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榴琏 于 2012-3-10 20:54 发表
你那叫学有余力, 老师喂不饱。
鸣鸣自弹曲子已经超过他能理解的年龄。
我之前的老师也要求一首曲子在手上拿住,老师也是扣得很细。
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是错音越来越多。现在想想还是要泛。精得话 ...
对,如果把钢琴和文科学习的方法统一一下,就会发现钢琴的学习可能是少了泛读的范畴.包括多听各种音乐,和自由弹琴.甚至自由弹琴也可能包括几个方面,比如即兴演奏和照谱子弹出自己喜欢的曲子.
机械练琴不可能培养出乐感和敏锐的耳朵,也很难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音乐.但自由练琴又不能让孩子的手型好看.
说白了,是国内的教育制度本身,过份的看中手型,而不是乐感和兴趣.
短期内必然是手型好,刻苦机械训练的有优势.长期看来,肯定是有乐感和兴趣的孩子更有发展.
但是走专业路线的孩子,可能就要上音乐附小,附中,这样早早就要出成绩,所以培养兴趣和乐感意义不大,成绩最重要.
不走专业路线的孩子,反正钢琴过了10级,其实早晚也要停掉系统的学习.钢琴是相对艰难的器乐.即使强如李云迪,肖邦比赛得了第一,还是要到德国继续学习.本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有自学的能力.但就钢琴而言,让孩子学会自己进步,有自学能力,是很难的.所以学习钢琴有些鸡肋,并不容易自我进步.
所以我们还是尽量在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上下功夫,多多培养孩子的乐感.
这方面多多坚持,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成果的,就是比较慢.
比如我们没上什么听音,练耳的课外班,我觉得鸣鸣的耳朵还是比较敏锐的.
[ 本帖最后由 snazkf 于 2012-3-12 13: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