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春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花的读经生活

[复制链接]
1031#
发表于 2011-4-27 23:02:41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春花 于 2011-4-26 11:21 发表
春花的读经生活


样数太多了。可以一天两样,隔天重复。
====================
谢谢提醒,今天开始减少写字,英语与论语还是希望每天读


另外一个问题要请教JJ,阶梯英语读了二年,刚刚结束。因为以前小,我也没认真管,只是放碟让他听听,就是去年8月开始让他每周跟读一篇课文20遍,但他很多句子不能直接听碟跟读,而要我来读。以至从27课到现在60课,如果前5遍我不领读,他自己就没办法听碟跟读,让我觉得好累,也因为这样总是与他生气,哎。现在的问题是想请教JJ,阶梯英语的课结束了,我是继续读这个阶梯英语的课文与句子到100遍呢(句子基本都没读过,目前只读了课文27-60课各20遍左右,1-26课的课文还没读过)?还是换仲夏夜?
我知道JJ的意思是要高起点,但我自己还是有点怕的,一是阶梯英语有现在的教材与CD,少数几个单词我查下字典还能领读一下,但如果换仲,我自己英语水平有限,我都不太听得明白,儿子这样要我领读,我真有点担心哎。目前是仲的第一幕第一场当背景听了一个多月,每天大概听4-5遍。
==================
您既然已经读阶梯英语了,我建议您就接着读好了。就按现在的方式进行。
====================================
英语还想请教JJ我们这个阶梯英语是一篇课文就读个20-30遍呢还是读到100遍?每篇课文都不连贯的
另象我们这种情况多久接《仲》比较好?大概听几个月?



学习的计划要整体考虑,别只着急小学前这一段时间。
====================================
希望开学前多学点,读书以后的情况不知道怎么样,看周围的妈妈们都说小学后周一至周四不要有兴趣班,都用于学习,如果那样学习国学的时候就会很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2#
发表于 2011-4-27 23:4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31 杨阳ILU 的帖子

个人观点,参考哈。

越早开始 仲 越好。

可以像端妈那样,边大量地听边开始少量地读。以听带读(听多了,自己就会跟着同步读)、以读助听(读过的,再次听到时,孩子是很兴奋的)。只听暂时不读,更适合有大把学前时间的幼儿(耳根更利)。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 金币 +3 收起 理由
杨阳ILU -1 + 1 好的,谢谢, 要不今天就开始几句试下 ...
小花妈 + 2 + 2 以听带读、以读助听。说得好!是这个感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08: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31 杨阳ILU 的帖子

那天我是在机场回复您的,所以写的很简略,不好意思。另:您给我的短信没有钩选,所以后面看不到。

昀妈说的挺好的,一开始我也想建议您读《仲》的,只是觉得《仲》在现实中一时的用处不会太明显,而您正在孩子的现实中纠结,所以建议您读阶梯也行,只要用“读”的方法,效用都是挺大的,越浅的在现实中用处会越快显现。如果读阶梯,每篇读10遍就可以往下进行,不必是联贯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重复的,读了后面的虽然会忘记前面的,可是那个功力是有了,而浅白的语言不必一下子读那些遍就可以往下进行,等把全本读完,让孩子从头到尾读就可以了,至少读够50遍以上或100遍,也不必再多读了,而优美的文章是要读200、300遍的。我总是建议至少要一本书的量从头到尾读个百八十遍才会对孩子的整个语文学习及能力提升有比较大的效果,一个小短篇读很多遍效果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一本书的量整体能读100遍以上,变化是会很明显的。如果您下决心读《仲》也很好,是我更想建议您的方式。

现实中的纠结人人都会有,把道理想清楚后,再想一下我在现实中能做可做是什么,就把能做可做的踏踏实实做到了,也就是尽了人事了,也只能是这样,这是求之在内者,即是可以不假外力自己可以做到的,人生只能如此啊,不是吗?孩子的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是一时的,也不是学前的,上学后也不要在现实中迷失,还是要好好规划的。如果学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别人的吵杂有不合理的地方,难道还非得听它的吗?那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呀。所以要时常回归自己的内心叩问一下自己,帖着心来。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春花 于 2011-4-28 09:0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杨阳ILU + 1 + 1 JJ,这几天读阶梯是第一天每句读5遍, ...
xly2004 + 2 + 2 叩问自己的内心,贴着自己的心来,我们 ...
小润妈 + 2 + 2 在现实中不要迷失自己,慢慢体会,要做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4#
发表于 2011-4-28 11:45:46 | 只看该作者

每件事,尽量

叩问自己的内心,贴着自己的心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杨阳ILU + 1 + 1 我还得多多自已修身呀,否则怕要应对不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5#
发表于 2011-4-28 14:26: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春花 于 2011-4-28 08:53 发表
昀妈说的挺好的,一开始我也想建议您读《仲》的,只是觉得《仲》在现实中一时的用处不会太明显,而您正在孩子的现实中纠结,所以建议您读阶梯也行,只要用“读”的方法,效用都是挺大的,越浅的在现实中用处会越快显现。如果读阶梯,每篇读10遍就可以往下进行,不必是联贯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重复的,读了后面的虽然会忘记前面的,可是那个功力是有了,而浅白的语言不必一下子读那些遍就可以往下进行,等把全本读完,让孩子从头到尾读就可以了,至少读够50遍以上或100遍,也不必再多读了,而优美的文章是要读200、300遍的。我总是建议至少要一本书的量从头到尾读个百八十遍才会对孩子的整个语文学习及能力提升有比较大的效果,一个小短篇读很多遍效果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一本书的量整体能读100遍以上,变化是会很明显的。如果您下决心读《仲》也很好,是我更想建议您的方式。

现实中的纠结人人都会有,把道理想清楚后,再想一下我在现实中能做可做是什么,就把能做可做的踏踏实实做到了,也就是尽了人事了,也只能是这样,这是求之在内者,即是可以不假外力自己可以做到的,人生只能如此啊,不是吗?孩子的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是一时的,也不是学前的,上学后也不要在现实中迷失,还是要好好规划的。如果学校有不合理的地方,如果别人的吵杂有不合理的地方,难道还非得听它的吗?那是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呀。所以要时常回归自己的内心叩问一下自己,帖着心来。呵呵。

...

嗯,谢谢JJ,最主要是我自己心虚,听仲的几天,我自己能听懂的也不多,所以一直不敢开始,我家杨阳的习惯是碰到听不懂的就要问我的,那我怕我也回答不上来了。学阶梯是我自己比较轻松 ,基本上是他自己听CD就能跟,碰到一二个词没听懂的问我一下就可以。这几天每天读21课10遍+句子10遍,听JJ的是要求他指读的,基本上花不了30分钟,我也觉得没有压力,呵呵。
不过听JJ与昀妈都这么说,我不能再偷懒了,要不然下半年开学以后就更难开始了。现在我去做准备工作,看下先从哪个开始?认识人物开始?打印文档,还要去学习哪个软件可以慢读的,我好象什么都不懂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磐·墨 + 2 + 2 就windows自带的media player就可以快 ...
端妈 + 2 + 2 大量地听!绝对要的
春花 + 2 + 2 忘了哪个软件是可以慢读的了,您百度一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发表于 2011-5-4 23:59:32 | 只看该作者
春花姐哪儿游玩去了吗?
这些天了都没来

昨天把《孟子》拿出来看了下,OH,MY GOD. 我看得怕怕
心态心态,不能因为妈妈的畏难而障碍了孩子。
期待端端读《孟子》的那一天快点到来。

是小花妈还是小润妈说的,我忘记了,不好意思。
她说“读经是一辈子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孩子在几年内就完成呢”,原话我不记得了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句话让我忽然一下象被电击了一样,感觉自己突然一下子从梦中醒来了一样。嘻嘻,有点夸张哈。
我一直觉得自己现在的心态是对的,看了这句话,我才发现我对读经的态度还不够正确呀。

现在,我不会再去想端端啥时候快点读完四书呀,快点都会背就好了呀。
虽然我从来没有要求端端背,但是心底里还是会有这种想法。

现在我是这种想法都没有了。就这样读下去,大量地读下去,多多地读下去,反复地读下去,
一直读到上小学,一直读到上中学。。。。。一直读下去,
这些书就全住进她的心里了,跟她一辈子了。 多幸福的一件事情呀。
这应该才是读经的受益了。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杨阳ILU + 1 + 1 我也着急了,现在才论语第十三第一轮的 ...
春花 + 2 + 2 呵呵,真好~
WINGOO + 2 + 2 握手,我也看到过这句,也被震到得。:)
小贝妈妈888 + 1 + 1 我很赞同。
小润妈 + 2 + 2 越读越有滋味,享受这个过程。
小花妈 + 2 + 2 好像是昊昊妈说的,呵呵。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7#
发表于 2011-5-7 22:06:42 | 只看该作者
前辈,我又在做白日梦了,您给指导一下

我想让齐学钢琴;
您说,学钢琴能不能想读经一样,来个经典的先练啊?
比方我个人酷爱肖邦的练习曲,能否选一曲洗耳朵,
然后找老师教半年手型,然后直接练曲?
也来个300遍啥的?会不会也是捷径啊?
问100个人,没读过经的一定说不吧?
八成说我疯了,您说为啥不行?
我咋觉得MS可行?

钢琴,我对他没考级要求,也不指望他当专业人士;
能弹肖邦的练习曲,比方说离别,革命,雨滴;
(不知道这些曲子啥级别的,有可能练到吗)
(无敌的儿教啊,哪个妈妈知道,请告诉我答案吧!

我曾经在音乐学院听过学生的人练革命和雨滴;
有的还练的还不太好呐(也许高手没练这个?)
学会这些,是不是奢望啊?
反过来说,如果能学会,那不是太。。。。

读经法我感觉是捷径,尤其像齐这样大白丁,没早教基础
是不是我走上瘾了?眯了双眼和心?

齐的英经我打算走孟子的路,考验耐心啊!
但是,似乎慢慢读,精读;效果比当初读论语还好些?

这几天英经刚刚开始第二轮,
读的很好呃,前几句能指读,也会背
真是惊喜!(英经总共读了4、5个月吧?)
想想当初根本开不了口,到现在直接能读长句,太意外了。

(八哥舌头被揉过啦?变软啦?

感谢啊,没您压阵,英经不会这么有推进力;
也不会有惊喜了

写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您明白我意思哈!
顺祝母亲节快乐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小润妈 + 2 + 2 为什么不行?音乐也是一种语言,不过是 ...
春花 + 2 + 2 今天有点忙,明天回复您~
olive448 + 2 + 2 记得看到一篇介绍马友友的文章,他小时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8#
发表于 2011-5-7 22:2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37 WINGOO 的帖子

日本的鈐木鎮一是用這方法,先大量听,才開始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9#
发表于 2011-5-7 22:28:59 | 只看该作者
“铃木教学法”,不能不说其创始人铃木镇一。

  铃木镇一(1898-1998)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曾担任日本才能教育研究会会长。1898年10月7日,铃木镇一出生于日本名古屋,铃木镇一的父亲铃木政吉(1859-1944)是著名的乐器制造家,曾经创办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小提琴厂。因为终生研究小提琴,铃木政吉获得了21项专利权。

  铃木镇一于1915年从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毕业,在校学习期间,铃木镇一每年都在小提琴工厂劳动,一次,他从家中的留声机中听到舒伯特的《圣母颂》,受到深刻感染,开始学习拉小提琴。21岁时,铃木镇一到东京拜小提琴家安藤幸、作曲家弘田龙太郎、音乐学家田边尚雄为师。1920年10 月,铃木镇一离开日本留学德国8年,在柏林跟卡尔·克林格尔学习小提琴。1928年,铃木镇一与妻子回国。回国后,铃木镇一担任日本帝国国立音乐学校讲师并进行艺术实践。1946年,铃木镇一通过教幼儿演奏小提琴开展起“才能教育活动”,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才能教育研究会”(Talent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铃木镇一的教学法与他的世界观和对人的认识有关。在铃木镇一看来,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无论成人或者儿童,无论是日本人或是美国人,无论是白人或是黑人,只要是一个人,那么头脑的构造相差无几——人类的脑细胞都是140亿个,无论是谁都是这样,谁也不可能达到150 亿个,也没谁是130亿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闹和吃奶,其他的就一概不会,他们什么能力都没有。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学习。模仿,掌握各种能力,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他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也是人类的普遍规律,没有哪个人是出生伊始就会大声说话或唱歌的。既然人人出生时都一样,那么长大成人后,为什么有人成了备受人们羡慕的天才,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辉煌的一生;而有的人却无所作为,虚度一生呢?铃木镇一认为,大多数无所作为的人显然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科学的教育,与生俱来的潜力没有被有效地开发。换言之,是因为后天接受教育的差异,人类才因此出现了普通和优秀的截然不同的区别。

  因此,铃木镇一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对儿童潜能的开发意义重大。譬如,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有长到30米的,一般只能长到12至15米,要是生长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至9米。但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长到18至21米,甚至24至26米。同样,具有 100分潜能的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潜能只发挥出来一小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或70 分,甚至是80分。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把儿童的潜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同时,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譬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 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基于这样的认识,铃木镇一主张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而音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条通道。铃木镇一认为,人类是环境之子,所有的儿童在他们各自的环境影响下,都具有发展技巧和能力的潜力,通过对儿童进行早期良好的音乐教育,会培养个性优雅、才能卓越、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 “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练习”、“专心”、“头脑与身体的协调配合”、“放松、肯定、清楚呈现”、“激励幼儿”、“聆听”、“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对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巨大的关系和影响。铃木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和优良的能力。”

  铃木认为,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而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二是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如果爱因斯坦、歌德、贝多芬出生在蛮荒的石器时代,那么他们只会拥有石器时代人类所拥有的才能和教育。反之亦然,如果我们收养了一个石器时代的婴儿,通过教育,不久他也完全可以像现在很多孩子那样,演奏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因此,孩子在任何学科上的迟钝和困难,都预示着周围环境、教育或其他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开发至关重要。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铃木镇一形成了一套开发个人才能,使资质平平的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演艺精湛的音乐家的教育体系。铃木镇一在他的著作中详细阐释了如何将一个能力欠缺的孩子,改造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如何将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改造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而铃木镇一一生的最大乐趣,就在于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表现出人类的和谐、优美。

  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学着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因此,铃木教学法虽然是进行音乐学习的一种成功的方法,但其影响不仅局限于音乐教育,而是涵盖了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这或许是“铃木教学法”之所以为人们接受和喜爱的原因吧。

  20世纪50-60年代,铃木镇一的教育实践在日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受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从三、四岁起用小提琴演奏巴赫、莫扎特曲目的儿童超过 20万人。同时,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革命。现在,铃木教学法已推广到全世界,并由原先只应用在小提琴上,推广至其他乐器,成为世界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被认为是最符合人类学习原理的幼儿教育法。在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0万以上的儿童,凭借铃木教学法的启蒙引导,正确而成功地开启了音乐之门。据说,全美进入各大音乐学院的学生,有70%以上曾经接受过铃木教育法的音乐教育。

  随着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我国近年来译介了一大批外国有关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著作,铃木镇一的著作以及研究他的教育理论的著作也被译介过来,如《铃木钢琴教学法》、《用爱浇灌》、《用爱哺育》、《莫扎特教育风暴》等。这些著作不仅阐述了铃木镇一培养孩子能力的方法,也反映了铃木镇一的人生哲学,是对铃木镇一的教育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作为近邻,在举办了50届的“铃木教学法”音乐会上约3000名儿童集体演奏小提琴,说明日本高度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面向了每一位受教育者。从儿童开始,将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手段与方法,通过音乐教育,达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这一目的。日本实践铃木镇一的“铃木教学法”,以音乐启蒙儿童的做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mcqueen2006 + 2 + 2 精品文章!学习一下。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0#
发表于 2011-5-7 22:34:38 | 只看该作者
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

  音乐才能教育的奇迹

  铃木镇一出生于1898年的日本名古屋,其父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工厂。22岁时铃木镇一赴德国学习音乐,回国后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他抱着“每个孩子的能力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立志于对孩子进行“天才”教育,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著有《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
  你可曾看到过3000人同时进行小提琴演奏的情形吗?
  在日本,从全国汇集而来的学生,按照从500人到1000人、1500人、2000人的规模,逐渐递增,最后达到3000人的大演奏,把表演大会推向了最高潮。你又能相信这些演奏者多半是少儿,甚至很多是三四岁的幼儿,并且完全没有经过统一的训练吗?
  恐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演奏会了。这些无法言喻的精彩演奏使与会的所有听众都深受感动,很多人都是边听边流泪——对如此众多年幼的孩子出色的演奏而惊讶,被那高超优美的音乐所感动。
  同样的情形也曾感染了著名的音乐大师们。
  1955年的某一个晚上,日本松本音乐学院等待着世界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合唱团的到来。在一个合唱队员无法置信,甚至怀疑是否走错地方的家庭宿舍式的小楼里,30名幼儿和小学生用小提琴拉起了巴赫创作的《落第协奏曲》。
  刹那间,合唱团的所有成员都显露出了非常惊讶的神色,他们万万没想到,竟会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操作的小提琴中发出巴赫创作的难演奏的曲子,而且声音如此优雅。
  惊奇突然变成了强烈的感动。接着,孩子们又合奏了两三个曲子。然后,合唱团的指挥者达皮特教授说:“奇迹!真是令人难以想像的事,这回我想听一听前排小孩子们的独奏。”
  被点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拉了巴赫创作的协奏曲《协奏曲第一号E短调》,拉得非常出色。
  接着又点了第二个人的名字,是其中最年幼的一个。她拉了维瓦特创作的《G·莫尔协奏曲》,同样精彩。
  合唱团的成员们对孩子们的演奏都感到无限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与指挥者都并排站在钢琴的旁边说:“让我们一起唱吧。”
  着装美丽的合唱队和优美的伴奏声使松本音乐学院的破旧大厅顿时变成了盛大的家庭音乐会。
  另一个场景。1961年4月16日,在东京文京公会堂的舞台上,400名5至12岁的孩子手持小提琴,整齐地排好了队。他们在等待着20世纪诞生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大提琴演奏家卡扎斯先生的到来。卡扎斯先生刚一进入会堂,当看见舞台上排列着的400个孩子,他就激动地一面高高地挥着手,一面就座。与此同时,舞台上一齐奏起了《闪闪星星变奏曲》。
  “好!——好!”
  这位年迈的巨匠一面惊叹地睁大眼睛观看,一面连连不断地流露出赞叹之声。当孩子们演奏起波巴鲁德和巴赫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时,他的激动之情达到了顶点。
  老先生被感动得哭了,眼里充满了泪水,话都说不出来了。演奏结束后,他给孩子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这是自己“亲眼见到的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激动的场面……”人数众多的、年幼孩子们的合奏,简直如同一人独奏的那样和谐。这些孩子既不是精选出来的尖子,也没有经过其他什么特殊的训练。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令全世界关注的奇迹呢?
  他就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和音乐家铃木镇一先生。

  从艺术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

  铃木镇一先生生于1898年的名古屋。其父铃木政吉,经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小提琴的工厂,政吉为人诚实,不斤斤计较,对事物总是热心而不懈地钻研。在他86岁去世以前,一直从事新产品的研究,并获得21项专利。他这种对产品的追求和研究的热情以及努力的姿态对铃木镇一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铃木镇一是在小提琴工厂里成长起来的。小时候兄弟之间在打架时,常把小提琴作为打架的武器。小提琴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玩具而已。
  他上中学进入了名古屋市立商业学校后,铃木开始利用暑假在父亲工厂里劳动。在劳动期间,他记住了小提琴从机械、手工、涂漆到最后完工的全部工艺过程,并深深感受到努力劳动的喜悦和幸福。但是,他依然还没有体会到小提琴发出的美妙动听的声音。
  他对音乐的感悟是在商业学校毕业前,恰好家里有一台装着把手、发条和喇叭的留声机。主要听的是艾尔曼演奏的休贝特作品《阿贝·玛丽亚》。铃木年轻的心完全为那种优美动听的声音所陶醉,为那种天鹅绒般的柔软曲调所震惊了。他没料到过去曾认为是玩具的小提琴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声音……
  《阿贝·玛丽亚》的旋律,打开了铃木对音乐的憧憬之心。虽然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入迷,但那种美感能力却在不断提高。
  于是铃木从工厂取回一个小提琴,用艾尔曼的录音带反复听自己好似已能听懂的海顿的作品《小步舞曲》,并在发音上下了一番苦功。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为拉好这首曲子,他每天操弓练习“摩擦”。不久,总算拉出声音来了。他为自己在拉小提琴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感到欣慰,不仅对小提琴也更加爱好,而且对音乐也更加迷恋了。
  一次外出旅游,一位名叫德川的先生劝说铃木:“你与其在工厂劳动,不如正式搞音乐这一行……”但是父亲的目的却是想让他协助管理工厂,铃木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
  在德川先生的劝说下,铃木的父亲同意让铃木学习音乐。从此以后,命运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二年春天,铃木刚21岁就上东京接受幸田先生的妹妹安藤幸田的小提琴入门教育。他住在德川官邸的一间屋子里,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德川先生和许多来访者。如教物理的寺田寅彦先生,讲声学的现田琴次先生等,此外还有其他的学者和朋友。
  安藤幸田每周给铃木上一堂小提琴课。除此之外,还到弘田龙太郎先生家,请他教乐典或到田边尚雄先生的住宅,请他教音响学。
  就这样,铃木在东京生活了1年的时间。随后跟随德川先生乘上了开往马赛的名叫箱根龙的豪华船到世界各地旅行。并决定赴德国好好学习,当时铃木才22岁。
  在谈到这段人生经历时,铃木先生颇为动情:“这并非自己开拓的命运,我总觉得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向前进。这种力量就是德川先生的巨大爱心。不管告于什么原因,我每天都为出国旅游、学习而奋斗。另外,总是教我成为淳朴人的托尔斯泰先生也开拓了我的命运,给我指明了前进的航程。”
  在柏林住旅馆的3个月期间,他每天晚上走着去参加音乐会。从著名的演奏家到初露头角的演奏家,他都会不加选择地一个一个地听他们演奏,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恩师——克林古拉先生。
  克林古拉先生有3岁左右,仪表堂堂,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他经常教铃木的不是技术,而是音乐的本质。以亨德尔的奏鸣曲为例,他不仅热心地给铃木讲解亨德尔是如何以崇高的宗教感编写这首曲子的,而且还亲自演奏一番给他听,对关于人与艺术间的关系问题也不厌其烦地进行指教。能受到这种具有高尚人格的先生的亲切指导令铃木感到无限的高兴。
  克林古拉先生的友人们也都是杰出人物,常常邀铃木去参加他们主办的家庭音乐会,这对铃木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铃木对自己的演奏才能不抱什么希望,他也并不想当一名演奏家,而是想懂得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克林古拉先生在这方面帮了他的大忙,铃木从那里学到了艺术精神。
  在柏林生活期间,铃木有幸被朋友介绍给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接触到世界第一流学者及其周围的杰出人物,并与他们建立了友好感情。后来,铃木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相对论作为推进才能教育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人人皆知的小提琴演奏家。无论他到哪里都拎着小提琴,真是爱不释手。不论是巴赫创造的《恰空舞曲》,还是自己擅长的曲子,他都拉得很出色。他的手指动作像流水般的轻飘,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又是那样的优雅、温柔。他如实地、无言地向铃木表明,学习音乐将对人类起到很多的作用。
  在柏林学习的8年间,铃木认为生活在这样的具有高度智慧和善良的人们中间是幸福的。以前,当艺术还未发展时,关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只能从音乐中去找答案。这种艺术使铃木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给予了他工作的力量。

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

  铃木留学回国以后,在木曾福岛生活了近3个年头。这时在松本的文艺界中产生了想在松本创建音乐学院的想法。这种想法是以声乐学家森民树先生为主提出来并加以推广的。
  森民树先生派人到木曾福岛去找铃木,希望他帮助创办松本音乐学院。对此,铃木回答说:
  “我对办音乐学院不太感兴趣,我在东京一直从事的是帮助那些艺术界的人们纠正其存在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我想干的是幼儿教育,即按我的新思想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而不是去培养天才。通过多年的反复研究,我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因此,我打算今后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如果赞成我的意见,我可以在这方面协助做些工作。”
  松本方面接受了铃木的条件,请铃木通力合作。开始阶段,铃木每周从木曾福岛去松本一次。不久便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搬到了松本。
  就这样,铃木开始以松本音乐学院为中心开展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才能教育支部。无论是总部、还是支部,全都是免试招生,接纳任何一个想学习的孩子。之所以免试招生,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不断努力都可以发展成才。
  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老师们都按这个方针,力图通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把孩子培养成高尚的人。
  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
  铃木的才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日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轰动了美国,1964年,铃木先生率领自己的学生一行19赴美国进行了3周的巡回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价为:“铃木发起的小提琴教育法革命。”全美也掀起了才能教育运动,并且比日本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在此以前,美国普遍认为,小提琴的学习必须到八九岁才行,否则是学不好的。在亲眼看到了包括2~5岁在内的日本孩子们竟能演奏出难度大的巴赫二部协奏曲的情景时,十分震惊。
  日本国内,在铃木等人的共同努力倡导下,才能教育也开始超越于音乐教育的范畴,向传统教育渗透了。
  抱着“每个孩子能力的成长,都有一种培养方法”的信念。从1948年开始,铃木先生在松本市郊区的小学尝试用“铃木教学法”,进行国语教育,对一年级一个班的40名学生进行了3年的实验教育。
  无论是国语还是算术,大家都在教室里反反复复地练习学过的东西,而且每天逐渐增加训练内容。通过每天的训练,在国语方面,当一册学完时,每个孩子都能合上书背诵如流,并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当然不考试,也不留作业,只是每天让孩子们记日记。
  做算术也是同样,每个孩子都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写出答案,通过充分的重复训练都能愉快地进行能力开发。
  在实验教育过程中,的确没有出现过一个孩子掉队,甚至连3个数都数不清的孩子,竟会变为发挥出色才能的孩子。但这个现实未受到重视,却因它不是传统的教育方法而被葬送。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能力并非遗传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
  铃木对这样的说法抱怀疑态度,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了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结论: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生理上的千差万别,这是事实。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尽管这样,这些不同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人们往往把能力归结为遗传的原因是由于能力法则尚未广泛应用的缘故。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教育法不是根据能力法则来实施的,对孩子们开展的是与能力开发无关的教育。孩子受教育既然离不开环境,那么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
  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提高能力。
  有人常向铃木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家的孩子已经上了高中了,对他们进行才能教育还有可能吗?”对此,他的回答是:“我是从17岁开始接受才能教育的。从我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直到开花结果。”
  针对有的人说“每个孩子都有倾向性的素质。”铃木曾苦口婆心地劝解:“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东西。”他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把“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也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把每个孩子的成长条件看成是一样的缘故。而实际上,即使人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教育,也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由此,从幼儿开始就似乎出现了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这一特定素质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当环境条件一改变,也会使其倾向性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定素质”。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在《早期教育和能力培养》一书中有这样一节内容: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遗传学家肯定会说:“莫扎特是接受了优良遗传因子的人。”但是,正因为遗传因子的优良,我才断言说:“莫扎特可以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而保证他成为好苗子的人们将会怎么说呢?
  下保证的人是在得知莫扎特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才下保证的,并不是在出生时就知道了遗传因子的优劣而下保证的。当看到结果后才判断“这是个好苗子”,如果这样做遗传保证的话,恐怕谁都会做吧。
  如果你担保莫扎特是个好苗子的话,那么我相信,是可以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的。好苗子应是适合环境的灵敏度和速度都出色的人。正因如此,才能把莫扎特变成一个十足的音盲,我是这样认为的。
  无论怎么想要把他变成音盲,如果苗子不好,便不能迅速而敏感地适应环境。因此,要想按照预想的那样,将其变成世界一流的音盲,也要花相当大的气力。但是,由于莫扎特是个好苗子,我坚信要使他变成世界第一流的音盲,通过教育是能够办到的。
  也就是说,当莫扎特还是个婴儿时,每天当他哭泣时,就让他听跑调很厉害的唱片,如此教育的话,那么到五六岁时,就会将他培养成一个唱歌跑调很厉害的孩子了。由于遗传赐予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先天条件,所以会产生出惊人的音盲状态。
  人们早就谈论素质的高低,但却不是通过对出生不久的幼儿进行测试而得出有没有素质的结论,而是等孩子长到四五岁甚至更大一些时,待看到他们身上具备的能力后,才能定其素质的高低。
  因而,当开始被称作神童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平常人”时,人们就会说“他的素质本来就一般”。相反,当小时候不大起眼的孩子,日后发挥出很出色的能力时,人们则又会说“天才有各种类型,那个孩子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天才”。
  这也就是说,就人的才能而言,人们往往只看成长的结果,将其与遗传联系起来,并据此判定先天的优劣。
  铃木认为,先天也好,遗传也好,说到底,这应该只指身体的生理条件而言。这方面的高低优劣,确实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而文化方面能力的高低却是无法了解的。
  因为婴儿时文化方面的能力,父母既无法用语言去教,孩子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学,同时,从孩子出生开始到两三岁这段极短时间里,能力培养的核心是要为其创造适应环境的条件,以便早期感知所处环境的一切。
  这就是铃木所说的能力培养法则,它对所有的孩子都适用。总之,莫扎特也好,贝多芬也好,巴赫也好,不论是谁都可以变成音盲。只要明白这一点,就可以断言,音乐素质不是天生的,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另外从反面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把几个无可救药的音盲家长所生的婴儿培养成了具有卓越音乐才能的人才。

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

  什么是才能教育法?要弄清楚这一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能力。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铃木先生表达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能力是生命机能的别称。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适应环境条件会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训练会产生能力。谁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就不能在社会上生存。从这点来看,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人的生命力即人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单纯的本能的冲动,它只有通过锻炼,本来面貌才能得以体现,能力才会产生。
  许多人都认为,婴儿比其他刚出生的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铃木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妈妈一时忘记喂奶,婴儿就急得哭叫着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强。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因此,铃木认为,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能抑制,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若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在铃木所教育的学生中,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孩子,父母希望通过音乐给这孩子带来一点光明。
  当时,铃木想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但不知怎么指导才好,所以没有立即表示同意。到了晚上,铃木突然觉得有了头绪:“对呀!不妨先使自己处于盲人一样的状态。”想到这里,他不由得从久坐的椅子上站起来,关上了电灯。
  顿时,屋里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在这黑暗中,孩子应以什么作为行动目标呢?怎样才能给他提供行动的线索呢?铃木边想边摸索着从箱子里取出小提琴和弓,轻轻地试拉起来。
  在拉琴过程中,他并不感到有什么不自由,在黑暗中,弓和弦及间隔位置都清楚“可见”。
  于是铃木确信,不用眼睛,只要把小提琴和身体融为一体,黑暗中的弓柄就会“看得见”,这就是孩子学会拉小提琴的重要条件。
  训练拉小提琴的计划开始了。孩子用手拿起弓柄,用弓顶住手指,使弓上下左右移动……仅“掌握”弓的训练就进行了好几十次。他在这十分艰苦的磨炼中,增强了对弓的感觉,终于“看见”了弓和弓柄。
  在此基础上,孩子开始学拉小提琴,一年之后,经过令人十分感动的努力,这个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能拉各种各样的曲子了。
  因此,铃木得出这样的结论:正确观察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不是眼力,而是作为开发整个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眼力只不过是培养人的内心感觉的一部分而已。
  只要有生命,谁都有开发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即使身体及其他感觉器官有缺陷。但在孩子生命中还蕴藏着不断弥补其缺陷的各种能力的可能性,其可能性引发不出来,应该归咎于教育工作者的无能。

  才能的作用

  铃木的才能教育运动始于1945年,开始是想在音乐方面证明“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一观点。铃木认为要教育孩子在音乐方面达到某种高深而优秀的程度,就要使孩子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由此而获得的优秀能力,必定在其他方面也会反映出来。
  每年各种才能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共有1300名左右。其中,在小学生里演奏高等科所学曲目,即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意大利协奏曲(钢琴)的学生约500名。
  经过对这些在音乐上取得成就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同样相当不错,他们几乎都是班里的班长或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就是说,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小学生们,在学业上也会发挥出出色的能力。
  另外,一项对幼儿园的才能教育训练班毕业幼儿6岁?进行的智力测验来看,结果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平均的IQ智商数?都是在160左右,而适龄智商应该是 100。因此,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当对孩子问:“知道吗?”便回答“知道。”当问:“会吗?”的时候,则便回答:“不会。”像这种情况都不是能力,知道什么叫亲切,但是不能做到亲切待人时,也不能说是具备了这种能力。
  即使有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这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能力。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要单看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是不能判断“是否有能力”的。在这一点上,具有演奏小提琴和钢琴方面实际能力的孩子,学校的成绩确实可以说反映了“真正的能力”。
  因此,铃木指出,那种既从事音乐工作,却又说“并不特别想当音乐家”,只要拉得差不多就可以的想法是错误的。既然要从事音乐工作,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方法愉快地培养出色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对智能也起不了多大影响。不论是谁,只要肯努力,已培养的能力都能够在其他领域发挥出来。

  我的孩子能成才吗?

  在父母们中间,提倡培养孩子能力的人在逐渐增加。这确实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在培养能力方面也夹杂着一些十分错误的观点,其中有的观点竟令人大吃一惊。
  有一天,一名学生的母亲访问铃木。那个学生热衷于练习,他的音乐技术和感觉都掌握得很好。
  “老师,我家的孩子能成才吗?”铃木听他母亲这么一问,便笑着回答:“不,成不了才!”
  他母亲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回答,竟呆然若失,但经过铃木先生详细解释才明白过来了。
  “能成才吗?”这话里边包含着如果成不了才就算白费劲了的意思。这种观点在现在的许多父母头脑里已形成了一种思潮。如果抱着成才就让他试试看的打算是不可能正确培养孩子能力的。
  比这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心连心地相处在一起。父母期望孩子成名成家和出人头地的心理,从坏处讲隐藏着“我家的孩子能顶用吗?”“有指望吗?”的意思。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是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
  铃木对有这种心理的母亲说:
  “你的孩子不是要变成了不起的人物,而是应该成为高尚的人、心灵美的人。作为父母应在这方面多关心孩子就行了,若这样精心培养,就会使孩子前途无量。不然,就会使孩子误入歧途。”所以说,一心一意培养孩子的能力,正是父母和老师实施才能教育的基本态度。期望急功近利的教育绝不是才能教育。我们丝毫不应该有通过培养使孩子成名成家的那种思想。
  因此,当提到才能教育时,并不是打算把孩子送进英才教育机构。英才教育机构只不过是使跟不上学习的孩子纷纷掉队,只选出易教的孩子加以训练。英才教育的想法是“只培养特定的孩子”,而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培养”。作为家长应尽量避免把孩子送到英才教育机构中去培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8:52 , Processed in 0.10165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