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什么快速作文、快速阅读、快速记忆,我都不信。
语文学习的过程为什么非常缓慢?因为这个过程不单单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它是一个熏陶情感、提高审美、培育道德、学习做人的过程。(我常对孩子们说:要想提高语文成绩,语感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而语感又是比较抽象的。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句话,有的人看后能很准确地概况大意,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观点,有的人看后概况根本不知从何谈起,语言啰嗦不明其意,甚至连作者要表达的中心都理解错误,这就是语感的能力差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一定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听说过快速做人法吗?有快速熏陶感情法吗?没有。因此语文学习不能求快,你只要乐此不疲、津津乐道,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正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所以一旦落下,也就很难赶上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今天我把我的语文学习秘诀告诉大家。
我的秘诀极其简单:五“多”——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行。下面分别谈一谈。
一、多读。
杜甫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初中三年,不读几百万字的书是不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读多少的问题,那么读什么书?
一是:应该读有定评的大家的作品。因为读一本这样的书就终生受用。读一本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比读100本现在流行的写少男少女情感的书还要强。(像有的孩子只对阅读漫画有兴趣,这是不可取的。漫画不是说不能读,作为适当的放松可以,但如果一味只读漫画,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就用处不大了。所以,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阅读书籍,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不要只读零金碎玉似的散篇,应该多读整本的书。现在,许多老师、同学都认识到多读的重要,都在多读,但读的往往是零散的名家名篇,而不是长篇名著或大师专集。如果有计划地每学期读一本长篇名著,这样三年就是六本名著。要知道,有的人一生也没读过六本名著啊。读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种人生,你从中得到的人生的阅历、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愉悦、道德的感化、写作的方法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看,课下多读这些被家长、老师看作“闲书”的书,甚至比课上学语文还重要。许许多多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表达过类似的看法:语文不是在课上学得的,而是在课下习得的。(小学阶段,我们学校也有推荐孩子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我上一届教的已经毕业的孩子中,我把这些阅读书目介绍给全班孩子后,调查他们读过其中的哪些?印象很深的是全部都有读过的就是我们班级语文成绩最好,语文素养最高的一个孩子,她的语文基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习作表达能力都是班级的佼佼者,可谓一枝独秀。大部分都读过的是班级语文成绩较好,语文素养较高的五六孩子,而大部分没有读过的孩子就是语文学习能力亟待加强的了。所以,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能力的和语文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
以上谈了读什么的问题,下面谈谈怎么读。
我曾经用两年时间搞了一个实验:批注式阅读。要求学生读书时边读边圈点批注,边把自己的思考、感受写在旁边。阅读是纯粹自由的精神活动,它不是体操里的“规定动作”,而相当于“自选动作”。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相结合,要从别人的作品中读出自己来。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活动。批注式阅读就是把这种旅游和探险的收获记录下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感受都是不同的。批注就是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说,批注的起点可以低些,抓住关键词、品词析句,关注修辞表达,体会关键字词的作用等都可以。主要是要自己能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关注表达。)
批注式阅读除了给文章加旁批以外,还包括写读书笔记。我常常让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写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可以长篇大论,也可以三言五语。写读书笔记,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思考过的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即通过写笔记来探索和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与认识。这样看来,写读书笔记对阅读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另外,我们都认为应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而写读书笔记、批注式阅读,实际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方式,实有一箭双雕之效。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它和我们的生命相始终。不管你愿意读,还是不愿意读,你都得读。而且我认为读在写之上。(读是写的基础。)普通人一生读的时间比写的时间要用去的多得多。而且读是吸收的过程,贮存的过程,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而写是表达的过程,展示自我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所以,多读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十五岁之前的记忆力最好。初中三年要多背名篇。背什么?中华古诗文。中国人几千年的审美、智慧、情感主要凝聚在中华古诗文中,当然要多背。多背多得,少背少得,不背不得。
(记得曾经看过崔峦老师的文章,讲的也是这个观点,他认为学习语文关键的就是多背,像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学财富。如果从小就能去背诵,去积累,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像《弟子规》、古诗词80首等我在我儿子一年级时和他一起学习背诵,觉得对于自己的学习、成长都受益颇多。)现在我越来越认识到,读背古诗词的过程,既是积累典型语言材料的过程,更是在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种子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所谓读书为明理,作文即做人。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是培养能读会写、知书识理、有君子之风的中华少年。而中华古诗词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年学子的心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小学语文中的课文大都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也是积累的好素材,我也鼓励孩子熟读成诵,这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三、多写。
一是写字,二是写文章。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它的书写成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书法。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也愿意写一手漂亮的字。(写字要用心练习才有收获。我假期常布置孩子每天练写几十个字,有的孩子开学后书写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可有的孩子一味是完成任务,只讲速度根本没有质量,这样应付完成根本没有作用。字不敬,心先病,字想写好,首先是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
再谈写作。写作的窍门在哪里?一是多读。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不知道,但一切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说明着怎么写。鲁迅都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小小的语文老师能知道吗?但鲁迅告诉我们,读大家的作品就能懂得怎样写,也就是说,多读才会写。(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明的一封信》中有提到读书方面的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读书必须像蜜蜂酿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只读一方面,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二是多写。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这些精通写作的大师们说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除了每学期必须完成的几次大作文外,应该养成写文学练笔的习惯。它是我们生活见闻史和心灵成长史的记录,有心灵史的价值,务必引起大家的重视。(减负前,我让孩子们写每日一小记,有的孩子能够每日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不管是速度和质量都让人惊叹,但在现在减负的大背景下,这项练习就以自愿为主了。每周我要求孩子至少也保证一篇练笔,但完成程度良莠不齐,用心的孩子水平越来越高。)
四、多悟。
语文学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启迪灵性,而灵性的启迪重在一个“悟”字。用自己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在读书中悟,在生活中悟。比如读书时,应该边读边思考。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思考一下中国人对情的认识。友情是这样不受时空阻隔,爱情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样不受时空阻隔,友情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仇情呢,“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你看,中国人的情是持久绵长的,不受时空阻隔的,这是我中华民族有丰富心灵世界的表现。对生活中的现象也要抱有一颗敏感的善于思考的心。经常地在读书中悟,在生活中悟,日积月累,你就会聪明起来。(这在阅读理解中显得尤为重要。)
五、多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者,实践也。只有多参与生活,创造生活,才有丰富的阅历。行是阅读和写作的源泉。现代学生整天被关在家庭与学校,生活比较的枯燥。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家长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行”的机会。有了行,才有真正的语文素质教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出门游历,不仅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而且对于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都很有帮助。在学校的小博客圈里,我看了很多孩子的博客,但印象最深的是几个孩子的游记,他们都是去外地旅游后,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旅游感受,文图并茂,语言生动流畅,让人大开眼界,很难想象都是出自小学生之笔。)

点评

收藏  发表于 2015-3-10 13:12
多写,这一条通常都是强调多写文章,也应该重视多写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14:16
又跟着丁妈学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10:48
收走啦,暑假加强写作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7 15: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0:4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ngdingcocosd 于 2014-6-18 10:54 编辑

2014.6.17
今天有琴课,继续学习小步舞曲。
语文:做老师布置的卷子一张
英语:没有
数学:做老师布置的卷子一张
古诗:复习《 峨嵋山月歌》
英语阅读:《Dick King-Smith 最有趣的农场动物儿童小说》之《Aristotle》
中文阅读:重看《幸运的卢克》3本
睡前亲子读书:没有                                                                                    
家务劳动:  遛狗
睡前英语:听黄金百科。
睡前,读《中华故事》第10本4个故事、《小古文》1篇、《日有所诵》五年级一个单元、自己看《哈佛家训》5个故事。

点评

谢谢!没想到四本大厚本呢,原以为是个小册子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09:32
我买的是这个版本,也不知道哪个版本好,http://product.dangdang.com/22604061.html#ddclick?act=click&pos=22604061_1_1_q&cat=&key=%B9%FE%B7%F0%BC%D2%D1%B5&qinfo=216_1_48&pinfo=&minfo=&ninfo=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08:39
网上看了好多版本,而且每套书目还不一样,不晓得该买哪套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17:13
看来有必要来本《哈佛家训》,推荐个版本么,一直以为是家族训诫类没入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15:44
上次在一个帖子里看到,好多中、高考的阅读题都出自这套书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8 15: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8:29:56 | 只看该作者
转:老外精读课会讲到的几个重要点:

1、介绍作者
2、阅读技巧(如何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3、词汇理解
4、结构复杂句子的解读,一些习惯用语的解释
5、带领孩子朗读书
6、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
7、一本书讲完之后的复习
8、故事结构梳理
9、配套的写作练习

点评

学习了!这样一套流程下来,肯定会学得很扎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0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8:44: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ngdingcocosd 于 2014-6-19 08:47 编辑

2014.6.18
今天在学校语文、数学考了往年的一张期末卷子。语文没有作文,满分70,丁丁考了69,一个病句改错做错了,跟副班长并列第一。数学满分是100+20,丁丁是94.5+15,错了一个口算,一个应用题,拓展题错一个,全班第二。
语文:做老师布置的卷子一张,听写第5单元课后生字
英语:做家里卷子3张
数学:做黄冈数学卷子小数一张
古诗:复习《 峨嵋山月歌》
英语阅读:没有
中文阅读:重看《幸运的卢克》2本
睡前亲子读书:《哈佛家训》                                                                                    
家务劳动:  遛狗
睡前英语:听黄金百科。
睡前,听我读《中华故事》第10本5个故事、《小古文》1篇,上本全结束了、《日有所诵》五年级一个单元。

点评

丁丁妈,黄冈的数学券你是买的吗?还是网上收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11:10
给丁丁点个赞,名列前茅的牛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09:34
你们期末做的卷子好多,我们课堂上会做,家庭作业基本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19 0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9:42:49 | 只看该作者
转:高效利用时间成为优秀学生

一、记住:时间并不重要
  
  说到学习时间紧张,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怎么挤时间——压缩睡觉的时间、压缩吃饭的时间、压缩休闲娱乐的时间等等,把一切学习以外的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彷佛就是管理时间的终极目标。
  
  为学习成绩而苦恼的同学,常常也伴随着觉得时间不够的苦恼。因为他们觉得,要想把成绩赶上来,必须给自己“补课”——多补习以前的基础或者多找点别的教辅材料来做一下。但是,老师上课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业,每天连作业都做不完,哪里来的时间去自己学习?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几乎达到了人的生理极限了,不太可能再挤得出什么时间出来了,但进步仍然十分有限。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书做题的时候,有些个成绩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学却似乎很悠闲的样子。如果时间利用都到了这步田地,自己还有再改进的余地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用一句话解释:“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
  
  二、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
  
  要明白效率和时间的关系,我们来算一笔时间账:一个人中等努力程度的高三学生,除了上课一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大概有10个小时。这个时间长度可以保证他每天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如果我们要拼命的挤时间,大概能多挤出来多少呢?假设你每天只睡六个小时——这已经很夸张了,偶尔一天只睡六个小时都觉得没什么,而如果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话,很多人都会受不了。然后三顿饭总共只用一个小时,用在走路上的时间(即使是从寝室到食堂到教室三点一线,每天最少也要六趟)也要一个小时,用了洗脸漱口上厕所以及其它杂务也要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我们每天用来学习的时间达到了16个小时。这样,我们比别人的学习时间增加了60%。
  
  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实际上,每天多60%的话累加起来确实相当惊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这样坚持下来,取得进步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过,这笔账漏掉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看同样的内容,有人看一遍就记得差不多了,有人能记住小一半,而有人看了一遍之后啥也记不住。一道普通的数学证明题,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他只需要花五分钟的时间就做出来了,而一个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同学,可能最少要思考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被一道数学题难个半个小时其实很正常。我们这样一算,学习好的同学一个小时可以解决12道这样的题目,而差一点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解决6道这样的题目。我们拼了命的多增加了60%的时间,结果一算(10个小时×12):(16个小时×6)=120:96=5:4。人家一天学习十个小时的效果反而比我们学习16个小时还要高出25%!换句话说,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60%的努力,却换来比别人低25%的效果,这可真够冤的。
  
  这笔账算起来是比较吓人的。尽管这个效率的差距可能不是2:1,但结论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天学习16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学习会让人身心疲倦、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效率上的差距只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越觉得时间不够用;而越是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越觉得时间多的用不完。我有时候到中学里面讲课,讲完之后会让老师们找一些各个成绩段的同学来和我聊聊天,基本情况都是这样:
  
  排名靠后的同学总是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除了做作业以外根本没时间自己学习;而排名靠前的同学,则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没多少,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家庭作业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找点题来做找点书来看,还可以小小的休闲娱乐一下。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改变现状的同学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局面。对于这种现象,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学习时间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观察到关于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有钱的人,因为可以获得投资收入,更能够把握挣钱的机会,所以会越来越有钱;而没钱的人,所有的钱都用来吃穿住行了,没有办法积蓄,所以越来越穷。
  
  通过我们前面算的高三学习的时间账,我们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也存在着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学习好的人,因为看书做题很轻松,时间剩下很多,可以用来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为学习苦恼的人,因为看书做题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难以完成,根本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只能越来越痛苦。学习成绩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挤时间是没用的——就像穷人单纯靠节约储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一样——我们必须记住世界上有比时间更重要的东西:效率。眼睛只看着时间,是无法逃脱“马太效应”的陷阱的。在管理时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记住: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再怎么挤也有限;但是时间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间很大。当我们在思考如果利用时间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么样去从哪里抠多少时间出来,而是怎么样提高现有的时间利用效率。
  


  三、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一原则:学会舍弃
  
  我在《学习改变命运》里面在谈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处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把这句话的思想用在时间管理上,也可以说:“利用好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
  
  有很多人谈到时间计划的时候,总是把它和一张排列整齐的时间计划表联系起来。其实,如果忘了这个原则,计划表列得再漂亮也只是一个摆设。人的时间有限,无论怎么挤一天也不可能挤出25个小时出来。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无限的,即使仅仅是学习,要看的书是永远看不完的,要做的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要背诵的东西是永远背不完的。这节自习课做了一张数学试卷,就不能再做一张物理试卷。即使你的计划完美无缺,但是有一天突然感冒发烧要去看医生,那么计划就会被打乱。所以,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计划完,无论怎么样计划,都不可能把一切安排得天衣无缝。当有很多事情面临选择的时候,当有些任务实在无法完成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回答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如何管理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经济学上的基础概念——“机会成本”,意指你放弃某种机会而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如你投资十万元去开一家杂货店,每个月可以赚两千元,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呢?如果单纯从帐面的“成本——受益”来看,每个月进货需要一万,卖出去一万两千元,收益大于成本,当然值得做。但是,你还有一个选择,可以花十万元开一家手机专卖店,每个月可以赚五千元。这个时候,你还会选择去开杂货店吗?显然不会,因为你只有十万,选择了开杂货店,就等于放弃了开手机专卖店,也就是放弃了每个月五千元的收入。所以,你开杂货店的帐面成本是每月一万的进货,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隐藏的“机会成本”——即放弃赚五千元的“机会”的成本。二者相加是一万五,大于杂货店每月受益一万二,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一个明智的商人都不会去开杂货店而去开手机专卖店。
  
  同样,我们的时间有限,你选择了做某件事情,就隐含了你放弃做别的事情。“做别的事情”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所以,我们做事情的标准,不是“某件事有没有意义”,而是“某件事是不是最有意义”。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时间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弃的人。中学学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被弄的手忙脚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面前总放着一大堆书,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书,认真阅读,而不是同时拿起十几本书随意浏览——这是一种最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只有读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来阅读。那么,该选择哪一本呢?答案很简单:最重要的那本。对第二重要的那本,坚决不看。当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变成了最重要的了。
  
  确保自己一直都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也就是确保了自己的时间一直都在被高效的利用。如果你今天计划做五张试卷,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各一张。那么,请先做你觉得你最需要提高的那门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张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来砸到脑袋,到医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这一张试卷对你的分数提高仍然是极有帮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9:43:33 | 只看该作者
 四、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二原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要放弃的东西,不仅是那些看起来不太有价值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一道难度极高的题目,总是让人忍不住想去挑战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试卷前面的题目之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解决最后一道难题,这样的难题当然值得去挑战,因为它会给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题目坐起来都很困难,那么,挑战这样的难题,不仅不会有结果,还是让你减分——因为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做那些你本来可以拿分的题目。
  
  我们要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适应的题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太简单的题目不要去做,太难的题目也不要去做。让高手去做12道难题吧,我们只做12道中等难度的题目就行了。等我们把中等难度的题目做熟练之后,你自然会发现,原来很难的题目已经不那么难了。
  
  把做题的思想,用来制定时间计划,也对我们大有启发。有的人喜欢头脑发热的制定时间表,排的密密麻麻的,从计划表上看,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了。原计划用半小时背一篇英语课文,谁知用了40分钟还没有背完。这才发现时间不够,连忙放下英语课本,拿起数学题做了起来,还没有做几道题,发现背政治的时间又到了……总之一天下来忙了半死,计划的任务还是没有完成。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三来二去的就对自己没了信心,老感觉计划赶不上变化,于是越来越难以按照计划学习,不久又过起了原来那种杂乱无章的生活。
  
  所以,对于哪些刚开始制定计划的人来将,计划应该定得适度的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预计自己复习某一部分的内容需要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计划用80分钟。让时间宽裕一些,但尽量保证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都能完成。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前一天所计划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给你继续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信心和动力。这样循序渐进,再慢慢的提高标准,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时间。
  


  五、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三原则:根据不同内容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时间
  
  “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能两次度过同一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是很独特的,在每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上课的时间和在家自习的时间,显然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24个小时进行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就管这叫“时间计划”。我们必须学会用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时间相契合。
  
  只有面对于那些需要大量的阅读、理解、背诵的东西,就要安排时间比较长、精力比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扰的时间段来做。为什么呢,因为看书和背书的时候很容易走神。大家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眼睛盯着书本,脑子里却不知想到哪里去了,没准还在想着昨天吃那顿火锅呢。所以如果看书的时候精神比较疲倦,就更容易走神。而且看书从翻开书本到进入状态需要一个时间,大约五到十分钟的样子。你花了十来分钟好不容易开始专心致志了,突然什么事情打断,比如接个电话之类,然后回到书桌前来看书,你又需要花五到十分钟来集中注意力,如此反复被打断,最后你感觉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实际上真正“看进去”的时间不足一个小时。所以看书的时间最好不要被随便打扰。
  
  所以,对于看书背诵的事情,最好选择精力旺盛不容易受干扰的较长时间段来做。
  
  那么,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较容易受干扰的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用来做题。因为做题的时候需要动笔演算,可以强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围环境比较吵闹,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比如下课的十分钟,你规定自己做十道英语选择题,你刚做了五道,突然有同学找你聊天,你的思路被打断了,聊了一会儿有提起笔做第六道,到上课的时候只做了八道,你就收获了八道题目的知识。如果你用来看书,除非你有超人的定力,否则恐怕还没有看清书上写的什么就上课了。
  
  六、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第四原则:注意适当的休息
  
  前面我们在算一笔高三学习的时间账的时候,虽然说拼命的挤时间能多挤出来60%的时间。但是这个60%的时间实际上是由水分的,因为一个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多挤出来的6个小时,是不可能是睡得好休息得好的6个小时的学习效率相提并论的。所以,如果你记住了“效率比时间更重要”,那么,你也就可以理解:在高三阶段要想把时间利用好,除了要挤时间学习外,还要学习挤时间休息。
  
  在我自己的高三学习阶段,我都有睡午觉的习惯,晚上也会在12点之前睡觉。在高三阶段每天都要睡这么多的时间,可能跟我个人比较贪睡有关。但在制定时间计划的时候,保证必要的休息还是应该的。有很多同学在喜欢熬夜,因为夜里安静,有利于学习。但这样就会影响白天的精神,上课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师发现,睡的很不安稳,于是课没有听好,觉也没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其实高中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要浪费时间很容易,一晃就过去了;要努力学习也足够长,学习任务重的时候偶尔熬夜可以,长期如此肯定坚持不住。
  
  七、学会执行:把良好的计划变成现实
  
  就跟我们学习需要预习和复习一样,计划既需要每天执行之前牢记在心,也应该在每天执行之后进行检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我每天制定的计划,每天晚上都要拿出来检查检查,完成了的,就在前面打上勾,没有完成的,就在前面打上叉,然后统计统计完成了百分之多少。刚开始的时候大概能完成60%,时间久了,基本上能维持在80%左右。
  
  我以前看过一个故事,具体忘了是谁。总之是有一位古人,总觉得自己每天都会做一些错事,为了少犯错误,他就想了一个主意:拿出一个碗、一包黄豆、一包绿豆,每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把黄豆放进碗里,做了一件错事就把绿豆放进碗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他就数一数里面有多少颗黄豆多少颗绿豆,然后想一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就这样日复一日,黄豆逐渐增多而绿豆日渐减少。
  
  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每天监督自己的好处。无论做了什么事情,每天睡觉前都回想一下,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做的事情又有哪些做得不好,该怎样改进。这样才能不停的进步,而不至于停滞不前。我们制定了计划,就需要每天都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督促自己不断改进,真正做到制定好计划、执行好计划。
  
  总之,说了那么多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话,就是没有告诉大家该怎么样列一张每天如何安排时间的表格。实际上,这可能是在时间计划中最不重要的一个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填满整张表格,但里面的东西可能对学习毫无帮助。
  
  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张写满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试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试卷写满不是本事,知道该写上什么正确的内容才是本事。时间管理也是一样,列出表格把时间填满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填入正确的内容,然后认真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本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09:48:02 | 只看该作者
內心富足,孩子的品行會更好(转)
      一朋友富有而且修養氣質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時代,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金錢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見過幾個這樣家庭出來的人,出生於中國最貧乏的年代,父母和大家一樣接近一貧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頓肉,也願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快樂分享,孩子們精神氣質如貴族一般。後來等政治環境一好轉,他們總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才夠培養出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

  所以說,不是貧富而是父母對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未來能否豐盛。很多家長不願意痛痛快快給孩子買東西,給孩子花錢的同時反復強調金錢多麼來之不易、要珍惜東西不可以浪費等等,孩子由此收穫到的是匱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錢的關係沉重艱難。

  精神分析心理學說,童年親子關係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通俗點講,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式師,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帶著匱乏感來到社會上,潛意識指揮著自己,也容易處處體驗匱乏與沉重。

  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總是能找到吃力不賺錢的活,即使賺到錢也無法輕鬆享受,一給自己花錢就覺得愧疚,同時容易過度囤積東西,造成更大浪費。例如曾經總被父母說不要浪費護膚品,自己賺錢後忍不住買大量護膚品,卻捨不得用,最後都過期浪費。

  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是:物質攀比可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賺錢上“不思進取”,卻又同時物欲難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盲目囤積。

  一媽媽觀察發現,給女兒買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說要愛惜,不要弄壞或浪費,基本上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兒閒置,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違背當初買它們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費。

  還有媽媽回饋說,給兒子買了顏料和畫筆,教育兒子不要浪費顏料,結果兒子只用畫筆畫畫,不用顏料。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對父母傳遞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傳遞的是制約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這個東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寧願不碰。

  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無論大人認為道理多正確,孩子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大人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如果父母持續不斷以正確為理由強加各種負能量,孩子最終也就變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壓抑,制約在所謂的“正確人生道理”中。

  是否孩子的欲望都要滿足

  有人問,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滿足?

  孩子的欲求滿足還是不滿足,取決於你的能力和意願。有能力也願意滿足,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多多益善。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直言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就是捨不得錢。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誠實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滿足,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不是自己不配得,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

  有一次孩子要一樣東西,媽媽講各種不給買的理由拒絕孩子,孩子直接問:”媽媽你為什麼見不得我開心?”孩子經常能簡單通透的看到本質。父母若對自己內心的匱乏感沒有覺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自己小時候沒得到過的快樂順暢,所以也要跟孩子較勁,讓孩子處處擰巴。

  王爾德說:“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是粗暴,或是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會不忘附加這樣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而這真的是一句帶有說服性的辯詞,它會在最後使我們也同意毀滅自己。”

  不要評判孩子的欲望,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麼,就是需要什麼,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或者不買,請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滿足,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

  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而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一些身價千萬的父母,去趟香港給孩子帶一堆上千塊的童裝,因為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歡的貼紙或搖搖車,卻經常跟孩子較勁,給孩子製造匱乏感。這樣的孩子長大一些,容易變得欲壑難填,跑車名表攀比著買,也很難彌補童年的匱乏感。然後所有人都會感歎一句:就是父母太溺愛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費。

  溺愛幾乎是中國人的萬金油標籤,孩子出啥問題都往溺愛上貼,典型的中國式漿糊邏輯。那些口口聲聲富養就會把孩子養成李天一的網友,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窮養的孩子就要變成馬加爵?

  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眾人皆知,人類一個需求層次滿足後自然向更高層進階,這再自然不過的常識,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滿足越沉溺越瘋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為理論依據,時常跟孩子的需求較勁,看不得孩子順暢開心。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心窮之人一旦擁有權力便容易窮奢極欲,劉志軍成克傑等著名貪官都回憶說,出身窮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

  誠意面對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純淨易滿足。在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經常有來訪者因為孩子的問題找到我們。一個全職媽媽的兒子4歲,內向膽小,見人從不打招呼,也不願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為長期限制吃巧克力,兒子對巧克力呈現出成癮般的癡迷。

  後來媽媽自省,決定徹底放開限制,去香港買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開始不敢相信,問媽媽這些都是給我的嗎?媽媽確認說這都是給你的,你想怎麼吃怎麼吃。結果孩子一路主動跟計程車司機聊天,電梯裡見人就招呼,主動分享,單純快樂得像小麻雀。

  一箱巧克力,就給孩子帶來天堂般的快樂,充沛的能量流動。對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見和回應。一網友說得好,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給你願意給我10塊,剩下8塊都在說:我愛你。

  童年長期的匱乏感,逐漸凝固成內心黑洞,真正欲壑難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後的黑洞依然可以通過自我覺察療愈。若把最惡劣的想像投射給孩子,通過打壓孩子欲求轉嫁自己的匱乏痛苦,還美其名曰為孩子好,則至少毀三代。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著,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將來不會在婚戀中只敢要安全無害的人;物質需要被父母及時肯定回應的孩子,人生追求不會只停留在賺錢層面;一個各方面被充分滿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綻放不可思議絢爛的一生。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哲學家大多出身富貴之家或者有貴族供養。

80年代大家物質條件差不多,但父親給了我“富養”的感覺:我想要1他願意給2,絕不會只給0.8。所以我對物質有很好的品味,清晰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成年後人生追求是了悟真相,在地球上盡情擴展生命體驗,並深信金錢會應我所需流動,富養給與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給孩子傳遞: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奢靡。

  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給他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請不要再傾述養家多辛苦,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的豐盛,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30 , Processed in 0.087564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