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兵法初探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1-12-4 21:16:4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08:11:15 | 只看该作者
1-4篇 :读到100遍了

    因为笑笑对《孙子兵法》感兴趣,总要我给她读,所以我没有往后进行,只给她读她比较熟悉的前四篇。读着读着就超过了100遍。第五篇开始我就不能背了。
    想想,上周真的读书很少。都是笑笑在一边玩,我自己上网。不能老这样。以后笑笑在玩时,我要在一边读书。离过年不过40天了,这一年马上过去,时不我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8 11:13:44 | 只看该作者
又是周末。
    这个星期一如既往地没有读新篇,仍然是在1-5章里打转。出门给笑笑背,在家偶尔听听后面的。仅此而已。
    好在,算是把“兵势第五”背出来了。
    下周一定开始新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12:51:38 | 只看该作者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舍之也。故敌佚能劳之④,饱能饥之⑤,安能动之⑥。

  出其所不趋⑦,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⑧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⑨。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⑩。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⑾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⑿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⒀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⒁,则我专而故分⒂;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⒃。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⒄,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⒅。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⒆。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⒇。个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21)?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22)。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23),作之而知动静之理(24),形之而知死生之地(25),角之(26)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27);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28),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29),而应形于无穷(30)。

  夫兵形象水(31),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32)。故五行无常胜(33),四时无常位(34),日有短长,月有死生(35)。



  【注释】

  ①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处,占据;佚,安逸、从容,贾林注:“先处形胜之地以待敌者,则有备豫,士马闲逸。”此句言在作战中,若能率先占据战地,就能使自己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

  ②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奔赶,此处为“促”,仓促。张预位:“便利之地,彼已据之,我方趋彼以战,则士马劳倦而力不足。”此句言在作战中,若后占据战地仓促应战,则疲劳被动。

  ③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引来。《周札·秋官·小司寇》:“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致人,调动敌人。此句意思为宜调动敌人而不为敌人所调动。

  ④佚能劳之:言敌若休整良好,我则采取“敌人”之法使之劳顿。

  ⑤饱能饥之:曹操注:“绝粮运以饥之。”王皙注:“谓敌人足食,我能便之饥乏耳。”此句言敌若给养充足,我则便之饥困。

  ⑥安能动之:曹操注:“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人不得相救也。”此言敌若安固守御,我就使之移动。

  ⑦出其所必趋:进攻敌人必然奔赴援救之地。

  ⑧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李筌注:“无虞易取。”此说甚是。言我出击必能取胜的原因,是由于攻击敌戒备虚懈之处。

  ⑨故善攻者,敌不却其所守;善守青,敌不知其所攻:不知,王皙注云:“不知者,攻守之计,不知所出耳。”梅尧臣注云:“善攻者,机密不泄;善守者,周备不隙。”此句谓善于进攻的军队,敌人不知防守何处;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进攻何处。

  ⑩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主宰命运者。《管子·国蓄》:“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张预注:“攻守之术,微妙神秘,至于无形之可睹,无声之可闻。故敌人死生之命,皆主于我也。”此句言虚实运用出神入化,则可使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敌人命运之主宰者。

  ⑾冲其虚:虚,虚懈之处,此言我进攻之处正是敌人虚懈之处。

  ⑿画地而守:画,界限,指画出界限。。孟氏注云:“以物画地而守,喻其易也。”

  ⒀乖其所之:乖,违,相反,此处引申为改变、调动之意。全句言调动敌人,将其引向别处。

  ⒁形人而我无形:形人,使敌现形;形,显露之意。梅尧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见。故敌分兵以备我。”义近。

  ⒂我专而敌分:专,专一、集中。分,分散。言我能集中兵力而敌人兵力不得不分散。

  ⒃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少、寡。杜牧注:“约,犹少也。”此句言能以十击一,可造成我众敌寡之态势。

  ⒄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所与战之地,所准备与敌交战的地点。此句言我准备与敌开战之战场敌不能知。

  ⒅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张预注:“不能测吾车果何出,骑果何来,徒果何从,故分离其众,所在辄为备,遂致众散而弱,势分而衰。是吾所与接战之处,以大众临孤军也。”此句言我欲战之地敌不能知,敌则不得不多方设防,多方备我,兵力势必分散。敌兵力分散,则与交战的敌人即寡弱而容易战胜。

  ⒆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此句言若处处设防,必所备皆寡,陷于被动境地。

  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孟氏注曰:“先知战地之形,又审必战之日,则可千里期会,先往以待之。”此言若预先了解掌握战场之地形条件与交战时间,则可以奔赴千里与敌人交战。

  (21)亦奚益于胜哉:奚,何;益,补益、帮助。此句谓越国军队人数虽众,然不能知众寡分合的运用,则无济于取胜的企图。

  (22)敌虽众,可使无斗:张预注:“分散其势,不得齐力同进,则焉能与我争。”其说甚是。

  (23)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筹算。此句谓我当仔细筹算,以了解判断敌作战计划之忧劣。

  (24)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兴起,此指挑动。杜牧注:“言激作敌人,使其应我,然后观其动静理乱之形。”此言我挑动敌人而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

  (25)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之,伪形示敌。此句谓以佯动示形,了解敌方的情势。

  (26)角之:角,较量。指与敌进行试探性接触,以观虚实。

  (27)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言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妙不可言的程度,可以达到使人无形可窥的程度。

  (28)错胜于众:错,同“措”。曹操注:“因敌形而立胜。”此言由于示形取得的胜利置于众人面前,众人不知其因。

  (29)战胜不复:用以战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出现。

  (30)应形于无穷:李筌注:“不复前谋以取胜,随宜制变也。”杜牧注:“敌每有形,我则始能随而应之以取胜。”此句言不断适应客观实际情况,变化无穷无尽。

  (31)兵形象水:孟氏注:“兵之形势如水流,迅速之势无常也。”此言用兵的规律如水的运动规律一样。

  (32)神:高明。

  (33)五行无常胜:五行,金、木、水、火、土。此句言五行相生相克变化无定数,如用兵策略奇妙莫测。

  (34)四时无常位:此言四季推移代谢,永无休止。

  (35)月有死生:泛指月有朔望圆亏的变化。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地而疾行奔赴应战就紧张、劳顿。因而,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不为敌人所动。能使敌人主动上钩的,是诱敌似利;能使敌人不能到达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敌人闲逸,就想方设法使它疲劳,敌人若饱食,就设法使它饥饿,敌人安稳,就使它疲于应付。

  在敌人无法紧急救援的地方出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进攻。行军千里而不劳顿,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的地方;进攻一定能得手,是攻击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必然能牢固,是防守着敌人不敢进攻或不能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使敌人不知向哪里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到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声息。所以能掌握敌人的命运。进攻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冲击它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到的,是迅速得使它来不及追赶。我军想要决战,敌人尽管在高垒深沟,却不得不同我军打仗,因为是进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军不想决战,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是因为设法调动它,使它背离所要进攻的方向。

  因此,要使敌人暴露原形却不让敌人察明我军的真相,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的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在十处,这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就会造成敌寡我众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敌人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整体薄弱。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处处设防,形成兵力集中的优势在于迫使敌人处处防备。

  知道作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时间作战,那就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军队远者相隔几十里,近者相隔几里的呢?据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又于胜利有何益呢?敌人虽多,可使它无法同我军较量。

  分析研究双方的情况,可得知双方所处条件的优劣得失;挑逗敌人,可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侦察一下情况,可知战地各处是否利于攻守进退;用小股兵力试探性进攻敌人,可以进一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以假象迷惑敌人的用兵方法运用到微妙的地步,就不会露出行迹,使敌人无形可窥,那么,即使埋藏得很深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地运用战术,这就如同胜利摆在面前一样,不是平常人所能理解的。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来出奇制胜的。因而,我取胜的谋略方法不重复,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实处而攻击虚处。水流是根据地形来走流向,用兵是根据情况来采取致胜方略。所以,战争无固定不变的态势,流水无固定不变的流向。能够根据敌情发展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措施取胜的人,才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的,四时没有不更替的,白天有短有长,月亮也有晦有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12:57:22 | 只看该作者
“兵势第五"背完100遍。“虚实第六”读到40遍,结巴着能背。这样在外面玩时、赖床时、不想看书又没放音频时,都可以背来。
    假如读四五十遍能背,那至少要再读背四五十遍,这样才能巩固在脑子里。否则只能算短时记忆,几天之后可能都背不全,一两个星期就会忘记大半。我是这样的,我想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应该都差不了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9:16:43 | 只看该作者
“虚实第六”背完100遍,“军争第七”和“九变第八”读到40遍。“军争第七”可以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7:04 | 只看该作者
   军争第七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⑤,后人发,先人至⑥,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⑦。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⑧;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⑧,日夜不处,倍道兼行⑩,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⑾,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⑿;五十里而争利,则蹶⒀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⒁。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⒂;不知山林、险阻、沮泽⒃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⒄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⒅,以利动,以分合为变⒆者也。故其疾如风⒇,其徐如林(21)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22),动如雷霆(23)。掠乡分众(24),廓地分利,悬权而动(25)。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26)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27);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28);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29),将军可夺心(30)。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31)。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32),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33),此治心(34)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35),勿击堂堂之陈(37),此治变(37)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38),背丘勿逆(39),佯北勿从(40),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41),围师必阈(42),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合军聚众:合,《诗·大雅·民劳》郑玄笺曰:“合,聚也。”此句曹操注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阵。”梅尧臣曰:“聚国之众,合以为军。”全句的意思是聚集民众,组编军队。

  ②交和而舍:交,交错相接;和,古时军队的营门称和门;舍,《左传·庄公三年》“师行一宿为舍。”此句意思为在战地,敌我对垒,各军诸部队的营门交错相连。

  ③莫难于军争:没有比两军相对争夺制胜条件更难的了。曹操注:“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张预注:“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④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梅尧臣注:“能变迂为近,转患为利。”张预注:“变迂曲为近直,转患害为便利。”此句意思是将迂回道路变为直达的道路,患害变为有利。

  ⑤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贾林注曰:“敌途本近,我能迂之者,或以羸兵,或以小利、以他道诱之,使不得以军争赴也。”此句言以迂回绕道和小利引诱敌人,摆脱敌人。

  ⑥后人发,先人至:梅尧臣曰:“远其途,诱以利,款之也。后其发,先其至,争之也。能知此者,变迂转害之谋也。”此句言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要争夺的要地。

  ⑦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为,有之意。《孟子·膝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歧注:“为,有也。”此句曹操注:“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全句译为军争之事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不利的一面。

  ⑧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皆。梅尧臣注:“举军中所有而行则迟缓。”此句译为携带全部装备辎重的军队前去争取先机之利,则不能按时到达。

  ⑨卷甲而趋:卷,收、藏也。此句意思为卷起铠甲,轻装快跑。

  ⑩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处,止;此处指不得休息。倍道,行程加倍之意。此句言夜以继日不停地赶路。

  ⑾擒三将军:杜佑注:“欲从速疾,卷甲束杖,潜军夜行,若敌知其情,邀而击之,则三军之将为敌所擒也。”此句言三军之将被敌所擒。

  ⑿其法十一而至:按其规律,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到达。

  ⒀蹶:表示被动,被牧挫败。

  ⒁无委积则亡:委积,指物资储备。《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此句言军队没有物资补充即不能生存。

  ⒂不能豫交:预交,即结交诸侯。豫,通“与”。

  ⒃沮泽:《礼记·王制》:“居民山川沮泽。”孔颖达疏引何胤云:“沮泽,下湿地也。”指水草丛生之沼泽地带。

  ⒄乡导:即向导。乡、向古通。指熟悉该地区情况的带路人。

  ⒅兵以诈立:立,成功。杜牧注:“诈敌人使不知我本情,然后能立胜也。”其说甚是。

  ⒆以分合为变: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

  ⒇其疾如风:曹操注:“击空虚也。”张预注:“其来疾暴,所向皆靡。”全句意思为行动迅速,有如飘风之迅疾。

  (21)其徐如林:指部队行列整肃,舒缓如林木般有序。

  (22)难知如阴:难以窥知实情,有如阴云蔽日。

  (23)动如雷霆:杜牧注:“如空中击下,不知所避也。”贾林注:“疾雷不及掩耳。”此句言行动迅速,使人措不及防。

  (24)掠乡分众:曹操注:“因敌而致胜。”陈* 注:“夫乡邑村落,因非一处,察其无备,分兵掠之。”全句意谓分兵数路掳掠敌国乡巴。

  (25)悬权而动:权,秤锤,用以称物轻重。此句指权衡利害得失,而后决定行动。

  (26)《军政》:古兵书,已佚。梅尧臣曰:“军之旧典。”

  (27)故为金鼓:金,杜佑注:“铰铎也。”王皙曰:“鼓鼙钲铎之属。”此句言用金鼓指挥军队作为进退的号令。

  (28)所以一民之耳目也:用来统一士卒们的视听,即使士兵们的行动一致。

  (29)三军可夺气:夺,失也。《荀子·富国》:“罕兴力役,无夺农时。”气,指刚劲勇锐之士气。全句意谓三军之刚锐旺盛之气可以挫伤而使之衰竭。

  (30)将军可夺心:张预注:“心者,将之所主也。夫治乱勇怯,皆主于心。故善制敌者,挠之而使乱,激之而使惑,迫之而使惧,故彼之心谋可以夺也。”全句言可动摇将帅的决心。

  (31)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梅尧臣注:“朝,言其始也;昼,言其中也;暮,言其终也。”又张预注:“朝喻始,昼喻中,暮喻末。”

  (32)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言避开敌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衰懈再进行打击。

  (33)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乱,陈* 注:“政令不一,赏罚不明,谓之乱。”哗,指骚动不安。全句意谓以严整对付混乱之敌,以镇静对付轻躁之敌。

  (34)治心:张预注曰:“善治已之心以夺人之心。”即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

  (35)无邀正正之旗:邀,遮留,、截击。正正,曹操注:“齐也。”此句谓勿发兵截击旗帜齐整、队伍整治之敌。

  (36)堂堂之陈:堂堂,张预注:“行阵广大。”

  (37)治变:以权变应付敌人。

  (38)高陵勿向:梅尧臣注:“敌处其高,不可仰击。”此说甚是。

  (39)背丘勿逆:敌背倚丘陵险阻,我当不要正面攻击。

  (40)佯北勿从:佯,假装、伪装。张预注:“敌人奔北,必审真伪。”此言敌若假装败退,我当不要追击。

  (41)归师勿遏:遏,阻、截击。此句谓敌师退还其国途中不可正面阻截。

  (42)围师必阙:张预注:“围其三面,开其一面,示以生路,使不坚战。”此句言包围敌人,当留缺口。

  【译文】

  孙子说:根据一般的战争规律,统帅受命于国君,聚集民众,组编军队,到前线与敌人对垒,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为难办的是,把遥远的弯路变成直道,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采取迂回的途径,以小利引诱敌人,出发在敌人之后,却可以先敌人到达,这便是懂得变迂为直谋略的人。

  所以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危险的一面。假如尽带全副装备和辎重去争利,那么就会行军迟缓;如果放下笨重的装备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假如卷起盔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赶路,走行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俘,强壮的战士先到,疲弱的士卒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军的将领会受挫折,只有半数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就不能取胜。

  凡是不了解列国政治动向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兵要地理的,不能率军行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懂得地形的利益。用兵靠诡诈立威,依利益行动,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手段。部队快速行动起来犹如疾风;舒缓行动时犹如森林,攻击敌人时犹如烈火,防御时像山岳,荫蔽时像阴天,发起进攻有如迅雷猛击。掠夺敌乡,应分兵进行;开拓疆土,取得敌国丰富的资源,衡量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胜利,这是争取先制之利的原则。

  《军政》上说:“作战中用语言指挥听不到,所以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所以夜战多用金鼓,昼战多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标志。战士的视听既然齐一,那么,勇猛的战士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战士也不得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使其士气衰竭;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使其决心动摇。初战时气锐,继战时气衰,战至后期,士气就消亡了。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攻击懈怠欲归敌人,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用严整的部队,用沉着冷静的军旅对付浮躁喧乱的部队,这就是从心理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用靠近战场的部队等待远途来奔的敌军,用休整良好的部队等待疲劳困顿的敌军,用饱食的部队对付饥饿的部队,这就是从体力上制伏、战胜敌人的办法。不要去拦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要去攻击阵容堂皇、实力强大的敌人,这是以权变对付敌人的办法。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去仰攻占据高地的敌人,不要去迎击背靠山丘的敌人,不可跟踪追赶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去进攻精锐的敌军,不要去吃掉充当诱饵的小部队,不要去遏止回撤的敌人,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陷入绝境,不可逼迫太甚。这些都是用兵的法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1:57:38 | 只看该作者
  九变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汜地无舍①,衢地合交②,绝地无留③,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④,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⑤,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⑥。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⑦,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⑧,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⑨,必杂于利害⑩。杂于利,而务可信⑾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⑿。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⒀,役诸侯者以业⒁,趋诸侯者以利⒂。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⒃;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⒄。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⒅;必生,可虏也⒆;忿速,可侮也⒇;廉洁,可辱也(21);爱民,可烦也(22)。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23),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24)。

  【注释】

  ①汜地无舍:在水泛滥之地不可驻扎。

  ②衢地合交:衢地,谓四通八达之地。《孙子兵法·九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此句谓在四通八达的地区作战要注意结成巩固的联盟。

  ③绝地勿留:绝地,李筌注:“地无泉井、畜牧、采樵之地为绝地。”全句谓在道路不通,又无粮食水草的地方切勿停留。

  ④途有所不由:孙子佚文《四变》:“徐(途)之所不由者,曰浅入则前事不信,深入则后利不接。动则不利,立则囚。如此者,弗由也。”此句意思为按正常情况该走的道路不走,而另选迂回的、困难较多的但不被敌人注意的道路行进,以期出敌不意。

  ⑤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张预注:“纵之而无所损,克之而无所利,则不须击也;拔之而不能守,委之而不为患,则不须攻也。”全句言有的敌军不宜攻击,有的城池不应攻拔。

  ⑥君命有所不受:曹操注曰:“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贾林注:“决必胜之机,不可推于君命,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全句谓有的君主命令可以不予接受。

  ⑦将通于九变之地利:地,为衍文。全句译为将帅若能通晓各种机变的利用,就懂得如何作战。

  ⑧五利: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的五条好处。

  ⑨智者之虑:虑,思考、思索。此谓聪明的将帅思虑的问题。

  ⑩杂于利害: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张预注:“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此亦通便之谓也。”全句言应充分兼顾到利与害两个方面。

  ⑾可信:信,伸也,伸张、发展。杨炳安《孙子会笺》:“言唯其考虑利之一面,方能以此激励三军将士完成战斗任务也。”

  ⑿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则祸患即可消除。

  ⒀屈诸侯者以害:屈,屈服、屈从。诸侯,此处指敌国。全句言以危害之事使诸侯屈服。

  ⒁役诸侯者以业:役,使、区使。《荀子·正名》:“夫是之谓以已为物役矣。”业,曹操注:“事也。”此句谓以危险之事烦劳敌国使之穷于应付。杜佑注曰:“能以事劳役诸侯之人,令不得安仗”,义近。

  ⒂趋诸侯者以利:趋,奔走。张预注:“动之以小利,使之必趋。”全句言以小利引诱调动敌人,使之奔走无暇。

  ⒃恃吾有以待:恃,倚仗、依赖、寄希望。曹操注:“安不忘危,常设备也。”张预注:“言须思患而预防之。”本句意谓不要侥幸于敌之不来,而需倚仗己有充分之准备。

  ⒄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未可侥幸于敌人不进攻,而需要依赖自己具备使敌人无从进攻的条件。

  ⒅必死,可杀也:必,坚持、固执之意。曹操注:“勇而元虑,必欲死斗,不可曲挠,可以奇伏中之。”此句言一味地硬拼,则会被杀。

  ⒆必生,可虏也:曹操注:“见利畏怯不进也。”此句意谓贪生怕死,可能就会被俘虏。

  ⒇忿速,可侮也:忿,愤怒、生气。曹操注:“疾急之人,可愤怒侮而致之。”全句言将帅急躁易怒,则易中敌人轻侮之计。

  (21)廉洁,可辱也:曹操注:“廉洁之人,可污辱致之也。”此句谓将帅过于洁身清廉,则可能受辱。

  (22)爱民,可烦也:烦,烦劳、相烦。张预注曰:“民虽可爱,当审利害。若无微不救,元远不援,则出其所必趋,使烦而困也。”此言将帅爱护居民,如不审度利害,则被动烦劳。

  (23)覆军杀将:言军队覆灭,将帅被杀。

  (24)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五危,即上言“必死”等五享。不可不察,言不可不弄清这个道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聚集军需,出征时在“汜地”不要驻扎,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巧设计谋,在“死地”则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宜通过,有的敌军可以不击,有的城邑可以不攻,有的地盘可以不争,有时甚至国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所以,将领能够通晓灵活机变的战术,就算得上懂得用兵。将领不通于灵活机变的好处,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懂得地利。治军即使懂得“有的道路不宜通过”等“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因而,聪明的将领考虑问题,一定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条件下看到有利的一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有利的条件下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便可及早解除。

  要使诸侯国屈服,就要以祸患来威逼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让它做不得不做的事;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出动,就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方法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是要依靠自己有敌人不可攻破的条件。

  将领有五种致命的缺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浮燥易怒,刚忿偏急,可能被敌人凌侮;矜于名节,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过于仁慈,可能导致烦扰。大凡这五点,都是将领素质的缺陷,也是用兵的大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由这五种因素所引起,是不能不清楚认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01:42 | 只看该作者
“军争第七”背完100遍,“九变第八”读到60遍,可以背出。
    “行军第九”只是泛听过一轮,一点也没读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3-1-16 02:20:17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今年会读「兵法」,学习下子云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40 , Processed in 0.26173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