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子云00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苑] 兵法初探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21 15:39:3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子云008 于 2011-11-21 14:33 发表
    可有哪位对兵法感兴趣的同仁,或者家有儿女喜欢兵法的,可以一起学习讨论。



我们家的课程要到后年才排到这类课程。已经收藏这个主贴了。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11-21 22:00:39 | 只看该作者
古为今用,好书是越读越有回味,真应了那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欢迎一起学习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8:28:43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读《孙子兵法》,颇有些想法。回来有空详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1-11-25 19: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兵法初探

路过,学习了,开眼界了,谢谢了。文化真要复兴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欢迎后人评老师多来指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15:41 | 只看该作者
    自己读经典一年零一个月了。起初真是一直读一直读,蒙学的不算,论语100遍,老子100遍,大学中庸100遍,(其实很多都近200遍了),孟子前八卷60遍,易经40遍……全是口口朗读出来的。
   当然读的是我自己,而非孩子。我对孩子从来没有跟读要求的。当然她跟着也熏陶了不少,很多蒙学和诗歌的东西都会背了,反而是这个心心念念的“经学”,她一直没有反馈。


   一直到最近两个月,开始反思。当然,口读的少了,耳听的却不少。

  越发体会到“详训诂,明句读”的重要性。如今一般的本子标点符号已断开,除非专门的文字教授,对普通人来说“句读”问题不再。所以实词的涵义、虚词的用法、古今不同的句式,就成为古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将这几个基础的拦路虎解决掉,再辅以时代背景的了解、典章名物的学习,之后才能谈得上义理的阐发吧!

   今人推广经典,总是要求只读,不解释。我想,先读个几十遍有个感性认识是应该的,甚至是非常有必要,但之后是否要一直读一直读,100遍不行就300遍,300遍不行就1000遍呢?这是否适合大多数的普通人呢?一直这种提法,是否会断绝很大一部分人的国学之路呢?
   甚至,这种僵化的模式,是否培养出另一批长大后厌恶国学的种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41:03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学兵法呢?我也有点小想法,想在以后的帖子里实践,看行不行得通。

    首先需要一个准确精到的注本。可两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注本里,确实有好些公认好的,但这些古注往往不是在非常安静的没有人打扰的环境下、非常平静的没有杂事杂念干扰的情况下,很难读的进去。我们普通人,不管是上班的,还是专职带孩子的,平日里这种理想的条件很难达到。
    而今人的翻译本,又大多粗制滥造,读了根没读一样。


    如何两全呢?对一般人来说,外在环境、内在心境都很难在状态,手边又不可能有太多译注本可供选择的情况下。

    我想,还是先熟读原文,有了自己的大致判断(如果开始读不下去,可以先听原文音频朗读,网上也有下载的);然后再随便选一个“能看得进去”的译注本,总能理解大半,其他仍不能理解的,以及译注本里与自己的理解相左的,或说不出所以然只是感觉不对味的,都可以标出来暂时存疑——等通完全文后,说不定就能理解了;或者在网上搜索学习讨论下,说不定也进益了;再不行,只好查古注了;实在没有精力,之好搁哪儿先不管——诸葛亮读书“但观其大略”,成就在四朋友中却最高,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读原文读译注的过程中,或者之后,找一些历史小说和战争故事来读,应该是比较有意思的调节。如果是给孩子讲读经典,看译注的这个过程可以不要,这个环节也是不好省略的。
   有心的家长可以拿《战国策》《史记》等里面的故事结合来讲。实在没工夫的,直接用《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之类的小说,甚至网上一些小说也可一看的(当然要好好筛选)。


附:“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郑樵《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也。父洼,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遂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甫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唯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初,亮在荆州,与元直及汝南孟公威、颖川石广元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晨夜抱膝长啸,谓三人曰:"卿诸人仕进可至郡守、刺史也。"三人问其所志,亮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游邀何必故乡邪!"及先主屯新野,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土,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先主问谁,曰:" 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时徐庶亦见先主,先主器之,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每读到这段,总想学古人“慨然长啸”(虽然一直不知道怎么个“啸”法,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49:04 | 只看该作者
    说起“亮独观其大略”,我一直是以为是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而且年轻时候颇喜欢以此为自己的读书马虎作辩解。
    刚才查此句出处时,翻到一篇帖子,网易上的,感觉说法比较有意思。直接贴过来,不知是否有侵权之处?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理解“亮独观其大略”?   金茵_harry

    一千多年来,从来没有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或者至少我没有看到有人认真探讨过这个问题。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中提到这个问题时,说到了这是所谓的“不求甚解”,但是是褒义的,然后说诸葛亮如何如何了得。

    典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这里陈寿本来就是指出诸葛亮读书与其他人的方式有所不同,或者说是与众不同吧,并没有评价这种读书方式的好与坏。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则完全变了味,司马徽跟刘备推荐孔明时,说到了这段话,之后又说到诸葛亮与三人讨论志向问题,最后加了句“其才不可量也!”正是这句话让人们对“亮独观其大略”这种读书方式大为赞赏,认为司马微是赞赏这种读书方式的,再加上后来许多专家学者的渲染,弄得似乎诸葛亮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与这种读书方式分不开一样,而且号召大家都向诸葛亮学习。

    当然,我并不是想否认这种读书方式是值得推崇的,我质疑的是人们的这种研究方式。很显然,陈寿的初衷只是为了说明孔明的与众不同,不是为了强调这种读书方式有多好。但后人只是被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所迷惑了,根本没有深入分析过。很多人谈到这个问题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人们因为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这三个人读书是务于精熟的,而“亮独观其大略”,同时诸葛亮又是这几个人中成就最高的,所以诸葛亮读书方式更可取。请问,原因在哪里?我没有见到有人说明过。

    我觉得要让人很好的了解“亮独观其大略”这句话,必须从诸葛亮的人生定位以及功业说起。首先,在三国时期,每个统治者周围,大体上围绕着这几类人:一类是冲锋陷阵的勇将,比如关羽,张飞之流;二是出谋划策的谋士,如荀彧,荀攸之流;第三类则是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如鲁肃和诸葛亮等,当然还有其他类型,这里不再赘述。

    我想说的是,荀彧或者甚至郭嘉都不能与诸葛亮等同视之,荀彧等注重的是对每一个具体战争和具体事情进行出谋献策,或者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才能体现在这里,而诸葛亮擅长的是对整个政治集团发展的终极大方向进行规划。诸葛亮并不擅于对具体战争进行指导,所谓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和“空城计”等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诸葛亮最后北伐未能成功,也提到“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指出统兵打仗并非诸葛亮之强项。而刘备托孤之时也是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他也是拿诸葛亮与曹丕这样的帝王相比,并不是去与司马懿相比,这说明刘备心目中也认为诸葛亮是那种能统筹整个国家大局的头面人物,与司马懿这样的谋士不能相提并论。当然诸葛亮在具体战争中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射杀张邰的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但这并不是他的强项,只是偶尔灵光乍现而已。

    好了,有了诸葛亮的这个正确定位,现在再来看看如何理解“亮独观其大略”,正因为诸葛亮是那种擅于对一个政治集团走向进行整体规划,而不需要具体到很多细节的政治家,所以他只需要“独观其大略”。而他读书中喜欢“独观其大略”的这种方式也就造就了他这种精于规划大局,运筹帷幄的本领,或者可以说是造就了他这一种习惯,可见他的读书习惯与他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实际本领是休戚相关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因果关系。这才是理解“独观其大略”的正确方向,并不是那些专家学者们所强调的孔明的读书方式与徐庶等务于精熟不一样这一事实,通过“不一样”来强调孔明的读书方式的强处。其实精读与泛读本无优劣之分,有时候认真读进去反而比“观其大略”更好。

    那再看看诸葛亮的功绩,他的主要功绩也就是为刘备这个政治集团规划了正确方向,这个规划可以说在《隆中对》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之后诸葛亮再帮助刘备一步步的完成了这个规划。

    《隆中对》中,诸葛亮如是说: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话洋洋洒洒,纵论天下之大势,在对时间与空间上的把握之精准,令人叹为观止!短短几句,便将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以及刘备本人的情况描述的淋漓精致,并直接为刘备今后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未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这段话在一千多年后读起来给人带来的震撼依然如旧。别说刘备当时比诸葛亮大二十岁,放不下架子,就算大四十岁,听到这段话,也不得不恭恭敬敬请诸葛亮出山。

    结合《隆中对》,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去了解“亮独观其大略”的精髓了,诸葛亮将自己读书的方式进行了升华,将整个天下大势看做是一本书,从整体上去把握和规划,治大国如烹小鲜,烹小鲜亦如治大国。这才是“亮独观其大略”真正告诉我们的东西,也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1:55:54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篇。

《书读完了》–读书心得 2–书该怎么读     (战隼的学习探索

       上次我在博客上推荐
金克木的《书读完了》之后,到是有不少朋友特意去看了这本书,然后跟我说看不懂。是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对国学没有兴趣看这本书是非常的无趣,金克木用很少的篇幅就把儒释道三家的经典给介绍了一下,同时还介绍了哲学、佛经、诗经之类的书籍文章如何阅读。特别是关于佛学经典的介绍非常的牛,很少能看到用几段话就能说明问题的。
       我平时读书很快,但遇到这种书只能静下心来慢慢来读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能得到不同的观点。今天从书中摘录我喜欢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1、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现在该怎么读书?这个问题只怕还没到有方案要作可行性审议的时间。不过看来对这问题感到迫切的是成年人或中年人。儿童和青少年自己未必有此感觉。他们读书还多半靠别人引导。一到成年,便算一进大学吧,开始有人会感觉到了,也未必那么迫切。有幸进大学的人多半还忙于应付考试,其他人也忙于为各种目的的而自觉或就业,无暇也无心多读书。老年人还有才能大的好奇心和读书兴趣的怕不太多。读书能力,至少是目力和记忆力,到老年也会大不如前了。
        所以书读不过来的问题只怕是从二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以知识为职业的人的烦恼。实际上,范围恐怕还要小。从事某一专题研究的人未必都有此感觉。读书无兴趣的人也未必着急要读书。所以真正说来,这问题只是少数敏感的大约二十岁到四十岁的感觉迫切。

       读书可以把书当教师,只要取其所长,不要责其所短,
       要一望而见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
       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其大略“,要注意比较,注意“格局”

       这种格式最主要就是多看、多翻。也可以先练习看目录、作提要。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就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学学给人“看相”比较比较,不是为了光小说家、戏剧家,为的是学读书,把人当作家读。这对人无害,于已有益。“一法通,百法能“。

       2、看文献
       曾先生告诉我,他能进得”文从字顺“,只因看通了古文方法。我发现他读通了的一是词序、二是省略,三是通假。
       文献的表层是语言文学,是”文体“,可否由此深入其中潜在思想,再从功能或效用方法结合其作者、读者、传播者、有意无意应用者,由此可能窥见其共识和异识,测出变化。这种读书思路和接受现成结论去求证和扮演不同,是发现疑问去探索解说,也许少费工夫抄写而多用心思考问题。

       3、读哲学
       哲学难、读哲学书难,读外国哲学书的译本更难。问题在于当代讲哲学,那就是全世界讲的都是源于欧洲近代(十七世纪以后)的哲学。外国大学和中国大不一样,讲义也很难懂。大学有一道门限。这不是答题而是一种要求。教授讲课只讲门限以内的。如果门限以外的你还没有走过,是”飞跃“进来的,那只好读你去补课了,否则你不懂是活该。
       照我的粗浅看法,读哲学书的前提是和对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先明白他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先得有什么预备动作或”助跑“,然后和他一同齐步前进,随时问答。所以书的开头是读书时首先要仔细思索的,不是对最末的结论去”定性“。
       撇开各人的文化思想起跑线不同,还要区分读书是不是为上课考试,若不是为人而是为已,只是自己要知道,那么就不必以复述原话为标准,可以自加解说。要把他当成朋友共同谈论的读法。

       4、‘读书得间’
       古人有个说法叫‘读书得间’,大概是说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看出字来。其实行间的空白还是由字句来的;若没有字,行间空白也没有了”。“古书和今书,空白处总可以找出问题来的。不一定是书错,也许是在书之外,总之,读者要发现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不是专挑错”。我们不妨把这个称作金克木的“得间读书法”。
       对于前段时间给我发邮件朋友,这段时间很少有时间回邮件,非常抱歉。维基百科中对金克木介绍是比较简单,看看这个百度百科中的  金克木介绍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1-26 21: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1-11-26 22:3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兵法初探

先收藏,闲时细看,其实我挺喜欢兵法的。就是不太懂,慢慢学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我也不懂兵法,就是从小爱读古代战争故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9:50:16 | 只看该作者
《孙子兵法》注释   (选自百度贴吧,个人觉得这个注释还比较精到,至少比我家那本中华书局出的注释本要好。看着注释,能自己翻译下最好。翻译也贴后面算了。)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故经④之以五事⑤,校⑥之以计⑦,而索其情⑧: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⑨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⑩。天者,阴阳⑾、寒暑、时制⑿也。地者,远近、险易⒀、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⒁也。法者,曲制⒂、官道⒃、主用⒄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⒅,将孰有能?天地孰得⒆?法令孰行?兵众孰强⒇?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21),乃为之势(22),以佐其外(23)。势者,因利而制权(24)也。

  兵者,诡道(25)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6),实而备之(27),强而避之,怒而挠之(28),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2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30)也。

  夫未战而庙算(31)胜者,得算多(32)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33)矣。

  【注释】

  ①兵:兵含义很广,指兵器、军械、兵卒、军队等。《说文》:“兵, 械也。从* ,持斤,并力貌”。《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由兵可引申为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②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

  ③不可不察:《尔雅·释估》:“察,审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

  ④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

  ⑤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

  ⑥校:比较

  ⑦计:《说文》:“计,筭 也。”计上古指筹码

  ⑧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

  ⑨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统一意志。

  ⑽不畏危:曹操注:“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⑾阴阳:指昼夜、睛晦等自然天象

  ⑿时制:指季节更替

  ⒀险易:《说文》:“险,阻难也”,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

  ⒁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⒂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

  ⒃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

  ⒄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⒅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⒆天地孰得:曹操注:“天时、地利。”李筌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⒇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21)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采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采纳,即战争决策已定。

  (22)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

  (23)以佐其外:佐,辅助,辅佐。外,曹操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2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25)诡道: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6)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27)实而备之:曹操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28)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注释颇偏。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谓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攻击。

  (29)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30)不可先传:曹操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31)庙算:《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

  (32)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33)见:同“现”,呈现,显现。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原文在 http://tieba.baidu.com/f?kz=157966894  


[ 本帖最后由 子云008 于 2011-11-29 19: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38 , Processed in 0.199564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