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上幼儿园,日常生活散记(09.11月女宝)

[复制链接]
541#
发表于 2014-11-26 12:50:06 | 只看该作者
是的,我也觉得自己读是有好处,但是并不是那么绝对,还是因材施教吧。我们周围一个6岁小孩大部头都读了很多了。我也是给安安走听的路,所以识字也没那么强求。只不过这位爸爸宣传哈利波特,安徒生童话之类上纲上线就显得有些过于自信了。安徒生童话在国外并不是那么有名,当初引进有它那时的政治意义。我以前也给安安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然后安安就会问我,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这么穷,她的父母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管她,让她在那么冷的天一个人待在外面。我才逐渐意识到,安徒生童话是给大孩子或者大人看的。她不适合孩子稚嫩单纯的感情。有时我们太强调知识的吸取,就会舍弃内在的情感。安安在看复杂的剧情时,总是试图让我帮她归类好人和坏人,这是她目前的认知,简单直接,不过好就好在她接受知识非常挑剔,不懂不会去吸收,所以她就告诉我不懂。而其实她本身的理解能力和情商是很好的,我们大人一般的眼神和动作她都心领神会,她raz kids做2年纪的阅读理解,虽然一个字都不认识,凭着我给她读,她也是基本都能答对的。我确信她不可能读得懂哈利波特。如果给听了,最多能说个大概的情节。所以觉得这样让男孩子在5-6岁听哈利波特,是非常激进的做法。其实我觉得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沟通和使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法是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识字,不是认为自己能记住很多东西,是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学会运用。不过我也就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拿出来探讨而已。
[发帖际遇]: mtryshy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开宝箱,分到了 5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3:3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6 20:48 编辑

聆听和亲子阅读    本质上,申爸所谓的聆听能力,对于5.5-7.5的孩子而言,特指孩子从有声故事里面吸收词汇,建构他的智力基础。这个过程是一个默声过程,孩子没有问题,就是听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亲子阅读的互动习惯,只要妈妈一讲,他就要问,那就把读天书的事情,往后推推。推到孩子已经有了聆听习惯后再讲,他就不问了。

    在5-7.5岁这个年龄段,如果孩子晚上越来越精神,折腾,久久不入睡,那就说明孩子最宝贵的天赋被浪费掉了。他没动用自己的天赋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儿,当然不累,就不睡。这很可惜。

    一进家门,就放故事。
    怡妈有另外一点,处理得特别好:怡妈把亲子阅读和聆听,两件事情,分开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做两种事情:一种是亲子阅读;另一种是聆听。
    亲子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申爸可不是说要用MP3的故事来取代亲子阅读。亲子阅读当然越多越好。
    亲子阅读好。可是啊,按咱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的统计,平均而言,父母每天对孩子的高水平陪伴,只有1.6个小时。真实的情况是,平均每天坚持40分钟的亲子阅读,从不间断的家庭,就非常少了。
    剩下的时间,爸爸妈妈陪不了的时间,让孩子聆听。

    聆听和亲子阅读是不相干的两件是事情啊,千万别弄混到一起去,当成一件事儿。

    有两件事情是最娱乐孩子的:一个是看电视,另一个是打游戏。如果想让孩子聆听,就必须把这两件事情从孩子的生活中暂时驱逐出去。否则,无解。

    请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们特别留意(年龄五岁和六岁,还没有上小学):轻易不要去碰四大名著。
    申爸建议去听四大名著的孩子,都是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只有一个例外)。这些孩子上学了,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听充足的故事了。所以,选择聆听读物的时候,首要考虑的是这一点。还有,考虑到和孩子的自主阅读结合起来,目前有限的时间,用在四大名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听完了,也到了能够自主阅读比较复杂的书的时候了,可以顺势读原著小说。
    如果孩子在小学,把四大名著啃下来,那阅读能力就非常强悍了。
    没上小学的孩子不然。没上小学的孩子,有充足的时间,来筹划更大的图景,可以建构起更完善智力基础,顺便,更可以为将来英语、语文、阅读、非智力因素的更好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聆听复杂有声读物的能力,非常重要。小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容地培养起这种能力。
    至于四大名著。四大名著很重要。一旦你的孩子获得了聆听复杂有声读物的能力,听四大名著,就是娱乐了。娱乐的事情,孩子都乐意干。到时候,拿这个来给孩子娱乐。孩子毕竟是需要娱乐的。拿四大名著来娱乐,总比看好莱坞大片要强。
    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聆听复杂资料的能力,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评书是愉悦孩子的最好资料。这个评书既可以愉悦孩子,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发展,它可以为下一步孩子自主阅读时,启蒙孩子去读《三国演义》原著。到目前为止,申爸还想不到更好的资料推荐。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世界上下五千年》,《哈利·波特》(于男孩儿和能接受这个的女孩儿)、儒勒·凡尔纳的有声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太阳系历险记》、《机器岛》、《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才是接下来让孩子“狂听”的东西。这些都听完了(这里看名字好像很简单,就一行。可播下来却很长,听一遍都需要五六百个小时,还要考虑孩有好多,孩子要反复听),孩子的智力基础,就有了。很简单的事情。
    已经上小学的妈妈,就不要找这些资料给孩子了。太多了,孩子没时间听。集中精力于《三国演义》就好了。

    吴姐姐为什么好,童话为什么不行,这是个大话题,后面专题,详细说。
    夏洛的网(还有《昆虫记》),不过是些“桥梁资料”,可以让孩子从零碎的小故事过渡,接受长篇的故事。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听上面说的这些,做铺垫用的。
    孩子如果能接受后面的那些有声读物,这些:《法布尔昆虫记》、《吹小号的天鹅》、《波普先生的企鹅》、《不一样的卡梅拉》、《青蛙弗洛洛》可以直接略过,不听。要是孩子接受后边的有困难,才拿这些来做过渡资料。

    孩子听《哈利》的爸爸妈妈注意:哈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聆听能力,不要让孩子反复听。听一遍,就够了。孩子听完了,马上把哈利从孩子身边拿走。这很重要
    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聆听的习惯,就可以考虑不用《哈利》了。直接进入儒勒·凡尔纳。儒勒·凡尔纳是要自由地放给孩子,让孩子反复听的故事。

   爸爸妈妈不要试图从孩子那里拿到任何直接的回馈。什么回馈都没有。如果孩子能说出来,来的词汇没有进入潜意识,还在意识的层面以“陈述方式”留存着。
    这个不是建构智力的方式。智力是要把吸收进来的东西“化开”,彻底吸收的。能陈述,就意味着并没有完全“化开”。
    智力是在我们觉察不到的潜意识的某个角落里起作用的。

爸爸妈妈只能从间接的现象来推测,孩子是不是听了:
1、入睡速度。孩子的大脑真的处理了耳朵接受进来的信息,会疲劳。累了,晚上入睡就非常快。这可以立竿见影感觉得到;
2、过一段时间,孩子会自己要正在听的故事。在没播放的时候,你问孩子:“听儒勒·凡尔纳吗?”孩子会高兴而干脆地回答:“要!”
3、过一段时间,如果是MP3播放机,孩子自主播放。孩子会主动地去打开机器,播故事自己听;
4、过一段时间,早上。你只要说:“起来听故事啦!”孩子立马起床。

    建议给同一个故事聆听。听腻了,再换下一个。尽量不要好几个故事,混合着听。
    让MP3里面只留下一个故事就行了。

    重点回馈一下:
    孩子昨晚入睡的速度:从道“晚安”,到孩子睡着,用了多长时间;
    昨天孩子都听了什么,听了多长时间。背景音乐一样的故事,播放着,就算孩子“听了”。
    存在什么问题吗?

    刚刚收集到的儒勒·凡尔纳的有声科幻小说:http://pan.baidu.com/s/1CE9s8  

[发帖际遇]: 热情的 子云008 经常请喝酒,得到了新儿教酒神奖励 5 威望,太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3:3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6 15:46 编辑

亲子聆听和自主聆听
    前边,申爸已经提到,“智力免费”。爸爸妈妈们要想让自己的宝宝建构起良好的智力,那就必须“不交钱,不费劲,不让孩子特意花时间,自己不操心,孩子不受罪”。如果你违反了,那孩子命定就建构不起良好的智力。
    申爸再强调:孩子的聆听是自主聆听,不要弄成“亲子聆听”。
    亲子聆听,重在交流。孩子提问题,和爸爸妈妈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孩子提高了表达能力。
    把孩子表达能力的练习,放到亲子阅读里面去。在这个阶段(5.5-7.5),暂时放弃亲子聆听。

    只要孩子进入了自主聆听状态,大家在孩子“亲子聆听”状态总结出来的东西,就失效了。
    事实是,只要孩子进入了自主聆听状态,你给他放什么,他就听什么!
    当然,孩子的自主聆听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听的。孩子听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再换,换什么都成。当然,你换成这个故事的第一集,也成。这样的话,相当于孩子又听了一遍。

    怎么知道孩子真的自主聆听了呢?
    孩子的入睡时间。从孩子的小脑袋躺倒枕头上,互道“晚安”,到孩子进入梦乡,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要是孩子做不到,说明没听。你还得努力。

    没必要这么郑重。只要孩子在家,清醒、没有睡觉、不在写作业、不在看视频,就让故事播着。就想五星酒店里的背景音乐一样,一刻不停地播着就是了。    孩子听故事,是听不累的,不用担心。孩子回到家,有空儿的时候,就让故事播着。
    不管听什么,一遍显然是不够的。但是你,让孩子养成习惯:听一个故事,就从头到尾听完。需要加深,过段时间,再一遍。这样做的效果最好。

    在这个阶段,孩子听的资料是有层级高下不同的,尽量不要走回头路。
    让喜宝把小鲁听完吧。听完之后,可以考虑给孩子中国上下五千年。

    5岁,读过非常多的绘本,可以收起来,送给别的小朋友了。挑一下,只留下和科学、数学等主题的绘本,剩下,应该处理掉了。孩子该断奶的时候,一定得断奶。
    至迟到五岁半,这些绘本就都要断奶了。不过,再强调一遍:以科学、数学、工程、技术为主题的绘本,要留着给孩子自主阅读。
    接下来,可以引导宣宇听一些层次更高的有声读物,但避免听童话。至于从哪里开始,这要看孩子现在对哪些主题感兴趣。最好选孩子感兴趣的主题给他听。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和《论语译注》
    道德、精神层面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等的培养的关键期在7.5以后。
    孩子三年级,听《三国》评书,是很好的选择。等孩子对三国有兴趣了,再慢慢引导孩子看原著不迟。
    关于亲子阅读,孩子已经懂事了,并且学业越来越重,时间越来越宝贵。宝贵的时间拿出来读《哈利》,实在有点儿浪费。申爸建议你买一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当做亲子阅读材料,给小皓读读。这个书当当上好像没有,淘宝上淘。
     小皓马上就到了社会能力萌芽的关键期了,他应该会喜欢听这书。如果暂时不喜欢,也没关系,过几个月,拿过来给孩子读读。试到喜欢了再继续读。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和《论语译注》不一样。前者浅显易懂,适合给七八岁的大孩子听,理解;后者听不懂,适合给词汇敏感期的小孩子读,积词汇。
    孩子自主阅读《论语译注》,最快也得到高中....申爸觉得。

    《论语译注》不用解释意思,就照着书,把每个字都变成语音,读出来,给孩子听就行。你解释意思,解释的话,孩子同样听不懂。

    孩子小的时候,给什么听什么,不分什么英语汉语,古文白话。
    建议呢?适当多给点儿易经、论语。三国等的原著朗读,也给一些,不用多,权当做一个伏笔。现在给的这点儿东西,将来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孙敬修讲的西游记故事,适合四岁多的孩子。

    孩子睡觉的时候,就把故事关了吧。最好是到了睡觉的时间,就把故事关掉,不让孩子一边听一边进入梦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3:4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6 18:31 编辑

早起,读有品位的书    1.睡懒觉是造成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养成拖拉习惯的直接根源。醒了就起,养成习惯,就好了。孩子从一开始就这样,一点儿也没有养成懒觉习惯的爸爸妈妈对懒觉的那种体验,也就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不但不不舒服,而是十分舒服;
    2.纹宇这个年龄,关键的地方是要形成孩子良好的书环境。让孩子习惯有品位的书,喜欢看那些愉悦自己的好书。不能放任自流,让孩子自己随便看。随便看,孩子最后选择的,总会是娱乐自己的那些没有价值的书;
    3.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边听,一边看。关于时间的问题。三年级了,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骤减,和幼儿园阶段,不能比。可还是有很多无法利用的时间:起床、穿衣、吃饭、放学回家休息放松的时间.....这些时间加起来,一天也很多呢!这就是为什么听的原因。听可以复用这些时间。

指读
    任何方式的指读,都会对将来孩子的阅读速度有负面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孩子会模仿。


关于亲子阅读“天书”
    (对上国学幼儿园的孩子)天书当然要读了。只不过,可以不读四书五经。建议读罗念生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国的经典孩子在幼儿园读了,在家里,给孩子西方经典吧.
    至于读注译的问题。重要的要读这类天书给孩子听。至于是只读原文,还是把注译也加上,这是微末的枝节,无关紧要。爸爸妈妈喜欢加上,就加上,不喜欢加上,就不加。有影响,但不大。


心态:要淡定,莫浮躁
    只要你明白了申爸说的意思,并且,已经着手在做了,那最终效果只取决于一个因素:孩子是否按照他本该有的节奏,聆听故事,倾听天书。
    大家要明白,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在聆听有声读物之前,经历不同,基础不同......所有这些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
    不是听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资料的层次越高越好,而是孩子越踩着他本来固有的成长节奏越好。
    这个节奏,是爸爸妈妈的自己的孩子的节奏。只能爸爸妈妈自己找到它,踩准它。每一个舞步,都要稳稳准准地踩在拍子上。
    不要着急。跟不上节拍固然不行,每一拍子都踩到前面去,那更糟糕。    妈妈们要留意这一点:山洞里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拿回去一箩筐,就足够孩子一辈子用了。套着大车去拉,唯恐装得不多......那就不是“拿足够用”的,而是“贪婪”。


    说到底,教育好孩子,有千百条路,都可以走。
    在规划自己的孩子要走的路时,最聪明的做法,是充分借助于社会提供的系统性环境,就是学校的教育啦。借助于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便利,孩子的教育就会更加顺畅。


    这个“注意力”吧.......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其实呢,上小学的孩子,上课是否专注听讲,取决于孩子在幼儿园的时,最开始上“小学形式的课”的时候,是否养成了“专注听讲”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3:5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6 15:44 编辑

    聆听有什么好处呢?聆听的时候,可以放孩子完全独立地做他喜欢的事情。孩子从事完全自主的活动,时间长了,就变得专注了。
    所谓的“专注力”......如果有这么回事的话........是孩子自发地形成的,不是外力养成的。形成的机理很简单:孩子要有足够的时间,自己自主地活动。

    “自我控制”分成两个阶段。
    在7.5之前,孩子靠养成的习惯来“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背后,其实是“情境兴趣”在起作用。
    7.5之后,孩子除了靠“情境兴趣”,更可以靠观念的指导来做自我控制了。

    在7.5之前,只需要培养出两点,就行了。不能够所有的习惯都一个一个去培养,那样,根本做不了。
    第一,要用大量的自主活动,来形成孩子专注的能力。或者说“专注”这种“性格特征”,比较合适;
    第二,养成一个习惯:说好多长时间,到时间就行动。比如,说好看20分钟电视,到了20分钟,就停止看电视;说好15分钟后开始写作业,到了15分钟,就停下手头的事情,去写作业....这个习惯是一个“通用习惯”,它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亢龙有悔”的一招。这种习惯的养成,申爸在爱坛里有详细的叙述。
    7.5以后,孩子进入了观念敏感期。这个时候,要抓紧时间,供给孩子更多的质量良好的“观念”,供孩子吸收。
到了这个时候,孩子小时候听过的《论语》就起作用了。


    聆听和自主阅读一样,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孩子利用某一个有声读物,练习掌握聆听的能力,这个阶段,最开也得持续三四个月。这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你就给果果哈利,别的,暂时都不用考虑。几个月的时间,就把这种重要的能力建立起来,比起这个来,其他的都不重要。等聆听的能力有了,再起手别的事情,都来得及
    第二个阶段,孩子使用获得的能力,来听新的资料,获取有价值的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4:0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6 15:39 编辑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4562&extra=&authorid=37283&page=35

有一则寓言,也不知道是谁编的。
不管它,申爸把它引用来:

  有一个人,非常信奉上帝。
  一日,村子被洪水淹没,别人都在逃离村庄,而他却奔向教堂。
  当洪水淹没到教堂的台阶上的时候,一个人跑过来对他说,快跑,不远处就有一个小山头。这个上帝崇拜者说道:你先走吧,上帝会照顾我的。
  当洪水淹没到教堂的一层的时候,这个上帝崇拜者爬到了屋顶上,一个人划着木桶过来了:“快上来,赶紧逃命啊”。这个上帝崇拜者说道:你先走吧,上帝会来救我我的。
  当洪水淹没到教堂屋顶的时候,这个上帝崇拜者爬到了十字架上,一个人划着船过来了:“快上来,赶紧逃命啊”。这个上帝崇拜者说道:你先走吧,上帝一定会来救我我的。
  最终,这个上帝崇拜者失去了生命。
  当他面见上帝的时候,他抱怨:我如此信奉你,为什么你不照顾我、甚至任由洪水夺去我的生命呢?
  上帝叹了口气:我已经派了3个人分别跑步、乘坐木桶甚至乘船来救过你了!


非常多非常多的爸爸妈妈,已经辨析出,培养孩子,重点是在素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当孩子还小,2岁,孩子听爸爸妈妈读书。读啊听啊,听个没完没了。爸爸妈妈烦了,没耐心了,不读了。爸爸妈妈心想,这读书没啥意思,我等着孩子长大,合适的时候,培养他的素质,培养他的创造力;

孩子大了,5岁,孩子喜欢听。听啊听啊,听个没完没了。爸爸妈妈看着,一边觉着好玩儿,一边也颇多疑虑。爸爸妈妈心想,这听故事没啥意思。孩子还小,听多了,怕有什么副作用。我等着孩子长大,合适的时候,培养他的素质,培养他的创造力;

孩子在不断地长大,到了8岁,孩子开始自己看书了。看啊看啊,没完没了。爸爸妈妈看着,一边觉着好玩儿,一边也颇多疑虑。爸爸妈妈心想,这看课外书没啥意思。孩子还小,看多了,怕有什么副作用,放那么多时间看课外书,也会耽误学习的。我等着孩子长大,合适的时候,培养他的素质,培养他的创造力。

转眼间,孩子长到了13岁,进入了青春期。这时候,孩子已经不听大人的任何话了。

爸爸妈妈疑惑了:诶,这培养素质、创造力的时刻,怎么就到不了呢?
这时候,爸爸妈妈悲哀地意识到,孩子什么样,已经定型了。没有多少可改进的余地了。
就受现实吧。也只能这样了。

上帝既然已经给你派了船,就赶紧上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4: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6 19:36 编辑

反复听和反复听
    对于孩子,反复听总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说昊鹏小,就需要反复听,孩子大了,就不要反复听了。    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
    孩子大了,反复听的方式,要变一变。孩子小的时候,听夏洛死了,就死劲地反复听那一节,听好几遍,十好几遍,也不肯换。大了呢?等到六岁,孩子想听《海底两万里》,那就从头到尾,听完。听完了,想再听,就从头到尾,再听一遍。
    孩子是怎么完成这种转换的呢?靠听一个巨长的故事。
    这个故事于大申,是《哈利·波特》。听一遍,从头到尾,听了好几个月。
    严格说,《哈利·波特》不是用来愉悦孩子的,它是用来娱乐孩子的。之所以听它,就是看它时间长,有中文书,有英文有声书,也有英文书。
    所以呢,在汉语聆听阶段,这个东西用来形成孩子的聆听能力。聆听能力一旦形成,就把它彻底拿走,不再让孩子反复听。
    在汉语阅读阶段,这个东西用来形成孩子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一旦形成,就把它彻底拿走,不让孩子反复看。
    同样的,适用于孩子形成英语聆听能力和英语阅读能力阶段。


聆听能力形成的标识
    良好的聆听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在“聆听敏感期”,听完一个巨长的故事,习惯就养成了。其实,说“聆听习惯”不太准确。用“聆听能力”这个词吧。
    有妈妈问:怎么判断良好的聆听能力是否养成了。这个很难。
    有一些间接的方式,可以推判孩子是不是已经有聆听的能力了:入睡速度是一个;孩子是否主动要听,是一个;早上,到了点儿,跟孩子轻声说,“听故事啦”!孩子马上清醒,要求开始听,也算一个;有了聆听能力,孩子自己就会去打开MP3,开始听。不管是什么故事,只要孩子正在听的,他就会自己去打开MP3听。
    不管怎么样,这个聆听能力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听一个巨长的故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聆听能力,妈妈就会有很强烈的感觉。那时候,任何疑问就都自己消失了。
    只要上路了,就不用着急,慢慢来,很快就走到目的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2:55 编辑

三观
    在三观里面,世界观是基础。世界观决定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岁以后,孩子已经开始建构他的世界观了。孩子是通过什么,来建构他的世界观的呢?主要是通过爸爸妈妈带给孩子聆听、阅读的资料。
    拿什么给孩子聆听,阅读,取决于爸爸妈妈的价值观。宝贝很重要,爸爸妈妈当然是挑选自认为有价值的、合适的资料给孩子。
    所以,爸爸妈妈的价值观,决定送到孩子耳朵里,眼睛前的东西是什么。孩子用耳朵里听进来,眼睛里看进来的信息,在小脑袋里建构这个世界的图景。
    建构到最后,到了13岁,孩子建构起来的完整的世界的图景,就是他的世界观。
    现在,硬球来了:爸爸妈妈们,你是拿真实的资料来给孩子建构世界观,还是拿虚假的资料来给孩子建构世界观?
人有病 天知否(十四):科学知识是必须的吗    大申的科学知识,涌现出大申的智力之后,大申把形成的智力拿来有用,剩下的科学知识,也就没用了。
    学校教育,教的内容,就是那些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不过是调味品,其本身没用。可是,要是没有这些调味品,就做不出鲜美超赞的辣子兔。智力是焖在大量的科学知识里面,才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愈加伶俐鲜活的。
    确实,谁的日常工作中,都用不到学校学的那些科学知识。可是,那些科学知识窜出的味儿,不止在每个人的工作里,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也都闻得到。 那味儿,就沾在智力上面。


    在人类中,智力良好的人,哪个世代都有。在科学知识体系形成之前,智力良好的人,也不少见。他们的智力,显然没有沾着“科学”味儿。
    那你干嘛为什么非要给孩子看科学书啊?
    申爸一直在讲,通向顶峰的路,从来不止一条。申爸说看科学书,不过是因为“这条路肯定走得通”,仅此而已。至于其它的路,有没有?肯定是有的。至于那个家长找来给孩子走的路,走不走得通,目前还不知道。
    即便还有人找到路,走通了,那么,申爸觉得,科学知识这条路,恐怕还是最直最平坦最近的路。
为什么呢?
    首先,科学知识的周备性。
    前边说过,孩子最终形成自己的判断,是有一个过程的。这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在逻辑上连在一起的信息,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都不可能。
    科学体系因其周备性,在其划定的范围之内,提供任何角度,任何线索的周备信息。
    孩子的智力要建构,要练习。练习呢,得有足够多的习题。科学体系天然会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高质量的习题,让孩子想怎么练就怎么练,想练多少就练多少。
    哦,对了,顺便说一下,和科学体系有相当地位的,还有哪些体系。这很重要哦....
    那是相当地多:世俗人伦体系、佛教体系、基督教体系、伊斯兰教体系、儒家体系、道家体系、语言训诂体系、自然感知觉体系、华德福体系.......甚至,什么什么鬼功,就是老往人民币上印字那个,也是一个体系.....多不胜数。
    不管是谁,他想让孩子建构起一个良好的智力,就必须选择一个体系。这都不明白,在各体系乱走,美曰:保持孩子的多样性的爸爸妈妈,最后肯定会得到一个多样性的孩子,就是智力不怎么着。
    申爸这么一说,有人可能看明白了:哈哈,申爸,你别装神弄鬼了!你不是就是在说世界观吗?
    啊,对呀。爸爸妈妈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观,智力就自己从这个世界观里建构起来了。建构起来的智力的水平和世界观的周备性正相关。
    其次呢,体系的主流性。
    今天,即便是最坚定的反智主义者,也承认,科学占主导地位。
    主流性保证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会受到刺激,进行思考。
    申爸只考虑两个范畴,一个是科学体系,另一个是世俗人伦体系。
    对于刚开始的孩子,儒勒·凡尔纳、神奇校车、可怕的科学,这些是科学体系的资料,《论语》是世俗人伦体系的最高经典。到了这儿,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申爸一直强调儒勒·凡尔纳、神奇校车、可怕的科学反复听,反复看。一百来本《可怕的科学》,“如果经济允许,全买”。你可以理解,为什么申爸一直在建议再建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后者就是《论语》,四书。
    最后呢,体系的“非断头”性。这个很重要,单独拿出来说。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44


对学校的观点
  申爸对学校教育的观点,永远都是:相信学校,完全可以把需要教的知识教好;相信孩子的智力,完全能把学校所教的知识掌握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0:2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1:03 编辑

[小学话题] 我认识的中美教育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5757&extra=page%3D1

    美国小学轻松,初中高中,轻松了就掉队了,将来就可能被社会抛弃,当然如果你内心里认为知识少就要遭人笑话低人一等的话。这也是美国的孩子初中高中其实学习很苦,绝不比国内的孩子轻松。中国文化里和美国文化有一点很不同,那就是美国文化强调每个人要独立要有自我。越好的老师越培养孩子这一点,重视孩子自己的动力,而不是孩子学习的结果。因为孩子啥时候有动力想学了,都不会晚。打个比方,美国文化更象是父亲,父亲会重视大方向,给孩子做榜样,细节上不关注,也会给孩子压力,但父亲只要结果。 而中国文化象个事无细致的母亲。母亲细腻的象个蜘蛛,捆绑的孩子什么都得听话,亦步亦趋。所以中国孩子的初中高中是母亲逼着老师逼着走完的。美国孩子初中高中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成人前的准备阶段。

    成功的教育是培养出来一个人真正的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爱他人明白自己真正要什么,能为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努力。
    很多理想主义的父母认为孩子将来只要快乐幸福,管他们做什么工作,在什么阶层。可其实这一点是挺害人的。金钱不罪恶,靠自己的工作和能力赚到金钱是人类幸福感来源之一。
    你已经是中产了,你只要每天在这个频道上,该工作,工作,该努力,就努力,该享受,就享受,这就是最大的成功了!你的孩子也同样,他们将来的命运只能跟你差不多或者更好,怎么能更糟呢?这点转变过来,不担忧了放轻松了,将来就只有好了啊!
    前面我讲了父母没必要焦虑,肯定会有父母问我,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的,中国高考多拼啊?资源多少啊?竞争多激烈啊?这个是对的,美国学生竞争也激烈,但是美国大学还是TMD比中国好上多了,路真的比中国人好走多了。这确实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可是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就认定了,他们将来竞争不过人家,考不上好大学,发展的还不如自己,中产都混不上?孩子,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他不是父母的。有着这样想法的父母首先就把孩子认成自己了,也就是潜意识里父母和孩子为一体,没分离开。其实这个潜意识的不分离对孩子影响会很大的,对这亲子关系影响也很大,就最终变成中国人爱说的孽缘或者各种缘一样。
    父母如果真的认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那么就应该相信孩子自己会去操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么父母就无需焦虑,再焦虑也不要把自己强加个孩子。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帮助孩子。父母不给孩子打基础,不帮助孩子,这也是胡说的。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的,为人父母的肯定都是要给孩子打基础的,就好像让孩子站在巨人肩膀上一样,当然某个角度来说,孩子的生活肯定也靠“拼爹”。可父母的帮助如果就是焦虑担忧,那么孩子感受到这种浓重的情绪是很难受的,无法承受的,无法平静专注地去融入社会,完成自己的角色的。所以父母的焦虑只能自己面对,做功课,我简直就是生了孩子以后无比努力做这个功课啊!但不焦虑的父母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就接受吧,自己经常给自己宽慰,自己焦虑再操心,会有用吗?所以还不如放开让孩子折腾去吧,儿孙自有儿孙福。


    自主首先就是自己能承担自己所有,自己能负起责任。
     让孩子快乐兴趣成为学习动力,前提得是父母真的一点没有生存焦虑,完全放松。有父母能达到吗?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完全学习兴趣成为动。学习本身就是酸甜苦辣,自己都要尝的滋味,只有甜,本身味道也太单调了点。
    我这是为和我一样的理想主义父母写的心里话,不是的就不要被这个迷惑了。孩子不吃苦,不哭不痛,都不可能知道他什么时候感受是幸福的,所以不要把孩子都背着了,硬起心来让孩子自己摸爬打滚吧,摔跤了他哭几声不就爬起来自己走了吗?上学的事情,要么自己完全想好了一条路走到黑,而且自己有能力给孩子提供,那就现代教育的小学初中,国际高中。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些条件让孩子走这条路,也不能出国移民,那么更不要埋怨自己或者不甘心,就放心地让他去公立学校玩着拼着体验着,他们这一代的孩子都要这么走过的,难道他就受不了?父母不觉得把孩子送去坐监狱受虐待了,孩子在学校都会好着呢!该受的也绝对是他能力承受范围内的。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学习好坏的事情,基本上交给孩子,但父母留着个心眼,有策略地帮一把,让孩子感觉到有困难了,父母是知道的,愿意帮助的,就可以了。
    确实有孩子天性或者说性格就是适合现代教育环境的学校,实在公立不行,那父母就想办法再换。有孩子反而就是适合公立学校的环境的,那么现代不行就换公立。再折腾也不过就是孩子小的时候折腾一次两次三次,又对他们能有什么伤害呢?和人的一生比起来,没啥伤害能大得过生存。人生存的本能是和原子弹一样强大的。


    无论是多么喜欢做一件事情,我觉得都不可能完全凭兴趣达到很高的水平。我觉得比兴趣更重要的是毅力,是坚持,是勇气,是信心!这一点,我觉得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的!
    把兴趣爱好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是理想主义了。

转帖一个中国的JY在美国当教授的人,写的关于中美教育和发展的。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886892 可以在此链接看原文。
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



[发帖际遇]: 子云008 找回了丢失的钱包,得到了 3 金币,感谢好心人。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1:0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7 12:45 编辑

再详细说一遍
这个聆听,申爸一直没说清楚,再详细说一遍。

孩子在五岁以后,他的神经系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一个天赋能力,可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听有声读物。
孩子的这种聆听,更准确地可以说成是,孩子为自己的智力发展,在周边的环境中吸取养料。这养料就是有声读物中蕴含的词汇。
既然是这样,原则上,给孩子听的有声读物,只要是由词汇构成的,就可以。不必考虑“深浅”的问题。艰深的有声读物,也是由词汇构成的,浅显的有声读物,也是由词汇构成的。既然孩子听词汇,“艰深”的也好,“浅显”的也好,就没什么区别。

准确地说,我们的宝宝们有两种聆听。
一种是亲子互动式的聆听,重在培养亲子之间的亲昵感情,重在互动。孩子要提问,对答,复述什么的。亲子互动式的聆听,要求孩子专注。听就是听,不要同时做别的事情。
申爸说的聆听,是另一种聆听。这种聆听是单向的。音响中就放着故事,孩子该干什么干什么,大人也该干什么干什么,就当故事不存在。这种为了智力建构提供养料的聆听。唯一的要求是大人不要破坏聆听的氛围:不要去问孩子听了没有?听懂没有?有什么问题没有......任何试图从孩子聆听时获得孩子是否真的听了的努力,都是在破坏聆听的氛围。

那......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听了呢?看晚上入睡速度。如果孩子确实听了,听了很长时间,晚上道过晚安,孩子的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立竿见影。
如果你放了故事,孩子没有表示反对、不要,孩子晚上又折腾,久久不入睡,那只能意味着一件事情:大人破坏了孩子的聆听状态。这需要大人调整:一定要当做完全没有这么回事一样。

这种聆听,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听!爸爸妈妈完全无法从孩子口中,得到是否听了的确证。一旦孩子开口评价是否听了,那孩子就不在状态.......

爸爸妈妈们把这件事情想得太复杂了,惴惴不安,适得其反。
只要孩子不反对,就让音箱播放着有声故事.......就这么简单点儿事儿。




父母放松的心仍然是孩子最好的巴学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9 , Processed in 0.169893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