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无事生非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理念] 小班课,上与不上的取舍(兼Cathy文学课随记)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1-25 18:36:05 | 只看该作者





说一下这个文学班。
原来的文学班全是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因为该课程所涉及的文学作品已超出了青少年文学作品的范围。
正如Cathy老师所说:
... the older groups(这里指年纪比较大的两个文学班)are doing - Macbeth - gory. Violent, bloody, and Romeo and Juliet - love, fighting and suicide. Not appropriate for a 10 year old! Also - some of the poetry is quite heavy going!

前阵了我在网上嚷嚷要找一位文学小子,结果小子没找到,却引来了一群十岁左右小孩子。
Cathy老师看了他们的测试卷,英语能力倒还可以,但总不能让他们去看上面那些“重口味”的东西吧。这些孩子,如果喜欢Harry Potter的,我们都推荐到那边去。但仍有一些家长执着于“文学”。
于是Cathy老师说:Perhaps a junior lit (literature) class where we do a little poetry and work with a book like HP or Roald Dahl- we could negotiate the book. It would not be at the intellectual depth that Sunny/Alice/Wendy or Iris/Diana but would introduce som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s.
... Better to find a few others and do a lovely fun lit class!

于是,Cathy老师专门为这群孩子量身订做了这个类似文学启蒙的课程。

这是这个课推出的缘起。
这个班昨天开始了第一节课,四个学位,除了一位香港英文学校的女孩子因电脑故障而未能参加,该来的都来了。两位女孩和一位小子——啊!这是三个文学班里唯一的小子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黑夜里的眼睛 + 1 + 1 我想找一位《苏菲世界》里教苏菲哲学的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1-25 21:48:25 | 只看该作者
LZ对网络课程的见地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1-29 00:35:0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1-25 07:17 发表
其实分班这个话题,我基本上没有太多“主见”,愿意丢给老师去决定的。
不过因为身边和网上都有几个朋友在跟我“讨教”分班和升级的“诀窍”,我答复过两次,干脆改几个字,也顺便贴一份在这里吧。

妈妈们希 ...





我们经常和家长在分班选课方面产生分歧。
打个比方:
家里来了客人吃饭,客人见桌上有盘茄子,伸手下筷夹起就往小儿嘴里送。我赶紧说:“那茄子辣,小孩子恐怕吃不了吧。”
客人说:“茄子怎么会辣呢?我们在家吃得好好的,不辣呀!”
我说:“咱家的茄子做法不一样,它比较辣。除非你孩子能吃辣。”
客人说:“没事,咱们在家吃得好好的,让他先试试。”
说完就往孩子嘴里送,孩子被辣得疵牙裂嘴!

一些老师对我们在课程组织所花的功夫看得挺明白的:
The school I am working with now is the first I've seen to effectively create and maintain group classes. The lady who runs the company spends a huge amount of time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tudents and ensuring that each student comes to class online. I've never seen anyone as committed to making it work. Without the help of someone like that, it will be very hard to find group classes onlin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30 14:53:35 | 只看该作者
Cathy老师的文学启蒙课程对我们这些只能读儿童文学阶段的孩子真是太好了,我一直盼着有这样的课程,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请问还组建这样的班级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1-31 23:45:29 | 只看该作者
+++



第二次课截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07:40: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课,以如何争论开头,讨论了一首诗

Wings,是什么呢?
儿子说,是imagination。还问我的理解,我认为wings是什么。我说,是dream。他很忧愁(真实的忧愁喔!)的说:那不行啊,我除了很小的时候做过梦,长大了以后从来也不做梦的。我说,不是夜里做的那个梦。孩子说,噢,我知道了,你说的是daydream。
孩子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小时候,你有无尽的imagination,长大了,渐渐的变得现实,更多的考虑reality。
但我还是相信吸引力法则,相信那句箴言——只要你想,你就能!
忍不住想起久远久远之前的那些白日梦,后来逐一的实现~~~
又想起那些奋斗中的朋友,他们的心里,谁没有那么一个梦呢?
心里有梦,梦生双翼,才可以脱离无趣的现实,享受翱翔的自由。
喜欢Cathy的文学课,就是因为她不会逐字逐句的去分析解说,而是挖掘你根底内里那些散落的思想碎片,让它们能够组织成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2:55:09 | 只看该作者

作业,太重要的作业!

看了两次作业了,每次看儿子写出来的,我那心里头,就像有猫在抓,在挠,要不,就像是有把火在烧!

嗯,他跟我说的时候都还好呀,怎么写出来就哪哪儿都不对了呢?语法是一团糟,这就不说了,他小人家那么懒,明知道是错的也不肯改,说是他写的,老师会改。可是内容呢?我问过他之后,大概能明白。可老师要看的只是他写的,怎么可能再去问个明白呢?
不过,我不是老师,我不说,我就让那猫去抓去挠,让那火去烧。我看老师怎么收拾他的。

老师的答复总是来得那么及时,那么快,又那么亲切,那么不带半丝火气的肯定加激励。
看看老师的第一次总结:Your assignment was marvellous to mark.  As always you have interesting ideas.  I would like you to learn to always find reasons (what we call evidence or support) for your opinions.  Well done!  An outstanding first effort!
第二次的:A good worksheet!  Always explain clearly and check the sentences you have written. Sometimes a sentence can be ambiguous – ambiguous means that a sentence can have at least two interpretations (sometimes more).  Here is an example of a silly one….
The lady hit the man with an umbrella.
(Is the lady using an umbrella to hit or is she hitting a man who is carrying an umbrella?)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这样深深的挖掘人内心潜在的创意和力量。。。
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信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2-13 17:30:46 | 只看该作者
无事生非对于课堂的分析,让人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7:41:3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次课了。这首诗,我觉得很难,孩子倒是说还行。

热身活动,先从对诗歌的理解开始:

你认为是对是错?你有同感吗?为什么?你从诗歌里读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我们应该要做的这些,你认为这些对你的生活来说,是一种好的方式吗?或者你觉得要求太高了?
。。。。。。
我很喜欢这些问题,它们逼着人去想,去和诗人、作家隔着时空对话,“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赞同什么?我不赞同什么?为什么?”。。。。

我很高兴的看到,孩子有自己的看法(不以“正确”为目标),有自己的好恶判断,心中有自我在。
他是他自己,带着他的年龄特点,带着他的生活背景,积极的融入交流当中。
也希望咱们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不受“正确答案”的局限,更多的表达自我,把各种各样的生活,鲜活的呈现出来。

[ 本帖最后由 无事生非 于 2013-2-22 08: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08:38: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聋哑学校

因为这首诗是讲聋哑学校的,所以老师的准备活动,当然首先是围绕着人的感觉器官~~
很有趣的问题,不多说。

What do you think would make you play quietly at school?老师问。
有孩子答说,玩捉迷藏,有孩子答说,非常严厉的老师。
俺家小子不说话。
老师问他安静的游戏场看上去是不是很奇怪,儿子就说,哦,那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安静的,blablabla。。。。
关于这个问题,我和朋友后来聊天的时候起了争执。他说,老师这么问,是想引导孩子说出她想要的答案。我说,老师没有这么想,不过让大家思考一下,后面读诗的时候,自然会去联想。

好吧,不管如何,这堂课读的这首诗,经过前面内容相关的预讨论(嗯,我不能不说,真的很精彩),虽然每个孩子都还有一些生词障碍(对我来说,生词很多,俺家小子似乎懂得比我多,但他也不是每个词都懂,我感觉其他孩子也或多或少有不认识的词),但由此进入到对内容的讨论,孩子们也在理性和情感上都有所准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23 , Processed in 0.105377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