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最典型、最真实的儿童读经案例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0-1-21 12:47:23 | 只看该作者
很赞同这种质疑精神,而且我个人觉得,读经典的过程中也要有质疑精神,要抱着“研究”的心态去读它,而不是像狂热的宗教徒一样顶礼膜拜,毕竟这些典籍成书年代已久,因此,纵然它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但其“不 ...


读熟,会背,被熏陶不应该是目的。感觉目的应该立足经典,跳出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0-1-21 13:1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xylonhong 于 2010-1-21 12:47 发表

读熟,会背,被熏陶不应该是目的。感觉目的应该立足经典,跳出经典。



赞同赞同,兄台与我所见略同,我今年就有这个计划,准备立足于孔子的《论语》,改编创作两到三部新的经典。前几天还专门为这事儿给出版社看门的送了两条烟,花了我将近三十块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你误解xyhonglong的意思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0-1-21 13:30: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0-1-20 23:42 发表

说得很对。

可叹的是,现在许多人推广读经,用的宣传却还是“读经之后孩子成绩变得多好多好,看古文不费力,在学校也讨人喜欢”云云。这和读经的宗旨相去甚远呵。

还有深圳某位学堂的主办人,无意之中露出口风,之所以如此狂热地要求学生大量读经,也是因为读经之后她的孩子从倒数变成了正数,容易管教多了。唉,就这点认识,也好意思办学堂。 ...



这您可就孤陋寡闻了,我们巷子里就有位老兄,做搬运工的,学佛没多久就自费出了本书,书名好像叫《金刚经释义》,署名“中国重体力劳动者XXX”。不简单呀,出书。那身板,真跟金刚似的。据说功德比办学大了去。

这位老兄真厚道,见人就送一本,还非得要向别人征求意见。那几天我专门躲着他走,生怕他送书给我,再跟我要书面意见的话我可没辙。我也就一兽医,听那书名好像是练什么金刚武功的吧,咱不懂那个呀。后来晚上两点我拉肚子上公共厕所,没想到给他堵了个正着。没办法呀,我只好蹲着接过了他的书。

完了他愣是不走,观礼似的看着我办完事。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回家我琢磨了半天,才猛醒:到底是写书的人聪明,他原来还防着我扯了书页子当......

[ 本帖最后由 刘医生 于 2010-1-21 13:3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7 金币 +17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呵呵
wherezhang + 2 + 2 笑翻了
果行育德 + 5 + 5 这林子是有些忒大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0-1-24 01:0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herezhang 于 2010-1-20 00:25 发表

拜托这位朋友,我的意思不是把清末的屈辱归咎于读经。那样大的话题是我从不敢涉猎的。不过清朝的科举,难道考的不是四书五经吗?这不算全国读经么?

我的意思是,读经并不是一定能净化心灵,匡扶正义,改变社会风气,挽末世气运,象许多“经粉”们鼓吹的那样。同样的书,不同的人去念,自有不同效果。心灵纯净的人,不念经典,照样心灵纯净。反之亦然。

做为家长,我将中华经典视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但绝不是全部。它的地位和现代汉语,英语,数理化一样重要。而且,传统的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那里是这几本所谓的经典所能概括的,有劲把论语读上100遍,不如只读10遍,剩下的90遍可以念多少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啊!


看来是我没搞懂你原话究竟要想表达的哪种意思.关于清朝的科举被废,引用一点史料:由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举人们的建议,百日维新时,科举一度被废,但在戊戌政变后再次被恢复。1901年,清政府先废除考试用八股文。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经袁世凯奏请,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上谕明告:“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
十分赞成你对读中华经典的看法,建议把论语读10遍,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啊也读10遍,余下80遍读现代汉语,英语,数理化,以免食古不化,死读经.

[ 本帖最后由 ygf666 于 2010-1-24 03: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10-1-24 01:2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0-1-20 08:16 发表

很赞同这种质疑精神,而且我个人觉得,读经典的过程中也要有质疑精神,要抱着“研究”的心态去读它,而不是像狂热的宗教徒一样顶礼膜拜,毕竟这些典籍成书年代已久,因此,纵然它的现代意义不容置疑,但其“不和时宜”的地方也不少。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去读经典,就会让自己和孩子轻松一点。


我奇怪,你讲得挺有道理的,可为什么反倒不让自己和孩子轻松一点!而让孩子读经100遍,结果是几乎深恶痛绝?象你的孩子就不爱读课本,更何况读经,还要100遍.如果跟楼上有人讲的那样,只读10遍,会不会情况好些呢.

[ 本帖最后由 ygf666 于 2010-1-24 03: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奖励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0-1-24 01:5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1-20 05:50 发表
我转过来的这个案例倒是真的,读经三年,孩子成绩还是被甩在最后。

主帖是读经接轨成功的例子,那也有不成功的例子,我把这些帖上来,大家都看看吧。业余在家读读无所谓,如果决定全日读经,家长还是慎重点好 ...


你讲的这些,的确是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我想知道的是,读经三年,尤其是孩子成绩还是被甩在最后。做家长应有深刻体会,固然事出有因,但整个过程,丝毫看不出身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就是一味争论其它.令人难解他的目的在何?所以比起楼主的贴,这个例子是一个不成功的"不成功的例子".

[ 本帖最后由 ygf666 于 2010-1-24 03:23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0-1-24 14:57: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gf666 于 2010/1/24 01:51 发表

我想知道的是,读经三年,尤其是孩子成绩还是被甩在最后。做家长应有深刻体会,固然事出有因,但整个过程,丝毫看不出身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就是一味争论其它.令人难解他的目的在何?所以比起楼主的贴,这个例子是一个不成功的"不成功的例子"....



如果不知道他的目的,那就暂时悬置,先看清楚他说的内容是什么,结构是什么。他那段文字一开头,即表明他试图表达的是“读经教育的体会”。接下来的是一些事实和观点陈述,主要涉及数学和英语两个科目的教育。总的来说,这位武汉家长发言内容的“负面成分”比较多。

人们有这么一个倾向,即通常喜欢听闻积极乐观的内容。这个倾向,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美国总统的参选演讲稿得到印证,凡是荣登总统宝座的得票比较高的演讲稿,其积极乐观系数一定比较高。

“乐观”是一味兴奋剂,常帮助人们跨越现实的难处。“悲观”是一味镇静剂,可帮助人们冷静观察事实真相。当一个圈子环境中,充斥的都是“积极乐观”气味时,人们会因为“high劲”妨碍对真相的观察。

PS:
印象中当时是果行在那里探讨数理逻辑和英语教育的问题,她面对的是一群high友。
这位武汉家长于是站出来,说了几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0-1-24 15:15:57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圈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的行为特征,那就是“隐恶扬善”,对于读经圈的不良现象总是隐忍不发,对于读经的效用总是做乐观鼓励。这不见得是个好习惯,在某些时候要改一改,改成“去恶扬善”可能更好一点。

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提出来公开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0-1-24 16:04:01 | 只看该作者
看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这是好现象。有些时候是好是坏不能一句话说死了,都要辩证地来说。
我自小没读过经,父母没有文化,也是学校里传统教育出来的。我记得古文学习时间很短,就是中学几年学学,大学理工科我干脆没有学语文。还好,我没被传统教育完全葬送,好歹我从农村里出来了。
我女儿2岁,有天发现三字经很好,因为我从小历史差,后面大段的历史背下来,孩子这方面就好多了。于是,我给她背三字经,某日背到“养不教”,她忽然说:“养不教,咩~~~”

我不太在意,只觉得孩子天性真是可爱。等以后她大点再给她解释吧,她那么点大的人,怎么知道当父亲的责任呢?

我相信传统教育中辅读经,孩子有兴趣的话能对着释译看一部经典下来,古文水平肯定也会大提高的。
——我孩子话还说不利索呢,在这里瞎扯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10-1-24 16:04:14 | 只看该作者
背诵和死记硬背完全是两码事。死记硬背就是不该背的东西,你要求他背。比如对数理化的学习,关键是理解,如果不理解,你再背也没有用,这种背就叫死记硬背;还有对政治、历史、地理的学习,需要背的东西相对多一点,但如果你不理解它的原由、来龙去脉、时代背景等等,以为背了就是会了,这种背也是死记硬背。还有对语文的学习,如果你脱离课文去背字、词,这是死记硬背。有些特别好的白话文也是可以背的,但如果背得太多,也没有必要,如果背的是一些千古流传、常看常新、回味无穷的传统经典,这就不叫死记硬背。因为这样的文章你只有背熟了,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非常赞同,支持读经。读经有两个多月,儿子已经很接受了,感谢儿教论坛让我认识到读经的好处。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空山泠雨 + 1 + 1 纯粹支持。
天高任鸟飞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9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40 , Processed in 0.131694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