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朝和番邦--你可能不曾知道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20:00 | 只看该作者

英国人来了

明朝说完了,就进入清朝了。

这一跳又差不多是200年了,200年间世界变化非常快。

早期和中国做生意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些国家。

到了康乾时期,英法这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大国开始登场了。

英国商人实际上在清初就来了。可是当初葡萄牙占了澳门,整个中国的贸易几乎都为他们所垄断,英国人挤不进来。

于是英国人就去了台湾,和郑成功他们做买卖,卖了不少军火。同时还在厦门做一些买卖。

郑成功在大陆失败后,跑到了台湾,把荷兰人打跑了,然后以台湾为基地,骚扰福建浙江沿海。

清廷受国姓爷对沿海地区侵袭的困扰,一点不比以前的倭患差。于是在1662年下令所有口岸禁绝对外贸易,而所有沿海居民则撤至距海岸30-50里的内地,以此来切断国姓爷的给养资源。

不过澳门例外,荷兰人还在偷偷的做生意。

乾隆年间,台湾终于被大将军施琅给平定了,于是海禁解除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船来到了广州。这时候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英国的轮船都是蒸汽船,不再受季风的影响,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了。

到了广州后,官府就来了,说除了收税外,你来我们广州还得买门票。

多少钱呢,看你这艘船也不小,那就2400两吧。

其实那船上也就有些毛纺织品和红酒什么的,这买路钱也太多了吧。

于是讨价还价,还到了1500两,其中1200两是停船费,另外300两,当然就是好处费了。

英国人这笔买卖做赔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带来的主要是些毛纺织品。

现在我们都爱穿毛料西服,可是那时候没这习惯啊。

而且广州那地方热得要命,穿上毛料的东西,还不浑身起痱子啊。

他们要买的茶叶广州也比较少,那里本来不是产地么。丝绸呢,清朝做了限制,一艘船只允许装一点点,大米严禁出口,自己还不够吃呢。

不过好在是第一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21:22 | 只看该作者

新商品登场

前面说过明朝出口最多的是丝绸,怎么现在英国人要茶叶了呢。

主要是英国流行喝茶了。

欧洲那边是不生产茶叶的,荷兰人在1640年,把一小批中国的红茶带到了欧洲。

开始主要是当礼物送人。喝茶慢慢成了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了。

等到了18世纪,英国开始提高酒的税率,老百姓喝不起酒了,于是都开始改为喝茶了。

喝茶很好啊,不会像喝酒那样,搞出很多醉鬼来。

对欧洲出口的东西还增加了一项以前没有的,那就是大黄。

欧洲人把大黄买回去,可不是做成中药的。他们把它当做一种食品或者香料。

英国很多馅饼里,都要加上大黄,法国用大黄做各种派。

以前由于大黄不好保存,容易吸水,所以出口不多。

后来随着保存技术提高,于是也开始成为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24:35 | 只看该作者

东印度公司到广州

和中国做贸易的这个东印度公司可不得了。

1600年,英国女王颁发了一份为期十五年的特许状给『从事东印度贸易的伦敦郡长及商人』——这一小帮人便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起者。

随后,他们来到了亚洲,先到苏门答腊,后到印度,再到中国。

慢慢的他们垄断了整个东方的贸易,其他的私商必须和他签了协议,打着他的牌子,才能和中国贸易。

最牛的时候,他们还垄断了美洲进口的中国茶叶市场,导致美国走私茶叶猖狂,美国茶叶商们组织了茶党,烧毁了东印度公司的商船,直接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所以美国的独立,还和我们的茶叶有直接的关系呢。

洪任辉就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员,这个人是英国人,原名叫詹姆士·弗林特,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翻译,会中文,是个中国通。

由于对中国比较了解,他就被派到广州来了。

可是到了这里他感到很失望,有人说他是因为关税很高而失望,这个不准确,说心里话,清朝的进出口关税并不高,所以后来签署那些不平等条约,议定关税的时候,皇帝还很高兴呢,我被打败了,他还帮我提高关税,让我多挣钱。

但是广州作为口岸年头多了,官府各种收费多得不得了,有诸多陈规积习,腐败横行。

而且广州人对英国人不友好。

作为天朝,中国人向来看不起那些夷人,在我们看来,那些都是一些不开化的家伙。

古代以来,说起周围民族的人,在他们名字前一般都加一个犬字旁,表示他们和禽兽是一类。

比如壮族,古书里都写成獞人,回族都写成加了一个犬字旁的回

现在我们还在用的犹太人,也是这个情况。

但也有一些认同儒家文化的就例外了,比如朝鲜人、日本人。管日本人叫倭其实没有贬义,那还是个人字旁。

对那些欧洲人,原来的葡萄牙西班牙都叫弗朗机,英国人、荷兰人就叫红毛。

对国家名字的翻译也是这样,英国早期被翻译成(口)英咭唎,法国叫咈囒哂,美国叫做咪唎嚂等等,有些假犬字旁,反正都是动物。

后来鸦片战争打败了,就不敢歧视西方人了,于是又用最美好的词来翻译那些国名,比如美国、英国、德国……

说起国名,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事。

晚清有个有名的保守派徐桐曾说:“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还有某大臣参劾他的同事说:“葡萄有牙也罢,西班何物,竟也长牙?显系该大臣妄奏,恳皇上加以欺君之罪。”

广州人不喜欢英国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啦,那就是长期以来都是葡萄牙人在那里做买卖,很早他们就不断的说红毛的坏话,所以英国人还没来,广州人就认为这些是坏人了。

点评

众口铄金,果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3 11: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26:47 | 只看该作者

十三行

洪任辉不满意的还有一个,就是清朝的贸易模式——清朝不允许私人和老外做买卖。

朝廷授权十三家洋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这叫十三行


所有买卖都要和十三行做,十三行每年要向朝廷捐献很多钱。

因为垄断,所以无论是丝绸还是茶叶,都把价钱提得高高的。

实际上合作长久了,洋人和行商合作的还是不错的。

十三行里怡和行的浩官就是其中一个,浩官名字叫伍秉鉴。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相当于当时中国的比尔盖茨了。

浩官讲诚信,很仗义

有一次,当他得悉一位美国商人生意受挫,流落广州达三年之久而无法回家时,他找来这位美国人,撕毁了他的7.2万美元的本票,宣布帐目革清。

他这么和那个美国人说的:"You and I are No.1 'olo flen';you belong honest man,only got no chance。"   (你和我是最好的老朋友;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你只是不走运罢了。)

平时他和别的老外结账时候这么说:“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alla fnishee;you go,you please.” (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帐目,一切都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

朝廷规定十三行和洋人做买卖也是有原因的。

明朝有好多商人和洋人做买卖,既然做买卖就免不得有商务纠纷,比如欠款不还了,货物品质不合格了等等。

明朝的时候官府不管,商人就私下解决,就导致了倭患。

官府管吧,清朝也没法庭,判案子都是地方官,那么多商业纠纷,累也累死了。

所以干脆限制行商数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30:11 | 只看该作者

转移到宁波

洪任辉感到郁闷的,可能还有对于外国人的各种限制。

外国人不能进入广州城内。所以十三行还要在城外开十三家商馆,所有买卖在商馆里进行。那租金,比城里的价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外国人要做买卖先要到澳门领许可证。

外国人家属,主要是女人不可以进入商馆。又一次有三个商人的太太进了商管,结果官府宣布准备停止英国人的贸易,结果那三个妇人不得不回到澳门去了。

给外国人带路的必须有官府许可,普通老百姓不许和外国人打交道。

外国人雇佣的中国人最多八个,不能有女的。

外国人不许坐轿子,乘船只能乘没有棚子的小船。

外国人不能随便在河上划船,每个月逢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允许老外去指定风景区郊游一次,每次不许超过十个人。

不许买中国书籍,不许学中文。这条属于最奇怪了,连中文都不许学。

洪任辉一看,广州这做买卖的环境太差了,干脆换地方吧。

洪任辉想起中国还有个宁波港,就带着船队去宁波了。

宁波从明朝以后就萧条了,这次英国人来做买卖,当然很高兴,洪任辉也说自己祖上来宁波做过生意。


当地官员非常欢迎,但也不敢做主,就上奏皇帝,乾隆帝收到折子,批了一个知道了。

于是宁波就开始跟东印度公司做生意。

这里税比较低,也没那么多额外的费用,于是生意越做越红火。

可是这样一来,广州生意就少了,广东官员就不干了。

宁波港的生意做了两年,广东不断地去告状,说英国人是想把宁波搞成另一个澳门。朝廷犹豫了,也觉得太靠北边了,朝廷不安全。

于是先增加海关税,可是英国人不在乎,再增加一倍也比在广州便宜。

最后下令,停止其他港口通商,全国只有广州可以通商。

两年后,洪任辉再次来到了宁波,可是宁波不许他靠岸了,还扣下了他的船。

洪任辉感到很生气,他觉得都是广东的官员和那些葡萄牙人搞的鬼。

他决定,要去上访。

点评

城外比城里贵,别墅区啊?哈哈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3 11: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32:08 | 只看该作者

洋上访

洪任辉假称要回广州,宁波就放他走了,还派船盯着他,盯了三天,看他确实往南走,就撤了。

盯梢的船一撤,洪任辉就调转船头,直接北上,一直开到了天津。

在船上,他找一个福建人刘怀帮他写了一封上访信,主要是说广东海关官员勒索,行商欠款,希望开放贸易等等。

到了天津,他明白在中国花钱最好使,花三千两银子,贿赂了接待他的官员,居然把上访信直接递到乾隆皇帝手里去了。

皇帝看了信,龙颜大怒,不是生气官员腐败,而是生气居然有洋人上访。

一方面处理了广东海关的官员。

另一方面把上访的洪任辉关入了澳门的大牢。

罪名有三条:不按要求做买卖,不听劝告非来上访,外国人居然学中国话。

哪位帮助写上访信的福建人被砍头了,理由是勾结外夷。

广东海关总督李永标被流放,但不久就被起复了。

这位李永标上任的时候,就超标带了很多自己人,把广州海关全部垄断了。

乾隆二十二年,李永标给乾隆帝进献了一批贡品,主要有紫檀镶楠木宝座、紫檀镶柄木御案等数种。其中比较特别的是西洋的“镶玻璃洋自鸣乐钟一座”。


贡品送上后不久,乾隆帝就批示了:这次送来的洋表很好,以后有这么漂亮、这么大的多找几件不要在乎价钱,如果找到了,端阳节的时候再进贡几件。

我们的教科书曾经一再教育孩子: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方就处于不平等状态,中国就饱受列强欺凌。

这个话的意思是鸦片战争前似乎是平等的。


教科书和媒体永远不会告诉你,那就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西方同样处于不平等状态。

那种不平等,是天朝上国对西方的种种苛求与阿Q式的精神胜利的不平等。

那时候,我们在欺凌列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36:36 | 只看该作者

使团使团

随着英国在广州的贸易不断出现各种纠纷和问题。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做一些外交的努力了。

他们觉得广州发生的一些事情,北京的皇帝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他们下决心派一个使团直接去见中国的皇帝。

这大约是第一次西方的官方使团了,尽管以前的皇帝们见过一些洋人了,但那些基本都是民间的。

可惜英国的外交努力很不顺利。

第一个使团是1787年底派出来的,特使叫凯思卡特。

可是这次出使非常的不幸。

先是特使换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然后,路上又遇到了暴风。

再后,水手们又患上了疟疾。

最终,特使终于死在了路上。

第一次排使团就这么失败了。

再以后法国发生革命……,直到六年后,第二个使团才出发。


英国再次准备派使团了。

要说英国先派的使团可能也不太对,在大约这次英国使团之前的五十年前吧,荷兰曾经派过一个使团到中国。


当时印尼那边叛乱,荷兰人镇压,杀了两三万华侨,历史上称红溪惨案。

但事后他们很害怕,怕中国报复他们在广州经商的荷兰人。

于是派特使来中国,来谢罪。

没想到乾隆爷夸奖了荷兰人,他说那些人都是天朝弃民,为了挣钱舍弃了自己祖宗坟墓,是不肖臣民,该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50:11 | 只看该作者

马戛尔尼使团

但是这次英国对这个使团非常的重视,由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大使,斯当东爵士为全权公使。

使团从伦敦出发,内中共84名成员,包括1名机匠、1名画师、!名制图员、1名工匠、6名乐师和一些陆海军官佐。几乎是英国规模最大的一个使团了。但可怜的是使团里却居然没有一个翻译。

后来斯当东爵士的儿子小斯当东,随船来中国,路上学了一些汉语,居然成了使团内的唯一翻译了。出发那年,小斯当东才11岁,到达的时候也才13岁。

使团也为中国宫廷准备了琳琅满目的礼品,价值15,610英镑。

这些礼品,全都是当时中国根本不会生产,也从来没有见过的稀奇的工业科技产品。几乎包含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

包括蒸汽机、纺织机械、望远镜、天文观测仪器、地球仪、水晶吊灯、人可以乘坐上天飞行的热汽球、卡宾枪、速射猎枪、迫击炮、榴弹炮、加农炮等等。

这要是今天带来,恐怕不出半年就被中国给山寨了。

英国让东印度公司把使团要到达的消息通知了广州的官府,广州官府又上报了皇帝。

乾隆帝一听,火了,怎么英国人又要来上访啦!

广州官员说不是,人家说了是来给您祝寿来了。

于是朝廷命令让英国人在广州上岸,因为朝贡的都要从指定口岸登陆。

英国人不同意,说带的东西多啊,广州太远了,要从天津上岸。

皇帝一想,人家那么大老远来的,也不容易,那就从天津登陆吧。

从通知一来,翻译成汉语,就把出使给翻译成朝贡了。不那么翻译不行啊,要是按原文翻译,皇帝不干啊。

所以这事情从一开始就搞差了,人家是来搞外交的,这边觉得是仰望天朝,来上贡的。

乾隆皇帝对第一个英国『朝贡』使团因为仰慕他的天朝并前来恭贺他的寿辰,感到非常高兴。

他说:这次英国朝贡的,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又是第一次来上国观光,可不是缅甸、越南这些年年来入贡者的可比。一定要好好的接待。


为了显示天朝的怀柔之恩。朝廷拨出每天5000两巨额款项来照料使团前往北京,而使团在京城期间,则每天拨款1,500两作招待费。

当然这些钱大多数是落入接待官员的腰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51:59 | 只看该作者

到达中国

经过了十个月的艰苦航行,使团的船终于到达了澳门。

船上本来是有四名中国神父随船而来的,他们是从英国学习回来的,小斯当东就是在船上和他们学习的汉语。

可是到了澳门,他们都提出要走。因为按照天朝法律,他们未经允许去了国外,还替外国人效劳,是会被抓起来的。

最后一个姓李的留了下来,他是个满族人,长得不像汉人,但是他没有辫子了,只好冒充是英国人。

不过终于到中国了。

从澳门北上,马戛尔尼一路上看到很多让他好奇的事情。

他从英国买了一幅乾隆皇帝的画像,挂在了他的船舱里,船到了舟山,一位地方官员到了船上,看到那个画像,马上朝皇帝画像叩了好几个头。马戛尔尼觉得十分有趣,他没料到,就是这个看似有趣的事情,会给他带来大麻烦。


在江苏一个地方,他上了岸,遇到一个农民,但他马上发现“人粪熏臭了中国农村”。他指出在这些“令人作呕的粪便里”,“农民精心地浸泡种子。种子经过播种前的这番处理后容易生成,并能防止害虫”。从接触一开始他们就受到不同作物和不同文化的冲击。

他到了定海,他看到“那里天气炽热,处处都是令人吃惊的忙碌景象。每个人都似乎必须努力工作,大家都像是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便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无闲人。街上也看不见有闲逛的人,因为人们没有时间闲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蚂蚁般的忙碌景象使外来游客惊叹不已。

他见到了小脚女人和奇怪的盆景……

终于他们到达了天津大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7 13:57:54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见闻

两名朝廷官员来了,他们不知道怎么从船弦上船,狮子号实在是太高大了。

最后绳子捆住一把扶手椅,用滑轮把他们升到甲板上。”

钦差大臣徵瑞没有上船,他说怕海,宁愿留在陆地上。

实际上他觉得皇帝的钦差如果像蜘蛛似地摇摇晃晃地被吊在缆绳一端,那是有损尊严的,会丢了面子。

朝廷来了七条大帆船跟随在后,船上装满了食品:“20头牛、120头羊、100只鸡、10O只鸭以及数10篓各种食品”

使团的一位炮手,看到橘子很新奇,一气吃了四十几个,居然给撑死了。


然后的工作就是给礼品拉清单,然后把它们转运到小一些的帆船上去。

最终确认礼物有590多件,装了三十多艘小船。船上的长幡上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

货物上也插上小旗写着“贡物”。

马戛尔尼对礼物上写成贡物不太满意,不过那些官员告诉他,送给皇帝的礼物都要写贡物。

马戛尔尼考虑到入乡随俗吧,就没提出抗议。

礼物装船完毕后,英国人才允许下船。

然后拍了很多人来照顾他们,其实也就是把他们看管起来了,不允许他们随意走动。

英国人不原意吃中方做的饭,不是不习惯中餐,而是他们觉得做饭的过程太不卫生了,他们要来材料,雇中国厨师来给他们做饭。

他们觉得大米饭最好吃,远远要比面包好吃。

但是他们不太喜欢那些雇来的人,在他们眼里的中国人的典型形象就是撒谎、奸诈,偷得快,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

那些雇员一有机会就偷,但一经别人指出就马上说出窝藏赃物的地方。

有一次吃饭时,雇来厨师就曾想厚颜无耻地欺骗英国人。他给上二只鸡,每只鸡都少一条腿。当英国人向他指出一只鸡应有两条腿时,他便笑着把少的鸡腿送来了。

这些英国人似乎不习惯这个新的东方文明古国。

在他们看来,中国商人用三杆秤,其中二杆是不准的:“买时用大秤,卖时用小秤,对警惕性高的人用准的秤。”

有的人觉得:“在中国,商人欺骗,农民偷窃,官吏则敲榨勒索他人钱财。”

但他们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无数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少,一见到我们便像潮水一般拥向河岸。”世界上只有在中国才能见到这么稠密的人群。“老百姓拥挤着,一直走到河中心。妇女们一点也不怕把她们的小脚浸湿了。”

不过在许许多多面带微笑、殷切友好的主人中突然出现一个铁板着脸的人。这就是那个曾拒绝上“狮子”号的钦差大臣徵瑞。

观看他们的人群有一艘陈旧的帆船由于船尾上看热闹的人太多而翻了船,大约有40人跌落水中。

“只有很少几个人抓住抛给他们的绳子而得救。中国人的好奇心超过了他们的人道心理。观看英国使团的兴趣超过对他们同胞生命的关心。”

“见死不救”?中国人对这种行为是这么看的:“有些英雄真有点怪,为救一个小孩可以跳到水里。一个结了婚的男子是不会这么干的。人们无动于衷,因为他们需要保护他们自己。”

他们的观察很准确,像蚂蚁一样工作,刻苦耐劳,爱看热闹,对他人不管死活:中国的大众至今还是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13 , Processed in 0.106905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