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tracylin2002h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在讀易經的,請進...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1-14 19:15:27 | 只看该作者
说明易经重要性的第二句话,易经是“文化之源”。

我们中国的文化,主要包括“儒释道医”。佛教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劝人向善,要“行善积德”,那么“行善积德”的这个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一起看看, 《易经》里写得明明白白,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里也写了:“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所以我们做君子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话的意思,与佛教劝人向善是不是一模一样,所以很显然,佛教劝人向善的思想,出自《易经》。

佛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死问题,如何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昨天晚上跟几个朋友一起交流,我就把这个观点讲得比较系统,在这里讲了一下, 《易经》里大量存在着这样的话,易经是研究什么的呢?“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些都不难看出,《易经》研究的,同样是生死问题,跟佛教是相通的。

道教也有很多观点,我们回头一看,跟《易经》差不多一模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里写的,《易经》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话听起来好像是一模一样,是不是?《道德经》讲累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易经》里讲:“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道德经》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易经》里讲:“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些意思都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行文有所不同而已,可见道家的思想,也是完全出自《易经》。

我们很多的古人,这些古圣人,是读什么经典的?如果我们这样问,就可以知道,老子其实也是读《易经》的。儒教就更不用说了,把《易经》尊为群经之首的主要就是儒教。我们认为,儒教的开山祖师是孔子,其实也不是孔子,儒教早就存在,孔子只不过集大成者,他把这些东西做了整理,做了一个发扬光大。那么我们学习孔子,请问孔子学什么?这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儒教里面讲的五伦关系:“群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易经》里面,我们同样看得到这样的描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看到没有,这里不仅是讲五伦,而是讲五伦的来源,儒门重视的五伦关系,显然源出《易经》。

《易经》有一个家人卦,专门讲家庭的关系:“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现在我们很多女同志不知道这个道理:女性是主内的,男性是主外的,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颠倒了,女同志主外,男同志主内。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其中的关系,男女的地位进行调换,正确处理好,也无妨。可能也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毕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天地的大义就是如此。这种天地定位,你不是随便否定它就能否定的,天地就有这么样的定位。“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母就像皇帝,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它后面还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所以我在讲教育的时候,我们主张教育孩子要不离家庭。因为很多人把孩子送到别的地方去,交给别人教,反正有钱嘛,把他送走,以为教育就会成功。其实成功不成功我们另当别论,就算成功了,那个成功的,还是你的孩子吗?自己想一想,十几年都不跟你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你只不过给了他钱而已,你根本没有承担教育的责任。一个家庭里,没有小孩是不成家的;父母没有孩子,家庭不成家;孩子没有父母,孩子各方面也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主张要有“家道”。而“家道”在中国文化里面,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在《大学》里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跟家道有非常大的关系。你修身再好,齐不了家,你怎么治国?怎么平天下?家道五伦关系,就是出自《易经》。

我们做了这样的一个类比,说明它是文化之源,不仅这些,在医道、武术、书法、琴棋各方面,都是如此。我们这里有练太极的同志,太极的思维是不是来自《易经》?还有我们下的象棋、围棋,那个原理,也是出自《易经》,天圆地方,棋盘是方的,棋子是圆的,它都有一定的道理。武术、太极拳就更加如此了。太极就是讲阴阳和谐的,它随时都注意这种和谐。所以说,中国文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领域不是来源于《易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0-1-14 19:16:2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句说明易经重要的话,是“智慧之海”。

我们在学习《易经》的时候,不断有人问:“老师,你每读一遍《易经》到底有什么感悟?”我说不一定,有时候这句话冒出来,搞明白了;有时候就那句话冒出来,搞明白了。读经典,不是要求你把《易经》全部搞懂,我相信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全部搞明白了《易经》,连孔子都不敢说他完全弄懂了《易经》,所以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认为自己还有不懂的地方,还要继续学习。《易经》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易经》,我们只要能懂《易经》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我也一样, 只懂了一点点,我每次读都会增加一点点,可能永远也不能把它全部读懂。但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易经》里,我们明白一句话都不得了,就讲“自强不息”,《易经》乾卦里的这句话, 那些自杀的孩子如果能够明白“自强不息”,这一辈子是不是不会自杀了?什么叫“悟”?明白是不行的,别人告诉我们意思,我们好象明白了,但是如果不是“悟”出来的,遇到困难时,我们同样会不行,所以要用生命去体会。什么叫开悟?自己突然明白了一句话,然后在生活当中,只要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就会自然地按照这样的规律去做,这才是真正的“悟”。我们读得越多,就会悟得越多。

《易经》是智慧之海,《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易经重要性的第四句话,是“生命宝藏”。这个必须等到我们每人读到100遍以上才好说,到那时,也许大家自己已经悟到很多了,或者看别人讲的内容可能就比较容易看得明白了。

就像那个“道”字,如果我们想研究,就把那个“道”字好好地写,好好地研究。如果我们把那个“道”字,能够弄明白,把它的每一撇每一竖搞明白,突然有顿悟,欢迎你来找我,看看你的“悟”跟我的“悟”是不是一样。我研究这个“道”字,研究到最后的时候,我是非常吃惊的,因为它跟佛教那些最高层的佛理相通,是完全告诉了我们这个生命的秘密,生命的本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0-1-14 19:16:42 | 只看该作者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讲“五十以学易”,现在的许多专家就认为孔子是五十岁才学《易经》的,有天晚上4点多,我睡不着觉,就专门思考这个“五十”的问题,记得师傅曾经说过,“五十”不是五十岁,但“五十”是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边,这个“五十”,有着专门的含义。在五行里,“五”跟“十”代表什么?五行里“五”跟“十”代表什么?对,代表土,“五”跟“十”是土。我突然想到,在周易里面,九五、六五,在乾坤两卦里边,把这个“五”跟“十”写得非常清楚。《易经》坤卦的六五,文言部分,如果我们读一下:“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状态。黄中,“黄”是土,“中”也是土,“五”也是土。

我们学《大学》,大家知道《大学》什么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大人之学,那大人是什么?如果不学《易经》,可能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大人。《易经》九五的文言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样的人才能叫做大人,而能达到这样一个状态的人,就是圣人。

九五,六五,二个五合之为十,所以这个“五十”,我们学习易经,应该了解什么叫做“五十”。“五十以学易”,如果我们换一下,“以五十学易”,这个“以”字,就能够明白了,是使用、达到的意思。

孔子说五十岁,用的是这个格式,“五十而知天命”,这个才是五十岁,中间用了“而”字,起转折。所以“五十以”跟“五十而”是完全不同的,古人用字相当考究,不可能在这里用混的。许多专家学者因为没有能够这样深入的去学习,去体悟,所以他就把“五十以学易”翻译成“五十岁学易经”。说孔子“五十岁”才学易经,道理上是讲不通的,前面还有一个“加我数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算是五十岁,加几年是什么意思呢?并且孔子说自己五十岁已经知天命,如果还没有学易经,这是完全说不通的。

到这里我们真正去体悟圣人的话,明白孔子到了晚年,因为非常喜欢《易经》,但是对于《易经》,认为自己并没有达到五十的最高状态,所以他想叫上天再给自己多几年时间,继续学《易经》,学到五十这个标准,他就觉得无憾了。如果没有用心体会圣人的用心,要把这句话解释清楚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易经》读得相当熟,在乾坤两卦里,真正领会了九五和六五的状态,才有可能体会到圣人的用心,这也是知类通达的状态。明白了这个就知道,孔子对《易经》的评价是相当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0-1-14 19:17:04 | 只看该作者
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那么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如何呢?举国而知易者,鲜矣,不懂《易经》却在当老师,搞教育;不懂《易经》却当医生,所以这两大领域都存在非常多的问题,教育跟医疗都是社会问题的重灾区。因为很多错误的观念,让我们付出许多生命这样惨重的代价,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原因在哪里。

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是太多了。

生在我们中国很幸运,因为我们有很多经典,但是有没有一本经典,我们读了以后,我们能够像《易经》这样,能够得到一个这样肯定的答复,比如说我们读了《三字经》,将来能不能成大材?可能没人敢给肯定的答案,我们读了《弟子规》,将来能不能成大材?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只要真的读通了《易经》,那么可以告诉肯定的说,绝对可以承担大任,可以做大材使用。

我们中国的许多杰出人物,我们回顾历史,去看看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他们是不是都学了《易经》?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有没有学《三字经》、《弟子规》呢?不知道,其实可以肯定的说,圣人都没有学这些,因为《三字经》、《弟子规》是很晚的时候出现的,圣人的年代要早得多。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都读,你不如就读一本《易经》,你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这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請問是否是賴國全老師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0-1-15 08:34:52 | 只看该作者
是的,转自赖老师讲的《大易归来》:http://www.yshin.com/bbs/dispbbs ... ;ID=4170&page=1

下面再转一些赖老师讲易经的片断:

[推荐]2009-10-9赖老师再讲比卦
现在我们讲一下比卦,
什么是比?大家看一下,比的一半,是匕,二个才是比。
如果是匕,就很可怕,如果是比,才是好。
比,简单说就是寻找同盟。比者,辅也。
比有四德:第一,比义;第二,比类;第三,比时;第四,比态。
比义,是比的意义,易经上说,比,吉也,
易经首先告诉我们,懂得寻找同盟,总的来说,是吉的。
那什么样的比才是吉的呢,这就是比类。
不是什么人你都可以比,要比那种可以让你进步的人,那种可以持久的,正义的人。
元永贞。元,是大,是高,是德高望重;永,是持久不变,坚贞不渝;贞,是正,是符合天地之道。
与这样的人相比,你才能无咎。
比时是什么呢? 是比的时机。
如果发现可比之人,则要及时相比,不可错失机缘。
及时的相比,以诚相待,则有他吉,有意想不到的吉;
而不及时的比,后来去比,则是后夫凶,其道穷也。
现在看卦象了,比卦有一根阳线,在九五。
九五至尊,得中得位。因此整卦要比的,就是九五之阳。
众阴比阳,易经中,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因此以阳为贵,以阳为主。
在生活中,如何理解呢?卦象要结合生活,结合工作。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发现明师,发现真理,
与明师相亲,与真理相比。
明师相对于众人,是少数,
因此明师难得,极其珍贵,若得其缘,不可错失。
这就是比态,比的状态,实际的意义。
我们往下看,爻辞和小象,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
初六,离九五最远,想要亲近明师,地理条件不好。
但是能够积极追求,而且时间上有优势,比其他阴爻早,
所以初六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收获最大。
在生活中,禾羽奶奶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她离我们最远,
但是奶奶的用心至诚,地理位置没有任何影响,
认识到我们的方法,是真正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立即认真实施,没有任何怀疑。
孚,诚也,有孚盈缶 自己的一片真诚,装满了一个大容器,
这样的真诚,就会有他吉,有意想不到的吉。
因此,比态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至诚。
要和明师相比,心不诚怎么可以呢?
要学习经典,整天怀疑经典,怎么可能学好?
要向老师学习,自己认为比老师高明,也不可能学好经典。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六二以阴居阴位,得中得位,
与九五相应,时间也适中,距离也适当,
而且发乎内心,坚贞不渝。
这样的人,与九五相比,自然也是恒吉。
在我们群里,宣宣妈就是这样的类型,
她发自内心,与我们相比,
宣宣妈的位置,时间,都相当于六二,
因此得中得位,自然永得其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三,阴居阳位,不三不四,
对九五阴奉阴违,结果难料。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自以为是,所以象辞就说,
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不用心和明师相比,自以为是,
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必定是自己。
六四,外比之,贞吉。
六四阴居阴位,是为得位,
上应九五,不自满,不骄傲,
向外求比,向圣贤看齐,
这样的人,也是永得其吉。
在我们群里,辰辰妈和嘉言妈都符合此象,
地理位置,得先天之便,
很谦虚,懂得内修外求,不怀疑明师,故恒得其吉。

这里再讲一下九五。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
王用三驱,大家可能不懂意思,我换一个词,大家就明白了:网开一面。
从正面逃走的动物,就让他们跑掉,余下三面不跑的,才是自己的猎物。
如果我们这样理解,就可能完全错误了。
什么是显比呢?九五居至尊之位,德高位重,因此众阴来比。
但是我们不管多优秀,多努力,也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会相亲相比,
因此网开一面,对不愿意留下的,可以自行选择离开,
而留下来的,才是自己真正的同类相比。
在生活之中,要允许别人的缺点。
现在的许多人,往往缺少这样的情怀。
人家写了一万个字,你不看其中的意义,
发现里边有一个错别字,就赶紧挑出来,
以此证明你比人家聪明。
大家要学会网开一面,学会包容,要看大义所在。
失前禽,失去一部分,得到大部分。
邑人不诫,吉。自己村子里的人,不需要告诫。
因为自己品德端正, 所以众阴来比。
最后,是上六,我们看一看他的结果。
无首,上六以阴凌阳,以为自己也有本事,所以不将九五放在眼里,
结果是凶,什么收获也没有。
现实中这样的人非常多,以为自己有点本事,
对别人横挑毛病,竖挑剌,结果是无法相比,
错失机缘,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因为用心不诚,九五也不可能与其相比。
所以真正的智慧,是知类通达,
首先要清楚,是你向别人学习,还是别人向你学习。
如果连这点都弄不明白,所谓善比之义,无从谈起,
这就是比卦,微言大义,可以留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
丹溪佳人 + 2 + 2 精品文章!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0-1-18 10:37:06 | 只看该作者
正在读易经的,哪位给我们详细说说怎么让孩子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0-1-18 11:10:0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来好好学习了一下,建立清晰的思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11:3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6 丹溪佳人 的帖子

易經讀的安排
先背八卦取象歌
之後背六十四卦,全背
進度-一星期一卦.(因我想子允一起讀,所以進度先放慢),每天讀三次
方法-用大字的易經文本(一頁大約100字),希望子仁可以指讀.
我算了一下,2010年可以讀完..而繫辭上,下傳要2011才能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0-1-18 13:43:57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个厉害的妈妈,学习的榜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0-1-18 16:3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 szflying 的帖子

昨天刚刚看过这篇文章,是赖国全的《大易归来》演讲稿里的。原文在:大易归来(2007年7月11日园山讲易,主讲:赖国全)2009年7月11日园山讲易 http://www.yshin.com/bbs/dispbbs.asp?boardID=7&ID=417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6:36 , Processed in 0.151412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