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上幼儿园,日常生活散记(09.11月女宝)

[复制链接]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08:19:33 | 只看该作者
《希利尔讲艺术史》
    买了书,近400页的大书,一直没有看。偶尔看到有声朗读,听着觉得很不错,又翻出来看了——我。

希利尔讲艺术史:雕塑   http://www.520tingshu.com/book/book7857.html
希利尔讲艺术史:绘画  http://www.ivoix.cn/play/shouting-95961626-0-17939-67-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5:3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2-15 18:30 编辑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05164152&uk=3122789130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211932759&uk=3122789130
链接:http://pan.baidu.com/s/1c08JY96 密码:wmtb

这是《粉红猪小妹》第二季和《天才宝贝熊》第一季的视频音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3 18:4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3 18:50 编辑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horid=37283&page=18

    大申脱离睡前小故事,脱离幼儿画报,开始听的第一个复杂的故事,不是《夏洛的网》,而是《小熊维尼》,米尔恩的原著。不是听的MP3,而是申爸给大申读的。
    为了给大申听这本书,申爸试了有半年多。最后,才在四岁多,捕捉到一个机会,读给大申一口气听完了。
    大申听完了,申爸才开始给大申找《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来替代。
    大申听《哈利·波特》,也是,先试过一次,不要。后来,听完上述十几个童话故事之后,才开始听的。

    至今,申爸还在不停地在大申那里试验。试验什么呢?试验大申接受不同种类型的书。这是一个专门的话题,很重要,容后开一个专题,专门谈。

    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的每一个阶段,一定有与这个阶段相匹配的资料。
    只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
    超越孩子发展阶段的资料,不用着急逼着孩子去接受。
    你费劲巴拉地让孩子接受超越阶段的资料,孩子接受不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孩子本应接受的资料,被挤掉了。
    机会成本非常之高。一点儿也不划算。

    教育孩子的难点,也是关键,就在于它的系统性。
    得选一个又长又粘的坡,爸爸妈妈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搓着雪球,逐渐地往大了滚。
    最忌讳搓了两天,就觉得另外一个坡更好,雪更多,扔了已经搓起来的小雪球,到那边去重新开始。
    换100个雪道,最后也还是手下那个小雪球。

    更不要看了某种教育好,不问适合几岁孩子的,回到家就在自己宝宝身上用。孩子反抗,就硬压。没用的。
    雪道选好了,切入点找对了,开始耐心地滚雪球。不多久,就会得心应手,雪球嗖嗖地往大了长。
    现在,可以扣到米爸那个问题了:但大申那个量,真有必要么?不这么给,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么?
    哪里是申爸刻意逼着大申接受那么大的量的,实在是大申自己要那么大的量的。不给,大申不干啊。
    只要你找准了孩子在当前阶段,真正需要的、确实和当前发展相匹配的东西,孩子自己就红了眼,自己拼了命的往小脑袋里塞,谁也拦不住。
    如果每一步,都是试出来,孩子确实就需要“这些东西”,不这么给,就不符合孩子智力发展之道了。当然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2:03:29 | 只看该作者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21
                     
    申爸以为,对孩子的教育而言,智力+情感=一切
    孩子的良好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恐怕就是妈妈高质量的陪伴。除了这个,其他方面的贡献,不能说忽略不计,肯定也不大。

    如果一位妈妈不相信所谓心灵感应的胡诌,那么,她影响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不管自己多么想,不和孩子全身心地亲密接触,想的都是空想,啥用也没有。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要求独立之前,妈妈的高质量的陪伴,多多益善。
    当然,陪伴的具体方式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变化。大申已经不怎么感冒亲子阅读了:“听着费劲。读了半个小时,也没读多少。还不如我自己看,一转眼就看完了。”
    可是,大申会聊天儿了,他喜欢在晚上关灯之后,和妈妈聊他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你们昨天晚上又聊什么了?都十点半了,你们两个还咯咯唧唧个没完。”申爸问申妈。
    “哎呀,大申可是懂事了。大申的很多观点,很深刻,很有意思。太有趣儿了。可是,聊的事情,我都忘了。等我想起来,我告诉你。”申妈说。


    孩子最重要的能力:分心二用的能力。
    因为小孩子的前额叶还没有开始发育,大脑处于“无政府状态”。大脑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每个脑区,各个部分,各干各的。这是一个缺陷,更是一个恩赐。这种机制可以保证孩子并行高效地处理头脑接受进来的各种信息。这种处理的结果,就建构起了我们所说的“智力的基础”。
    对于我们成人,因为有完善的前额叶指挥和协调大脑,我们已经丧失了并行高效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只能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要么听,要么玩儿。不可两者得兼。
    显然,孩子没有这个毛病。他可以一边听,一边玩儿。两不耽误。
    理解小孩子大脑的这个生理特点,是培养好孩子的关键。

    根本谈不上“训练”,更谈不上“刻意”。你就把故事开着,放在那里。就这么简单。
    准确滴说,是把孩子放在一个有故事的环境里面。
[发帖际遇]: 子云008 今天心情好,魅力四射,得到了新儿教魅力女神奖励 3 威望,哇!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14:3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4 14:38 编辑

    “李跃儿巴学园的口号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鞋对于脚而言,适合的才是好的。一双看起来再精美,但会妨碍脚的自然生长的鞋子,都不能算是好鞋子。

    看到这句话,心里突然涌现出非常难过的情绪。传统教育中,遇到鞋和脚不对路时,有多少人是去再找一双合脚的鞋,又有多少人是去“削足适履”啊?
李跃儿:她办了一所巴学园
    “父母放松的心,就是孩子的巴学园。”
    是在“李跃儿教育论坛”上频繁出现的一句话。这是因为,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李跃儿发现:所有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人的问题。孩子不会从出生就带来问题,孩子的问题大都是由于成人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对孩子的帮助不当所造成的,背负这些问题走向成熟的孩子必定会成为有问题的成人。

    李跃儿总结了几种中国的家长类型。
    “一,完美无误型,一些家长孩子犯一点错误就认为是孩子“毛病”多,就开始指责、打骂,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二,过多干涉型,当孩子玩的时候,横加干涉,这样会造成孩子以后的“专注性”不够,厌烦学习;
    三,过份呵护型,家长怕伤着孩子或吓着孩子就经常抱着,大一点的时候不让孩子出去玩,这就导致孩子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甚至不会大脑思维,出现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
    四,望子成龙型,这样的家长是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成功欲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自己喜欢学的学不到,学到的全是自己不喜欢的,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优秀,长大之后就不爱学习,甚至会夜不归宿;
    五,拔苗助长型,早早让孩子学文字、算术,直接掠夺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结果破坏了孩子思维与精神的内在建构,可能造成孩子以后的极度厌学;
    六,经验衡量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但许多家长总按照老人或周边人的经验来培养他,大大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中国的孩子学习负担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才提倡“减负”,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在我们这里又成了一种面目全非的东西。它被直接去掉了内核——健全的人格状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演化成了技能的培训,成了强迫孩子“多学东西”,“多学实惠的东西”的借口。“享受音乐”被“钢琴考级”所替换,“欣赏名画,获得心灵的滋养”被“画画获奖、参加展览”所替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23:5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23

    让孩子聆听,最关键的不能让孩子沉溺于电视。
    宇翔到了最关键的年龄,眼看就要到7.5的转折点了,家里的电视,申爸建议最好彻底不看。
    《三国演义》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可以全家一起听。听三国,大人上瘾的速度,会比孩子都快。暂时不要看电视了,孩子听《三国》,聚集词汇,大人陪着听。这是一项最好的娱乐活动。

    聆听,不需要爸爸妈妈照顾。只要放在那里听,就够了。
    你让宇翔听三国,同时,也介绍别的孩子听三国。最好是五周岁的孩子。当然,宇翔妈妈可以选择,如果自制力差的家长,电视不看不行,就不要费劲了。找那些为了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孩子,能够暂时弃绝电视,和孩子一块儿听三国娱乐的家长来教。不管男孩儿女孩儿,都会喜欢评书的。

    一个五岁的孩子,一直听三国,听到8岁,把袁版三国和连版三国,听了好几遍,那个孩子的智力基础,是强过任何一个家长“全身心投入,有钱又有闲”的家庭的孩子的。原因很简单,非常非常多有良好条件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说穿了,其实,是在胡搞。他没有抓大关键,乱七八糟地教育她的孩子。

    阶层固化,是我们的社会之痛,民族之痛。教育,只有教育,直指本质的教育,才能打破这魔咒。5.5-7.5,是那些底层孩子一生中唯一的机会。要是抓住了,那些孩子的劣势,一跃就变成了优势;要是抓不住,打工的孩子只有世世代代打工了。

    关于国学和科学
    让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实在是一件和社会文化相关的事情。当今的时代呢,科学当道,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申爸对大申,首先要建构的就是科学的精神。这么说吧,要是大申生在一百五十年前,申爸绝对会让大申去读四书五经。
    孩子的教育要跟着主流走。今天,不管国学怎样热门,占主流的还是科学。申爸顾及国学的同时,腾出大申的更多时间应对科学。
    对于申爸而言,中国的经典当然重要。不是不给大申听。在大申6岁一个月的时候,申爸给大申读了一遍《论语译注》,在大申6岁十一个月的时候,申爸又读了一遍。申爸已经在关键期给大申读过两遍《论语译注》,一遍《老子今注今译》外加一遍《道德经》原文了。当时,大申就是听,什么反应也没有。
    申爸觉得,这应该够了。

    时光荏苒,到了大申九岁三个月的时候......就是上个月.....申爸拿到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教材就是台湾的国学教材,用了五六十年了。其实它就是四书的疏,不过,是按照主题重新整理了顺序的。对于章句体的四书,这种重新整理,是必要的。
    申爸把大申叫过来,读《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给大申听。大申过来就听,没有一点儿陌生感。因为大申已经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点点古文,知道古文的这么回事,所以申爸每一句原文,都用现代文来疏通词句,让大申明白原文的意思。然后,就着教材上的《解读》部分,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不需要申爸预先备课设计。大申听完《解读》,就会冒出无穷无尽的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来发表评论,或者提自己的疑问,兴致勃勃,没完没了。
    这就是建构起了良好的智力的表现。申爸笃定: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初六岁的时候读过的两遍《论语译注》,是不可能以这样的力度发生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教育孩子不是打仗。要用“正”不用“奇”。

    国学堂,具体的方法和情况,申爸不了解。不过,申爸明白它所遵循的原理,它怎么让一孩子建构起良好的智力。从建构起良好智力的角度,传统国学的做法要优于目前公立小学那一套。那套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的小学教学体系,在一个人的智力建构方面的建树,实在乏善可陈。
    不过,这在申爸不是问题。申爸找到的法子,比国学更直接。从效率的角度来讲,国学的法子是比不上的。公立小学教学的缺陷,申爸在家,随手就补上了。

    但不管怎么说,国学教育是小众。
    申爸自己不选择小众的教育,但不反对别人喜欢小众教育。
    通向顶峰的路,肯定不止一条。

点评

5.5-7.5关键期,学习了,正好用得上,谢谢笑笑妈  发表于 2014-11-25 18: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43:45 | 只看该作者
    申爸只关注心理健康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是申爸最关心的事情。
    已经乱了套,怎么让局面回到正轨,申爸实在搞不掂。
    申爸只是一门儿心思,趟出一条走得通的路。一旦有人误入歧途,申爸就不知道该咋办好了。

    只要抓住了关键问题: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智力,就是能自发涌现出观点,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其他的事情,就都是浮云。
     只要5.5-7.5这段时间,把事情做对了,孩子建构起良好的智力,孩子就走上了“自发展”的道路。他自己有观点,自己去实践,有了结果,他自己修正自己的观念,形成新的观念,再去试........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所处的环境形同天壤,头脑中的知识多寡质量,大相径庭。可是,不管从那种环境,那种情况,都能走出很优秀的孩子。孩子的优秀就在于其头脑中智力的建构水平。申爸走的其他步骤都不重要,只要把用词汇建构智力这一步走对,就行了。

    对绘本的评论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d=37283&page=24
    申爸不反对绘本。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丁丁历险记》就是一种“绘本”。绘本是一种体裁,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文字浅显,句型简单,适合小孩子阅读。
    流行的玩意儿,你仔细品味,很多,其作者是虚伪的。他为了写那书,伪装了一个心理空间。换句话说吧,他写的东西,他自己都不信。攒书的目的就一个:钱。申爸把这类书称为A类书。
    不都是这样的。确实有很多书,作者是真诚的。至少,不看现实生活中其人....申爸确实也看不到.....单从作品本身来讲,嗅不出任何矫饰的味道。申爸把这类书称为B类书。
    A类肯定是虚假的。书跟作者的心理空间和真实世界,一个个去比,全是假的。
    B类是可接受的。B类倡导美好的心灵、关爱、爱护、美、善良。这些主题是没有问题的。可就是......B类的读物呢,不是不能给孩子。适当少给一些,让孩子在观念上有一个启蒙,很重要。可是,量大了,给多了,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完全虚空的精神世界。

    “绘本”这个东西(这么说不精确。可申爸确实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来怎么说。或者说过量的绘本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5-7.5这两年多。只要这两年多,不要给太多,就没问题。在之前,孩子还在感知世界,绘本的图画可以辅助孩子的感知,怎么给,都没事儿。7.5以后,绘本已经退出孩子的历史舞台了。

    《丁丁历险记》、《神奇校车》、《淘气包快闪》、所有标着DK的图画书。英国的这家老牌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个个好。DK标记,质量保证。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的一些儿童百科全书,带图的;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也个个好.....申爸觉得,这个和出版社个别编辑有很大关系。
    童话是必不可少的,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以读。
    申爸推荐任溶溶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经典就那几样,都摆在那里。孩子还没有,还没看。用不着在流行的东西里面翻来拣去。申爸不否认会翻到好东西,可是忒费劲。把经典先吃了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4:5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4-11-25 18:35 编辑

智力建构的敏感期    只要抓住了关键问题:孩子形成了良好的智力,就是能自发涌现出观点,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其他的事情,就都是浮云。
     只要5.5-7.5这段时间,把事情做对了,孩子建构起良好的智力,孩子就走上了“自发展”的道路。他自己有观点,自己去实践,有了结果,他自己修正自己的观念,形成新的观念,再去试........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所处的环境形同天壤,头脑中的知识多寡质量,大相径庭。可是,不管从那种环境,那种情况,都能走出很优秀的孩子。孩子的优秀就在于其头脑中智力的建构水平。申爸走的其他步骤都不重要,只要把用词汇建构智力这一步走对,就行了。
    在孩子智力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你现在让大申一天听十几个小时的故事,他才不干呢。这个阶段性很重要。对孩子的教育,时间、阶段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会本能地疯狂地吸收某些东西。这个时候,要给足。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环境供给匮乏,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在孩子小的时候,错过了,都很难调整。
    这一点,申爸一开始就清楚。只不过,申爸只是盯住几个关键的东西,不要错过。剩下小来小去的事情,随它去吧。
    你什么都想拿,那你最后就什么也拿不到。
    明确的观念在申爸头脑里成型了:用孩子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用你感觉好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又贵又累,孩子感觉未必好。甚至,孩子会感觉不好。何苦呢。

    申爸只关注心理健康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是申爸最关心的事情。
    已经乱了套,怎么让局面回到正轨,申爸实在搞不掂。
    申爸只是一门儿心思,趟出一条走得通的路。一旦有人误入歧途,申爸就不知道该咋办好了。

    对绘本的评论 http://bbs.liyueer.com/forum.php ... horid=37283&page=24
    申爸不反对绘本。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丁丁历险记》就是一种“绘本”。绘本是一种体裁,图文并茂,以图为主,配以简单的文字。文字浅显,句型简单,适合小孩子阅读。
    流行的玩意儿,你仔细品味,很多,其作者是虚伪的。他为了写那书,伪装了一个心理空间。换句话说吧,他写的东西,他自己都不信。攒书的目的就一个:钱。申爸把这类书称为A类书。
    不都是这样的。确实有很多书,作者是真诚的。至少,不看现实生活中其人....申爸确实也看不到.....单从作品本身来讲,嗅不出任何矫饰的味道。申爸把这类书称为B类书。
    A类肯定是虚假的。书跟作者的心理空间和真实世界,一个个去比,全是假的。
    B类是可接受的。B类倡导美好的心灵、关爱、爱护、美、善良。这些主题是没有问题的。可就是......B类的读物呢,不是不能给孩子。适当少给一些,让孩子在观念上有一个启蒙,很重要。可是,量大了,给多了,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完全虚空的精神世界。

    “绘本”这个东西(这么说不精确。可申爸确实想了好久,也没想出来怎么说。或者说过量的绘本这件事?),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5-7.5这两年多。只要这两年多,不要给太多,就没问题。在之前,孩子还在感知世界,绘本的图画可以辅助孩子的感知,怎么给,都没事儿。7.5以后,绘本已经退出孩子的历史舞台了。

    《丁丁历险记》、《神奇校车》、《淘气包快闪》、所有标着DK的图画书。英国的这家老牌出版公司,出版的童书个个好。DK标记,质量保证。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的一些儿童百科全书,带图的;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读物,也个个好.....申爸觉得,这个和出版社个别编辑有很大关系。
    童话是必不可少的,亲子阅读的时候,可以读。
    申爸推荐任溶溶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经典就那几样,都摆在那里。孩子还没有,还没看。用不着在流行的东西里面翻来拣去。申爸不否认会翻到好东西,可是忒费劲。把经典先吃了再说。


关于学前识字
    没有让大申认字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的。站在小学三年级往回看:
    如果学前认字,肯定会花孩子相当一部分时间(如果幼儿园教认字,另当别论),这部分时间可以让孩子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这是提前认字孩子的机会成本;
    到了三年级,学前认字的孩子的识字量和不认字的孩子识字量,就拉齐了。这是最终的结果;
    学前不认字的孩子,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学会认那些字;
    不只是学会认那些字,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课堂上学会知识的方法。这是学前不认字的好处;
    学前认字的孩子,上学后考试成绩会更好一些。这是学前认字的好处;
    学前认字的孩子,进入主动自主阅读的时间要早于学前不认字的孩子几个月。这是学前认字的好处;
    学前不认字,把时间节省下来,放在聆听,增长词汇,建构智力上。孩子一开始自主阅读,阅读水平就非常高。这是不认字的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5 19:21:10 | 只看该作者
“为了赢的思考者”和“为了做的思考者”
    根本动机是找一条正确的路,把最后的事情做对。只要路找对了,管它路上的观点是从哪儿来的。那些观点本不重要,路重要。顺着找到的路,把孩子教育好重要。
    除了这些重要的,别的都是浮云。
    所以,你只要是抱着“教育好我的孩子”的目的,发帖讨论,那最终赢的,总是你。

阅读的两个阶段
    28天,大申吞完了《哈利·波特》,申爸马上就把这部书藏起来了。为什么呢?
    孩子的阅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成阅读能力。第二个阶段,是用形成的阅读能力,去获取让孩子愉悦的各种知识。
    很多家长没有留意这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给孩子看“枯燥的”可以获取让孩子愉悦的知识的书,孩子不乐意读,很费劲,错失了发展的机会,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得不好;第二个阶段呢?继续给第一个阶段中娱乐孩子的资料,让孩子跌进“非娱乐资料不读”的泥坑,爬不出来。
    《哈利·波特》是典型的娱乐孩子的东西。孩子要是能从这个玩意儿里面得到多少可以愉悦自己的东西,那真是见鬼了。
    中文版《丁丁历险记》也是同样的娱乐性的书,所以,申爸同时,也把中文版《丁丁历险记》藏起来了。不过,换上了英文版的《丁丁历险记》,为了下一步,形成英文自主阅读能力做准备。

数学很重要。
    申爸决定,下一步,给大申数学故事。申爸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李毓佩的数学故事,全部买来了,一大堆,30来本,拿给大申看。还有《可怕的科学》里面的《可怕的数学》。这个有九本,当时。
    当大申看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杯》的最后一页,就拿起申爸准备好放在身边的李毓佩数学故事,兴致勃勃地看起来了。一点儿停顿都没有。
    刚刚从六七十万字的纸砖中抽身出来,拿看那个的劲头儿,去看李毓佩的数学故事,实在是快刀切豆腐。

近视
    有两种情况,特别容易近视:一个是在昏暗的光线下躺着读书;另一个是玩游戏,特别是iPad或者iPhone的游戏。正常坐着读书,不会近视。

“教”和“学”
    一说起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头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教”孩子。
    实际上呢?孩子天生就要“学”东西。学任何东西。学东西吧,他得有资料。有能听的故事、能看的纪录片、能读的书。大人呢?觉得,那些东西,“我都不会,你能懂吗?”就不给。
    更重要的是,大人觉得,你要看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在我的计划里边儿。“你怎么胡长?你应该按我设想的方式长!”潜意识里面,每个大人都这么想。

    大申的这些知识,有的来自日常生活、在看BBC记录片的时候,了解到现代科学视野下和时间有关的知识、看《少年科学画报》,知道了和时间相关的信息、听《上下五千年》,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框架、世界的历史框架、看他的百科知识,知道了恐龙、生命大爆发.........

    可是....它这个吧,也还真不能全怪大人。孩子在这个年龄的学,和大人熟知的“学习”,还真有巨大的差别。
    孩子哪里是在“学”,整个儿就一个在那里“灌”。灌不满的黑洞,汪汪之水,浩浩荡荡地往黑洞里狂灌。水灌进去了,孩子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这也是“学习”?
    当大申从这个阶段走出来,带着建构良好的概念和观念,可以用概念和观念回馈的时候,申爸才算长出了一口气:这确实是学习。
    是一种效率高到让申爸匪夷所思的学习。
它效率太高了,匪夷所思。我们实在想像不到,世界上还会有这么样一种“学习”的方式。

现实中,大申看完了从1978年创刊,一直到1989年整整12年的《少年科学画报》。《中华上下五千年》听完了,《世界上下五千年》听了n多遍,他自己买的那些“科学书”,自己坐在沙发上,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每一本都不知道琢磨过多少遍了。一百来本的一大套《可怕的科学》:“你都看了?”申爸不相信地问。“是啊,我仔细挑好几遍了,没有没看的了。每一本都看了。有的看了好多遍。”大申答。
BBC的原版记录片,成百集成百集地看。

    孩子能够做到这些,那一定是孩子内在的某种强劲的动力在起作用。
    这内在的动力,就是在5-7.5这个年龄段里,孩子的头脑对词汇的极度渴求。
   孩子灌进头脑里的,不是我们大人意义上的学习和理解,而是构成这些资料的基本单元:词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0#
发表于 2014-11-26 01:38:23 | 只看该作者
虽然这位爸爸育儿的大方向没有错,其中还是有很固执的东西。把哈利·波特这么小给孩子读,多数是为了满足父母吧。因为其中很多对人生的思考,对自我否定和自我突破的转化,友情,爱情,亲情,背叛与忠诚。所有这些一个5岁男孩不会懂的。其一,男孩子情感发育相对迟缓,很多感情要到小学高年纪或初中才能明白。其二,即使是5岁的女孩子也是无法理解的。这种阅读,很多情况下会成为看热闹或是父母的虚荣导致孩子的虚荣。还有一点,是孩子适用性的问题。我现在看见这样以单样本为总体的总结再也不会有太多感觉,但我想这还是会影响到其他父母吧。

还有一点,走在超龄教学的路上,自信心就会不断的膨胀。孩子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是此消彼涨的,其实我完全不理解大量灌的好处,尤其是信息时代。有什么不会,安安会说,我们google一下吧。反正我自己的孩子脑子里剩余空间很大,用自己的记忆较少,所以她喜欢对比,推断和归纳。这个根本不是教的,我觉得干预少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思考,而不是一直存储。比如她喜欢小孩子,所以她说长大也会生孩子,但是一个人生不出孩子,所以她在考虑要找谁生孩子。因为没有参照物,她就问我什么时候找着爸爸的,是在我小时候还是等我长大,我该如何去找。我告诉她的任何一个知识或信息,她会对比,再做判断,这样虽然吸收知识很慢,而且很挑食,但是她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是教育好还是孩子身心健康,很快乐更重要呢。这也是我时常思考的。本来还想好好总结一些我的想法。真可惜我的时间目前实在是太有限了。感谢笑妈转贴,让我们借鉴思考。

点评

这位爸爸一直强调“聆听”。八九岁孩子才第一次阅读的  发表于 2014-11-26 1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7:00 , Processed in 0.16886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