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朝和番邦--你可能不曾知道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17:20:55 | 只看该作者

广州停战协定


中国人终于也学会白旗规则了,而且这第一次使用,就保护了广州城免受涂炭。

奕山先是向城北的司令官提出和谈,陆军司令郭富说,要谈可以,你们的司令官奕山亲自来谈。

奕山当然不会亲自去,他又派余保纯去城南找义律。

和义律议定了停战条件:
1、限一周内交出“赎城费”六百万元,当天日落之前先交一百万元。
2、奕山、隆文、杨芳及外省来粤军队限六日内退离广州六十里以外,英军仍驻原地。
3、偿金全部交清,英军退出虎门。各要隘不得再设军备。偿金逾限未清,加一百万元,逾十四日增二百万,逾二十日增三百万。
4,赔偿英商馆损失三十万元及西班牙樯船“比耳别”号的损失,限于一周之内还清。
5、此约经广州知府余保纯及三位钦差大臣奕山、隆文、杨芳盖印生效。

5月27日,奕山等人给义律交了100万元,5月31日,奕山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义律。

6月1日,奕山等人带兵撤退,但没有撤200里,只退到了60里外的金山寺。

英军也开始退兵回香港,广州问题解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1:20:1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编造谎言

前面说过,杨芳违旨要比琦善严重,但现在奕山违旨不知道要比杨芳严重多少倍了。

杨芳只是通商,现在奕山不仅通商,还交了600万赎城费,他如何向皇帝交代呢?

26日,他都举白旗投降了,还给皇帝上了封奏折,他说:23-25日又取得大胜了,击沉了英军战舰一艘,烧了一艘。

皇帝看到这个折子的时候,朱批:甚好、好极、可喜。

这边都举白旗了,那边还好极呢。

这个折子上奕山先埋了个伏笔:他说仗有点不好打,城外汉奸很多。

到了6月4日,奕山才上了第二个折子,说:英国军舰来进攻了,还有汉奸游泳过来占了北边炮台(英国人占的,他说是汉奸占的),城里的老百姓都盼着别打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1:30:44 | 只看该作者

编一个故事

那个折子里,奕山他绘声绘色讲了一个故事:

我们把英国鬼子打怕了,那天城外有一个洋鬼子,用手指天,又指指心口,守城的参将什么也听不懂,就找了一个翻译。

据说说,他是要求见大将军,有冤情要申诉哪。

总兵段永福就跟他说,大将军多大的官,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你既然来了,咱们就大战一场。

那洋人直接把帽子摘了,跪在地上,把枪也扔了,向城里磕头。

段永福请示我以后,就派翻译去问他,你们来中国,又是捣乱,又是闹事,有什么冤情?

他说,因为英国人不准来中国做生意,结果大赔了大本钱,广州的行商还欠他的钱。

因为南边打仗,两边都放炮,所以他找不着伸冤的地方,就跑到北边来了。(感情英国人占领越秀山,是因为南边打炮,听不清楚说话。

现在终于看到大将军了,求大将军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只要行商们把欠款还了,准许他们通商,他们马上退出虎门,交还炮台,再也不敢来中国闹事了。

我也问了行商们,确实真的欠他们的钱,只要让行商们把欠洋鬼子的钱都还了,还准了他们通商,他们就全部退出虎门了。

这些钱嘛,商人人欠了很多,但他们一时也还不了,而且这些年打仗,他们光花钱没挣钱,也确实生活可怜,还有一些商人,因为打仗都跑了,一时找不着人,奴才就作主,让广州银库替他们先还了二百八十万两。

我想,虎门已经丢了,内河也没有凭借,与其全城百万生灵与他们一战,也不知道能不能胜,倒不如替他们伸了冤,也保住了危城,还有,广州一年税收不下三百万,只要不打仗,只几年就可以恢复元气,如果老是打仗,生意也都做不成了。

我已经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去办理这些事了,暂时让各国都来做生意,先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问题,等洋鬼子都走了,制造大炮啊,建设炮台啊,什么事都好办了。

看看他举白旗投降反倒成了英国人投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1:44:16 | 只看该作者

皇帝同意恢复通商

皇帝收到这封奏折,一想原本他的底线就是可以允许商人清欠和恢复通商,现在英国人同意走了,也能接受,于是也就同意了。

6月30日,奕山收到道光皇帝批复后,又上了一个奏折,说:我把您的恩旨发给洋鬼子了,可把洋鬼子乐坏了,他们都说感激皇上大恩大德啊,他们说永远也不敢在广东闹事了。

广东的老百姓也奔走相告,都说几天之后,就开门做生意,皇上,您的如天之恩,奴才真不知道怎么报答啊。

他又请示皇帝说,既然已经不打仗了,那些援兵,就让他们都回自己家吧,在这里每天花很多钱啊。

奕山再接再励,一次性保举了广州全城554人。

奕山知道,洋人只是不答应在广东闹事了,可是没答应不在福建、浙江闹事,而且义律再给他照会里,明确说了,还要北上去打仗呢,这一点他没告诉皇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1:53:26 | 只看该作者

天朝奇景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7-19 21:56 编辑

道光皇帝收到奕山这个折子,以为战争就结束了。

道光本来就是个很吝啬的皇帝,一想那么多各省军队花钱太多了,就答应了撤走那些军队。

同时,奕山提名的554名文武官吏,或记功、或升官、或补缺、或换顶戴。

战败后的广州,一点都不死气沉沉,反倒是上上下下喜气洋洋,互贺升迁。

如此奇景,全世界只有在天朝才会有,而且是经常性的发生。

天朝的官员,第一就要脸皮厚,要会撒谎,敢撒谎,谎言越大越能升官。

所以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天朝官员一开口,老百姓就认定它是假的,哪怕偶尔也有真的。

点评

前两年,好像有个炼油厂起火,最后不见追责惩戒,该公司反倒一大批人因救火有功而被嘉奖。...嘎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2 12:25
的确如此啊,千真万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21 20: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4:48:01 | 只看该作者

北上的推迟

要说起来,奕山的运气实在是好。

当初林则徐也把英国人从广东请走了,可是英国人很快北上了,林则徐就倒霉了。

这次义律也做好准备北上了,眼看奕山也要完蛋了。

可是奕山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因为英军没有马上北上。

没有北上的原因主要有几个,一个是英军回到香港后闹瘟疫了,主要是痢疾和疟疾,病员超过了1100人,海军指挥官也病死了,英军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瘟疫刚好转,又赶上台风季了,7月21日和26日,两场台风袭击香港,英军6艘船沉没、5艘船被毁,22艘船不同的损伤。

台风使得英军损失很大,随后又传来命令,义律被撤职了,新任全权代表在前往香港途中。

北上的计划被推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3-7-21 15:13:44 | 只看该作者

赏格的差别

说起那场台风来,还很有趣。

奕山上奏了那场台风的事情,说:皇上您有神明保佑啊,上天都来惩罚英国人了,那些英国人四处逃窜啊,老百姓都拿着马桶盖子打他们。

道光帝立刻发下大藏香二十炷,要奕山等高级官员亲自前往各庙“谢神。”

不过这次台风真的差点把英军毁了。

20日伯麦在澳门与义律一同登上了座舰“路易莎”号,准备前往香港与英军会合,途上遇台风,“路易莎”号沉没了。

义律、伯麦等20人爬上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夺走了他们的衣物,义律提出付款1000元请他们用小船送回澳门。

双方的讨价还价持续了很久,从1000元升至3400元。

7月23日,义律等人终于返回澳门。

看来这些村民并不知道“番鬼“们的真实身份,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价。

在广州,奕山开出的赏格为:
义律    10万元    奏赏四品翎顶
伯麦    5万元     奏赏五品翎顶
两桅船(路易莎号)2万元
白“夷”每名200元
黑“夷”每名50元

这些村民若将落水“夷酋”等共20名送至广州,赏金总额将超过17.3万元,可他们只拿到了一点零头。

要是村民真的将义律等人执送广州,真难想像奕山又敢编出什么天方夜谭的故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3:30:43 | 只看该作者
dinggy 前两年,好像有个炼油厂起火,最后不见追责惩戒,该公司反倒一大批人因救火有功而被嘉奖。...嘎嘎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大连的那个工厂,结果第二年又起火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17:22 | 只看该作者

三元里抗英的事实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7-22 17:34 编辑

说道悬赏,还可以说说另一个很有名的事件,那就是我们上学都被灌输过的三元里抗英斗争。

我们的历史教材里谈及鸦片战争中广州附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时,认为这场斗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第一场战斗”;“……第一次显示了只有在广大人民中存在着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力量”。

其实这基本是瞎扯了。真的要是全体老百姓都自发抗英了,就凭英国远征军那点人,早就完蛋了。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后来也就义和团的时候又发生过一次,就在没听说过有其他的,因此一定不是普遍现象。

在英国人在广州哪里打仗的时候,老百姓都在干啥呢?说出来很多人都感觉难以置信。

在我们印象里,战争是让平民离开的。打仗的时候,老百姓一定是躲在安全的地方。

广州之战不是,后来多少次战争依然都是一种现象。

英军军舰在河上开炮,岸边聚集了好几万老百姓在哪里看热闹。

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一样。

老百姓就爱看个热闹。

三元里等地民众进行的实质上是一次保卫家园的战斗,并不是投身于一场保卫祖国的战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34:07 | 只看该作者

保卫家园

中国的古代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他们眼睛里没太多的国家概念,换一个皇帝对老百姓无所谓。

而为了保护宗族,就不一样了。

各村都有自己的民团,原则就是保境护民。

当时红军万里流窜的时候,到了各地,往往是民团送来些粮食和枪支,让红军绕境而过。

最近湖南的卖瓜的事件,也是整个家族聚集起来了。

鸦片战争后面会提到镇江之战,清朝的守城绿营万泉河别处不一样,在哪里誓死守城,其原因就是他们老婆孩子都在城里。

再说说当时在陕北,西北军的邓宝珊驻守榆林,一直和延安关系很好,互相做做买卖什么的。

可是后来陕北实在是太缺粮食了,彭德怀就忘了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古训,悄悄地去打榆林抢粮食。

当时彭德怀有4.5万人,而榆林守军只有1.5万人,可是打了两次,一次一个星期,另一次打了两个星期,都打不下来,彭大将军惨败。

为啥呢,也是榆林守军的全家老小都在城里,死也要守住啊。

所以保卫家园,是国人的一个坚定信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6 , Processed in 0.11377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