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朝和番邦--你可能不曾知道的那些故事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3-8-5 16:36:40 | 只看该作者

奕山的报告

真的要把老璞的要求告诉皇帝,那奕山他们以前撒的谎可就破产了。

不过奕山有办法,他们四位大臣联名上报的奏折是这么处理的。

首先,隐瞒了璞鼎查全权公使大臣称号,只说英国派来了一个新的领事。而在那时候,领事也就意味着是一名大班,充其量是个商务监督。

其次,他们隐瞒了余保纯要见璞鼎查被拒绝的事实,谎称璞鼎查15日就乘船出洋了(事实上璞鼎查一个星期后才北上的),目的就是说自己没机会见到璞鼎查,更无法劝阻璞鼎查北上了。

再次,他们异想天开的分析说,义律被撤职啊,主要原因是他自作主张打仗。所以呢璞鼎查到了以后,义律没告诉他皇帝已经恩准通商了。可能璞鼎查又北上请求通商去了,义律的阴谋是:等璞鼎查北上万一打起来,就可以减轻他义律的罪责了。

他们继续汇报说,一听说璞鼎查北上了,他们赶快找到了副领事麻恭(翻译变成副领事了),把皇帝恩准通商的实情告诉他了,麻恭点头称是,并且派人去追璞鼎查,不过璞鼎查恰好顺风,不知道追不追得上。

一篇故事编下来,天昏地暗,简直太有才了。

让他们一说,义律是主战派,这可是太冤枉义律的,在英国人看来,义律都快成了英奸了。

而璞鼎查却是一个死硬的主战派,而马上,这位主战派就会遇到天朝两位强硬的主战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2#
发表于 2013-8-5 17:09:40 | 只看该作者
我得找一部“正史”和这个对照着看,让咱闺女也看,考试考不出就算了

点评

应该不会,孩子考试肯定按教科书回答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6 09: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发表于 2013-8-5 22:41:44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 发表于 2013-8-5 16:01
1841年8月10日,新的全权公使璞鼎查爵士与巴加海军少将抵达香港。

巴加是英国东印度海军司令,现在来中 ...

没听说过,没看过~~~

俺每天等故事等得眼巴巴滴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4#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0:54:47 | 只看该作者

厦门之战


1841年8月21日,老璞和海军司令巴加、陆军司令郭富率领10艘军舰、4艘轮船、20艘运输船以及陆军官兵2519人北上,目标是厦门。

在这里他遇到了第一位主战派颜伯焘。

颜伯焘是邓廷桢被罢免后出任闽浙总督的。上任以后,他花了450万两整顿厦门防务,高买大量船只、火炮,并在南岸构筑了一道非常坚固的石壁。这位主战派,绝对不是喊口号的那种人。

颜伯焘坚信,厦门已经固若金汤。

知识给人以力量,愚昧同时也给人以力量,有时候甚至是更大的力量。

8月25日,英舰到达厦门附近。

8月26日早上,他们挂着小白旗,给福建水师提督窦振标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限期交出厦门。

劝降信要求颜伯焘放弃厦门,英军允许他的队伍携带武器离开,英军保证厦门居民安全,等谈判结束了,到时候再归还厦门。

颜伯焘当然是严词拒绝。

等到26日下午1:45,老璞看还没有投降的迹象,于是下令进攻。

进攻的套路和以前一样,正面佯攻,侧面登陆进攻,只花了2个小时,就占领了厦门的防御阵地。

总兵江继芸在士兵溃逃时投海自杀。英军官兵阵亡1人,伤16人,天朝战死324人。

颜伯焘由战前的极度自信转变为极度恐惧,带着其他官员逃跑了。

第二天一早,英军占领了无人防守的厦门城。

颜伯焘因为逃跑被撤职了,替代他的是广东的那位怡良。

怡良一到厦门,就下了命令,千万不要招惹英国人,让他们在浙江去打吧,要是招惹了英国人,他们从浙江打回来就麻烦了。这叫做祸水外引。

9月5日,英军留3艘军舰、3艘运输船、陆军400名防守鼓浪屿,其余撤出厦门,继续北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5#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1:45:10 | 只看该作者

裕谦的背水阵

英军的下一个目标,和第一次北上时一样,是舟山群岛的定海。

上次义律从厦门到定海只走了两天,可是这次不顺,又遇到了台风,结果用了半个月才全部到达。

现在负责浙江防御的是另一个坚硬的主战派,第四位钦差大臣裕谦。

裕谦到任后也加强定海防御,召集兵马、购置船只,还在定海驻了一个防御的土城。

同时他还派了三位总兵: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一同镇守定海。

裕谦是最坚定的主战派,当时琦善在广东讲和,就遭到他的弹劾,后来又弹劾了他的上司伊里布。奕山在广东与英军停战的时候,都要给他写信,讲里面的苦衷,怕再被他弹劾。

他不仅言辞激烈,行动上更是强硬。

他上任后,先把上次抓到的四名汉奸给砍了,枭首示众。

1941年3月,定海抓到一英国俘虏,他凌迟处死了这名俘虏。

9月5日,又抓到两名英军俘虏,他活剥了一名英国俘虏的筋,做自己坐骑的马缰,另一名则斩首剥皮。

英军第一次占据定海,疫病死掉400多人,统统埋葬在了定海。裕谦把他们的坟扒了,曝尸数天,然后弃之大海。

裕谦是一名文官,之所以这么恶毒,是中了《孙子兵法》的毒,他说自己摆的是背水阵,杀了那些英国人,并残忍的对待他们,让防守的士兵不敢首鼠两端,打仗就会勇敢,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他那里知道,在历史上,置之于死地的人99%都死了,生的也就1%。

点评

这么残忍是心理太阴暗了吧,怎么中毒也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来,违背天地良心的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8 22:34
真可怜啊,我们现在很多的书也是这样,先是把人成功的内容宣扬一番,然后写他们的思想行为,这样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7 10: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7:41:49 | 只看该作者

英勇三总兵

在教科书和其它鸦片战争史的论著中,1841年的第二次定海之战,大多被描绘为一个激动人心的悲壮故事:定海三总兵,率孤军五千,奋力抗击英军万余名(或二万,或三万)的围攻,血战六天六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而牺牲。

无论如何按照上面的描述,都会给人以悲壮的感觉。

可惜的是英军没那么多人,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四千人,天朝军队5600人。

仗也没能打六天六夜,从英军到达直到占领,一共六天,前五天英军一炮没打,因为那几天下雨,英军一直在侦查。

不过我们这里就不一样了,看见英军动静就放炮,结果紧张了好几天,还白白浪费了不少弹药。

10月1日,英军正式进攻,从早上打到了下午两点,战斗结束,英军死亡2人,受伤27人。

三总兵英勇战死,定海被占领。

英雄总是令人敬佩的,但不自量力的英雄还是让人哀叹。

点评

唉,真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6 1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7#
发表于 2013-8-6 19:13:0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样的故事,总觉得。。。只能叹息!
难道我们骨子里就只能这样了?

点评

我觉得是,至少老一辈是这样。这是长期教化的结果,或者说,中西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希望事实和价值观的交流,我们的反醒,能让我们下一代有改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22 0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8#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3:26:0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位钦差大臣的命运


英军占领定海后,休整了几天,于10月8日来到了镇海。

镇海的位置类似虎门,裕谦对于镇海是很有信心的,他一方面认为定海防守是牢固的,而且镇海的海边是浅滩,大船开不过来,同时裕谦和林则徐一样,认为英军是不能陆战的。

当英军来的时候,裕谦的方法是带领守军在神像前发誓,他相信精神的力量足以对付英军的炮火。

英军是10日一早开始进攻的,既然大船开不进去,英军就派轻型战舰上场,也不深入,就在入海口,凭借大炮的优势进行攻击。

裕谦这才了解到英军的厉害,自己的炮打不到他们,而英军的炮火,居然可以翻越山头打进来。

随着英军陆军的登陆,镇江防守彻底崩溃了。

裕谦是亲临东城指挥作战的,这时候已经彻底陷入了迷茫,他懵懵懂懂的走下城来,往城里走,行至半路,突然清醒意识到自己无路可退,于是投河自尽了。

他被家丁从河里捞上来的时候还没断气,亲兵护送他往宁波逃跑,走到半路气绝身亡。

镇海也失守了。

裕谦的自杀,应该让天朝明白战争已不可为。但是天朝的规矩是,永远要找个借口隐藏失败,这次战败,又归罪于余步云的临阵脱逃,余步云就成了历史罪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9#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00:02:33 | 只看该作者

可怜的皇帝

镇海失守后,13日英军到达了宁波。

余步云望风而逃。

英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宁波,入城的时候,军乐团还轻松地奏起了国歌。

远在京城的皇帝呢?

10月8日,定海已经丢失8天了,道光皇帝收到了浙江战报,说定海初战大胜,裕谦誓师死战等等。

道光皇帝十分高兴,批示,一有捷报,就六百里加急送给我。

2天后六百里加急就到了:定海失守!

又过了8天,再来一封六百里加急:镇海失陷,裕谦战死。

道光朱批:愤恨之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0#
 楼主| 发表于 2013-8-7 13:30:27 | 只看该作者

派兵收复浙东

道光皇帝很生气,他决定从全国调兵去收服浙东。

皇帝决定从全国八省调兵1.2万人,授奕经为杨威将军,带领大军去围剿夷逆。

奕经和奕山一样都是皇室成员,他10月30日出发,半个多月后,到达了苏州。

到了苏州以后,他不再前进了,在那里等待各省的援兵到来。

奕经打仗水平比前面出现的那些人物都不及,但他有一个有点,那就是尊重人才。

他在苏州的几个月,献计献策的就有400多人,投奔他的有140多,形成了一个大智囊团。

璞鼎查这时候也很郁闷,占领着香港、鼓浪屿、定海、镇海、宁波五个地方,都需要军队来把手,可是兵实在是太少了,原来准备进扬子江的,由于风向不对,也只好暂停。只占领了余姚、慈溪、奉化几个小城,英军也不在进攻了,所以他干脆回香港去了。

直到第二年2月,各地调动的军队才陆续到齐,这时候奕经动身去了杭州。他带领的大军,有各省支援的1.2万人,本地原有驻军及其临时招募的有2万多人,总共三万多军队,对外号称精兵12、3万。

收复浙东的军事行动即将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43 , Processed in 0.07868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