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ingg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记录] SAM 成长楼(2004.04 男孩)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nggy 于 2014-2-6 21:41 编辑

1月24日-2月6日

海南岛回来,期间只在强硬要求下读了几篇课文,什么事都没干。充分的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

明日又要和妈妈去马来西亚旅游,真是玩到极致,不知回来后怎么收心呢?


咦,那个 读书记录贴哪去了?
他也偶尔在睡前看看书,科学故事类的《鬼屋捉鬼计》,是本短篇故事集;而我乘这个假期把《不可错过的英语启蒙》全部看完了,很受启发,有些方式需要变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4-2-7 10:14:52 | 只看该作者
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马年大吉,万事顺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1 21:43:22 | 只看该作者
2月7日-- 2月21日

开学一周了.

逐步收心. 什么都没干.

唯一值得说的是, 假期跟着姐姐看电视上了瘾,天天抱着电视看一个封神的神剧,但是,算是柳暗花明吧,他现在天天晚上睡前阅读看上了 封神演义。我这又感觉平衡点了。

点评

“开卷有益” 啊,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24 09:38
我们也是入迷了,瞅着机会就要看。我也去给她找个封神的有声书去听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22 10:58
我们也是入迷了,瞅着机会就要看。我也去给她找个封神的有声书去听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22 10: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09:2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nggy 于 2014-2-24 09:37 编辑

2月21日 -23日
逐步开始接回正轨。

该复习的复习,该预习的预习, 哪怕做个样子也要走一趟。

琴已是很不爱练了, 英语Phonics也成了强烈反对的东东,也就看看原声动画还愿意。奥数已经足两月没碰过了。

语文读读书还行,偶尔也肯练一次字,作业却全部为“良”。

英语开始听 苏斯,看 Litter Bear 和 哈罗德;

中文阅读看 封神精彩故事;


电影大片 《憨豆特工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15:5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nggy 于 2014-4-20 15:51 编辑

4月20日

大人们忙得一蹋糊涂,每日考虑的是能保证孩子吃上晚饭就OK,至于学习,完全无暇顾及了。所以更没时间上网泡坛了。

半个学期过去了, Sam 玩得很Hi , 已有两次因为未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打回条,最近两次测验都很糟糕。

奥数有一搭没一搭的混着。英语也不上心。琴也是混着。唯有羽毛球还是挺爱打。

“你说是不是同学当中最幸福的?” “嗯,为什么这么说?”
“你看,他们平时都要做好多课外作业,周末也要上这班哪班的,只有我什么都不用干,就是玩” “哈,你也知道啊,岂止是你们班,你简直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学生了!”

后半学期得抓抓紧了。

封神看完后,书看得一般了,  东周列国稀稀落落的翻完,就再没看字书,偶尔翻画本。

大片是坚持着: 《上帝也疯狂》1,2 ; 《美国战舰》;《美国队长》; 《小鞋子》;《警察故事》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4-5-19 17:4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inggy 于 2014-5-19 18:07 编辑

5月19日

小人儿越来越大,将要脱离父母家庭的束缚的欲望越来越频繁的露了出来。

学习仍然是大放手,成绩是电梯型,一次在地下N层,下一次又窜到云端,反正,我是不大在意分数,但还是在意学习的状态和方法。

最近看到很多同学家长开始发力,对孩子的高期望不但在每次的测验排名甚至带到平日的游乐当中,实在是看不过去。

被班上“推举”上学校六一演出活动,但练习时间短,选曲颇深,三人合奏《卡农》,刚练就上彩排,结果诸多问题,面临被枪毙,我觉得无所谓,只要孩子尽力了,失败也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项课程,不能逃避。明天最后一次机会,别的家长在急着想法不被刷掉,而我主要在盘算失利如何来开导孩子的问题了,是不是有点太没追求了啊?呵呵。

目前在读《夏洛的网》, 要找本他乐意静下来看的书,不容易。

最近大片  《勇气》,《食品公司》,《小侦探3》,《黄金岛历险记》。 越来越强烈要求自己选片,不接受我给选的,看得我只犯瞌睡。

点评

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需要这样锻炼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30 14: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1:45:53 | 只看该作者
肯定有人转贴过了,但想转帖共享:

2014北京小升初现状及未来发展预测

e度论坛有位家长写下了自己的小升初经历以及对如今应试教育的预测,下面是这位家长的观点——闲话小升初:三好生,点招,现行小升初下的失意者,奥数,跨区,新时代高考的方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三好生
  三好生这个事儿,坛子里的家长意见很大。其中以两派意见为主:一派说干脆恢复统考/点招,我叫他复古派;另一派则认为应该干脆全部实行无差别派位,我叫他平均派。但无论是复古派还是平均派,都对现行的三好生跟升学紧密联系的制度不满意。

  大家都不满意的事情,一定必有其可恶之处。
  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有三好生这玩意儿。虽然不像是现在作用这么大,但也有不小的功效。比如给名校递个简历啊,要是简历里有市级三好学生的奖状,自然大不一样。如果没有这玩意儿,某些牛校,比如四中,连我的简历都没收,门卫大爷一挥手,直接给退来了。不是市三好?另寻别处吧您内。

  按想说我学习不错,那时候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数学一考就是一百,英语虽然满分很少得,但95分以上也是手到擒来。阅读量又是不小,每次语文考试也名列前茅。我还记得,五年级下学期时,有次二里沟中心学区测试,出套语文试题,题目难度比平时学校自己出的什么单元测验难多了,一考全班都懵了,就我阅读量大,没事儿,分数一出来,89分。第二名多少分?69分。从此语文老师就对我另眼相看了。

  我那时的目标校是首师附。因为首师附非常看重“市三好”,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在四五六三年连续拿到“三好生”,从而拿到首师附最看重的“市三好”。我一二三年级因为体育总是不过关,而无缘“三好生”。到四年级时,开始努力,连续两个学期都拿到了“三好生”。到五年级的时候,班里换了一个新班主任。原来的老班主任因为学历只有大专,而被告知不能教五六年级。

  新班主任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她对于班级要求既多又严格,这正好跟我自由散漫的性格不对付,两人在学期中没少闹矛盾,甚至于某次我到最后生了气,好几次干脆请假在家,不去上学。
  果然,到期末,在我的美术成绩一栏中,美术老师以非常工整优美的隶书写了一个醒目的“良”字。

  我还记得那个冬天的星期四,我拿着那个叫做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蓝本本,想起从四年级来所有努力的辜负,以及对未来小升初的无望,一时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我小学班里有一半孩子都是外地户籍,另有一小半也对小升初的残酷现象一窍不通,根本不明白这个“三好生”对我的重要性。

  他们只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就连刚刚担任班主任的那个女老师,也并不明白这一次“三好学生”落选背后的重大含义。她来自平谷县,未曾经历过北京市区小升初的残酷。她并不是有心要为难谁,她只是不知道自己这一次跟学生的意气用事,对于这个孩子的未来将会产生如何深远乃至于致命的影响。

  班上的同学并不冷漠,他们中有很多人都在安慰我,但当我听到有人在小声议论:“某某某为什么哭啊?”“我也不知道。”“是啊,他这人挺怪的。”的时候,我就哭得更伤心了。仿佛觉得自己独自处在一个世界,这是我自己的世界,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世界里的事物,与他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看到的事物截然不同。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却好像在说着另一种来自星星的未知文字,未知发音的未知语言。

  在那一刻,我感到了刻骨的孤独。
  而我只有知耻而后勇,在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学期都拿到了“三好生”。当六年级下学期评选“三好生”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居然告诉我说:“你虽然符合所有条件,但是因为你有一次不是三好,即使这次是三好也评不上市三好了,不如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吧。”然后直接就把我从候选人中给抹去了。

  我当时就无语了,气得都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她。这学期的三好就该跟这学期的表现直接挂钩好吗?即便之前所有学期都是三好,如果这学期表现不好,也不该当选!即便之前所有学期都不是三好,这学期努力了,表现好了,也该选上啊!否则我前五年都不是三好,最后一年干脆破罐破摔好了!
  
  我在这里写这个故事,并不是要揭露或者引导大家去仇视那个班主任。我想要指出的是:三好生这个制度,相当之不靠谱。

  首先,三好生要求所有科目的成绩都是“优”。而许多副科根本没有考试,你得什么成绩,完全被控制在老师的手里。
  其次,小学生的判断力很差,投票的时候很容易被同学老师,尤其是老师诱导,导致真正优秀的孩子被埋没。而且小学生的反抗能力也很弱,即便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不会立刻反抗。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制度如果跟升学紧密挂钩。会让所有学生都开始讨好老师,跟老师不对付的人即使学习再好,也会受到打压,等于变相培养孩子听话,没有主见,说严重点就是奴性思想。

  另外,这个制度往往跟孩子是否听话,以及孩子的纪律、人缘儿好不好挂钩,男孩子吃亏很大。
  综上所述,个人强烈反对三好生跟升学挂上钩。

二、坑班
  在坑班蹲坑、考试,学校面试,然后在家里紧张兮兮地等着MD来到。相信所有XSC的家长都记得这样的煎熬。
  辩证地来看,点招具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给了许多不甘心派位的优秀孩子以冲击名校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又让无数孩子和家长陷入无尽的煎熬和花钱中。

  点招的决定权完全在学校,学校说要你,就能要你,说不要你,连个解释也不给你。
  这其实对所有没点上的孩子很不公平,他们连自己失败在哪里,哪里还有不足都不知道!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初中点招和高校自主招生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最后的决定权都在学校,需要额外报名,考的知识以课外知识为主等等。而且,高校自主招生还在相当多方面具有优越性,大多数人并不能直接录取,而只是加分;从校长推荐、专家推荐到自荐,都有非常详细的规程;考试之后分数每个人都可以查到并公布复试分数线;复试之后加分名单全部公布;还要请社会人士监督。

  可是,很少有人去质疑公开信息极少的小升初点招的公平性或者有内幕,反倒是非常公开的高校自主招生被屡屡质疑,真是怪哉。
  其中缘由,值得仔细品味。

三、点招
  我反对点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点招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游戏,它把社会的很多人完全扔在了外面,并让他们承受了他们本不该承受的结果。
  我小的时候,父母都非常忙。父亲那时常年在非洲跑生意(包括我出生的前后,我父亲也在非洲,那时他在非洲小国冈比亚,1995年冈比亚政变,跟台湾建交,并跟大陆断交,驱逐大陆人,我父亲才回到国内),母亲工作也很忙,根本没时间管我。我常被寄宿在一个开小饭桌的阿姨家。

  阿姨有个女儿,跟我同岁,同小学同年级,时常在一起玩。有时候,我妈出去开会,我每天都是阿姨接我到她家,周末也在她家住。周一到五又去上学,最长好像两个星期一直呆在阿姨家没有回过自己家。
  阿姨和她丈夫都是下岗工人。阿姨下岗后没有工作,一直在家里办小饭桌,她丈夫外出打零工赚钱,其实大多数时候也就是闲在家里,每天就在筒子楼的走廊里抽烟。

  阿姨的女儿小学一到三年级学习还算不错。到四年级开始就渐渐跟不上了,她妈常骂她,说她“不是学习的料”,“榆木脑袋”之类的,老用鸡毛掸子打她。她私下里好几次找我哭诉过,她那时绝望、茫然的眼神,我现在还记得。
  我安慰她,也想帮她,可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帮到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靠在我身上哭。后来她不会写的作业,我就时常偷偷帮她完成。直到五年级的时候,被老师发现,找了她家长。第二天,她眼睛红红肿肿地来学校,我感觉愧疚极了,好久都不敢主动跟她说话,也没帮她写过一回作业。

  后来,她派位去了坛子里家长畏之如虎的六一中学。高中还是六一中学。高二的时候,我遇见她,问她最近还好吗?她只跟我简单地说了句还好。两人各自都有事情要忙,就都走开了。

  大学她去了一所外地的二本,她在网上跟我说,总算可以离开家了。我又是一阵心酸,说实在的北京的孩子,有几个愿意离开家的?可当我想起她家那破旧的筒子楼,总是拉长了脸碎嘴训斥人的母亲,总是黑着脸在楼道里转圈子抽烟的父亲,我忽然也有种想离家出走的感觉……

  不煽情了。就说一个事儿,对于这种底层的家庭,在现行的小升初形势下,根本没有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学习奥数,去报坑班,乃至于参加名校的考试。这一切竞争,直接把他们排除在外,我觉得她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这和中考、高考不同,在中高考里,她就算学习不好,也可以跟我坐在一样的考场里,面对一样的考卷,可是现行的小升初呢?

  什么叫不给平民子弟出路?我觉得这就是不给平民百姓弟子出路。
  朋友,你说对吗?

  另外,说句题外话,中国历朝历代,当一个社会让最低层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就是这个社会崩溃的开始。所谓阶级固化,并不是诸位这样的中产阶级的子女难以晋升成为权贵(权贵本来就是少数,一个社会不可能有很多权贵,无论哪个社会,成为权贵都很难),而是像这样的底层人的子女,没有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晋升成为诸位这样的中产阶级。后者比前者要可怕得多。
  言尽于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让肉食者去忙吧。

四、奥数
  说奥数。
  奥数的兴起其实跟RDF的兴起相当同步。而RDF的兴起,考的是两样法宝,一是竞赛,二是高考成绩。其中一的成绩一样相当辉煌,尤其是在数学竞赛中——今年北京16个保送生(高考新政,只有进奥赛国家队的才能保送),RDF占了一半以上。

  奥数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它是一把尺,能够把一部分适合高考,能拿高分的人挑出来(当然有可能不准)。换句话说,名校想要的是能一路牛下去的“天然牛”,而不是那种人硬逼着学奥数,到最后后劲根本没有,上了名初中就榨干了所有能量的“人造牛”,这种家伙一般都会在中考过后被筛掉。

  奥数本身并无用,中学数学跟那玩意儿也不是一个路子。如果不搞奥赛,那些奥数题目很快就会全部忘光光。奥数题目的答题格式也跟中高考的答题格式格格不入。如果照奥数题那样答解答题,我敢说按中考的评分标准,也就得个1-3分答案分。

  所以当中高考的内容发生改变,奥数某种程度上不再能筛选出尖子生时,或者说筛选的能力不再那么强的时候,奥数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名校废弃。
  中高考改革我们放在六聊,在五我们先说跨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1:46:12 | 只看该作者

五、跨区
  今年小升初跨区变得艰难,惹得大家在坛子里一顿好骂。
  其实小升初跨区在我上学的年代就非常普遍。我在十一读书的时候,无论在实验班时还是在普通班时,班里都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外区。

  毕竟北京的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从高考成绩来看,海淀某学校可以顶过很多弱区全区的一本人数。其中朝阳、丰台、石景山更是成为了生源流失的重灾区。
  说句题外话,十一的实验班其实布满了石景山的牛孩儿。我记得他们组织过石景山某小学十一同学会,十一实验班里,就有20多人是石景山某小学的。

  这三个区要么名校少(朝阳、丰台),要么没名校(石景山),所以导致有雄心壮志的家长全部跑出来找名校去也。
  而这种生源流失,对于本来就弱的教育弱区是致命的。小升初一旦流走的生源,中考时99%不会回原区参加中考。在学籍区中考的考生又几乎不可能考回本区(如果只为了考回本区,当时小升初的时候何必折腾呢?)可以说这些牛孩儿在别区上初中,在别区中考,在别区上高中,再在别区高考,完全为别区做贡献去啦。

  相比较而言,教育弱区在中考中的生源流失很小。因为一是中考的外区招生名额相当有限(比如通州,只有大概前30名才能考出去),二是初中校会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签约(比如潞河的实验班,一半儿都是签约的生源,这些人中有不少是可以考到外区的),因而小升初是教育弱区失血的主要原因。

  经济上来说,地区发展不均衡,就会导致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吸经济发展差的地方的血。比如京津吸干了河北,长三角吸干了苏北、安徽,广东吸干了湖南等等。对于这是否道义,我不做评价,我只是描述现象。

  生源上一样如此,海淀、西城、东城,分别吸干了石景山、丰台和朝阳。朝阳区的前五百名(我的保守估计),甚至前一千名(我的夸张估计),可能都被东西海吸走啦。真是比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还厉害啊!

  因而从宏观上来说,JW限制跨区也是实现教育区域间均衡的必然举措,减少吸血,让教育弱区完成自身的血液循环,而不是让造血干细胞刚刚造出来的新鲜血液全被红细胞搬运到别人身体里去了。

  我相信教育弱区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区能变强,变得像东西海一样布满名校,不是吗?

六、中高考趋势
  这个话题可大了,我在这里就简单聊聊。
  先总结现象:
  1中考名额分配
  2高考英语社会化,不计分数,按等级换算分数
  3中高考调高语文分数权重
  4数理化难度全面下降
  5自招比例逐渐增大

  不得不说,JW这回真的出了重拳,其中1直接针对小升初,损害了名校中下学生的利益,支持了普校鸡头。我觉得这话意思已经很明确了:家长们,您就别非把孩子往名校里面塞啦,普通校中考一样有很大机会进高中名校!

  2345间接针对小升初,因为小升初的目的是为什么?为初中选拔人才,间接为高中选拔人才,终极目的是为了高考,为了升入重点大学,升入北清的人数,对吧?
  其中4直接影响奥数,数理化难度继续下降,让数理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拉分,奥数的地位不可避免地下降。

  2影响英语考级,我那时候考PET1级B,1级,2级。好么,PET2级的难度都快赶上高考了。学了PET2以后,我中学阶段,英语基本可以一直吃小学的老本鸟。

  而现在英语社会化考试,且难度等同于会考。会考有木有!难度比高考低太多了啊,优秀的人目测一大把一大把的,小升初挑选“英牛”的意义也就不那么大了。当然“英牛”相比于“澳牛”还是有一个优势的,就是“英牛”可以走高中国际部,出国的路子。

  3同样影响奥数、英语,语文的比重加大,意味着数学、英语的比重降低。而语文的教学,是很难靠课外班的,注重积累,注重课堂的语文学习的特点迫使学生回归课堂。

  5是一个全球的趋势,中国如今已经加入到全球化的趋势中,不可能独善其身,高考的死板制度背后,是一年年高考考生的流失。有钱的出国去也,没钱的不读高中直接打工去了,只剩下一帮苦逼中产和知识分子在陪他们玩。如果再不改变,我敢说高考制度过不了三十年,就会因为考生数不足而彻底完蛋。不信请百度北京高考参加人数+北京适龄入学儿童数。适龄青年没有减少,可高考人数却一年比一年少,这说明什么?

  最后总结一下,JW对未来的理想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中小学教育渐渐平均化,择校现象也渐渐消停。高中分档次,精英学校走西方的路子,走班制、导师制、自主发展等等,烂校靠高考上个联大海跑儿吧,反正这些学校也没自招权。

  我并不是捧JW臭脚,或者说为JW歌功颂德,只是指出JW的设计,并希望有更多的朋友们能够理解,并且顺应,毕竟在任何时代,跟GOV对着干,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成功的人,往往是能够跟上政策步伐的人,抱着老一套东西,不肯接受新时代,显然是要被时代抛弃的。

七、其他
  不少“砖家”都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多好多好,领先世界,只是高等教育上出了问题,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然而我不认同。
  我觉得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有缺失的,不成体系的,深度过度而广度不够。通俗地讲,就是主科学的不错,副科基本瞎扯,没有的科目更是盲。举例来讲,大多数孩子语数外都不错,然而音乐、美术之类的素养少的可怜。再者,很多理科生连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朝代,唐朝汉朝明朝清朝顺序是怎么样的都说不明白。文科生安个电池都安不对正负极。而没有的科目呢,就更别指望了。中国的中学里没有经济、法律课程,导致大多数人根本不懂怎么投资,挣了工资就会存银行+买房子;法盲遍地都是,我说药家鑫是“三好生”您信吗?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个人,谁让中国中学的法律教育基本为零呢?经济和法律这样重要,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处在近乎是盲的状态,就别指望他们在其他的诸如哲学、心理学等等中国没开设过课程的学科上有什么成就了。

  个人认为,基础教育更多地应该注重广度而非深度,深度是高等教育的事儿。咱们正好给反过来。高等教育给来广度,我一华南理工的同学跟我讲,华南理工学法律的居然要学高数!实在让我匪夷所思。

  个人的一点希冀,就是中小学在数理化等知识难度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可以多开设一些学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深度的挖掘,而扩展知识的广度,多接触一些学科,其实对于大学挑选专业乃至于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都是有利的。
  不是砖家,不是大师,纯粹是聊天儿式的一家之见,欢迎交流。其实说到底,所有的人不都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越来越好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162b1e81ec1da41e#r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12:07:55 | 只看该作者
5月20日 - 25日

要说这“有志者,事竟成”, 上周节目面临枪毙,我内心里已开始消极的等待,而别的家长却紧锣密鼓的行动着,联系练琴老师,临时加课,紧急排练,还专门整理关于曲子的背景资料介绍,发给学校老师,做思想上的铺垫。
进过这一番功夫,果然大见起色,我在隔壁听着居然也听到了动人的旋律美。第二天,顺利过关。
我这回是没有起到好作用,自我批评!

最近的数学,语文测验都还可以,英语放得比较松,要抓抓了。

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大多时候我们该选择"沉默“和”无视“了。

《夏洛的网》第15章了

大片《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挺不错的片子, 主人翁正好也是  10岁的男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4-5-30 12:21:23 | 只看该作者
5月26日 - 30日

表演凑合完成了,因为上台前,跟人撞了一下,琴飞墙上去了,来不及也没有人会调琴,就这么上台了... 音色已经明显跑了,但没出大臭,说明他尽了最大努力控制了。

又是一年“六一” ,看着这个 一米五高的半大小伙,总想再重温下过去的欢乐时光,但是,已经没了——— 现在已经很难靠近他了,对“宝贝”“乖孩子”这样的称呼回应以侧目而视,作业也不让你看了 “反正错了,我自己会改” ,学校里的事也不太爱说了  ......

面对一个不再跟你蜜逗的孩子,高兴吗?失落吗? 准备好了吗?

点评

就这么长大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30 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51 , Processed in 0.16256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