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473|回复: 40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朝和番邦--你可能不曾知道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0:4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21 编辑

你不知道,是因为有人希望你永远不要知道。

本文从老论坛转过来并加以整理,我讲述的故事,均有历史记载,其中并没有任何秘密。

点评

老鼠,从老坛搬到新坛,辛苦了!期待更多好贴,让鼠目寸光再次红火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13:09
换成绅士的样子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10:52

评分

参与人数 3金币 +30 收起 理由
ccpaging + 10 赞一个!
helenminliang + 10 头像好看,字体也清楚,耳目一新啊
shwyyan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0:48:02 | 只看该作者

引子

八十年代有一部很轰动的电视片,叫做河殇,他讲述了黄色文明从辉煌走向没落以及蓝色文明的崛起,尽管很快被禁了,但还是影响了一代人。

蓝色文明就是海洋文明了,那么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关于海洋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不妨回首去看看。


写这个文字就是想讲讲古代和中国有关的航海的那些事。

讲这个其实挺难的。

中国很让自己自豪地是从汉以来就有比较完整的官方的历史记录。

可是让人郁闷的是,在那么浩瀚的历史记载里,有关航海的事情寥寥无几。

现在宣讲的最辉煌的三保下西洋,在明史里记载也才不到千字。

现在写有关中国航海者的书,引用的古籍常常是类似山海经之类的志异故事里的只言片语。

但,还是有蛛丝马迹的。



点评

鼠兄的这个头像帅呆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7 14:14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hwyyan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0:50:27 | 只看该作者

航海和季风

古代中国对航海没兴趣的原因是很多的,从朝廷来说泱泱大国去蛮夷那里干嘛呢?

内陆地区发达,长期在中西部发展。

长期以农为本,对贸易也没啥兴趣。

不过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季风。

古代人在内河航行,可以用摇橹,从海上走主要就要靠帆了,而帆船可以去哪儿,就要靠天,看风能吹到哪里去。

大陆大多时候吹西风,所以一吹就吹到日本去了。徐福据说带着童男童女就被吹到日本去了。


可是到了冬天就会有季风,可以带你到菲律宾或者越南去。

唐朝有个日裔中国人,叫做晁衡的,他本来是日本派来留学的,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学成了回国吧。他就坐上船了,这批回去的还有那个很有名的鉴真和尚,不过和他坐的不是一条船。

回去路上就遇到风暴了,等风暴过后晁衡他们的船就和船队失散了,风向也变了,季风来了,结果风一直吹,就把他吹到越南去了。

鉴真和尚他们倒是回到日本了,可是不见了晁衡他们。消息传到了长安,都以为晁衡他们海难死了。

大诗人李白和晁衡可是铁哥们,当年整天一起喝酒的,以为晁衡死了,喝着酒,怀着悲痛就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哭晁卿衡》。

过了些年,人家从越南那边走回来了,皇帝一看,不错啊,他对越南那地儿很熟悉,就封了他安南节度使的职务,让他到那里当官去了。结果到死他也没能回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0:53:07 | 只看该作者

法显取经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22 编辑

晁衡很不幸,因为他没和鉴真坐一艘船,人家鉴真是和尚啊,当然逢凶化吉了。

其实还有一位大和尚也有震撼人心的经历的,可惜知道他的人不多,他的名字叫法显。


法显是东晋时期的人,在公元399那年他65岁了。

就是到现代,这个年纪的人也都开始颐养天年了,可是法显不愿意,他做了个决定要去旅游。

他旅游的目的地是印度,是要去旅游兼考察。他约了四个驴友,当然都是和尚了,也是从长安出发,朝西进发了。

所以我当时也在想,西游记是不是有法显和尚的影子啊,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加上白龙马,正好四个人。

法显的取经团很辛苦,走了快一年才走到了甘肃的张掖,不过在这里他们又遇到了六位驴友,取经团再一次壮大。

大家继续走,到了敦煌的时候,收到了一笔很大的赞助。不过人太多了也不好走,他们就分成了两队,分头行进。

等到了约好的汇合点新疆焉耆的时候可是惨了,哪里人信的虽然是佛教,可是是小乘佛教,法显他们是大乘佛教。结果当地人不搭理他们,连住的地方都不给提供,等了两个月,简直度日如年啊。

好不容易法显等到了后队的几个人,可是上次收到的赞助也差不多花光了。结果他们只好派了三个人去吐鲁番那边找赞助去。还有一个人等不及了,自己离队去了克什米尔。

派出的三位一直没音信,但好在他们又找到了一个赞助商,时间也很久了,干脆剩下的七位就继续西行了。


一路艰苦,穿越了塔里木沙漠,翻过了葱岭,到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巴基斯坦也是印度一部分啊,要不是后来印巴分离,印度就更是大国了。

印度既然到了,有三位就不想再走,打道回国了。还有一位干脆就直接圆寂了。

取经团剩下了三个人,翻小雪山的时候又有一个被冻死了,等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时候,取经团只剩下了两个人。

距离出发6年之后,两位驴友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在这里研究佛经。这里佛学太兴盛了,法显的同伴在这里乐不思蜀,决定不回中国了。法显在这里住了两年,又去多摩梨帝国住了三年,他出发10年之后,他动身去了斯里兰卡。







点评

好看,有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8 15: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0:54:54 | 只看该作者
post_newreply
  
点评 Martina-Mm 换成绅士的样子啦!  发表于 45 秒前 .


新论坛,新形象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02:51 | 只看该作者

法显回国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22 编辑

这位说了,不是讲航海的故事么,怎么成了法显取经的故事啦。

别着急,这不是法显在斯里兰卡又呆了两年么,就准备回国了,要是还从原路回国,对于一个77岁的老人来说,恐怕是太艰难了。

没关系,有省劲的办法啊,斯里兰卡这里有阿拉伯的商船,他准备坐船回国。

可惜的是两百年后,玄奘法师再次去取经的时候,大约没读过法显的游记。否则他也就不必费劲巴拉的从印度走回来了。
商船从斯里兰卡出发,目的地是广州。

走到半路,还是遇到风暴,船破了,幸好遇到了个小岛,船只没沉。


在岛上补好船继续出发,漂了一百多天,到了印尼的苏门答腊。

然后要换船。

那时候,从南亚到中国差不多都要这么走阿拉伯人一般到印尼,里有香料,然后就回去了。要想到广州就要换船。

这个和换飞机可是不一样,要想坐下一班船还要等几个月。

为什么,还是因为季风和洋流。

法显等了五个月,终于坐上了去广州的船。

依然是遇到大风,船随风漂流,广州是看不到了。

飘了很多天,船上的粮食和淡水都用光了,在大家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陆地了。

下船一打听,敢情到了山东的崂山了。好在没飘到日本去。

法显这次取经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回来后他还写了一本杰作叫《佛国记》。

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居然很少有人知道。

两百年后,唐朝的玄奘法师又去取了一次经,结果现在被大家赞扬和传诵。实际唐僧去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开始没落了,玄奘取回来的经书,翻译以后,远不如鸠摩罗什的译文通俗好读,只有一本广为接受《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译文,也才几百字。

为啥玄奘更出名呢,究其原因呢,一个是《西游记》让唐僧的名字传播很广。

另一个原因就是玄奘法师懂得吹捧太宗李世民,皇上一高兴就树你一个典型。

把普通人打造成英雄模范可不是今天才有的,古代一样有很多,孔夫子、关圣人、岳精忠、袁督师等等,都是有皇帝们在那里树立啊。





点评

原来有这么有趣的故事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9 20: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06:42 | 只看该作者

杜环西历

法显大师的故事很让人惊讶的,因为那毕竟是公元5世纪的事情啊,尽管在那以前,早就有无数的印度僧侣来到中国传教了。
下面我再给大家一个更厉害的家伙的故事吧。

这位主人公是个官二代,名字叫杜环,叔叔叫杜佑,是唐朝的一个宰相。

杜环跟着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混,去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那时候叫石国。石国投降了,可是高仙芝背信弃义,把石国国王杀了,石国王子跑掉了,这时候正赶上阿拉伯帝国东进,这位王子就去阿拉伯搬救兵去了。

结果大唐和大食(阿拉伯)在哈萨克斯坦那边打了一仗,石国投降的军队部临阵反叛,唐军被打败了,高仙芝率数千人逃回了安西,近万人被俘。这场仗叫怛逻斯之战,历史上这是个影响不大的小仗。不过那个俘虏团里就有这位杜环。

阿拉伯人没杀杜环他们,让他们随军服务,就这样杜环跟着阿拉布大军,去了亚非欧三块大陆。先后到过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科威特、叙利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等国。


杜环后来回国以后,写了一本书,叫做《经行记》。

他记载了他看到的东罗马人(意大利人)肤色白里透红,男人穿单色衣服,妇女爱好服饰,喜欢喝酒,吃面包,每七天有一天休息娱乐的实际情况。


他还写阿拉伯人医疗技术的高超,他在埃及时,印象最深的是当地基督教医生最善于治疗眼病和痢疾,许多病都能有预防的办法,而脑外科手术尤其惊人。当时阿拉伯医学中心在埃及和叙利亚,基督教徒的医生主宰着阿拉伯医术,秉存着拜占庭的医疗传统。

他还描写了阿拉伯女人戴着面纱。

他写了阿拉伯帝国的发达,其繁华程度远超过了盛唐。哈,这点可能会让那些以盛唐为荣的国人有些不开心了。

他后来到了埃塞俄比亚,看到这里都是黑皮肤的人,感到特别的奇怪。

他和他的被俘同伴还开了很多作坊,据说中国的造纸法,可能就是他们这次被俘,传到西方去的。

他后来从埃塞俄比亚回到波斯湾,阿拉伯人释放了他,他就从波斯湾阿拉伯的商船,回到了广州。

这次没搞错,他准确地在广州上了岸因为这时已是唐朝末年,阿拉伯人已经准确的掌握了季风和洋流的规律了。

杜环的《经行记》没能流传下来,杜环的经历,完全是他亲自所见的事情,没有虚幻的成分。可是在那个年代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随后漫长的农耕历史里,人们对于西方,基本上依然只有一些志怪传说里的故事。

大多是他那位宰相叔叔,在他写的《通典》那本书里转载了一些,《太平御览》《通志》那些书里也有记载,所以我们现在还能知道点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11:10 | 只看该作者

广州和黄巢

讲了几个故事了,结果坐的是阿拉伯人的船。

儒教历来重农轻商,所以比较少有中国人远洋做买卖的,明清后来也有了,但基本都是移民到马来亚、新加坡的华侨了。

前面有朋友说了,福建人也航海,但那些基本是一些小船,沿海岸线行走的,和远洋还不是一码事。

阿拉伯人后来信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不限制经商的,并且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展,阿拉伯的海上商人在唐朝是非常多的。而广州是唐朝的第一大口岸。

不过到了唐末,这种海上贸易基本停止了。

广州这个唐朝海上国际贸易中心的衰落,起源于一场灾难

我们上学在课本里学习过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说它是“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其实这些人和那些梁山好汉一样,原本造反也是想给自己搞一个官做做。

黄巢流转到浙江福建一带后,就和朝廷谈判招安,他的要求是当广州节度使,朝廷不同意,只愿意给他个小官,他一生气,就打到广州去了,打下广州后,就开始屠城,杀了回教徒、基督教徒、犹太人及平民共16万人。把港口货船上的货物也一抢而空。最后他还把广州附近的桑树全都给砍光了。不许农民养蚕纺丝卖给洋人。

自此以后,广州阿拉伯的航海贸易就终止了,一下子停顿了好几百年。

黄巢算是个书生,但是高考落榜了,后来就选择了造反了。

后来到了清朝,那个洪天王也是如此。

还有个康举人,虽没造反,也差不多。

再后来师范生老茅,法兰西打工没考上,倒是震天动地了。

黄巢好在也是读书人,对读书人还是蛮有好感的。他在进入福建的时候,还下了一道命令,说遇上读书人要给他们肉吃,不许伤害他们。

结果有许多被黄巢俘虏的兵民都说自己是读书人,估计在黄巢面前也是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这招还真灵,他们不仅没受到伤害,还混了几顿肉吃。

所以学点知识,在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滴。

黄巢广州屠城后,哈拉波商人们,基本就撤出去了,他们把基地放到了马来西亚哪里。

以前中国到日本的贸易,也多是阿拉伯人在做,现在也中断了。


可是买卖还要做,这样中国的商人就登场了。

南宋,由于龟缩在南方一隅,以前在北方运输货物靠运河,现在到了南方了,就开始启用海运了,用船运输货物,成本还是比较低的。

宋朝又比较鼓励经商。广州的地位逐渐被泉州、宁波代替。

到了元代,大批的阿拉伯人(色目)来到中华,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

所以这几百年里,造船和航海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我个人对这个年代了解比较少,就不多讲了,下面从明朝开始讲。

另外元代有个有名的商人叫做汪大渊的,他也坐船到了非洲,还到过澳洲,见过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区,写了本书叫《岛夷志》,后来这本书也没流传下来,但有个简本的《岛夷志略》现在可以找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13:24 | 只看该作者

那些海洋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23 编辑

一下子跨越好几百年到明朝,也是因为明朝的资料最多,大家研究的比较充分。

但我还是希望讲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东西,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史书或者我们历史课本有多么的不靠谱。

先说说海洋的划分吧,古代一般把海洋分为东洋、南洋和西洋。

东洋一般指的是日本、琉球、澎湖、台湾这一带。

南洋指的是东南亚那部分,差不多以马六甲为界。

马六甲以西叫做西洋。

不过这基本是清朝以后的分法,在明朝南洋叫做西洋,所以有郑和下西洋之说。

有一些人认为,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高峰。

事实上,在明朝以前,阿拉伯人贩运的以奢侈品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大宗商品的贸易,还是始于明代。


所以我下面想说说那时候中国主要出口哪些东西到国外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1:15:28 | 只看该作者

到处都抢手的丝绸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6-17 11:23 编辑

猜的八九不离十,棉布有出口,但不是太多,瓷器当然了,我后面介绍,茶叶明朝出口不多,因为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喝茶的国家自己都种茶树了。而欧洲还没开始养成喝茶的习惯呢。

出口量排第一的应该很容易想啊,那一定是丝绸啊。

早年丝绸之路,就已经往西方输出丝绸了,以前丝绸到西方绝对是奢侈品。

好多人电视看多了,以为古代人就是穿棉质的服装呢,其实棉布大面积生产也是元以后的事情了。

中国古代就有丝绸,不过这东西一般平民是穿不起的,游牧民族主要穿兽皮,而农业的内地,还是以麻为主。不是俗话还有披麻戴孝的说法么,不过后来细腻便宜的棉布出现后,麻主要就做麻袋了。

中国的北方也有很多游牧民族,但是却没学会用羊毛纺线做衣服,只有新疆那边会用它织地毯。

这些技术不发展,可能就是因为丝绸太细腻了,所以传到哪里都受到欢迎。


明朝卖到日本的货物,差不多有一半以上都是丝绸。

运到欧洲的也很多,到了明朝中后期,阿拉伯人已经退出了远洋市场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取而代之,货物几乎就直接运到欧洲了。

不过丝绸还有一个最大的方向是南美,尤其是那些西班牙的领地。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17世纪初,墨西哥人穿丝多于穿棉,所谓穿丝,大多是穿中国丝绸”,甚至流浪汉、混血儿、印第安土著都穿华丽的丝制衣服用以炫耀。

可是中国没有什么需要从墨西哥输入的商品,所以交易就用墨西哥银洋。结果导致墨西哥银洋大量的流入中国,他们那里连流通的货币都不太够了。墨西哥总督多次呼吁,请大家不要再从中国进口丝绸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21 , Processed in 0.195507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