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lele200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乐的成长日记——2005年11月出生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0-9-16 10:04:15 | 只看该作者
九月十二号
     晚上我对乐乐说:”宝乐,明天早上你去小姑家吃饭,妈妈有早自习”。乐乐撅着嘴,生气的说:“我不去小姑家吃饭,我想在咱家吃”。就进了卧室。我知道乐儿表面生气实际上是希望妈妈不要早走,妈妈和他一块儿起床,给他做饭,陪他去学校,宝乐爱妈妈,希望和妈妈在一起。我走进卧室,乐乐抱着我,声音带着哭腔喃喃地说:“妈妈,我想让你送我,我想和你一块儿吃饭”。我说:“宝贝,妈妈也不想去上班,可不去就挣不下钱呀,那咋办呀”。乐乐毕竟是个明白的孩子,过了一会儿说:“那妈妈你早点接我去,四点就接我去啊”。妈妈说:“好的,妈妈早早就去接你啊宝贝”。
九月十五号
       晚上乐乐洗完脚后 ,我给他洗袜子,乐乐看到妈妈蹲着,就娇滴滴的、爪切地说:“妈妈,小心累着妈妈了,妈妈,快坐上小凳子吧。”每当这个时候,妈妈都很感动。
九月十六号
      今天发了新课表,又和同事把早自习换了,这样一来,我就没了早晚自习,虽然这样周一到周五下午都有课,睡不成午觉了,但欣慰的是每天都能接送宝乐了,参加工作近二十年来这是第一次没早晚自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lala0105 + 2 + 2 乐乐妈记录的小细节,好温馨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20:00:16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昨天中午没睡,晚上又是快十点了才睡,今天早上到八点了乐乐还没醒,虽然不忍心叫醒孩子,但也得叫。就这样到幼儿园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多了。现在每次睡都是快十点钟,经常告诫自己早点早点,就是早不了。今晚早早的吃了饭,洗了碗,不到七点半就把这些事情完成了,可偏偏乐乐慢慢吞吞地写作业,不在旁边看着他就不写,甚至是看着也不写,就是坐在那,描描这,玩玩那,八点半了还没写起。今天刚定的计划(争取九点十分左右熄灯)又一次落了汤。而且他还在一边说:“哼,我是四岁起每天写作业,你可好,就写了两天的作业,再也不写了。”
    有时候真是恨得你不行,从六点开始写,除了中间的吃饭时间,作业两个小时都写不起,不是老师布置的太多,还是他,半个小时写不了三个字,真的是气得不得了。


[ 本帖最后由 lele2005 于 2010-10-18 20: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lala0105 + 2 + 2 真好,乐乐妈又回来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0:27:59 | 只看该作者
乐乐这几天有火着凉感冒带咳嗽,找医生开了些药,记录一下,以后好备用。药是:感冒解毒颗粒,阿昔洛韦,头孢克洛分散片,宝咳宁颗粒,酮替芬五种,另外也可喝些白萝卜和梨煮沸的水。
     最近孩子们喜欢上了溜溜球,不管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上小学的小学生,每个孩子手里都有一个,甚至不止一个,乐乐也同样迷恋上了溜溜球,虽然还玩不了,但看到其他小哥哥,大哥哥玩的那么好,还会好多招数,很是羡慕。自己也拿上,两只小手拽着线乱绕,在练招,看那样子,觉得真逗,好可爱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lala0105 + 2 + 2 乐乐感冒了,还要多喝水和多休息。乐乐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6:03:4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监考,八点十分就开始了。时间紧,没法送乐乐去幼儿园,就让他小姑送他去。昨晚忘记和乐乐做沟通了,今天早上醒来,一听我不能送他去,就哭了。说:“妈妈,我想让你送我去,我不想让小姑送,也不想让爸爸送,我就想让你送。”哭的好伤心,妈妈抱着乐乐,告诉他,“小姑送你去,妈妈下午第一个就去接你。”就这还是哭的伤心不已。最后还是小姑把他抱上了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lala0105 + 2 + 2 和预想的不一样,小孩子很容易有情绪呢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6:05: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benmama
对孩子说“不”,方法有讲究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最近在为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新书《别闹了,孩子》做序时指出:家庭教育“若想卓有成效,必须观念与技术并重”,“儿童是最听不进复杂道理的,讲大道理不如培养其行为习惯”。他希望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实践该书提供的各种方法,并且希望看到该书能够给中国的家庭教育  


带来一种新的气象。

  《别闹了,孩子》能在哪些方面帮助家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家长都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比如,你的孩子撒谎了,你恨不得揍他一顿,但是又怕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你的孩子在商场里央求你买者买那,如果你不答应就哭或者赖在地上不肯离开,你该怎么办;你的孩子看起电视来没完没了,你如何说服他自觉地关掉电视;你的孩子在十四五岁时开始约会了,你如何才能制止他并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别闹了,孩子》就是要帮助家长们应对在这些方面的问题。

  《别闹了,孩子》的作者塞斯娅·怀斯女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家长培训学院的副教授,是洛杉矶市为数不多的享有家长培训特别开业权的教育专家之一。她为家长、教师和临床医生们开设过许多培训课程并且广受欢迎;同时,她是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反复实践过这些教育方法。《别闹了,孩子》是她对自己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书中抓住最让家长们头疼的26个问题,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了具体而系统的解决方法。依循书中的方法,可以让家长们自如地面对孩子的种种“毛病”,有效地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冲突。

  《别闹了,孩子》有什么特点

  《别闹了,孩子》一书的立足点就是要教会家长们向孩子的种种“毛病”说“不”,也就是要教会家长们约束孩子的艺术。这种约束的艺术有如下特点:

  一、想要约束,先立规矩。二、

  《别闹了,孩子》的作者怀斯女士认为,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行为,因此,在诸如吃饭、穿衣、看电视、写作业、交朋友等每一件生活小事上都要先要给孩子立下规矩。有了规矩,就有了约束的标准,在约束孩子的时候就会减少迟疑,能够说到做到,给孩子做出有责任心的表率。比如,吃饭的规矩是:用餐具吃饭,嚼东西时嘴巴要闭上,嘴里吃这东西时不许说话,手脚不许乱动,要什么菜请别人递过来,不要自己伸手去拿,要说“请”和“谢谢”等等。再如,写作业的规矩是:选择固定的比较安静的地方,学习用品要备齐,有专门的抽屉或盒子放文具,文具要收拾好保证随时能找得到,要弄清楚老师对家庭作业的要求等等。一旦有了这些规矩,在孩子违反规矩的时候,就可以提醒他,如果提醒不管用,就要采取相应的约束措施。

  三、进行约束时要保持情绪平静。四、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种种“毛病”时,很容易气昏了头,不仅是表情而且是言语、行为都会表现出生气恼怒。怀斯女士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表现出来,很多时候孩子就是想激怒大人,在他们看来,激怒大人就是自己的胜利;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要条件反射式地对什么都说“不”,应该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说“不”的同时,告诉他在哪些条件下可以同意他的要求;不要过多地与孩子进行言语争辩,一旦你向孩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就不要再理会他的顶嘴、喊叫骂人、大发雷霆,而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平静地去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意识到这种无礼纠缠是没用的。

  三、要将约束进行到底。

  对于父母们来说,最难的恐怕就是就约束进行到底。怀斯女士认为,必须将约束进行到底,否则,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怀斯女士将约束进行到底的方法有:警告孩子面临的后果;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置之不理;给孩子关禁闭;使用“重复命令”告诉孩子“这件事到此为止”;如果孩子违反命令,一定要说到做到,让他承担应该承担的事前设定的“后果”。

  怀斯女士的这三种实用的约束艺术对父母们会大有帮助。

  孙云晓为什么要推荐《别闹了,孩子》

  作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教育理念:“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孙云晓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是封建家长式的专制教育,“老子说了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始有专制走向民主,也就是走向以表扬、肯定、鼓励为中心的教育,但是,这种表扬奖励的教育正在越走越远,完全否定了批评惩罚。孙云晓说:“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别闹了,孩子》一书所提出的约束理念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惩罚,与孙云晓的惩罚理念非常一致,就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惩罚孩子,通过惩罚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从而将孩子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责任心并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种“约束”或“惩罚”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所以每一位家长都需要学习约束或惩罚的艺术。《别闹了,孩子》就是一本向家长们传授“约束艺术”的书。因此,孙云晓希望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实践该书提供的各种方法,并且希望看到该书能够给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一种新的气象。

  文/杨雪萍

  作者:杨雪萍

  联系电话:(O)62142290

  E-mail:
amysnow@263.Sina.com

  为什么要阅读本书

  你是否觉得很难对孩子说“不”?你是否为自己在管教孩子时不能将意见坚持到底而感到难过?或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你是否因为自己与那些帮你带孩子的人意见相左而苦恼万分?你是否在因教育孩子而产生的种种矛盾冲突面前束手无策?

  本书将全面而细致地告诉您解决上述问题的秘诀。当然,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情况:有的不能接受孩子爱吃甜食,有的不能容忍孩子在超市里吵闹着要这要那,有的嫌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有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按时上床睡觉。我曾为此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办了培训班,其间有许多家长提出了如上所述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将使用其中的26个典型事例,具体阐述如何对孩子说“不”。

  阅读本书,不仅让你意识到可以对孩子说“不”,而且还必须对孩子的行为有所约束,以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有必要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来表明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在孩子做某件事前,家长要先说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后就有可能成为身心健康、积极乐观、有责任心并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

  的确,在很多情况下,孩子需要有人对他说“不”:当他想要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时,当来家中做客的朋友想去打球他却坚持下棋时,当父母希望自己安睡他却要钻到大人们的床上捣乱时……倘若家长们学会说“不”,孩子们就会开始意识到兄弟姐妹、父母和朋友也有自己的权利,他们就会慢慢地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培养他们通情达理的第一步。

  有些对孩子们来说实在不好的事情,必须受到约束。比如:过量的甜食、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早恋等。当我们心里认定应当对孩子说“不”时,他们却不依不饶,搞得我们不胜其烦。在孩子们死磨硬泡或者耍小性子时,家长采取让步行为是非常不明智的。这样做不仅事与愿违,而且还给了孩子一种误导: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试想,如果你的孩子成年后,还把纠缠不休作为他们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我发现,家长们的最大难题是:他们把握不住孩子的行为是对是错,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抱着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想要确立孩子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又怀疑这些行为规范对自己的孩子的可行性,最终搞得无所适从。他们很想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和帮手,而不是对手。他们不想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要求都条件反射似地给予否决,成为“老子说不行就不行”的那一类家长。然而,不幸的是,很多家长都在孩子的过分要求面前让了步:在本该严厉拒绝时,他们却给了孩子多种选择的自由。

  本书将引导你理解孩子们的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感受,重新明确你自己的价值观。藉着书中的提示,通过你自己的思考,你将能够为你的孩子制订一个明确的行为规范(即让他明白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并开始有效地解决由此引发的各种冲突。

  文/《别闹了,孩子》作者塞斯娅·怀斯


[ 本帖最后由 lele2005 于 2010-10-29 16: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lala0105 + 2 + 2 谢谢推荐,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6:16:23 | 只看该作者
数学,到底是学什么?


转自木兰花慢
数学,到底是学什么?
下面一段话摘自<透视美国教育>  作者 黄全愈

美国“神童”怎么学数学?
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中小学“玩算术”是出了名的。
我儿子矿矿在同班的美国小朋友只会掰手指算简单加减时,已会多位数乘除法。老师问:4+3=?大家还没反应,他答:3+4=21÷3,全班都傻了眼,就他得意洋洋。在我眼里,美国小学数学太浅显,整个一个“磨洋工”。一年级时,我借来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提出来,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我心里想,只要求上三年级,已经很谦虚了。
不久,我们收到矿矿的老师来信(节录):
关于矿矿的数学学习问题,我已和校长罗伯特博士说过了。她也跟学区主管教学和课程的助理督导迈克·威廉斯博士谈了……
附上一年级数学课15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对那些隐藏在数学后面的概念的理解,从而在口头上和书写中能够使用他们所学的东西进行交流,而不是对算术的死记硬背。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学会思考,让孩子把自信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从而去珍视数学。我们的课程是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教学活动去学习具体的操作计算。矿矿在中国学校学到的一些算术技巧,例如乘法和除法,对美国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不是循序渐进的、适当的活动。我们运用的是绝对具有乘除法功能的组合法教学,从而使孩子在记住计算的数字之前已能理解乘除法的实际意义。
矿矿当然是一个具有计算技巧的优秀学生。然而,算术仅仅是整个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在数学课里,会运用许多教学活动来挑战矿矿的思维,从而也对他本身形成一种挑战。

重读此信,我多了一份思考:这封信非常讲究遣词造句。比如,在讲到矿矿及中国学校时,她始终用“算术”这个概念,而说到美国学校时,她都说“数学”。所谓“算术”,计“算”之技“术”也,似属雕虫小技。数学,是关于“数”的学问,是研究符号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用这些符号和数字来解释世间与之有关的现象。因此,数学是学术中的极品。
  到底美国小学的数学教学是“磨洋工”,抑或是我们把数学这门大学问当成了计算的技巧?我在潜心研究美国教育时,终于有了一些感悟。比如关于《鸡兔同笼》的计算:
  笼里有5个头和14只脚,一共几只兔几只鸡?在许多人眼里,这完全是一个计算问题。设兔为X,鸡为Y,x+y=5;4(x)+2(y)=14。
  到底我们该把它看作算术教学,还是数学教学?让我们来看美国的数学教育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
某个住在湖边的老人养有狗和鸭子。某天,老人看到5个头和14只脚。老人看到的是多少条狗?多少只鸭?
  老师: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们纷纷要求回答问题。
  学生A:要找到答案并不难,只要两个公式:一个解决脚的问题,另一个解决头的问题……
  老师制止学生A继续往下讲,说道:“很好!谁来设计这两个公式?”
  学生B:设狗为X,设鸭为Y;4(x)+2(y)=14。
  学生C写道:x+y=5。
  老师:这两个公式对不对?
  学生七嘴八舌:“对啦!”
  老师:现在我们不要去计算答案。我们按照这两个公式来推理,看看答案是否合理……
  大家你望我,我望你。不让计算,却去猜答案。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老师:犯愁了?不错!我们现在不打算去计算准确的答案,我们只是去猜测大致的答案。因为,头的总数是5个,狗少于3只,鸭子没有3只以上凑不够5只。
老师:有道理。狗只能少于3只,鸭不能少于3只。那么,我们应该寻找的下一个线索是什么呢?
  学生思索……
  老师:如果是3只鸭子,鸭脚应该是……
  学生们:6只鸭脚。
  老师:对!如果是3只鸭子,6只鸭脚,狗的数目又该怎么算呢?
 学生仍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老师:既然你们不回答,那我就来问你们,5条狗和4只鸭,对不对?
  学生哄然:不对!5条狗和4只鸭,一共是9个头,老人只看到5个头。
  老师:那么,谁能告诉我,狗脚和鸭脚的数目?
  学生们又是你望我,我望你,不知所措……
  老师:如果我告诉你们,狗不少于4条。你们认为怎么样?
  学生B:不对,请看看我设计的公式:脚的总数是14,而4条狗就有16条腿。除非老人喝醉了,把自己的脚也数进去了!
  哄堂大笑!
  老师:非常好!那能不能是3条狗呢?
  学生们陷入思考……
  学生C:那也不对!
老师很感兴趣地问:“为什么?”
学生C:除非有1只鸭子,少了两条腿。您看我设计的公式,总共有5个头。3条狗有12只脚。要符合5个头,14只脚的条件,就只剩两个鸭头,两只鸭脚。因此,除非有1只鸭没有脚……
  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老师:好吧,让我们假设所有的狗和鸭子都是进化完整的,没有缺胳膊少腿的。那么,该有多少只鸭子呢?
学生再没有像前面那样沉默,而是议论纷纷。
  学生D:不管怎么说,前提是不能超过5个头,14只脚。
  老师:如果狗少于3只,我们能在鸭子的数量上做什么文章呢?
  学生E:这就是说,鸭子必须是3只以上。学生A:如果狗脚不能多于12只,这就是说,狗不能多于3条,鸭子至少得有3只才能凑够5个头。3只鸭,鸭脚就是6只。于是,狗只能是2条,狗脚……
老师高兴地大笑:“好!不要往下说了。请大家用公式计算吧。”
到了这一步,再用公式计算,简直是吃豆腐:狗是2条,鸭是3只。
学生B有些不太高兴:“老师,看到您那么高兴,我倒有些费解了。这2条狗、3只鸭的答案,我们推理来推理去,花了快一节课的时间。其实,一开始就让我们拿公式来算,早就该做完了……”
  老师微笑着点头:“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甚至超过了‘2条狗,3只鸭’的答案。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没有一开始就用公式来计算,而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走完整个推理的过程?”
  学生E:我们浪费了不少时间去推论那些不正确的答案。
  学生C:我不同意“浪费”的说法。有时候,你不能证实一个答案是错的,你就不能证实另一个答案是对的。
  学生F:但是,值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
  学生们七嘴八舌……
  老师会心地笑了:“谢谢大家!数学课不是算术,更不是用一个似懂非懂的公式去计算一个只有公式才能告诉你的答案。公式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充其量像个计算器。要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为什么那么做是不对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就像知道点击电脑的什么键,电脑会怎么反应一样,那是电脑操作员的工作。只有理解:为什么点击电脑的这里会产生这个结果?为什么点击那里会产生那个结果?那才能成为电脑程序员。我们要的是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来证实和证伪某些答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培养和锻炼的推理能力。”
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
  其实,美国的数学教学是在企图回答学数学的目的问题:数学不仅仅是计算和应用公式。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学数学并不一定是目的,而是通过学数学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通过学数学来理解世界、理解世间与之有关的各种现象。
  许多美国人相信,学数学的目的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解释世间许多现象的工具,是训练思维能力的手段。
  我到过国内不少地方听数学课,情况却刚好相反。老师总是“赶集”式地、急急忙忙地直奔最简单的方式和答案。有一次,我到某重点小学去听数学课,老师踩着步点赶时间,课上得似乎挺活,但只给答对问题的学生一颗糖,答不对的,不给糖。没得到糖的孩子,心思都在别人的糖上。更要命的是,老师也不解释为什么不对。
  课后,我问老师,为什么不向学生解释错的原因?这位年轻的老师很不好意思,但又颇有些理直气壮地说:“根据教学大纲的进度,时间不够。”我建议道:能不能在课后,由知道的同学给不知道的同学解释为什么错。后来,她给我来电话,说是我的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发现,国内的一些老师总是争分夺秒地“赶”教学内容,像上了发条似地踩着步点上课,“好”的老师可以按照设计好的教案在刚讲完课、对学生说“下课”时,铃声正好响起。已经有好几个美国老师跟我说到这种让他们叹为观止的现象:“怎么上课可以像发射宇宙飞船一样精确?好像遥控一样。”其实,“以老师为中心”和“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该讲的内容讲完了,至于结果怎么样就无法顾及了。正像美国老师无法理解中国老师可以踩点下课一样,中国老师在听了我介绍美国的教学以后,也摇着头说:“好是好啦,可是他们怎么能完成教学内容呢?”
  然而,只讲已知的正确的东西,忽略让学生去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假设,就是忽略了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强调的是自我教育。上面那位美国老师,通过证实和证伪的过程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可谓用心良苦!
  “聪明”的孩子与“智慧”的学生
  为什么年龄越小时,中国孩子领先美国孩子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却越来越小,到高中以后,中国孩子与优秀的美国孩子就基本没有差距了?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我发现,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聪明的孩子,美国教育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聪明的孩子和智慧的孩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我们以“西安事变”的教学为例子,可清晰地看出两者的巨大差别:
中国的大多数学校,老师讲完史实后,要求学生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学会”为目的,满足于考试结果。
美国的教育则是八仙过海:比如,可能什么都不教,让孩子们分成几组,分别制做一份当时各党各派报纸,或者只给几个辩论题,让孩子组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即便是常规教学,老师也会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果蒋不妥协?如果张、杨不和共产党合作?如果张、杨把蒋处死?如果蒋逃出西安……甚至让学生自己设想发散性的问题。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在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的过程中,培养了“会学”的能力。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        智慧的学生
1        能够知道答案        能够提出问题
2        带着兴趣去听        表达有力的观点
3        能理解他人的意思        能抽象概括
4        能抓住要领        能演绎推理
5        完成作业        寻找课题
6        乐于接受        长于出击
7        吸收知识        运用知识
8        善于操作        善于发明
9        长于记忆        长于猜想
10        喜欢自己学习        善于反思
      从很多教学的比较看,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包揽了“聪明的孩子”的所有特点;美国教育培养的学生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转自fsmzly

1.儿童学习数学就是学习数数和加减吗?
经常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些年轻的妈妈,在耐心地教孩子学数学。然而仔细听来,她们的方法无非就是不断重复地问孩子:"1加3等于几啊?2加2等于几啊?"遇到这样的情景,我总会不由得对这样的家长摇摇头。
其实,也怪不得这些家长。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十几年的教育,也学了十几年的数学。然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无非就是计算。因此,教孩子数数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这不禁令人想起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世界数学家大会期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对记者说过,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接受了十几年的数学教育,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学会了计算,而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数学。那么,数学究竟是什么?
简单地说,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精确计算,而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把具体问题上升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将其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数学建模"。因此有人提出,数学思维就是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数学就是关于"模式"的科学。
举例而言,两个人要平分一堆(10块)糖果,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尝试错误"的方法,先把糖果分成两份,然后比较它们的多少并作调整,直到看不出谁多谁少为止;我们也可以一块一块地轮流分给两个人,这样可以保证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但是若借助于数学这个工具,我们则可以脱离具体的情节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10的一半是多少),然后将结果应用于这个具体的问题,最终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数学具有抽象性,它不同于具体的事物,而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而来;另一方面,数学又具有现实的有效性,它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儿童学习数学,其意义决不在于简单的数数和计算。他们所获取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数学对儿童思维方式的训练却是其它任何学习所不具备的:由于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过程,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学习思维,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同时,数学还能够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数学的世界中遨游,享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独特魅力吧!
2.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哪些数学内容?
当我们说到数学的时候,往往就把它和"数"联系在一起。固然,数和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但是除此之外,学前儿童学习的数学内容还很多呢!
恩格斯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形,都可以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数学内容。除此之外,由于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和他们的逻辑思维发展密不可分,我们也将数理逻辑经验作为数学学习内容的一部分。
本书中,我们将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数和量"、"几何与空间"、"数理逻辑经验"。
转自toney7326


儿童数学训练新思维,写给注重家庭教育的妈妈们

我儿子已经上小学了,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很优秀。感觉有一些心得体会。以前在论坛里学到很多知识,在这里我也特别把自己对数学训练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孩子一生下来就吸取知识,而他们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从父母那得来的,因此父母要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负起责任。     ---陶行知
   
   像启蒙老师一样,父母扮演的这一角色是伟大的。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在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受到的教育。   ---卡尔维特

    数学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在人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众所周知,不容质疑的。
   
    幼儿时期进行数学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是什么呢?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会加减法就可以了,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珠心算,认为让孩子会快速运算就可以了,有些家长会让孩子表演100以上的加减法,其实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幼儿数学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学会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描述事物,也就是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
   
    比如:1+1=2,它代表的是2个物体放在一起。为了方便计算,就用1代表1个物体,2代表2个物体。如果1个物体用A表示,2个物体用B表示,算式也可以表示为A+A=B,这就是数学的思维方式。
   
    再如分类,让孩子有一堆几何图形进行分类,怎么分呢?要让孩子了解可以用大小、颜色、材质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通过分类,掌握物体的类别关系。
   
    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数学思维训练呢?我们在说明一个故事或是说一句话的时候,都会先产生一个背景图案,也就是在大脑中建立一种模型,然后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你说筷子的时候,在大脑中先闪出筷子的形状,而不是“筷子”两个字。幼儿数学思维训练也是这样,要让孩子建立起各种数学模型。
   
    如何让他们快速建立起数学模型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数学学习实物化,模型化。每一种数学概念都要通过实物操作来完成,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得数学实践。这样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才能清晰,在孩子思维时更容易找到正确的情景模型,产生快速、正确的思维方式。
   
    这种教育方法如何实现呢?我们先从认识数字来实践一下吧。

      1、数字形状模型建立。
我们先来通过下面的方式认知数字“1”和“2”。(待续)
=========================
1、 数字形状模型建立。
我们先来通过下面的方式认知数字“1”和“2”。
通过触摸、类比、拼图的方式,一步步加深孩子对数字“1”和“2”的印象。在大脑中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形状模型。
在孩子玩积木的时候,也是教数学的机会。我会陪他搭建各种造型,然后问一问,“我们数数一共用了几块积木好吗”。红色的几块?蓝色的几块?圆柱形的几块,长方形的几块?这样很自然的把数学融入到玩乐中了。同时也是数学的实际应用。
   
    如果我们只是拿着一本书,让孩子去算加减法,去认识数字,他就不会坚持,效果也不好。

    任何的学习如果都能从实物和模型开始,都是最有效的。比如,我们会对去过的城市和看到的风景记忆深刻,而从书上了解得的城市和风景印象模糊。


吃水果的时候也是学数学的机会,比如洗完苹果,我就会吆喝吃苹果了,谁来分苹果?儿子就会自告奋勇。接下来,我会问他苹果够不够一人一个啊,一人一个之后还剩几个啊?他就会很认真的数来数去。先数数有几个人,在数数有几个苹果,忙了半天还是弄不清楚。我就会给他一点提醒或帮助。这样折腾几次之后,他就会做得很顺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19:56:3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乐乐上午学英语,下午学画画。早上走的时候就不愿意去,一边走一边嘟囔:“别的小朋友星期天都在家玩了,你是给俺报了这么多班,也睡不上好觉”。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说。

[ 本帖最后由 lele2005 于 2010-11-2 10: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子子妈妈 + 1 + 1 可能是里面的小朋友都不认识吧
wlala0105 + 2 + 2 也许还没尝到画画的甜头,有点畏难情绪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0-10-31 23:16:13 | 只看该作者
画画应该是很开心的事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1:21:54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11月1日,星期一,乐乐4岁11个月27天

    晚上,乐乐看到父亲住院时的药单,就拿起笔来给我们开药,问我:“妈妈,你是感冒了吧?”我说“是”,他就在父亲的药单背面胡乱画了几下,告诉我:“妈妈,我给你开好药了,是:维生素D钙片和消炎药。爸爸是怎么了呀?“我说:‘爸爸有鼻炎。’”乐乐说:“哦,让他吃些笨鸡蛋吧。”就又在纸上画了几下。随后还给他龙龙哥哥开了感冒药,叮嘱我记得给他龙龙哥哥送上药方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lala0105 + 2 + 2 小朋友的经验从生活中来呢。嘿嘿,好可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4:10: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从数数到计算的最佳路径

    从幼儿数学教学的顺序来看,父母们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先教孩子学数数,会数到100了之后,再教5以内的加减法,然后是10以内的、20以内的,最后是100以内的。这种已为人们习惯地接受下来的数学教学顺序其实并不科学。从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比较科学的教学步骤应当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学数数。
  学计算之前先学数数,这谁都知道,但是利用多种数数形式来为计算打基础,却被相当多的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在孩子会唱读1~100之后就认为孩子已学会了数数,而可以教计算了,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真正建立数的概念,也没有真正掌握计数的技巧。
  数数的内容其实很多,除了要建立数的一对一的概念以外,还要包括多种数数的技能,主要形式有:
  ①N加1,即按递增1的顺序正着数,这是学N加1计算的基础;
  ②N减1,即按递减1的顺序倒着数,这是学N减1计算的基础;
  ③数单数,建立奇数概念;
  ④数双数,建立偶数概念;
  ⑤逢10数,建立进位概念;
  ⑥逢5数,将5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数技能,因为在提高数数和计算技能方面,5的重要性仅次于10。

  2、计算N加1,凡是能正着依次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1个的幼儿,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计算N加1,包括10加1、20加1、99加1乃至100加1。


  3、计算N减1,凡是能倒着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减1个的幼儿都能学会计算N减1的题,包括11减1,21减1、100减1乃至101减1。


  4、整10相加或相减,如10加10、20加10、……90加10,凡是会逢10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依次递增或递减10个的幼儿都能很容易地学会。


  5、整5相加或相减,如0加5、5加5、10加5乃至95加5,凡是会逢5数数并理解其含义是递增或递减5个的幼儿,掌握起来并不难。


  6、计算10加N,包括10加1、10加2……10加9,幼儿一旦理解10加几就等于十几,不仅能快速运算10加N,还能推广至20加N、30加N乃至90加N。


  7、两个相同数相加,包括1加1、2加2……9加9,对于会数双数的幼儿,当发现两个相同的数相加后的结果都是双数时,便会很容易地学会运算这类题。教学实践发现,幼儿普遍对两个相同数相加的题有自发的关注与兴趣,因而幼儿对这组题的掌握往往要先于10以内非N加1的题。


  8、计算两数之和等于10的题,包括1加9、2加8、3加7、4加6及5加5,这组题的熟练与否对于进行10以上的运算是至关重要的。


  9、口算(20以内),当幼儿已掌握了上述技能之后,就可以做20以内的口算题了。父母应注意提醒幼儿学会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技能来推算其它题,如由2加2等于4而推知2加3等于5,由3加7等于10而推知3加6等于9,9加9等于18而推知9加8等于17,等等。


  10、竖式笔算(100以内),口算100以内的数即使是对学龄儿童也是不容易的,可是列成竖式之后,凡具备上述技能的学龄前幼儿稍加指点即可完成运算,因为一道两位数相加的题列成竖式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两道一位数相加的题。目前,5岁左右的幼儿都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书写阿拉伯数字,因而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独立的竖式运算是完全可能的。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贝塔 + 2 + 2 有点像蒙氏数学,但蒙氏更强调前面的数 ...
子子妈妈 + 1 + 1 很好的贴,学习了。
wlala0105 + 2 + 2 喜欢这个帖,我楼里也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2:10 , Processed in 0.094047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