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erry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说中国古代算术那些事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17:08:48 | 只看该作者
评分分数: 威望 +5 / 金钱 +5
操作理由: “皇上于心不忍”,汉语的确天下无敌


哈,那是我翻译的,原话是“道裏悠長,風波險惡……朕皆不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3-3-14 17:39: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3-14 17:08 发表


哈,那是我翻译的,原话是“道裏悠長,風波險惡……朕皆不忍"




皇上不忍,这个译得不错,哈哈。

的确教科书里的话,没有几句是真的。你那个不学历史的想法,我现在有点理解了。认识事实,到底有多难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22:21:01 | 只看该作者

算盘

算盘

前面提到了算盘,算盘对我们国家近代的无论是算术还是商业影响都是很大的。我小时候学校的数学课程里,还专门有珠算这一门课呢,而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可以看到银行里,进行打算盘的职业技能大赛。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算盘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连卖菜的小贩也都是用计算器了。其实这没什么遗憾的,当年,由于商业的发展,筹算的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商业的需求,算盘便被发明了,而且逐步替代了筹算。

算盘大约出现在元朝,谁发明的就不知道了,但普及肯定是在明朝以后了。因为商业的发展逐渐需要计算了,可是算筹又复杂又不方便,于是小巧的算盘就应运而生了。

算盘也流传到了其他国家,下面是几种算盘的图样

俄罗斯的算盘是不是很像孩子们小时候那个玩具啊。

日本的算盘和中国的不一样,上面一档只有一个算盘珠,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为什么中国的算盘上面有两个珠子呢?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的。实际上对于十进制运算,上面一个珠子,下面四个珠子就足够了,中国古代的算盘上面有两个珠子的原因,主要目的是进行十六进制的运算,因为中国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不是有句成语叫做半斤八两么。这样设置后,每一空档可以表示0-15这十六个数字。学习IT的都知道,编程的时候会大量的使用十六进制的数字的,笔算还是很麻烦的。

靠算盘算题,也要大量背诵口诀,比如三下五除二、七退一还五去二等等。当然了,对于十六进制运算还有专门的口诀,目前很少有人懂得这个了。

珠算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也必须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不过,现在有很多守旧的人,非要把珠算搞的神神秘秘,大有千古绝唱的架势,拼命地要把珠算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我就在央视的科学频道(大家公认的专门故弄玄虚,宣传迷信和反科学节目的频道,强烈建议孩子在的时候,不要播放这个频道)就播放过所谓珠算和电脑比拼的节目。让一帮孩子用算盘和电子计算器比速度,最后搞出个让人吃惊的结论——算盘速度居然超过电子计算器。主持人还要做出一副大吃一惊然后若有所思的嘴脸!

其实这帮搞珠算的在玩花样。他们算的是最简单的加法,规则上是绝对有利于珠算的。因为你用电脑输入数字是会比算盘退珠子速度慢的(不过要找些受过训练的人来做,也未必慢),所以越是简单的运算,花在输入的时间所占比例就越多。比如出一道9个111111111相加,口算就知道是999999999。用计算机就要按键100多次。真的要搞一些3位数以上的除法运算,这算盘可就傻眼了。

后来还有人搞什么珠心算之类的,因为在心里算,连拨算盘珠的时间都能节省下来了,比打算盘都快。但这些根本没什么神秘的,心里放个算盘一点都不难,这就类似下盲棋,我们在大学念书的时候,熄灯以后就经常在那里下盲棋,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人家受过训练的棋手,甚者可以同时下7、8盘盲棋。然后就是靠背诵口诀的,也就是所谓的背诵计算法。

关于珠心算,我以前有专门的文章批判过,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所谓对于开发智力有多么大的好处等等,然后又说日本、韩国、新加坡都重视等等(这和中医粉们用的招数是一样滴!),基本都是毫无意义的东西,到底哪个适合于现代,买菜的小贩们都已经用脚投了票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helenminliang + 2 + 2 这楼的我都懂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23:33:52 | 只看该作者

结语

结语

一直罗罗嗦嗦的也写了不少了,尽管也不太成系统,天马行空的在写,但我想讲的一些故事也写得差不多了。

写这个的目的呢,也是希望大家了解我们国家历史上算术的发展是什么样子的。

尽管到了近代,还有一些让我们念念不忘的一些东西,比如杨辉三角、比如天元术等等,但基本上都没有超过九章算术的那个基本框架,只是更加繁复了一些而已,没有过多的突破。

南宋的秦九韶写了一部书叫《数书九章》,在近代影响很大。他的书上来就是一篇大衍术的题目,后面关于营造的章节里还算出建一座城需要多少块砖、1834石米里,总共有多少个米粒这类的题目。但是那本书的水平总体上赶不上《九章算术》,算错的题比比皆是,有些题的解题思路远远比不上《九章算术》里的术。甚至他这本书里面,早已被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并没有被采用,计算圆周居然都用3做为密律,而有几道题用了22/7这个值,还有道题居然用了10的平方根,很让我怀疑他自己是否真的会计算那些题目,有些内容是否是直接从印度、波斯或者阿拉伯那里的一些书籍中翻译过来的。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那就是所有的知识不成体系、缺乏传承。

另外一个有趣现象是,我们今天大吹特吹的那些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发现,往往都是在古代根本没有什么影响的东西,甚至在大量的中国古籍里,也仅仅能找到只言片语。仅仅靠现代人的大量想象、演绎、放大、牵强附会,使得那些东西远远脱离的历史的真实。你见过古代的人鼓吹什么四大发明么?有古人大范围的使用那些“发明”么?自己国家的人都没有使用的东西又怎么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去呢?难道那些发明者是其他国家拍到中国的卧底,专为外国人服务的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自大和自卑集中在一身的充分体现,在发现自己落后之后,不是好好的去学习先进的东西,而是总试图去鼓吹人家的发明我们古已有之、甚至比人家更古更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去造假。

反倒是我们真正是用了很多年,我们所独有而且很有特色的东西,比如茶叶种植、丝绸、算筹、算盘这些东西,却没有受到任何的重视。

有人说现代史假的东西比较多,但古代史好一些。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部二十四史,在他写作的时候,就类似现代的人写近现代史。而不尊重事实,说大话、造假、粉饰现实、污蔑敌方,是这个民族的一贯传统。

其实你不试图去解放全人类,就不一定需要了解世界大事。过好现代生活,也不见得非要去了解古代的历史。

真的感兴趣了,去考证一下古代人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样的话、故什么样的生活,到不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个楼是答应大家的,算是没有太监。大家觉得有趣的,好玩的东西,我还可以一直和大家继续讨论。而系统的写,那就此打住了。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3-14 23:5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zzfeihua + 2 + 2 真好哇!
无事生非 + 2 + 2 hengheng反正俺的意见你就是不赞同对吧 ...
Martina-Mm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3-3-15 11:3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3-14 17:08 发表
哈,那是我翻译的,原话是“道裏悠長,風波險惡……朕皆不忍"

感谢鼠兄,这个帖子我学习不少。

要不是您从古文翻译到白话文,像我这样的少学无术之辈哪能明白呢,谢谢。提到翻译,我借这个帖子说几句中外文翻译的个人想法。从西方翻译来的中文版的东西,我的看法是有条件的话尽量不读,因为失真的太多,这里有译者的问题,也有中文语言本身的因素。举个例子,前几年想读斯氏的《全球通史》,原版太贵,加上反正是业余爱好而已,买了北大出版的中译本,可是读了几十页就放下了,区图书馆借了原版匆匆浏览后还掉。中译本的问题太多了,就我读过的那几十页里,就出现把 animal kingdom 译为“动物王国”,把homo sapiens sapians 译为“智人”等,让人莫名其妙。中文本身的特点也使翻译经常让人哭笑不得,helots 中文译为“黑劳士”,我以前第一次读中文版的斯巴达历史遇到“黑劳士”这个词,还以为人家都是黑人呢,啊哈哈。

qqyou先生有过一个帖子,好像题目是“学习英语干嘛”之类的,呵呵。

再次感谢老鼠及各位讨论,我真的受教育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无事生非 + 2 + 2 哈,我更喜欢看琴版有什么争鸣和补充的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3-3-15 18:17: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鼠兄,说实在的,我半懂不懂的,但是还是会慢慢看这个板块里的帖子的,这里参与讨论的人我都要仰视的,向你们学习,很高兴在这里认识你们,看到你们的心血,真心的,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3-3-15 19:48: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ianocrazy 于 2013-3-15 11:30 发表

要不是您从古文翻译到白话文,像我这样的少学无术之辈哪能明白呢,谢谢。提到翻译,我借这个帖子说几句中外文翻译的个人想法。从西方翻译来的中文版的东西,我的看法是有条件的话尽量不读,因为失真的太多,这里有译者的问题,也有中文语言本身的因素。举个例子,前几年想读斯氏的《全球通史》,原版太贵,加上反正是业余爱好而已,买了北大出版的中译本,可是读了几十页就放下了,区图书馆借了原版匆匆浏览后还掉。 ...


你说的非常对,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

我买的一本书,原版是法国人写的,名字叫histoire de la chine



后来有了英译版,名字叫 The Rise and Splendour of the Chinese Empire



后来翻译者起得名字叫《华夏帝国》,但出版社改为了《伟大的历史》



这些翻译问题都不大,但出版社却给加了个副标题,叫做《--5000年中央帝国的兴盛》

实际上原文里从来都没提过5000年历史,也就是讲了3000多年,但一个封面就能彻底歪曲原著者的意思。

译者本身还算客观,但你翻阅全书,也会发现很多因为他习惯的洗脑思维,而对于原著不自觉的曲解。

不过那本书是个不错的书,一般的历史书总是在讲朝代更迭这些政治的事情,这本书会更突出文化和宗教

即使翻译的不让人满意,也还是推荐给大家看看吧,毕竟总体的结构无法歪曲。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3-15 19: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7 金币 +17 收起 理由
Martina-Mm + 10 + 10 谢谢!
无事生非 + 2 + 2 俺还以为你都只看下载的书呢,哈~~~
pianocrazy + 5 + 5 谢谢推荐。。。。。。。。。。。。。。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3-3-15 23:0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13-3-14 23:33 发表
不尊重事实,说大话、造假、粉饰现实、污蔑敌方,是这个民族的一贯传统。



哼哼,被不点名的批评了,俺还得说几句。

既然你说这是本民族一贯的传统,那你看过柏杨的那套白话版《资治通鉴》了么?司马光诚然有他的局限,柏杨在书中也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啦!不见得是正确的,也不见得他就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了。但是那又如何?如果写出来的必得是真理,至少尽可能的近乎真理,那配得上这个标准的东西可就太少啦!所以国外的很多历史教学才不刻意的直接给结论,提供非常系统的教材,而是让孩子去收集资料,从资料中总结提炼,找到自己的想法和结论。所以我觉得历史书还是可以看的啦,只不过在看的时候要充分的质疑。这样,阅读就是和作者交流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向作者学习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3-3-15 23:1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8 无事生非 的帖子

嘻嘻,顺便说一句,本楼略显沉闷,估计是因为大家都把楼主当专业人士,不好意思给板砖待遇的缘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6 00:0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3-15 23:09 发表



哼哼,被不点名的批评了,俺还得说几句。

既然你说这是本民族一贯的传统,那你看过柏杨的那套白话版《资治通鉴》了么?司马光诚然有他的局限,柏杨在书中也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啦!不见得是正确的,也 ...


这段话我读了半天还是没有太理解,不过无所谓了,说到柏杨先生的这本书,我也随便说两句。

柏杨先生是我最崇拜的学者之一。

柏杨先生的这套书,据说写了10年,做了大量工作。

这是我看到白话本里写的最好的一个,准确、有趣,京兆尹写成北京市长,这种写法我非常支持,大家也更爱看,但这样写不是随便写的,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证。

白话版就是翻译,翻译的原则就是尊重原著,也就是说原著写错了,你也要按照错误的去翻译。

柏杨先生一定是不能忍受这些谬误的,所以就有了柏杨曰。

这套书里的柏杨曰,才真正是这本书的亮点。

但柏杨曰是评论,不是考证,不可以要求柏杨先生的白话文去当论文写。

所以,我对大家说,这是本好看的书,不是因为它是《资治通鉴》而是因为柏杨先生的翻译和点评。

再说点废话吧,资治通鉴也是一直被人们推荐的书,用我的话说,读它一定比读《论语》有趣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但读它到底有多大好处呢,真能做到以史为鉴么?毛主席他老人家自称读过十七遍《资治通鉴》,到底读通了没有呢?我想是的,读通了。起了什么作用呢?我想人民都看到了。

看柏杨先生的白话版吧,当故事看,看柏杨曰。


[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3-3-16 00:0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18 , Processed in 0.087068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