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兵法初探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0:25:24 | 只看该作者
仔细再阅读一遍上篇的注释和译文,确实比手边这本强上不是一点半点。红字加粗部分,是我觉得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

    这篇有两处,我原来老觉得不好理解,上文感觉注的也能自圆其说:
    1、“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2、“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说文》云:“计,会也。算也。”“算”是一种原始的计数工具,与筹、策是同类的东西。古代出兵打仗都要先在庙堂上用这种工具计算敌我优略,叫做“庙算”。本篇以“计”名篇,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五个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军事名言,最后着重指出,对战前的作战计划、作战意图必须深思熟虑。“多算胜,少算不胜”,这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0:25:45 | 只看该作者
  作战第二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①,革车千乘②,带甲③十万,千里馈粮④,则内外之费,宾客⑤之用,胶漆之材民车甲之奉⑦,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⑧,屈力殚货⑨,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⑩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⑾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⑿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⒀,粮不三载⒁,取用于国,因粮于敌⒂,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⒃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⒄,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⒅。力屈、财殚,中原⒆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⒇,甲胄矢弩,戟盾蔽橹(21),丘牛大车(22),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23),食敌一钟(24),当吾二十钟;* 秆(25)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26)。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27)而乘之,卒春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28)。


  故兵贵胜,不贵久(29)。

  故知兵之将(30),生民之司命(31),国家安危之主(32)也。

  【注释】

  ①驰车千驷: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云:“驷,四马也。”曹操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

  ②革车千乘:革车,《札记·明堂位》:“革车千乘。”郑玄注:“革车,兵车也。”曹操注:“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此句话意为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

  ③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

  ④馈粮:《周礼·玉府》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馈粮,运送粮草。

  ⑤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

  ⑥胶漆之材:张预注曰:“胶漆者,修饰器械之物也。”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

  ⑦车甲之奉:张预注:“车甲者,膏辖金革之类也。”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⑧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⑨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

  ⑩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其说是。

  ⑾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巧,工巧。久,拖延。李贽《孙子参同》卷二注:“宁违毋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⑿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

  ⒀役不再籍:投,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

  ⒁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曹操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多次运送军粮。

  ⒂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曹操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⒃贫子师:其意谓因战争运输财物而误衣时,国家与百姓不能不贫困。

  ⒄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曹操注云:“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言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

  ⒅财竭则急子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⒆中原:泛指国内。

  ⒇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

  (21)戟盾蔽槽: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 ,盾。蔽橹,一种主要用子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槽。王皙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也。”

  (22)丘牛大车:曹操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级车也。”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23)智将务食于敌:务,追求,力争。食,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就食于敌国。

  (24)钟: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则十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曹操注:“六解四斗为钟。”

  (25)* 秆:* ,同“箕”,即豆秸。《汉书·杨恽传》:“种一顷豆,落而为箕。”杜牧注曰:“* ,豆秸也;秆,禾藁也。”

  (26)取敌之利者,货也:梅尧臣曰:“取敌则利吾人以货。”对夺取敌人资财者要以实物予以奖励。

  (27)车杂:杂,混杂,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

  (28)是谓敌胜而益强:曹操注:“益己之强。”杜牧注:“得敌卒也,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29)兵贵胜,不贵久:贵,重也。曹操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环戢将自焚也。”意谓用兵作战贵在速战,持久则不利。

  (30)知兵之将:知,识。《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知,明于事。”此谓懂得用兵的将帅。

  (31)凤之司命:司,《诗经·羔裘》:“邦之司直”,毛亨传:“司,主也。”此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

  (32)国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将贤则国安。”此谓国家安危的主宰。


  【译文】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折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攻,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政府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1-29 20: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0:48:44 | 只看该作者
“兵贵胜,不贵久”,速战速决。一般情况下,古代战争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依赖太大,任何一场战争,最后依赖的都是综合国力的强弱,持久战确实是要不得的。
    汉武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依赖的不过是前面几代的积累,不然哪有那底气?就那样,几场战争,老爷老爹们几十年的存货都打空了。

    “取用于国,因粮于地”,汉代霍去病带几千精骑深入匈奴转战千里,肯定用的是这种策略。不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般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的。

    “作战第二”讲的就这两点吧?
    我读着,最有感觉的一句话是:“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战争不可轻启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1:01:44 | 只看该作者
   谋攻第三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②为上,破军次之;全旅③为上,破旅次之;全卒④为上,破卒次之;全伍⑤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⑥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未诉诸兵刃使敌举国屈服是上等用兵策略,经过交战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廓、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②军:泛指军队,亦作为军队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军,万二千五百人。”曹操、杜牧注引《司马法》:“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③旅:《说文》:“五百人为旅。”曹操注同。

  ④卒:古代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为百夫长。《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⑤伍:舌代最基本的兵制单位,五人为伍。

  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百战百胜固善,然终有杀伤、耗损,故非善之善者。

  故上兵伐谋⑦,其次伐交⑧,其次伐兵,其下攻城⑨。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⑩,具器械⑾,三月而后成,距闽⑿又三月而后己。将不胜其忿,而蚁附⒀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⒁者,此攻之灾也。


  ⑦上兵伐谋: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张预注:“兵之上也。”易培基《杂记》谓“义不能通”,“上兵”应作“上正(政)”,其说非是。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曹操注:“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此甸意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利。

  ⑧伐交:伐以交。以外交途径战胜敌人,散敌之联盟,固已之交与,亦为“不战而屈人之兵。”陈皞、张预等以为“交”谓伐于两军交合,义短。李筌注:“伐其始交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故“交”释以“外交”为善。

  ⑨其下攻城: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指示代词,其中。

  ⑩修槽轒辒:修,《国语·周语》“修其簠簋”,韦昭注:“修,备也。”曹操注:“治也。”槽,曹操注:“大楯也。”轒辒,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生牛皮,下可藏十数人。杜牧注;“轒辒,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俗所谓木驴是也。”

  ⑾具器械:具,修置,准备。此句言置备攻城的各种器用、械具。

  ⑿距闉:为攻城而堆积的向敌城推进的土丘,堆积用来观察敌情,攻击守城之敌,既可于其上施放火器,又便于登城,是古代攻城必修之工事。杜佑注:“距闉者,踊土积高而前,以附于城也。积土为山曰堙,以距敌城,以观虚实。”闉,通“堙”。

  ⒀蚁附:曹操注云:“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缘墙。”蚁,名词用如状语,意为“如蚁一样……”。

  ⒁拔:破城而取之曰拔。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⒂,故兵不顿⒃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⒂必以全争于天下:全,此言全国、全军。此句谓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⒃兵不顿:兵刃不钝,兵锋未损。比喻战斗力未损,士气未挫。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⒄,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⒅,少则能逃⒆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⒇也。

  夫将者,国之辅(21)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22)则国必弱。


  ⒄十则围之:此句“十”与以下几句“五”“倍”皆言我与敌比较,我所处的力量地位。“十”即十倍于敌。此言绝对优势,但非一定为实数之十倍。

  ⒅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倍,比敌人多一倍。敌,即匹敌。言有多一倍于敌人之力量则可分割敌人而消灭之,双方势力大体均等则可以抗击。

  ⒆逃:与下文“避”异文同义,指主动地采取不与敌争锋的办法,并非消极地逃跑。

  ⒇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之,此为“若”义。此句言只知固执硬拼的小敌,必为大敌所擒。

  (21)国之辅:李筌注:“辅,犹助也。”意为国君的辅佐。

  (22)隙:缺也,疏漏之意。此言将领佐君不周,有疏漏。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23)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24),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25)。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26)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27)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28)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9)。


  (23)患干军:患,作动词,为患、贻害。此言危害军队。

  (24)谓之进:谓,可训“使”,见《广雅·释诂》。故“谓之进”可作“使之进”,命令他们前进。

  (25)縻军:縻,原义为牛辔,可引申为羁绊、束缚。杜牧注:“縻军,犹驾御羁绊,使不自由也。”《新注》云:“束缚军队,使军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

  (26)同三军之政:同,毕以珣《孙子叙录》谓有“冒”义,有干预之意。政,政事,指军中行政事务。曹操注:“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礼不可以治兵也。”梅尧臣注:“不知治军之务而参其政,则众惑乱也。”

  (27)权:权变,权谋。

  (28)诸侯之难:诸侯国乘其军士疑惑之机,起而攻之的灾难。

  (29)乱军引胜:乱军,自乱其军;引胜,失去胜利。杜牧、王皙等注“引胜”为“致敌之胜”,于义亦通。梅尧臣注云:“自乱其军,自去其胜”,可谓精
确。

  故知胜(30)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31)者胜,上下同欲(32)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33)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34);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30)知胜:预测胜利。

  (31)识众寡之用: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

  (32)上下同欲:欲,意愿。同欲,亦即同心同德之谓。上下,曹操注指君臣。此句言君臣上下同心同德。

  (33)将能而君不御:御,驾驭。在此为制约之意。此句言将领有才能,君主不得参预干涉。

  (34)百战不殆:殆,危。百战不殆,即言每战必胜而无危
险。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1:09:56 | 只看该作者
    “谋攻”。
    “上兵伐谋”,用计谋去征服敌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是理想的状态。
    想起《三国演义》诸葛亮南征的片段。马谡说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否原话?)。

    这篇里面很多句子都值得掰开了揉碎了来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1:27:28 | 只看该作者
  形第四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①,以待敌之可胜②。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③。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④,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⑤。
  不可胜者,守⑥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⑦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⑧,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⑨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⑩也。故举秋毫⑾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⑿。故其战胜不忒⒀,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⒁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⒂,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⒃,二曰量⒄,三曰数⒅,四曰称⒆,五曰胜⒇;地生度(21),度生量(22),量生数(23),数生称(24),称生胜(25)。故胜兵若以镒称铢(26),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27)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①先为不可胜:王皙曰:“不可胜者,修道保法也。”此句意思是先做到自己不被别人战胜。
  ②以待敌之可胜:待,等待。可胜,指敌方可能被战胜的机会或条件。
  ③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杨炳安《孙子会笺》:“言创造不可被敌战胜之条件,乃属于我方主观努力之事;然敌方是否具有可能被我战胜之条件,则非我主观意愿所决定。”
  ④能为不可胜:能创造自己不可被敌战胜的条件。
  ⑤胜可知,而不可为:言胜利可以预见,但却不能强求。张预注:“己有备则胜可知,敌有备则不可为。”
  ⑥不可胜者,守:张预注云:“知己未可以胜,则守其气而待之。”此句言有了不可战胜的条件,就可以守了。
  ⑦九地:九,在此乃言数之极。汪中《述学·释三九篇》云:“古人措辞,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均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均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九地,梅尧臣注:“言深不可知也。”藏于九地之下,即言深秘隐藏其形而不露也。
  ⑧动于九天之上:九天,梅尧臣注谓指“高不可测”。此句言善攻击者进攻时迅捷异常。
  ⑨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言预见胜负不高出众人的水平,不算是高明者。
  ⑩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力战而胜之,天下人都说好,不算好中最好的。曹操注:“交争胜也。太公曰,争胜于白刃之口,非良将也。”王皙曰:“以谋屈人则善矣。”
  ⑾秋毫:兽类子秋天新长出的极纤细的毛称秋毫,用以比喻轻细之物。
  ⑿无智名,无勇功:杜牧注:“胜于未荫,天下不知,故无智名;曾不血刃,敌国已服,故无勇功也。”张预注:“阴谋潜运,取胜于无形,天下不闻有料敌制胜之智,不见摹旗斩将之功。”二家注释皆有道理。
  ⒀忒:差。不忒,不差之意。
  ⒁不失敌之败:言不效过任何一个可打击敌人的时机。杜牧注:“窥伺敌人可败之形,不失毫发也。”王皙曰:“常为不可胜,待敌可胜,不失时机。”其说甚是。
  ⒂修道而保法:杜牧注云:“道者,仁义也;法者,法制也。”按:“道”与《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中“道”同义,指政治。“修道”即修明政治。“法”,亦指《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之“法”,指法令制度。“保法”即确保法制。此句的意思为修明政治,确保法令制度的贯彻实行。
  ⒃度:《礼记·明堂位》:“度为丈尺、高卑、广狭也。”贾林曰:“度,土地也。”此言土地幅员。
  ⒄量:《礼记·明堂位》郑玄笺:“量为豆区、斗斛、筐* 所容受。”《汉书·律历志》:“量者,禽、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此言物资多少。
  ⒅数:贾林注曰:“算数也。以数推之,则众寡可知,虚实可见。”王皙曰:“百千也。”此言部队实力的强弱,兵员的多寡。
  ⒆称:《楚辞·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王逸注:“称所以知轻重.”杜牧注:“称,校也。”此言衡量双方实力之对比的状况。
  ⒇胜:指胜负仇劣的情实。曹操曰:“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
  (21)地土度:曹操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地,指国土幅员。此句言敌我交战,必先以双方所拥有的土地幅员为基础。
  (22)度生量:赵本学注:“既度之,则其地之所容者何阵,或当用广、用长、用圆、用方,奇正当居何处,当分为几阵,皆可知矣,此‘度生量’也。”此言基于双方拥有“地利”状况,可知其物质资源之储备及国力之强弱也。
  (23)量生数:梅尧臣注:“因量以得众寡之数。”此言物质资源状况之计量,可知所拥兵员之众寡。
  (24)数生称:王皙注:“喻强弱之形势也。”此言由兵员之众寡可知双方兵力强弱之对比。
  (25)称生胜:曹操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此言由双方强弱形势之衡量对比,可知其优劣胜负之情状。
  (26)以镒称铢:铢,古代计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镒,二十四两为一镒,合五百七十六铢。以镒称铢,比喻兵力轻重众寡之悬殊。
  (27)战民:《尉缭子·战威》:“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此言统帅指挥部众参加作战。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战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的智慧,也没有勇武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2:05:52 | 只看该作者
  势第五

  孙子曰:凡治①众如治寡,分数②是也;斗众③如斗寡,形名④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⑤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 ⑥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⑦,以奇胜⑧。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⑨,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⑩,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⑾,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⑿,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⒀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⒁,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⒂石者,势也;鸷鸟之击,至于毁折⒃者,节⒄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 弩⒅,节如发机⒆。

  纷纷坛纭⒇,斗乱(21)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22),形圆而不可败(23)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24),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25),敌必从之(26);予之(27),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28),故能择人而任势(29)。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30),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释】

  ①治:治理,这里指管理军队。

  ②分数:曹操注:“部曲为分,什伍为数。”刘寅《直解》:“偏裨卒伍之分,十百千万之数。”此言军队的编制和员额。

  ③斗众:指挥大部队战斗。

  ④形名:《孙膑兵法·奇正》:“分定则有刑(形)矣,刑(形)定则有名”,“有刑(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奠不可胜。”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张预注云:“用兵既众,相去必远,耳目之力所不闻见,故令士卒望旌旗之形而前却,听金鼓之号而行止。”

  ⑤奇正:古代兵法常用术语。一般说来,一般的、常规的为正,特殊的、变化的为奇;战术上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为正,侧击为奇,明战为正,暗袭为奇。总之,在人们意料之中为正,出乎人们的意料为奇。

  ⑥碫 :磨刀石,此泛指坚硬石块。

  ⑦以正合:曹操注:“正者当敌”。即言以正兵与敌正面交战也。

  ⑧以奇胜:曹操注:“奇兵从傍击不备也。”即言出奇制胜。

  ⑨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言出奇制胜之法如宇宙万物之变化无穷,而非言如天地之大。

  ⑩声不过五:古代的五个音阶:官、商、角、徵、羽,合称五声。

  ⑾色不过五:古代五种原色,指青、黄、赤、白、黑。亦称五色,其余为间色。

  ⑿味不过五:古代味分酸、甜、苦、辣、咸五种,以此五味为原味。

  ⒀不可胜穷:此言无穷无尽之意。

  ⒁如环之无端:像顺着环旋转一样没有尽头。

  ⒂漂:浮,漂移。《尚书·武成》:“血流漂杵”。杜牧、张预注:“转”,运、行之意。义近。

  ⒃毁折:言擒杀鸟雀。

  ⒄节:节制,《孟子·离娄》:“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审度长短。此句曹操注:“发起击敌”。张预注云:“鹰鸇之擒鸟雀,必节量远近,伺候审而后击。”义近。

  ⑻* 弩:* ,弩弓张满曰“* ”。《汉书·吾丘寿王传》:“十贼* 弩”,颜师古注:“引满曰* ”。即言张满待发的弩。

  ⒆节如发机:机,《说文》:“主发之为机”。节如扣动之机关,一触即发。此两甸言势为张满之弩,节即为击发之机件——弩牙,比喻发机迅疾。

  ⒇纷纷纭纭:《说文》:“* ,物数纷* 乱也。”徐锴《系传》云:“即今纷纭字”。此句曹操注:“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说是。

  (21)斗乱:言在纷乱状态中指挥战斗。

  (22)浑浑沌沌:杜牧注:“浑浑,车轮转行;沌沌,步骤奔驰。”此句言混迷不清。

  (23)形圆而不可败:形圆,行阵形制为圆形,即圆阵。圆阵首尾相接,四面外向,旋转应敌,是利于坚守,难以战败的军阵。

  (2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曹操注:“皆毁形匿情也。”梅尧臣注:“治,则能伪为乱;勇,则能伪为怯;强,则能伪为弱。”此句谓示敌混乱在于我之严整,示敌怯懦在于我之勇敢,示敌软弱在于我之坚强。

  (25)形之:曹操注:“见羸形也。”梅尧臣、张预、赵注本诸家同。而杜牧则注云:“非止于羸弱也。言我强敌弱,则示以羸形,动之敌来;我弱敌强,则示以强形,动之使去。”杜说较是。此句言向敌人示以军形。

  (26)从之:跟着采取相应的措施。此言既然战场表现反映部队的情况、素质,那么高明的指挥员就会故意在战争中示人以假象,使对方随着这个假象作出错误的举动。

  (27)予之:给敌人以小利,引诱其上钩。

  (28)不责于人:《说文》:“责,求也。”此句谓不苛求部下。

  (29)择人而任势:挑选合适人材,充分利用形势。

  (30)安则静,危则动:安,平。危,高险。此句言平安的地方就守卫,危险的地方就赶紧离开。

  【译文】

  孙子说:管理兵员多的部队和管理兵员少的部队道理一样,抓住编制员额不同这一特点即可;指挥大部队作战与指挥小分队作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掌握部队的建制规模及其相应的指挥号令就行了。统帅三军将士,能让他们立于临敌而不败的地位,就在于巧用奇兵,变化战术。进攻敌人如同以石击卵,这是以实击虚的效果。

  一般作战都是用正兵交合,以奇兵取胜。因此,善于出奇兵的人,其战法变化如同天地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回,像四季的更迭。乐声不过五个音阶,但其演奏的乐章却变化无穷,喜不胜听;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是五色的变化,就看不胜看;滋味不过五种,可五味的变化,更令人尝不胜尝;战术不过奇正,但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与正互相转化,就像顺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没有尽头,又有谁能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泻,以至于能冲走石头,这便是“势”;鸷鸟疾飞,搏击食物,这就是短促急迫的“节”。因而,善于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动攻势的节奏是短促的。势就像张满待发的弓弩,节就是触发的弩机。

  旗帜交错,人马纷坛,要在混乱中作战而使军队行阵不乱;浑浑沌沌,迷迷蒙蒙,行阵周密就不会打败。在作战中,混乱产生于整治,怯懦产生于勇敢,软弱产生于刚强。严整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势态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因此,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容易给敌人造成一种假象,敌人就会上当受骗;给敌人一点甜头,敌人必然会贪利进攻;以小利引诱,用精锐的部队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善于作战的指挥员,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苛求部属。因而,他能恰当地选择人材,巧妙地运用势。善于运用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本石一样。木头、石块的特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从千仞高山上滚下的圆石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22:11:23 | 只看该作者
    “军形第四”和“兵势第五”这两篇,放在一起读比较好。(这两篇,开始我泛听及朗读时候,真是一点也理解不了,完全瞎读读熟了。后来看了手边的注释和译文,还是糊糊涂涂的。直到看了这个百度上的注解,才略明白了些)

    “形”与“势”,是一对矛盾的概念。据《汉书 艺文志 兵书略》记载,任宏当年论及兵书有四种,其中第二种为“形势”,而“形势”则属于战术学的范畴,其特征是“雷动风举,后发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任宏所说的“形势”是一个合成词,“形”和“势”似乎无分别,都是指人为造成的态势。
    但在《孙子兵法》中,“形”和“势”是有明显区别的。

    “形”含有形象、形体等义,是指战争中客观、经常、易见的诸多因素,”军形篇“中,指军事的实力、力量的强弱等。所以本篇反复论述的内容主要是“胜可知而不可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并且把战争的物资准备(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看做是取胜的根本条件。

    “势”,则主要指人为造成的一种事态。“兵势第六”中,主要论述了“势”的形成和利用以及势和作战的关系等问题。文中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可见“势”是以“奇正”之术(兵力的战术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要“择人而任势”,即强调充分发挥将帅杰出的指挥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19:00:59 | 只看该作者
1-3篇 :读到80遍了
   4-6篇 :60遍
   7-13篇:0
    前六篇移注和解析的工作做完,理解的应该差不多,不过没有讨论,也不知究竟如何。

    这个星期,也就周一二晚上看了两晚《孙子兵法》的注,周三晚看笑妈的新书《英语不好也可以教会宝宝学英语》,周四边听音频边看《诗经》,看本周听的音频,两个小时看了不到10首而已,不过这几首今天再听时确实感觉不同。

    不得不说,如今笑笑早睡晚起,睡觉也不用怎么哄,上床关灯说会儿话就睡着了,都是在九点之前。白天不午睡,夜里睡12个小时之多。如果充分利用的话,可以读多少书!可惜我既怕冷又爱赖床,一到冬天就发懒,陪着笑笑狂睡,时间都在睡梦中浪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12-4 19:25:04 | 只看该作者
正好没有思路应该怎么读呢,受教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欢迎一起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4 , Processed in 0.090912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