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得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弟子规》校订版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0 21:28: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6-11 00:30: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得一 于 2010-6-10 21:19 发表
校订的,是要署名的,这是常理。



校订《弟子规》?对古籍的校订也叫校勘,“前人称为校澈学,它包括了版本、校勘、目录、考证、华伪、辑佚等内容,今谓之文献学。”

请问,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关于公告中所贬损批评的儒家理学,你们又做了哪些研究工作?靠百度对付吗?根据自己的私人观点修改古籍并且大量印发,那不叫校订,而是篡改!“谁校订谁署名,是常理”,这不假。但是,擅自篡改,并于公告中恶意歪曲贬损儒家理学,然后再署名售卖,这是什么性质?也是常理?

如果认为《弟子规》有奴化思想,那就扔掉他嘛,有本事就自己写个“什么规”,看看能不能流传后世?一边占着《弟子规》百年知名度的便宜去沽名盈利,一边居然还要不懂装懂对儒家理学指指点点,浮泛贬损,简直讨厌。

言论自由,遵守版规。

-------------------------------------------------------------------------------------
训蒙文比弟子规简洁,没有那么具体细致的行为规定。重在性情
我手里是影印本,懒得打字,很容易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0:00: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0-6-11 16:15:29 | 只看该作者
这要不是在公共论坛,我真不想继续说下去,天隔地远。。。我并非不愿意做“文化常识普及工作”,也不是看不起人们自以为是地想当然,而是讨厌“不诚实”,自欺欺人——人类所有的罪恶源自于此。这是从满清到五四到文革,道德文化被扼颈窒息后留下的病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思想内涵?简单讲,就是做人要恪尽职守敦伦尽分,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正名责实——以对治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礼崩乐坏,说白了就是“名副其实”,孟子对此解释得很清楚,朱熹在讲学中也忠实贯彻了这个思想。。。学案史料都明明白白有记载——这与你所幻想的“三纲五常”,距离多远?你明明知道,自己对这些学案史料,其实一无所知,脑子里除了百度,空无存货却犹自强辩,翻来覆去不就为了点面子吗?真是可气——难道面子那么重要么?比“真实”更重要么?

愚忠愚孝,奴才顺民之类的观念,比如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满清康熙盗用元剧戏词,嫁接为正统政治思想以为巩固统治。。。愚孝就更谈不上,孔子明说“父有争子,则不陷于不义”,这是对做爹的说的。对做儿子的,孔子又说“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是孔子之当机圆融,既超越而又现实(这七个字很难真正明白)。对于这个问题,孟子就不同,他主张父子之间“不责善”——这是因为他站在“良知这一人之道德极点”的超越立场说话。类似的,理学家朱子是站在“绝对之理”的层面讲道德秩序,也是超越的立场,但与孟子有“具体的实质”上的差异(你目前的水平不会明白的)。。。与孟子相反,荀子则认为,子女在不失敬意的前提下可以与父母有争议——荀子是“知性辨识”的立场,是当代人最容易接受的,因为当代人的“根器”只能达到这个层次(这个层次其实比朱熹差一点,比孟子就不要说了)。。。这一段话,先不要急着反对急着辩论,你先诚实问自己,我能确切理解多少。理解了再反对,并且言之有理,这才见有本事——你下次跟我辩论之前,这段话里的内容,我是要问的。回答不上来就免谈。


我前面就说了,文教事业的从业人员的本分,就是要对“文化”本身,有着真切的见地和清晰的思辨。。。说句俗气话,推销保险,你也要对保险产品有一个到位的了解,不是吗?否则,本分二字,只能是空谈。对思想史不了解,对文化一无所知,怎么可以出来推广文教?教孩子拿无知当率真吗?

批评这个不合理,那个是封建糟粕,自己却意识不到一脑子马哲唯物的浆糊——甚至连马哲唯物到底是什么,也并不知道,你说多可怜吧。血气方刚地提倡人人平等,要知道中国儒释道三学,归根到底都是最彻底的平等的人文哲学。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入世之最切实者。


你不要妄自以为鸟人出于宗教情结,所以为儒家说话。鸟人皈依佛门多年,只站在“依义不依语”的立场,客观厘请三教异同,如此而已。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1 16: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0-6-11 16:55:41 | 只看该作者

附上几句题外话

我的意思,并非说儒释道不可以挑毛病,而是懂了再挑。。。

就比如朱夫子吧,他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要马上就跳到那些“道听途说的观念”上去想问题,朱夫子的学说在流传中失真很正常,不能将责任简单归咎于学说创始者。你一定要去研究他的学案,深入进去你就会很佩服这个人,不仅为人忠厚谦诚,治学也特别勤奋与谨严。说朱夫子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简直是乱说了,可谓一窍不通,都是些五四文革的流毒思想作怪。

然而,朱夫子也有一点问题,他讲的“理”在人的外面,人要经过学习与探索获得——其实,这个思路应该是很契合当代人的根器的,民主科学就是这个路子。但这个路子与儒(包括释道)之主脉,却截然相反(暂时就说这么多)。懂了,你才能恰如其分地挑毛病,所谓一针见血,中肯。如果不懂,你挑来挑去累得要死,却都不是毛病,徒增笑谈。

我自己做金融的,真实地生活在当代主流前沿,对政治、法律、官场、民生经济等等,接触和了解肯定比你深得多——这不是轻狂,事实而已。所以,不要跟我谈民主谈宪法,这些玩意我太知道了,关键是你自己知道不知道。

转帖也是这个理儿,只要不是太明目张胆,稍许带点商业推广味道也无可避免,能容忍的我基本上都容忍了。但是,帖子的内容你要先搞清楚,别转些抬高自己埋汰别人的垃圾过来惹争议。现在,绝大多数吃文教事业这碗饭的人,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连基本的学术品质都不具备。。。


再说改《弟子规》,这是废话。因为每个老师家长对《弟子规》都有不同的理解,因着理解的不同而有具体教法的差异。这就已经改了(对于原创思想而言)。所以,重要的是师资与家长的理性上的成长,在教本上做几个文字上的修改,并无任何实际意义,沽名钓誉而已。。。。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透,就只有做炮灰的福分。

[ 本帖最后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10-6-11 17: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6-11 18:15: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0-6-11 23:19:01 | 只看该作者
不懂不可笑,不懂装懂才惹人笑。这里,不是为“嘲笑”他人找一理由——嘲笑总是一种轻浮傲慢——然而,由于“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嘲笑”有时候会被用作警策的手段。

古来圣贤言简意赅(直指心性,当然简洁),死在话头上的修行人不知多少。三纲五常,通俗讲不过是对圣人话头的总结。往深处说当然是精义络绎,趣味纷呈,说来话长,过两天再。。。文化的流传可以有各种形式,皆历史运会。好比这个时代,人的脑子普遍狭隘紧固,既不能堪忍精微穷索,亦无慧力妙悟本然,所谓“高不成低不就”,普遍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只相信眼睛看得见的,只接受逻辑可理解的。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的引领,贾存仁改编的《弟子规》正好符合了市场的需求,而净空法师又正好是教下路子。。。这里面涉及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非说《弟子规》比《训蒙文》更好,所以才流行的。。。。世界上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在你之前,不知多少人说我不柔和。。。是啊,是啊。。。我其实有很多选择,可以不来,来了可以不理,理了可以敷衍,火大了可以警告,不服就干脆删帖。结果呢,我选择了最差劲的方式,一边惹人厌,一边一字一句地打字,啰啰嗦嗦像我妈。。。值得欣慰的,是我所说皆为自家识见,不是转帖别人的。

这一点对得起天上那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1:04: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0-6-12 04:33:32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得一我也跑进来了,本来我觉得我没资格回答你这些问题的。多谢你这么“不屈不挠”地提问,我也搬张板凳听课。不然还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不过刚好看见这句话,有点想法和你共享下
儒家文化在过去一直是主流,历代帝王都尊崇,但从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都是帝王制度造成的吗?


我这几年和我女儿一起看欧美种种儿童图书,包括各种历史文化类的书。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凡是与历史童书,不论内容深浅、谈论的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文明、不论编写者出版社是谁,不论给小小孩看还是给大孩子看,必然有一句话,每本书里都会出现。

你来猜猜这是句什么话?(答案下个回帖揭晓)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10-6-11 20:5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呵,人家的“民主”里不包括这句。
得一 + 2 + 2 我笨,看您揭晓。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2 06:59: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7:50 , Processed in 0.08520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