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 11:43:15
|
只看该作者
博文第二部分:
关于路线图和100小时的问题
该书的封底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路线图。如果按照这个线路图来进行,孩子从0岁开始磨耳朵,100个小时的练习就可以到下一步,情境对应读绘本,再100个小时,如果假定孩子一天进行一个小时的英语启蒙,那么100天之后就可以进行到下一步了,即使稍晚,2岁,3岁开始的孩子,在进行了整个200小时的启蒙就可以进行到自然拼读的学习了,这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也不符合ESL儿童阅读发展的规律。在美国阅读研究中,在phonics之前,要有phonemic awareness一步,作者在该书里也提到了这个概念(P.42),只可惜没有足够的详细解释,读者非常容易飘过而去只多度关注作为线路图的自然拼读练阅读这一步中的自然拼读,其实作为ESL儿童英文阅读能力的培养,phonemic awareness的作用并不逊于phonics,我去年夏天回国皮卡讲座的时候有个家长问我,孩子3岁是否可以开始phonics的学习,我告诉她不可以,因为太匆忙,并没有给解释原因,所以这里一并简单解释一下。
还有100小时的练习的问题。这100小时是如何量化的,根据是什么?该书没有任何解释。因为在这100个小时的时间里,施教者-家长,受教者-孩子,还有以何种方法进行,怎样进行,使用什么资源进行等因素都没有描述。换一个说法,就是虽然有了when ,但对how, why,who, where都没有描述,这样的结论还是非常需要推敲的。决定孩子在什么阶段进行什么样能力的培养和采取什么样的形式,一定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我以前在微博里提到过DAP的概念,就是 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直译就是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实践,这个是儿童教育的最高准则。在儿童阶段进行的无论什么名目的教育也好,活动也好,一定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以前在博文里也提到过中国儿童英语启蒙要在儿童发展和二语习得的纵坐标下综合考虑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孩子英语启蒙的时候,在几岁的阶段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开展这样的活动,要尊重大规律。
前面提到了儿童英语启蒙要在儿童发展的平台上进行,该书也强调了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作者也非常强调要注重孩子的兴趣,不能不顾孩子兴趣硬来,如果毁了孩子的兴趣就得不偿失了,要发现和引导孩子的兴趣,我非常赞同。我更建议中国儿童英语启蒙的过程帮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兴趣,利用孩子的兴趣构建和拓展孩子的知识结构。
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
该书能把关于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p.196,197)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说明该书的作者真的是用心了,他们不但有体会还有思考,非常可贵。我最感兴趣的是该书给举的一个例子,说同样的是讲party的主题,国内的教材说的是:在生日party上,这个是黄帽子,那是蓝帽子,谁喜欢黄帽子,谁喜欢蓝帽子……情节有的,但到国外看到小朋友的生日party上,人家party上说的话,玩的东西,我们都不了解,学这样教材的孩子遇到party的真实场景,自然就傻在那里。
我非常赞同该书作者在这点的把握,这个其实就是新兴的中式英语的缩影。就好比拿个Cheese Cake(乳酪蛋糕)的盒子里面装上一套煎饼果子,那不是真的!无独有偶,去年有家国内的少儿出版社要出版一个儿童英语教材,让我给友情看一下。当时在他们给我的材料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样品章节,其中就是作者设计了一个场景,一个孩子忘了带午饭了很难过,然后周围的孩子就是发扬友爱精神,分别告诉这个孩子,你可以吃我的啥啥啥。每个孩子都说一遍。我明白教科书的编纂者在这里是在运用情境教学的原理,所以他们编了这样一个情境,然后通过孩子的这些对话,让孩子熟悉 You can… 这样的句型。我当时就对这段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这不是一个国外真实生活的场景,因为北美孩子食物过敏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在幼儿园,在社会上大家都知道不经过父母允许不能给孩子食物,就是在COSTCO这样的超市里经常有的食物样品免费试吃的活动,如果孩子自己去拿,试吃服务人员都会告诉孩子,让你的父母一起来才行。这个纯粹是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中分享食物是一种美德这样的文化理解造就的一个假洋场景。在这样的假洋场景下学的语言是语言的功能性的偏差和文化的偏差。我很遗憾国外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在中国儿童英语教学上被演绎成了假洋场景 + 中式英语的情境了。
所以我非常赞赏该书能意识到英语学习中的非英语问题。同时我也要提醒大家,这不仅是儿童英语启蒙,也是我们当下整个的英语主流教育中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严重忽视目标语言在其所在文化背景中的真实环境,忽视目标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个文化因素,不仅仅是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传统节假日的了解之类的内容,有着更广泛的内涵,以后有机会再说。这种高度,不仅仅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其他语种的外语教育都应该,就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的考量非常之重要。很多文化内涵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就丢失了。在刚刚结束的马大的一门课:Special Education and Oral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TESOL 的课堂上我把这个生日party帽子颜色的例子讲了,讲的过程中我故意打了个伏笔,我只是说在一本中国儿童英语教材里,有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生日聚会,教孩子说生日帽子的颜色有红色的,绿色的等等,同学中所有母语是英语,还是TESOL老师,都瞪个眼睛,不明白为什么要在生日宴会上说人家帽子的颜色?其实这些老美TESOL老师不明白这几句英语吗?当然不是,她们是被这样的场景下说这样的话给惊悚了!这门课的Lavine 教授马上提出,看看那些“双语”的儿童读物,(在以一种目标语言的文化思维下的单纯语言转换所产生的双语读物)所引起的文化内涵丢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博士论文的课题。所以我非常认同该书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认为这是一个在我们外语教学中要有的非常重要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要埋下的一条根基。
即使能意识到这点,真正要做到这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在一篇大概是两岁宝宝有输出的博文给的视频链接一个绘本馆的教学视频上看到一个外教领着一些中国小盆友唱英文歌,《10 个小印第安人》,小盆友高兴,妈妈们坐在附近也高兴,孩子们学啦。儿歌,亲子,外教,手指游戏 … 几乎是要啥有啥呀,这个场景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我在微博里小小地测试了一下,问了几个博友,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其实问题就是出在这首儿歌上,这首歌在北美幼儿园早已经不唱了,因为歌词中有历史上对北美土著居民的贬义和所引起的政治敏感。由于这首儿歌的旋律还很符合儿童特点,所以在幼儿园里和孩子们唱这首儿歌的时候,都用Teddy Bears或者别的什么中性名词,比如snowman,monsters啥的来代替小印第安人。我现在在美国看到还有从国内来的人如果是在需要给孩子唱儿歌的情况下唱这首歌,我很理解,因为这个就是国内教过的英文儿歌,但这的确非常不符合现代北美社会的大背景,就好比你去见一个很久没有见面的人,本来是要和人家谈生意,可你偏要在不经意间提到人家年轻的时候偷东西的不光彩的事。这个就是虽然语言本身正确,但却不合适宜的例子。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在儿童英语启蒙阶段我们就要有的培养孩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考量是孩子真正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世界的沟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绝对不仅仅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
关于美国教育部学前班阅读标准
对于该书给大家呈现的美国教育部学前班阅读标准,和我对美国教育部的理解不同。虽然都是教育部,但美国的和中国的完全不同。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就不同,美国是联邦国家,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美国各个州掌管着各自的教育,近年来推行的大纲,也不是美国教育部负责的,而且也得看各个州自己的意愿。美国教育部不负责具体的教育课程管理这样的工作,这里我拷贝一段美国教育部网站上的原文:
“Thus, the Department does not
establish schools and colleges;
develop curricula;
set requirements for enrollment and graduation;
determine state education standards; or
develop or implement testing to measure whether states are meeting their education standards.*
These are responsibilities handled by the various states and districts as well as by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of all kinds, no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所以当我读到该书所述:“浏览美国教育部的网站发现他们对于各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竟然如此详细(p101)。”我就非常好奇了,我查了一下该书书后的参考文献部分,有美国教育部网站的网址,http://www.edu.gov 这和我所掌握的美国教育部的网站也不一样,我特意核实了一下,用google 直接搜美国教育部 Education Department US 得到的网址是http://www.ed.gov/ 前面提到的根据该书参考文献给出的网址,根本是一个无法访问的网址。但愿这仅仅是印刷错误。
好了,说的太多了。就象文章开头我陈述的立场,我真诚希望我在这里能够抛砖引玉,大家一起理智公正地讨论,探寻儿童英语启蒙的科学之路。国内有关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书我只读了这本和汪培珽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这两本书,其他的国内这方面的书我听说好多,比如那些个体经验总结型的,也许对家长有参考价值,但我真的没有时间一一拜读。
我非常希望公正客观的做法不仅仅局限在儿童英语启蒙这个领域里,对整个儿童教育,都能够把很多问题拿出来,客观理性地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共同成长,共同探究科学的儿童英语教育理念和方法。这种平和讨论应该成为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常规方法。我更认为这样一种做事方式比问题本身还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