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原帖由 milkrabbit 于 2010-10-9 21:05 发表 ![]()
谢谢春花姐对我孩子择校方面的建议,我会再仔细考虑明年到底怎么做。我在这里还有个问题,就是如果小学一直主要是靠家长在家里教学,孩子会不会以后养成上课不听,只习惯一对一的教学,对于上大课无法接受呢?毕 ...
很多人都有会这种纠结,如果上学,孩子就必须要面对上课听讲的问题,
乍 一想,会觉得,好像只能从外面来要求,就是在天天上学的过程中遇到孩子不听课的时候就教育他,晓之以理,不行就强行要求,这样孩子或许会守一些规矩,也会有一点改变,我常听妈妈说:我家孩子聪明,就是上课不注意听讲。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注意听讲呢?您想过吗?(是因为孩子没有这样的能力注意听讲啊)
还有妈妈想办法找个好学校好老师,而这个好老师的标准就讲课有趣,能吸引孩子。
这些我觉得都不应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常常反省自己的学生生涯,在老师、外人眼里,我可能算是个听话的学生,看起来上课是蛮听讲的,但是我自己心里明白,不是的,溜号的时候太多了。
溜 号的原因我反省起来,就是大部份听不懂,所以就听不进去,当我预习做的好的时候,这节课就会听得特别好,因为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在心里已经仔细想过了,有的懂了,有的虽不懂,但在心里也转了好几个圈了,然后再上课时,懂的地方因为熟悉而喜欢,再听老师的讲解又加深了一遍印象,而不懂的地方因为也很熟悉,老 师一点拨会豁然开朗,这样整个一节课的效率特别高,课后再复习一遍,就有融会贯通的感觉,当然了,预习是自己预习才行,不能上课外班,那样同样的内容,听别的老师讲了在自己脑海里并未有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是再听一遍而已,虽然有些效果,但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自学了。所以我觉得能不能认真听课,养成上课的 习惯只占一小部份的原因,就是能不能坐住,这可以用读经的过程来练,孩子能连续读经一个小时,就超出这个能力太多了,而上课能认真听课的原因主要在于孩子是否准备好了,因为现在小学中学的教学方法几乎是一样的,就是上课就讲,如果孩子没准备就去听或讨论,他怎么可能听讲呢?他能讨论什么呢?打个比方,比如 我们要去听怎样修理汽车的课,那么我们要有所准备才行,就是对这个汽车的原理要熟悉,说明书至少要看过很多遍,甚至有些重要的地方要背下来然后才去听课,这时老师讲到哪一部份时我们都心领神会,一说就通了,否则像鸭子听雷一样,不溜号才怪,再打个比方,给孩子阅读一篇文章,当这篇文章百分之九十他都熟悉的 时候他才会喜欢,那百分之十不熟悉的他也不愁了,如果一篇文章每一个字都不熟,就开始给他讲,他是听不懂的,也就不喜欢,纵使你用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得比较有趣,那也是他能理解的根本不需要讲的部份,而你在那里是浪费时间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把一篇文章读过100遍甚至300遍以后,他心里酝酿很久了,好多地方他有他的懂,这里再有高人点拨,也就是上课听讲,孩子是喜欢听的,至少是不痛苦的,也是不会溜号的。
还有一种溜号就是孩子的程度远远超出讲课内容,比如说一个高中生去听小学一年级的课,他肯定不听课,这种不听,不听就不听吧。
所以我觉得孩子上课是否听课,不在于是不是上了六年小学,然后初中就练出听课的能力了,而是自己要有内功,至于学校的坐息时间的养成,应该一两个星期就可以的。
其实这里还有做父母的一个隐忧:天天靠家长教,孩子会不会越来越依赖父母而永远不能自学呢?
这 也是需要好好反省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养成,也不是平面地思考一下说:让孩子自己去随便学,大人不参与就可以自学了,如果这么简单,还哪有这么多教育问题呢?要养成孩子的自学能力,是要父母用心的,我们要领着孩子走过一遍完整地自学之路,方法要简易、要长久、要可操作,要保证孩子自己学进去,有实践的感 受,而不是我们大人在这里讲的唾沫模飞、而孩子在那里所吸收极少,人们常常会忘了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者所得到的效果,那么您想想,让孩子自己读,岂不是会有最大的教育效果吗?孩子眼睛看着,嘴读着,能读出来是在脑子里转一圈,读两遍是转两圈,一本书读300遍就转了300圈,这是孩子自己的收获呀,是给他洗了300遍 脑子呀(别怕,是越洗越清楚越强大)。孩子有了这些实践的感受,而经典里道理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孩子会在生活中逐渐懂得,经典里的道理又最根源的道理,比我们的言教不知要高多少倍?而当一个孩子又有了读的能力,又读进去那么多道理的时候,他怎么会不能自学?一个孩子有了“老实大量地读”的能力,任何人生 之难事,都可以用“老实大量”一以贯之,他想不会自学都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