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镇一能力训练方法提出:
用处理的速度和完成的好坏程度来判断孩子能力发展状况。
我觉得对于读经能力来说,也可以从速度和完成好坏程度这两个方面来判断。
春花姐的楼里,多次提到通读《论语》达到不同遍数,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读一遍,这就是完成速度的差异,代表了读书能力;
另一方面,读经“完成的好坏程度”,可以通过朱夫子的“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来判读。
不过,“判断”孩子的能力之后,不是用来要求孩子马上达到的。正如一般我们不会要求10个月的宝宝走路一样,因为能力不够嘛。
判读能力发展状况的目的,是继续培养能力。我们要做的,又是朱夫子说的:“只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洋洋妈,最近我有些体会,正好写下来整理一下。
您帖子里说生气的原因是““就是他不认真的读,很多地方跳行,要不就是看的书不知道读哪里去了,还有很多地方他老是读错,我都用红笔划上了,但他还是老读错。”
您认为孩子读错的原因是不认真。我原来也这么认为,可是后来发现不是。其实是孩子的能力不到。
我的孩子6岁半了,比洋洋还大一岁。但是我觉得她在读得特别熟练以后,眼睛跟踪文字的能力,跟不上脱口而出那种速度(不排除有些孩子能做到),再加上一次读的时间比较长,有些又会背了,注意力不容易一直在书上,有时具体字句找不到也是正常的。
改错的问题也是我最近很关注的。您的孩子在学堂读过,可能有些错误一直重复,比较顽固了。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过(大意):一个错误重复了多少次,比如50次,那么要改正它,就要重复正确的次数大于50次才可以。其实错误不是改掉的,是重建一个正确的东西,替代错误的东西。我觉得乐器练习和读经在方法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重点突破,耐心练习。
看你写对孩子发脾气的场景,我觉得很熟悉。在孩子3、4岁读论语的时候,我对孩子也要求很严,希望她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却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评估,以及家长态度对孩子读书意愿和效果的影响。
从去年我们重拾经典后,我把她当成没有读过经典的孩子。要求一放低,则觉得孩子有一点点进步,也很满意。以前读书读到孩子哭大人气的情况,也就非常少了。另外的好处,就是孩子也很合作,读经变得容易了。
写下来提醒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