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05-17
1.练钢琴;
2. 听<<水浒>>到17集;
发现孩子读书很关注情节,不动脑子的,因为她看了在那里说, 我感觉有漏洞,问她,答不上来.
订了<<小癞子>>这本书, 这本书被说是西班牙文学经典流浪汉小说的鼻祖. 作者不详, 是杨绛翻译的.(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 以前看过她写的<<洗澡>>, 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不知道她还翻译小说. 我在上初一时看过<<小癞子>>的小人书,是我们一个颇有才华的语文老师组办的图书角买来的,当时的理解也有限,觉得就是个可怜的流浪儿童的故事,就如<<苦儿流浪记>>一样, 这次书到后我读完,和苦儿还是有本质不同的. 因为书还是薄也比较小的那种, 孩子看我那么读,好奇也拿来读,比我读的快. 然后忍不住给我讲,我对很多当年看的都模糊了, 听着听着我就发现不对劲的地方
孩子说:"小癞子的瞎子主人和小癞子分葡萄吃, 他们说好一颗一颗吃, 然后又两颗两颗的吃,因为那个待小癞子很刻薄的主人看不见, 所以小癞子就三颗三颗地吃, 吃完后他的瞎子主人说小癞子一定是3颗3颗吃的. 说那个瞎子主人真厉害,居然能猜出来." 我很奇怪瞎子主人怎么知道的? 孩子说:"因为他们两粒两粒的吃小癞子没有抗议. " 这就是孩子看书飞快, 只抓情节的结果, 我说:"这不合常理呀,两人都两粒两粒地吃,也没有不公平,小癞子为什么要抗议? " 孩子无语,说明她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大概情节是知道的.
我看了一下书,其实书里写得是:
瞎子主人说:"这回我让你放量吃. 这串葡萄咱俩各吃一半. 你摘一颗,我摘一颗,这样平分. 不过你得答应我,每次只摘一颗,不许多摘; 我也一样,咱们就这么吃到完,谁也不能作弊."
我们讲定就吃. 可是那奸贼第二次摘的时候改变了主意,两颗一摘,料想我也那样.我瞧他说了话不当话,不甘落后,还要胜他一着; 我只要吃得及,每次摘两颗三颗,或者还不止.那串葡唐吃完,他还拿着光杆儿不放手,摇头说:"癞子,你作弊了.我可以对天发誓,你是三颗三颗吃的."
我说:"没的事啊,干吗怀疑我三颗一吃呀?“
那乖觉透顶的瞎子答到:”你知道我怎么瞧透你是三颗三颗吃呀?我两颗两颗吃,你始终没嘀咕一声呀。“
看完这里,我知道孩子看书只关注情节了,所以很多细节都不知道,这样讲出来自然逻辑是有漏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