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紫竹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识读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08:11 | 只看该作者
我对数学学习的思考

    我是学理工科的,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长久地思考过数学的学习,我把我的经验及想法写出来,希望对姐妹们有些帮助,也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我面对的只是学校的数学,所以只考虑到高中,但是希望孩子一辈子会自学、能自学,学得自觉一些、有兴趣一些,更愿意思考,能从容一点面对数学,这些是我的目标。

二、        数学一定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学的,不会自学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有点聪明找个补习班什么的,还可以应付一下,到高中就很难应付了。据儿子高中物理老师说,初中高中的物理难度相差十倍,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么大的落差,但是三倍到五倍是有的,数学呢,也差不多是这样,整个高中的各科课程难度(包括语文英语)比初中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有好多在初中学习还很好的孩子,到高中就跟不上了。

三、        所以如果在小学毕业前把语文和英语用读经的方法学好过关是很重要的,这样到了初、高中一方面这两科的水平很高,不用占用学习时间了,又因为程度高而爱学,另一方面由读经练出来的读书能力、静定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记忆多了思考能力增强)又能极大地帮助理科的学习。

四、        数学是用思考的,是把抽象的概念符号以及形成的公式定理等等在脑子里不断地熟练地运用。

五、        数学及理科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有机械结构的,是由易到难的,前一步不熟练,最好不要做下一步,如果强行做,就没有幸福感,时间长了也会很畏惧,(这和语文英语艺术智慧不同,这些是由难到易的,熟了就有幸福感而不是懂了才有幸福感,懂是不断地懂、是在人生的历练中懂、用一生的实践去懂)。

六、        我总结学好数学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1、        主观面上,孩子的素质很重要,最好是静定的能力非常强,能长久地专注思考, 很耐烦很冷静地一步一步地演算推理判断,这是可以通过读经培养出来的,当然别的方法也可以,但没有读经这么综合,又能培养静定,又锻炼了记忆力,又能提升语文程度,还能认字,......,

2、        孩子的记忆力好,学数学也是很占便宜的,甚至是学好数学的非常不明显地隐性的但很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数学是累积式建构式的学科,每一步理解后的记忆效果都直接影响下一步的理解运用,记住的越多,理解能力会越来越强,这同样可以用读经锻炼出来。

3、        客观面上,是数学学习的规律,就是它的机械结构和必须一步步消化理解,这不同于人文艺术和道德,我觉得数学只能自学,老师只能做为辅助,而不可以强灌,在孩子实在不懂的地方稍微点拨一下,或者是放一放,让孩子自己慢慢消化,孩子不懂而强求其理解是不可能的,能强求的地方只能是背的地方或另想办法开发孩子的聪明。

七、        用“读”的方法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学数学,就是遇到概念公式定理的地方就读读,理解了就过,不理解的多读几遍,理解以后都背下来,并且要多背几遍、背熟,然后再做题、运用,这样即有幸福感,又让孩子“感性地”“作用地”理解了数学,就是提高数理方面的潜意识,然后让孩子自己慢慢做题,别着急,这样,孩子就慢慢能学出兴趣来,也会很从容。

八、        这一段是我以前写的和孩子自学高中数理化的过程,给您参考,儿子初中休学两个月,学习数理化全部是用“读”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把高中数理化书全部买回来,买三套,并且把答案买回来,早晨起来锻炼、吃饭后,就开始读,两个儿子一人一本,我一本,我也看着书,儿子一人读一页,读到例题,就把答案挡上,自己做,实在做不出来,再看答案,看懂即可,实在看不懂,多读几遍,就看懂了。遇到公式、定理,立刻背几遍,就象读经似的硬背,不用懂,其实背几遍自然就懂了,实在不懂,到课后习题的时候,也可以弄懂,到做课后习题的时候,我也没让儿子写太多的过程,就在书上空的边上,写步骤,我也不检查,也不会,我拿答案,他俩做一道,分别亮答案,不能告诉对方,我看一下,对了就过去,不对,重做,实在不对,看答案,多看几遍答案,就会了。在儿子做习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中午饭,等他俩学到上午11多的时候,休息一会儿,饭也做好了,下午也是这样,晚饭后,儿子不再学数理化了,休息锻炼或看书,我就不管了,我把第二天的饭菜想好准备好,这就是学高中数理化的全部过程,不知说清楚了没有。这样整体学过以后,孩子对整个高中数理化的理解是全面的,虽然有些地方可能理解的不对,这不可怕,上课自然就弄会了,而且上课效率高,因为等于预习了一遍,但是这样学的效果可能赶不上在外面上课外辅导班的,但是却养成了自学、思考的习惯。到现在看,儿子自学能力很强。重要的是,不要和别人比,不要有太多的虚荣心,尽人事,听天命。

九、        小学和初中是同样的方法,只是选教科书时最好选一套改革前的、再选一套现在的,因为现在的教科书改得越来越象漫画了,好多的“思考、讨论”之类的内容,没办法自学,买本以前的书自学,再对照一下现在的,看缺哪些,再想办法补,总之,就是这个思路了,我们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学高中的课程,是不得已的,因为请不下来那些假,如果您的孩子从小大量读经,就可以从容计划,如果能在家自学的话,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半年肯定可以把小学的课程学完,一年能把初中的课程学完,一年也可以把高中的课程自学完,这时再开始题海战术一年,这时的题海战术孩子会是愉悦的。

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愉悦的心情多鼓励。

十一、如果能这样做,相信孩子考哪的大学都能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1:18 | 只看该作者
一,及早读经,愈早愈好。从胎教做起,为原则性的最早。自未出生至百岁人,从知道的那一刻读起,是为各个人的最早。

二,老实读经,愈老实愈好。读真正的经,如从论语读起,是教材上的老实。只管呆呆地读,不解释,没花俏,是教法上的老实。

三,大量读经,愈大量愈好。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读尽可能多的经文,反复尽可能多的遍数。

四,快乐读经:以上三点做到了,快乐之情,自然源源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3:08 | 只看该作者
我所说的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大概归纳起来就是:做事有始有终,不拖拉、不磨蹭,学习效率高,能克服困难等等,这些品质的养成都是要在做的过程中练,而现在我认为在读经的过程中不但能把智慧的文字读进心里,这些品德也可以在读得过程中养成,同时又垫定了以后学习各科的强大基础素质,当然要知所先后,要先本后末,最后才能本末皆该,不要一把抓,您想啊,这里有几个过程:不熟的时候读、熟了以后大量读、大量读以后要看书指字、坐姿、声音、错对,等等,分解一下这些过程,您就会知道,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多高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妈妈们要想清楚,哪一样主要,哪一样次要,主要的先做,次要的后做,一下子要都顾到是不可能的,最主要的就是孩子张口读,看着书读熟,一本书读过二百、三百遍后就会喜欢,
这时再纠错,所有好的习惯都要在孩子能熟练地读了以后再去培养,否则他把不过忙,只有读熟了,孩子才会分出心来愿意听你的话,否则在严格的要求下,就不读了,而且经典里的道理并不难懂,好多内容小孩子在烂读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懂得他所能懂的,而这些道理又增强了他的学习以及做人的素养,如果用学数学的方法来学,或许也可以养成这些学习的素养,但是没有读经这样综合,是死煞的,况且是靠理解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大学的内容全教给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或许有一部份是可以的,而经典是可以把最高深的内容全部让孩子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5:02 | 只看该作者
溜号的原因我反省起来,就是大部份听不懂,所以就听不进去,当我预习做的好的时候,这节课就会听得特别好,因为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在心里已经仔细想过了,有的懂了,有的虽不懂,但在心里也转了好几个圈了,然后再上课时,懂的地方因为熟悉而喜欢,再听老师的讲解又加深了一遍印象,而不懂的地方因为也很熟悉,老师一点拨会豁然开朗,这样整个一节课的效率特别高,课后再复习一遍,就有融会贯通的感觉,当然了,预习是自己预习才行,不能上课外班,那样同样的内容,听别的老师讲了在自己脑海里并未有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是再听一遍而已,虽然有些效果,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自学了。所以我觉得能不能认真听课,养成上课的习惯只占一小部份的原因,就是能不能坐住,这可以用读经的过程来练,孩子能连续读经一个小时,就超出这个能力太多了,而上课能认真听课的原因主要在于孩子是否准备好了,因为现在小学中学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就是上课就讲,如果孩子没准备就去听或讨论,他怎么可能听讲呢?他能讨论什么呢?打个比方,比如我们要去听怎样修理汽车的课,那么我们要有所准备才行,就是对这个汽车的原理要熟悉,说明书至少要看过很多遍,甚至有些重要的地方要背下来然后才去听课,这时老师讲到哪一部份时我们都心领神会,一说就通了,否则像鸭子听雷一样,不溜号才怪,再打个比方,给孩子阅读一篇文章,当这篇文章百分之九十他都熟悉的时候他才会喜欢,那百分之十不熟悉的他也不愁了,如果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不熟,就开始给他讲,他是听不懂的,也就不喜欢,纵使你用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得比较有趣,那也是他能理解的根本不需要讲的部份,而你在那里是浪费时间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把一篇文章读过100遍甚至300遍以后,他心里酝酿很久了,好多地方他有他的懂,这里再有高人点拨,也就是上课听讲,孩子是喜欢听的,至少是不痛苦的,也是不会溜号的。







还有一种溜号就是孩子的程度远远超出讲课内容,比如说一个高中生去听小学一年级的课,他肯定不听课,这种不听,不听就不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5:26 | 只看该作者
我所说的孩子的一些好习惯大概归纳起来如下:



1、
做事有始有终。



2、
不拖拉、不磨蹭,学习效率高,能克服困难。



3、
自学能力强。



4、
温和、踏实、厚道,心胸宽广。



5、
不妒忌别人。








暂时我也就能想出这么多,这些习惯要怎么养成呢?我曾长久地思考过并边实践边总结,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在实践中练,陪着孩子做事、学习,在过程中加以指导,并坚持,比如做事有始有终,如果这件事没有停的理由,就不停,一直坚持下来,坚持到做完,稳稳当当,但是我看现在妈妈把孩子的日程安排的太满了太多了,这样就不一定有始有终了,最好是某一段时间只做一件或两件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孩子感觉又轻松又能一心一意地克服困难。






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非常能磨蹭,每天下午放学回来,由于我还没有下班,奶奶或姥姥看着写作业,写一页作业大概都能用2个小时,到我回来还没写完,东摸西摸的,这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我也年轻,根本没想到孩子会是这样子,儿子在上学前已经认识一千多字了,也会写一些字了,虽没有练过字,也不至于这么慢呀,这时我才意识到是孩子的习惯不好,我自己静静想了很久,想好了以后,就每天从单位早回来(当然都是想办法偷着早走了),孩子几点放学我就几点回来,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着写作业,还记得头几天他俩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尿尿的,一会儿又爬到床底下去了,弄得我直迷糊,这时我就横下心来,一心一意地陪着他俩,跟儿子说好,先上厕所、喝水等等,把所有的事快速做完,然后开始写作业,写作业的时候,我允许他们写得慢,但不允许停了干别的,写完一个字就马上写下一个,就这样看着、表扬着、有时也要发火,大概经过几个月一天不落,孩子写得就飞快了,以后只要没事,我就天天在孩子放学前回家,只要我在那呆着,即使什么也不说,孩子写得都很快。写完后我就放手让孩子玩,儿子一般都在那里画画、看家里摆的书之类的,有时出去疯玩。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了半年《金庸全集》,天天晚上写完作业就看,而整个小学听了近40部评书,这是很费时间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读经,只能这样提升儿子的语文能力了,但是这些儿子并不以为我在教他们,都是他们自己愿意做的,有时我还要假装不允许,他们还要求我才行,每次求我,我都有些要求,就是作业要做得即快又好。这样他们就越来越不磨蹭了,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奥数以后,每个假期,我都让孩子三天之内把小学作业做完,然后我们就开始每天上午做三个小时左右的奥数题,我多半是鼓励、表扬他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批评孩子不会、笨之类的,甚至从心里就没有这些想法,我是真心觉得孩子很好的,每天规定是100道题,但一般都完不成,我看已经做了近三个小时了,就说,算了今天不做了,已经很好了,然后下午就玩一下午,我领他俩游泳戏水,有时随便,但是不能看电视。






自学能力的养成,稀里糊涂的我和王教授的读经有很多相似之处,就是用读的方法,我当然不知道要读经了,是读所有的教科书,数理化的自学,我都是在假期进行的,每一个假期把下一个学期的书买回来三本,一本答案我拿着,我们三人每人手里一本书,他俩一人读一页,我看着有没有错的地方,经常问问:这里懂了吗?儿子说:懂了,就过去,有时儿子会说,我再看看,我和一个儿子就等着另一个,有时一个不懂,他俩或是苦思冥想,或是讨论,我就静静等着,就是这样,大概15天左右就把下学期的课程预习完了,等下一个学期开学后,上课的效果非常好,而最重要的是我就不用管了,以后他俩他尝到了甜头,作业都作得飞快,然后就自由了,所以儿子直到高中都一直保持着快速做作业的习惯,初中时有一天我无意中偷偷看看儿子写作业,那个速度啊,真让我惊叹,有的孩子做作业能做到12点,我儿子基本上8点半至9点就完成了。(可能也因为没有课外班),






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我和老师沟通后,每天下午,我把儿子接回家,买了一套英语小短文集粹(忘了什么名了),大概有高中大学的水平吧,但是很短,儿子拿着电子辞典,一边查一边读,我要求查出意思后再读五遍,再做题,下面有四个选择题,答案在我手里,如果不对,我就让儿子再念五遍,再做,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做对,这点英语能力就是儿子的英语底子,同时也练成了一些自学能力,就是不会就自己查自己读。






我觉得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言教”非常重要,我们通常都认为身教胜于言教,可是我觉得言教也很主要,要不断地说,温和地说,一边付诸行动一边说,大部份人都忽视这一点了,为什么会忽视呢?因为觉得重复的多了孩子都能说上来了,也烦了(其实孩子烦往往是烦大人的态度,并不烦重复),然后毛病还不改,就放弃了不说了,或许再说几次就有效果了呢,只要您仔细反省一下就会发现,重复了很多遍的话就会深入人心,然后不知不觉地就影响了人的行为。还有的是大人在心里觉得这么简单的道理孩子一定是懂的,不用说的,其实孩子是真的不懂的,所以教育孩子不要怕多说话,不要怕重复,这点是我在孩子8、9岁的时候悟出来的,在这之前,我是不大愿意多说道理的,一般都觉得孩子都懂。有一天我有病了发烧39度,早晨起不来了,就告诉儿子,自己喝点牛奶上学去吧,儿子听话后就照着做了,他俩倒是很听话,但是都没有过来关心我,我很纳闷,怎么儿子都不关心我呢?晚上儿子放学后,我就问他们,他俩说不知道啊,说妈妈从来不需要我们关心啊,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孩子是要教导的,不说,他们是真得不明白,由此我就想,经典不是最好的言教吗?经典这种言教该多重要啊。没有经典的重复,就是世俗言教的重复,孩子的心灵就这样一天天变化着,您看到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6:41 | 只看该作者
学语文其实只有两条路:一是强记,二是博览,强记得多了,深了就会大幅度地带动博览的兴趣,强记是母,博览是子,我们教孩子只教其强记(就是诵读),博览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就行了,不教孩子阅读并不是排斥的意思,而只是不必教、让孩子自己随便学的意思,只要在环境中有书,而孩子在认识了很多字、能大部份理解书的内容之后,就一定会读了,只要不强迫孩子写心得,就随便,他愿意说时就说、愿意写时就写,不愿意说不愿意写时不要强迫,说写得好坏都要表扬,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爱阅读,阅读得多了,就会越来越有学问。

诵读得内容是孩子不能懂的、是高深的,因为这需要用一生的实践去感悟,是所有阅读的内容的理之归宗,博览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孩子只可能阅读他大部份都懂得的,一本书如果有一半多不懂就读不下去,大部份都懂才能读下去,而且是稀里糊涂懂的,有懂的有不懂的,是读得越多越懂的,我们不能规定孩子懂的地方,孩子自己去看,有自己默默的懂,懂他自己的懂,而不断地诵读、深耕,又会不断提升孩子理解的能力、读的能力,开拓孩子的大心胸、大格局,提升孩子读的层次,做一样,得两样,何乐而不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19:15 | 只看该作者
慢其实不要紧,有句俗话说:不怕慢,就怕停。

如果您想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就陪着孩子做事,不断地提醒孩子“别停”,而不是提醒他“快点”,一段时间后孩子就快了,比如说读经,孩子读的时候读慢点是不要紧的,但是中间不要停下来做别的,连续地读,这样孩子在熟了以后一样会很快的。


(觉得话说得很精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22:39 | 只看该作者
困难大家都有,人生如果没有困难,那还叫真实的人生吗?只是要分析一下这个困难,是怎样的困难,需不需要面对?需不需要超越过去,如果需要,日子就是要这样过,或许绕一个小弯再回到直行也是可以的,或许是不需要绕弯直接过去,有荆棘就踩一下,扎一下手疼一下也不要觉得有什么了不得,等过去后会忽然发现,很简单呀。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说一个打井的人,在地上挖了好多坑,都没有打出水,就放弃了,这个故事是说这个人做事不坚持,浅尝辄止。我却觉得,这个人并不是不想坚持,也不是不能坚持,而是他没有信心,或者说信心不坚定,如果他坚信并知道八十米下一定有水,他一定会打下去的,一般情况下,打到二、三十米就有水了。

孩子的这些困难,即是大人的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也是孩子的,在陪孩子走过这样的困难后,孩子在实践上有了真切的感受,他会感觉到真实的学习过程,他的心灵会逐渐地厚重,而我见过的孩子,都在读论语150---200遍后爱上了诵读,甚至可以给别人当小老师了,教得有模有样了。


(说得真好,想想自己不就经常在畏惧困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28:2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帖子说儿子读经的地方是很少,这是因为我儿子是在初二下学期我才接触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的,我觉得并不算是读经宝宝了,也是因为如此,我每每遗憾自己的没福气,这种遗憾也只能还诸天地了,也因如此,我才要不断地告诉别人,告诉孩子还小的父母,不要有我这种遗憾呀。

我自己在看王教授的百年振撼的演讲前,大概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喜欢《论语》了,但是是看着注解读的,也不会出声读,只是很喜欢,默默地看,看了好几年,好多话觉得教育儿子能用上的就强记下来,以便在生活中用,我很笨,就是没想到让孩子学,觉得这些是孩子理解不了的,等孩子大了再让孩子学吧。看完王教授的演讲后,我明白了现在就应该做,所以和老师沟通后,孩子休学了两个月,在家学习,一方面是因为,我看到高中的课程很难,一个孩子如果不做准备,就是说不提前预习的话很难适应,再聪明的都不行,二是我又不愿意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那样孩子太累了,而我儿子在初中学习还是不费劲的,二方面是我想让孩子把《论语》背下来,就这样孩子休学了,本来想休学九个月的,可是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休了两个月,这两个月,孩子用“读”的方法自学了高中数理化的课程,又用二十天的时间背完了《论语》,这二十天真是“大量”啊,每天都在八个小时左右,那时我还不知道王教授提倡“大量”呢,因为那时我只看了王教授的一个北师大演讲,是我以前的学习经验,直觉上这么做的。

我儿子读的经典虽然很少,但不能算是“蜻蜓点水”吧?我跟您说说:我家二宝《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应该都读过150遍以上了,因为他提前保送的,那段时间他背了经典,还自学了高等数学和大学基础物理,大宝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把《论语》背熟了,《孟子》读过三十多遍了,《大学》《中庸》也读过三十多遍吧?反正他们现在有时间是要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22:30:28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孩子大了,是需要胁迫的,或者还得用孩子已经懂的道理来说服他,这更需要父母懂得读经的道理乃至于教育的道理,这也是需要功夫的,等您把这些都弄明白了,孩子有些地方又错过时机了,我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才愿意来这里告诉大家我走过的路、我的经验教训,以供大家参考。12岁的孩子了,学校功课已经很忙,每天30分钟的诵读,也很难能可贵了,如果能长期“坚持”,效果也是很好的,所以您一定要坚持这每天30分钟,雷打不动。当然,大量阅读也很重要,而且您的宝宝现在还有兴趣阅读,阅读的质量也很好,真是难得的好孩子,只是您要好好安排一下,相信这么真诚付出的父亲一定会做得比我好。
我只所以更希望人人都能大量读经,是因为只有大量,才会很短时间内读出兴趣,也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孩子在六岁前唯一能最大长进、也是能教能做的,这是老天爷在帮忙的时候,此谓“惠而不费、劳而不怨”,那就把这一样做透,十三岁以后,一般情况下都不适宜这样读了,因为理解力已经成熟,语文英语以及文化教养应该都已经打完基础了,是发用的时候了,是把已吸收的内容整理(当然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整理很多了,默默地整理、默默的懂),但是如果知道读经的时间很晚,孩子已经大了,如果能强迫一下,让孩子大量读个两三年,然后再大量阅读,我觉得也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了。
我们读书的目的最后都是为了悟、理解、发用,悟的第一步一定要熟悉再熟悉,熟透的,不一定能大彻大悟,但不熟透的,大悟的可能性更小,甚至没有可能。有些书读一遍就没用了,而经典,是一辈子都不能扔的,可以陪一辈子,我们不可能到最后超越孔子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是“人伦之至”(孟子语),知识是日新月异的,而智慧一成永成。

圣人的言教里是他生命的境界,所以读多少遍都不为过,三百遍我觉得是最少的数了,也就是一个基础,当然一百遍现在也算不错了,孩子有了这三百遍的基础,以后还会一读再读,如果没有这三百遍,孔子还没有进入生命,以后他还是不一定会读的,或许因为国学的复兴,社会的趋势,某一天孩子还能翻翻,但是因为从没有把一本书读烂过,因为没有这种体验,也就没有这种深度的幸福感,他是不会耐烦读这么多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1 , Processed in 0.14175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