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tracylin2002h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正在讀易經的,請進...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6:37:12 | 只看该作者
 
先天八卦方位

《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
(譯文:天在上地在下,設定了各自應處的位置,相互配合。山和澤也一高一低地互通氣息。
雷和風互動侵替。水與火不相厭棄而相資助。)
後人根據這段文字畫出下圖。
                                                








後天八卦方位
《說卦》: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後人根據這段文字畫出下圖。
                             
  

 
卦與爻
八卦又叫八經卦,重卦而成六十四別卦。
卦有六爻,爻有陰陽之分:如一字的是陽爻;如中間斷開的一字是陰爻。

陰爻稱六、陽爻稱九;

第一爻稱初、第六爻稱上。

例如:『明夷』
               
  

從下而上依次是:初九、六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7:04:05 | 只看该作者
《易經》規律的人文啟示
鄭吉雄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壹、 作者簡介
鄭吉雄,43 歲,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士(1986)、臺大中文研究所
碩士( 1990 )、博士( 1996 ),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
(1994-1995),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
究中心東亞文獻研究室召集人。
鄭教授主要研究範圍為東亞《易》學、清代學術思想,中國思想史、文
獻詮釋學等。專門著作有《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1990)、《易圖象
與易詮釋》(2002)等兩種;編著的著作有《清儒名著述評》(2002)。即將
編著出版的著作有《東亞視域中的近世儒學文獻與思想》、《東亞傳世漢籍
文獻譯解方法初探》、《戴東原與乾嘉學者經典詮釋的思想史定位》等數種。
另十餘年來發表過專題論文約50 篇,先後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獎勵十餘次。
貳、 教學目標
本單元旨在向同學提出「乾」、「坤」為《易經》規律的兩個基準,透
過掌握這兩個基準,而初步了解《易經》所昭示的循環規律,包括剛柔、
吉凶、往來、上下、變與不變、主動與被動、積極與消極等。這些規律在
宇宙人生各方面的變化,是推動人類文化生命綿延不斷的主要力量。同學
對此有所了解,不但會比較容易再深入《易》的玄理世界,對於生命與文
化的意義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2
參、 摘要
《易經》是影響東方文化各層面都極其深遠的一部經典。其中蘊含深
刻的道理,卻不易為一般人所了解。
本文指出要掌握《易經》深遂的內涵,關鍵在於掌握其規律。《易經》
的「易」字,就包含簡易、變易、不易的三種意義,意即用最扼要的準則
去體察人世間紛雜變易的事理;同時在時空的激變中,要追求穩定的力量,
和不變的規律。《易經》第二律則,是二元世界觀的觀點,揭示了世間一切
價值,皆是兩兩相對,卻又互相依存,因此一切的價值都應平等看待。同
時,看似不斷流轉變化的事物背後,其實有一種循環往復的大規律可以掌
握。《易經》作者揭示這兩個規律,而終歸結到人生的實踐層面。因此《易
經》是一部綜括人文與自然的書,也是給予人生啟示的書。
本文接著由「二元之境」論及「乾坤」之理。《易經》作者在二元價值中,
又特別強調「主剛不主柔」,也就是以「乾」之理為主,提倡積極剛健的人
生態度。另方面,《易經》提出消息盈虛循環的規律,展現在人生,即是禍
福、吉凶、順逆等各種力量相互消長。我們要時時保持一種超然而警醒的
態度,沉著觀察變化,因應可能的危機。要言之,生命源於生生不息的力
量,人生有高潮和低潮,既不會永遠處於困境,也不會永遠順遂。只要保
持積極的態度,面對順境和逆境,生命的意義才能豐富。《易經》作者告訴
我們,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相對待的那個面向。文末以六點對待面作為
總結,歸納《易經》規律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肆、 關鍵詞:
易經、規律、人文、乾坤、剛柔。
Keywords: Yijing, cycle, regulation, humanity, positive and negative
3
伍、 正文
一、 前言
《易經》是一部大家都聽過、耳熟能詳的書,但在一般人的看法裡,卻又帶
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易經》蘊藏的道理,雖然艱深,但也有一些比較容易理解,
累積了幾千年,成為我們文化內容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中國傳統的家訓,總教
人要達觀,否極泰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序〉一開頭就說:「天下大勢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分合循環、泰否往來的眼光來看人生、察事理,都是
廣為大眾接受的。但要更深入一點,講更高層次的《易》理,是否人人都能了解?
這就不一定了。《易》學有義理派、象數派、圖書派的分別;歷來講《易經》的
人,不論是學者抑或方士,對《易》理更有許許多多爭論。究竟如何才能深入探
究並且解釋《易經》隱微的精義,可以說困擾了古往今來許多人。
我們處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我們擁有更多新的知識
工具,了解許多前人的看法,比較不會有不必要的迷信,對地球、自然、宇宙有
比較多的認識。也許今天的我們可以用不同於古人的心情來看《易經》這部書,
而能有更透徹的理解。──當然也許不會,因為,從《易》學的原理看,文化文
明的進步可能只是表象。今天人類擁有的知識雖多,但生命的長度、歷程都沒有
大改變,一樣是成長、青春期、戀愛結婚、生兒育女,這個歷程和古人其實是一
樣的,有吉凶悔吝。另方面,知識在量上說增多了,同時也多了許多限制。
從思想史的傳統上來講,無論是儒家也好,道家、道教也罷,對《易經》這
部書都是非常尊崇,視為聖經。從民俗學的角度考察,古代所謂「日者」、「望氣
者」,即是算命、卜卦的人,就我所知,大多藉由《易經》提供的占卜模式來操
作。《易經》對於政治學也有一定影響,這幾十年來──尤其大概從二十世紀初
以來──就有一派學者將《易經》當成帝王學經典。我不能說這種見解完全不正
確,但帝王學也只是易經哲學的一部份而已。我們可以說《易經》無所不包,所
以帝王勢必從中學習政治的方略。但是《易經》不是專為帝王寫的一部書。除了
政治學以外,包括倫理學、哲學、文學。譬如文學來講,文學批評的名著《文心
雕龍》,這部書就是完全受《易經》影響的書。從《文心雕龍》的目錄就可以看
出。《文心雕龍》篇數是五十篇,這是配合《易經‧繫辭傳》:「大衍之數五十,
其用四十有九」的想法。《易》卜筮用蓍草五十根,置一根不用,象徵本體的「道」
或「太極」;真正操作演卦的只用四十九根。《文心雕龍》第一篇是〈原道〉,象
4
徵本體;其餘四十九篇,象徵本體的作用。其中每一篇的內容,劉勰都是針對該
篇的主題,作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到最後再作一個總結。這也是運用《易經》陰
陽、乾坤的相對原理,進行寫作。《易經》對於史學、哲學、藝術乃至其他領域
知識各個方面的影響,無法一一列舉。但可以說,《易經》是深入到東方文化的
每個部分,包括建築、繪畫、書法、文藝。甚至武俠小說,金庸筆下創造了《九
陰真經》後,又提出《九陽真經》,這也是陰陽相對,受到《易經》傳統的沾溉。
為什麼用「九」,不用其他數字?那是因為「九」是陽數之極,代表事物變化的
盡頭。這又牽涉《易經》裡面「神秘數字」的問題。《易經》是影響我們整個東
方文化非常深的經典,並且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東方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有
一部分《易經》的痕跡在內,只是很少人有能力作一總合的考察和評估。如果現
在有人去做一個全盤的統計,對各領域所受《易經》影響的深廣度進行研究,那
將可以作出一個很大的資料庫,或是很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今天的講題是「易經規律的人文啟示」。我要講兩個部分,一是《易經》這
部書的本質,二是《易》理的規律性。《易經》講的就是一個規律,它最主要的
內容就是指出向一種規律。《易經》不是具體地去一一說明世界上有多少種的事
情,多少種變化。事物是無限、無量數的,這樣一一數下來,無窮無盡。所以《易
經》的作者他負責顯示一種主規律。這個主規律可以擴及到宇宙萬物,尤其是人
生。我們讀《易經》時如何去掌握這個主規律,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我們也要
將這個主規律歸結到人生。因為《易經》不是一個自然科學的書籍,即便《易經》
有一些部分涉及自然科學的領域,那是因為在東方的傳統中,自然與人文的區分
本不是那麼清楚的。將自然與人文判然二分,這是一部分西方學者治學的態度。
因此,《易經》雖然關涉一些自然科學的原理,但最主要還是探討「人生哲學」。
《易經》探討人在宇宙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應該服從哪些規律,應該站在什麼樣
的位置、在哪一個制高點上看待人生,將人生以及人生存的環境作一個綜合的觀
照。我們談易經規律從人文啟示的角度切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7:04:51 | 只看该作者
二、 《易》的三個含義
談《易經》規律,首先可從「易」字談起。《易經》的「易」字等於是個招
牌一樣,好比你今天去商店買商品,要買什麼貨得看門口掛什麼招牌,總不會門
口掛著個「麵」字,你卻進去買文具日用品。招牌就標誌出商店主要的貨品和宣
傳。所以我說「易」字已經含括了《易經》最基本的幾個道理。
5
《易緯‧乾鑿度》說:
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
這裡借用孔子的話來說。首先說,「易」有三個含義。這段話第二個「易」字就
唸成「簡易」的「易」;說「變易」,則是指宇宙規律是一個變動的過程,或者說
一個發展的過程;「不易」的意思是,這個主規律有一種穩定性,它在某一個層
次上說是不會改變的。
也許大家會問:一個字怎麼可能同時包含三個意義?我們可以用比較語言學
的角度來看,就漢語所屬的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相較,印歐語系如古代的拉丁
文、希伯來文等,也有一字多義的現象。這一點,錢鍾書教授在他的名著《管錐
篇》中就有解釋,這裡不複述。漢字是形音義並具的,它本身結構的特色,一字
多義的現象也十分常見。比較特別的是,「變易」與「不易」看起來似乎是兩種
相反的意義,但從中國訓詁學去看,也有「反訓」的說法,也就是說一個字存在
兩種相反的意思,像「亂」字含有「治」的意思,「仇」(讎敵)字含有「逑」(匹
配)。「反訓」反映的是漢字用一個字來表達一個事件的兩個面向、或一個歷程的
兩個階段。這並不奇怪。以下我們談這易字的三個意義:
首先,《易經》以一種簡易之道含括宇宙、人生各個層面的道理。宇宙人生
是非常複雜的,但《易經》的敘述不能夠複雜,因為他要探求的是宇宙人生的規
律,要以簡單的方法來駕馭複雜的現象。「以繁馭繁」是不可以的,因為繁亂的
事物之所以難以給人教訓或省悟,就是因為它的繁亂。所以一定要化繁為簡,要
將種種複雜的道理簡單化。這就是「以簡馭繁」,用很簡易的方式就把宇宙人生
的各個層面說到了。「易」包含有很多規律,但它也有一個主規律統轄這些次要
的規律。這個主規律一定是簡易的。
第二個意義「變易」。這個主規律反映的事理不是一成不變,是隨時隨地在
改變的。這是一個有機(organic)的世界。每個人有一個生命;一群人聚在一
起,服從一種制度、在某種規律下生活也形成一個大生命;全世界的人在地球上
過著互動的生活,有爭鬥,也有合作,自然而然在主規律的脈動下生生不息。人
類其實是一個大生命,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體,其中有些人事物扮演細菌的角
色,有些扮演神經傳導的角色,各不相同。但人與自然都在不斷變動之中。
第三是「不易」的,雖然世界萬事萬物不斷在轉變改變,但其中也有不改變
的部份。就主規律而言,它本身就不會改變。在理論物理學的領域,科學家已經
6
證實在宇宙「物質」的環境中也存在「反物質」;星體新生會產生爆炸,但星體
本身的重力大到超越了臨界點,就會產生「黑洞」,星體的能量就不會向外擴散,
而是向內坍縮。《易》理所講的正反的觀念,也適用於這部分的天文學原理。就
人生界而言,文化文明的進程有激變的一面(包括進步和退步),也有穩定的一
面。這兩個面是同時並存的。古人所謂天地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先理解「易」字有三個意思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問,如果《易經》中有
一個主規律,那麼主規律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主規律就是「二元性」。《易》的
世界觀是「二元世界觀」,這二元的就是「乾坤」。過去我發表過一篇〈從乾坤之
德論一致而百慮〉(註1)的論文。這篇文章中,我強調的是,《易經》的道理就
是「乾坤互用」。過去學者對乾坤互用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乾坤互用」就是
《易經》的原理,另一派則認為乾坤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原理原則。我傾向前
者的說法,文章的重心也就在論證這點。
三、 「乾」、「坤」互用
接下來講第二部分:就要談這二元之境,即乾坤的作用。《易經》的作者告
訴我們,要掌握世界的道理,最重要就要從乾坤的道理下手。
傳本《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中,「乾」、「坤」兩卦居首。表示《周易》的
作者最重視這兩個卦。過去研究《易》的學者,都重視這個順序,他們知道,「乾」、
「坤」跟其他六十二個卦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表面上它們看來是排在一起,但地
位完全不同。但傳統治《易》的學者很多,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解釋「乾」、「坤」
兩卦的特別。我們現在看《易經》,同時也要注意這一點。如果各位想要在很短
的時間捕捉《易經》的道理,首先就應該先看乾坤的內容。我接下來就帶領大家
讀乾卦,來了解所謂乾坤互用的道理。
在剛開始研讀《易經》時,我們要注意,研讀《易經》應該包含五個部份:
「卦體」亦即卦畫的樣子,「卦名」亦即卦的名稱,「卦辭」就是卦名下面的一句
或一段話,「爻辭」即是每一個爻下面的一兩句或一段話,「卦序」就是六十四卦
的順序。附帶提醒各位,談到卦序,當然不只是注意六十四卦彼此之間排列順序
與相應關係,衍生出來的重要問題還有很多,例如為什麼上經與下經不是平均分
配各為三十二卦,而是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又何以上經始於「乾」、「坤」,
終於「坎」、「離」,下經始於「咸」、「恆」,終於「既濟」、「未濟」?這始終之間,
7
有沒有道理可講?這些都是從卦序可以衍生出來討論的問題。
就以乾卦為例:「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貞」就是卦辭。「初九」是爻題,「潛
龍勿用」就是爻辭。爻辭跟卦辭就是對於這個爻或卦,在占卜上進行吉凶禍福的
判斷。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乾」、「坤」綜合起來看,「乾」、「坤」包含很多相對
應的二元意義,例如陰陽、剛柔、進退、貴賤、上下、往來、積極和消極。二元
世界觀存在很多不同而相對的性質,這些看似對立的性質,總合起來就統稱
「乾」、「坤」。我們若一一去分析宇宙萬物普遍蘊涵的二元價值,首先就該掌握
「乾」、「坤」所衍生出來的兩個概念:「陰」、「陽」。過去徐復觀教授認為,陰陽
依《說文解字》的本義,是形容陰天晴天,這當然是其中一部份關於陰陽的想法,
《易經》中又常常用陰陽形容夜與晝。但我們今天來看,就知道陰陽解釋了自然
界很多事物的兩面,例如動物的雄雌,電極的正負,寒暑的遞嬗,晝夜的替換,
都是「陰陽」、「乾坤」的呈現。
再談更多的二元價值,如「剛柔」,表面上解釋,就是剛強和柔軟。這個意
義一樣可以推擴到人事和自然上看,例如人的稟賦個性偏於剛強或是柔弱、積極
進取或消極退縮。《尚書‧洪範》就指出人有「高明」和「沈潛」兩類人,說「沈
潛剛克,高明柔克」。至於「進退」,范仲淹〈岳陽樓記〉就說「進亦憂,退亦憂」,
在職業上,我們應該積極爭取還是消極被動?「往來」則屬時間概念,「往」是
已逝,「來」是未來。這些都是從乾坤衍生出來兩兩相對的概念。這些概念傳達
了什麼道理呢?
首先可以說,世上一切價值,都是互相相對的、互相依存的。有「貧賤」的
觀念,才對照出「富貴」這個觀念;有「惡」的價值,才對照出「善」的價值。
因為價值是相對的,又在變動之中,所以《易經》的作者無形中告訴我們:價值
在一個時間的長程之中,其實是平等的。「貴」與「賤」、「剛」與「柔」既是相
對,也可能在別的狀況下彼此易位。
其次,這些價值是會隨時改變的。舉一個例子,《紅樓夢》就時常說這種觀
念,第一回就說甄士隱出家之前,遇見空空道人唱《好了歌》,講到人生許多的
變化。於是甄士隱就當場做註解,說:
陋室空堂,當年笏? 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
今又糊在蓬窗上。
這段話說,你今天看到富貴繁榮的建築,都是從昔日的頹垣敗瓦中起造的;而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7:06:03 | 只看该作者
日見的頹垣敗瓦,一瞬息之間又會變成高樓大廈。《紅樓夢》強調人生的無常變
化。這剛好配合《易經》所說價值觀念是隨時改變的道理。《易經》的二元世界,
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二元世界,不是所有東西都固定的,而是一切的價值觀念都
是既相對、又不斷在轉換當中。因此,一個智者,一個懂得《易經》規律的人,
不會執著於某個特定時期裡某種狀態,更不會將所有人都視為天經地義的一種觀
念當作不變的金科玉律。我們應當從《易經》裡學習這種智慧,如果一個時代有
一種聲音是大家都認同的,那我們應該退一步想一想:這種觀念會傳之永久嗎?
會是不變的真理嗎?譬如從前人認定「三綱五常」是天經地義、不容懷疑的道理,
今天的我們簡直當做笑話;但再想想,今天我們所講的「民主」,大家視為顛撲
不破的真理,幾百年的人會不會也嘲笑我們愚蠢?過去我有些朋友主張臺灣獨
立,有些主張兩岸統一。我就跟他們說:你們爭這一點完全沒有意義,漢朝統一
了中國約四百年,南北朝分裂狀態也持續了約四百年。今天臺灣獨立,和過去兩
岸統一的情況對照,在歷史時程上看,意義都會很小。因此,問題不是獨立與否,
而是臺灣的經濟、文化各方面條件能讓這個獨立持續多久。當然再放大一點看,
真正重大的問題還是全人類生存的問題,而不在哪一個地區獨立與否。這個道理
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每一個時空之中的人類都有其執著,不願意將目光放大。《易
經》作者早就已經描述了一種動態而非靜態的規律,來提醒我們了。
雖然《易經》所強調的動態規律,象徵了世上萬事萬物不斷在改易,價值也
不斷在轉換,但是人類面對種種紛雜的變化,到底有沒有一個可以把握的原則?
這可以更深入地從剛柔的關係去討論。我在〈從乾坤之德論一致而百慮〉這篇文
章裡,強調了「易道主剛」的觀念。也就是說,雖然《易經》的作者提出了陰陽、
剛柔、進退、貴賤等種種相對互換的觀念。但是《易經》作者本身,有一種「主
剛不主柔、主陽不主陰」思想隱含其中,這點是近幾十年來講《易經》的人較少
談論的。倘若回歸到思想史的發展來講,其實歷代很多思想家,早已注意到這點,
體會到「易道主剛」的道理,所以他們也偏向由「剛健」的角度,來解釋《易經》
的道理。為了說解的明晰,我將舉「乾」卦作為例證。而我仍要再次提醒大家,
就是乾坤的關係,即使我只舉乾卦為例證,但是在解釋上,我是以乾坤互用的觀
點去考察的。《易經》作於西周初年,約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那時候可用的文
字很少,書寫的工具簡陋。但《易經》的作者是非常聰明的,他根本沒有特別用
很多文字,而是透過卦序、卦爻辭結構的安排,就表達了他想表達的意思。他賦
予「乾」、「坤」二卦特別的地位和任務。用我的話來說,這兩個是「概念卦」,
作為讀者,我們進入《易》理世界之前,要先具備「乾、坤」的概念,才能夠進
9
一步講後面的六十二個卦。如果不懂「乾、坤」,以下六十二個卦就講不通,或
者無法講得清楚。所以古代學者常說「乾、坤」是《易》的「門戶」,意思是:
你要能打得開這個門,才進得去《易經》的世界。「乾」、「坤」不是兩個獨立無
關的卦,確切點說,「乾」、「坤」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完整的卦,因為二者有一種
彼此依存的關係。我們看「乾」卦的卦爻辭: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
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的爻辭,從「潛龍勿用」乃至「群龍無首」,說明整個卦發展的過程。「龍」
在《易經》裡是剛健的象徵,但是這個剛健的「龍」一起首,卻是潛藏在地底下
的(九二「見龍在田」,依《說文》的解釋,「田」是土地的意思)。九二的「龍」
在田之上,初爻隱藏在地下的「龍」這時候才出現。「龍」是矯健之物,在初爻
卻被描述為隱藏在地中。後來《文言傳》就解釋,認為「潛龍」是「龍德而隱者
也」,就是說一個具有龍一般能力的人,卻甘願成為隱逸。「隱逸」或稱「隱士逸
民」在東方世界是一個很特別的傳統。「隱逸」一詞用英語翻譯,一般譯作
“hermits” 或 “eremites” ,兩個字讀音幾乎一樣,意義也相同,指的是宗
教上的隱居修士。這和中國的「隱逸」的動機絕異。因此「隱逸」可以說在西方
有沒有一個可以對應的名稱。中國的隱士和宗教沒有什麼關係,往往因為政治立
場或人生態度的原因,和世俗的生命情調不能協調、不能相與的時候,就寧可逃
於山林與鳥獸為群,而不與世人為伍。後來《易傳》用「隱者」來解釋「潛龍勿
用」,就是說一個人的力量很大,但他不願意為世俗所用,所以將力量隱藏起來。
而有能力而自我隱藏,實際上需要更大的力量。當一個人自覺能力過人,一般都
很難潛藏很久,內心的動力會驅使自己顯露鋒芒;但隱士逸民卻必須要有勇氣和
決心,將這份力量和自己隱藏起來。這是很困難的事情。
回來講「乾」初九和九二兩個爻,其中坤卦的象徵──「田」、「土」──已
經出現。到了極點,上九「亢龍有悔」,「陽」高亢過度,即將變為「陰」,故有
「有悔」的象徵。至於用九「群龍? 首,吉」,朱熹有一部書《易學啟蒙》,提出
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說「群龍? 首,吉」的意思,和「坤」卦「利牝馬之貞」、「先
迷後得主」,是相同的。換言之,「乾」卦發展至用九,就和「坤」卦卦辭連接上
了。「乾」卦發展到極致,「坤」的象徵再次出現。綜合而觀察,「乾」卦起始、
終結都有「坤」的象。這代表什意義呢?就是說「乾」的道理是自「坤」發展而
10
來。到了「乾」的力量消竭,「坤」的力量又再度恢復。
「坤」卦的卦辭「利牝馬之貞」、「先迷後得主」來自「乾」卦「群龍? 首」,
已如前述。和「乾」龍的矯然飛於天上不同,「坤」卦象徵含蓄,表達的是穩定
的意思。穩定不是完全靜止,而是事物累積蘊蓄的道理。因此「坤」初六「履霜
堅冰至」,軟軟的霜,被來往的行人走多了,就漸結為堅硬的冰。也就是說,事
物好的一面的穩定性(或者壞的一面的嚴重性),都不是忽然而來,而是一點一
滴地累積的。即使綿軟若霜,經過時間和人為因素的累積,終亦會硬若堅冰。六
二以上,含章可貞、括囊? 咎,都是蘊蓄的意思,至於六五「黃裳元吉」,吉兆
達於極致;再至上六則「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坤」卦這時候發揮至終極,「乾」
卦的「龍」之象又顯現了。
這樣看,「乾」始於「坤」的終結,「坤」生於「乾」的衰竭,「乾」與「坤」
其實展現了前述宇宙主規律的循環的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兩個卦,一個純然至
剛,一個粹然至柔,在現實的人生,沒有這樣純粹的事物。「乾」、「坤」二卦傳
達的是一個抽象的意義,是從具體世界事事物物中抽離出來的原理(主規律)的
兩面。我稱之為「概念卦」,其故在此。然而,如果《易經》的作者不昭示這兩
個卦出來,那我們又怎麼能逐步進入第三卦以下的六十二卦的系統中,了解乾
坤、剛柔互用的各種變化呢?
四、 《易》的人文啟示
1. 《易》道主剛
回來談《易》道「主剛不主柔」、「主陽不主陰」的部分。剛柔並濟、陰陽循
環固然是《易》道的主規律,但「剛健」則是《易經》作者最所強調的。這從九
三、九四兩爻上看,更加明顯。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
是「或躍在淵,無咎」。根據朱子的解釋,「淵」是深不見底的深淵,面對著深淵
的時候,君子要有一種像龍一樣的心情,跳躍深淵之前,必須具備勇氣,才不至
於陷落深淵,而能進到九五的「飛龍在天」。《易經》裡一個卦體之中的第三四爻,
因為處在整個事物發展的中間,象徵疑惑不定的狀態。在「乾」卦九三、九四所
處的不確定的狀態下,君子應該「終日乾乾」,維持剛健的態度,勇於迎戰生命
的挑戰;「夕惕」則是終夕惕惕。日間剛健奮進,晚上警惕反省,沒有絲毫懈怠。
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剛健的態度,面對深淵才可能飛躍而過,進升成「飛龍在天」。
11
從乾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二元價值觀裡,剛柔並重,陰陽、進退有
同等的價值。但是《易經》作者蘊含的意思,就是人生哲學應是主剛不主柔,主
積極不主消極。面對人生,積極才是正確的態度。
2. 屈伸往來
以上是《易經》規律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至於屈伸往來之理,則是第二個
啟示。
《繫辭下傳》說: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
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我們究竟要思慮什麼呢?我們的生命有共同的目標,在最基本的部分就相同。譬
如生死,便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生命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
往復持續的,包括生死。時間往前走的時候,一切事物都在轉變,而且是以剛柔
陰陽寒暑正反的力量在轉變的。當我們過完一個白天,黑夜來臨我們不覺得奇
怪;反過來也一樣。在座各位生活在一個很美好時代的臺灣,會一直這樣美好不
變嗎?這是不可能的,將來也會動亂、有戰爭,這是完全說不準的事。人類締造
的文明,難道永遠不會面臨浩劫或毀滅嗎?世界充滿各種危機,包括生態的危
機、能源的危機、人口過多的危機,「京都協議書」規定簽約國能夠將排放到大
氣層中的廢氣降低,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願意配合遵守的。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
污染沒有一日減緩。動亂、戰爭、生態的永遠破壞,這種種事情,離此刻坐在這
平靜教室中的我們,似乎很遙遠。但三十、五十年後的世界,還會如此嗎?《易
經》的作者告訴我們,如果環境最後演變出你想都想不到的大轉變,也不要覺得
太奇怪。因為轉變是必然的。這就是《易》理,也是我們應該從中獲得的啟示,
自然和人生的規律都是這樣。「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
就是「伸」,意即「伸展」。彎曲與伸展是相對的,不彎曲就無法伸展。所以接著
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毛毛蟲要怎樣才能往前走?
牠要先縮起身體,才能往前。《易經》的智慧,也教人不要只注意「身」以外的
世界,「精義入神,以致用也」,要反過來將了解的道理反過來放在心神之中,實
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生命。「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對
於知道的事要徹底了解,小事情無窮無盡,不知道的不必去勉強;但大的道理、
大的原則卻必須了解、掌握,以應付不可知的未來。
12
再舉兩個例子說明。第一個是「剝」卦和「復」卦。這兩個卦象剛好呈現一
種相反的狀態,《繫辭傳》說:「易,逆數也。」《易》卦的發展,都是由下而上
的。這樣觀察「剝」、「復」兩卦發展的狀態,可以發現,「剝」是由下到上都是
陰爻,上爻為一陽;「復」則是初爻為陽,二爻以上都是陰。《彖傳》的作者說,
「剝,剝也」。這是說,剝是「剝落」的意思。又說「柔變剛也」,柔的力量改變
了剛強的力量。這意思是,柔由下往上發展,越發展越厲害,將要把最後上位的
剛強都改變了。「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這是一個小
人形勢增長的象徵,為什麼說「順而止之」呢?「順」是指「剝」卦內卦「坤」,
外卦為「艮」,「艮」是「山」,山有停止的意思。順著情勢去觀察這個象,則「君
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消」是消滅,「息」是生長。天道是消息盈虛的循
環。「復」卦剛好相反。「復,亨,剛反」,陽爻的力量是剛強的。剛的力量現在
要回來了。「動而以順行」,「動」指的是內卦的「震」,「順行」的「順」指外卦
「坤」。剛的力量是暢行無阻,並且在一種動態的狀態下行動。「是以出入? 疾、
朋來? 咎」。出入順暢無病,朋友到來而沒有災禍。「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指
的是由「剝」到「復」這個發展的過程。「復」的初九就是「剝」的上九變來的,
由「剝」的第一爻算起,由下往上,到上爻再發展則至「復」的初爻,以日數來
算,一日一爻,共計七日,七天後又回復到剛的狀態。「天行也,利有攸往,剛
長也」。剛的力量要滋長了。《易》理在一卦中,佔少數的爻反而表示該爻有發展
的空間。這是《易經》符號裡的語言義涵。「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雖然只有一個
陽爻,陽的力量是君子,君子的情勢會滋長,小人會消減。這個部分,就是我們
深入講的「往來」之理,就是君子小人之道,也是善惡發展轉換的消長過程。
第二個例子是講所謂「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是每一個卦代表一個月,
「復」卦是十一月,「臨」卦是十二月,「泰」卦是一月,如此類推,陽的力量一
直滋長到「乾」。陽的力量慢慢滋長,最後純粹只有陽的力量,那就是「乾」卦;
但是陽的力量到了極點的時候,陰的力量也開始滋長。這就是「姤」卦。陽消陰
息,發展到「坤」卦就是陰的力量最盛的時候。十二消息卦以消息盈虛的觀念,
說明了一年十二個月之中,寒暑相迭、春秋交替的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0 17:07:00 | 只看该作者
3. 杜漸防微
《易經》的第四個啟示是「杜漸防微」,就是說:每樁人事、每個問題的發
生,必然早有預兆;長久累積之後,就會積重難返。歷史家喜歡講一個「勢」字,
就是這個道理。《易經》作者警告我們,要注意預兆,早作防備。「坤」卦初六「履
13
霜,堅冰至」,《文言傳》這樣解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
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
冰至」,蓋言順也。
這是說,人世間無論是「善」事或「惡」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善」的
事累積多了,會為人帶來好的影響;反過來說,「惡」的事情累積多了,會為人
帶來災禍。「坤」字在聲音上和「川」、「順」近同,因此有「順」的意思。(《象
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就是「地勢順」的意思。)「順」
也就是「勢」。世上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會有一個「勢」。人生很多事情,我們不
要覺得太突兀,不要去說,這個時代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混亂,人心為什麼變得
那麼壞。現在翻開報紙,「子弒其父」的人可不比春秋時代少,社會版面上男女
朋友、父母兄弟殺成一片。似乎讓人心灰意冷。但有智慧的人就應該知道,這些
事情都不是今天才突然發生的。只不過在已經端倪顯露的時候,被我們忽略了;
而問題在積累的過程中,我們又不去注意。最後這個「勢」形成了,我們被刺痛
了,才忽然說:「啊呀,怎麼變成這樣。」《易經》的作者了解到人類大多是後知
後覺的,所以在「坤」卦特別提醒我們,霜是軟綿綿的,但來來往往的人一步步
地踩,最後變成堅冰。人在上面跌一跤,痛得不得了,卻來怪地上的冰怎麼這麼
硬。其實「堅冰」是許多人一起造成的。《易經》的作者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著
清醒而超然、謹慎、明察秋毫的態度,隨時在每一個事物要開始發展或轉換的關
鍵點上,注意到這些看似小事的背後,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後果或產生深遠的影
響。所以《繫辭下傳》說: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小善為? 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為? 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
校滅耳,凶。」
又說: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
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又說: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
14
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這是說,善行不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不會有善名;罪惡要大到消滅自己,自取滅
亡,也要累積許多的惡行。一般人以為小善事少做一件沒什麼關係,認為一些小
惡行無傷大雅,不必徹底地去除。等到越做越過分,日積月累,自己卻毫無感覺,
到最後即使是殺人放火一類的大罪,也不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了,所以「罪大而不
可解」。《繫辭傳》作者用形象化的解釋:當做到有一天,肩上背負的刑具大到把
耳朵都壓住了,凶災也就臨到自己的身上了。這就是俗語說「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所謂「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
有其治者也」,最危險的,就是一直以為自己安全的人;失去財物的,都是一直
保有財物的人;導致國家動亂的,就是自以為天下已經治理好的君王。《繫辭傳》
的作者警告我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要隨時保持高度警
覺,永遠不要失去危機感。范仲淹〈岳陽樓記〉說「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
樂而樂」,講的就是《易經》的道理。不但對天下事要有危機感,首先對自己就
要有危機感。做一個好人,要累積為善;對於惡行,卻一點不要做,不要讓自己
泥足深陷。
4. 生生之謂易
《繫辭上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
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
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
「生生之謂易」,是歷來研讀易經的人非常重視的。《易經》主剛,也就是一種生
生不息的力量。人的生命本身是一件奧妙的事情。有了生命,才有機會。我們講
得貼近生活一點,生命等於是老天爺給我們一個機會,在幾十年中,我們可以過
一個積極的人生,也可以過一個消極的人生;我們可以過一個進取的人生,也可
以過一個頹廢的人生。我們可以選擇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眾人的幸福努力,也可以
選擇作惡危害他人的身家性命。人當然受限於環境,貧富貴賤,似乎先天注定,
但也可以透過自我提升,去改造環境、創造前途。因此,我們應該要珍惜自己的
生命。《易經》作者告訴我們生生不息的道理,在這個規律的人生當中,我們應
該正視生命積極的力量。古人說「繼善成性」的《易》理,就是要我們面對生命,
15
去發揮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做正面的事,完成上天給予我們具備的精神與肉體
的條件。
5. 平情達觀
《老子》一書受《易經》的影響很深。《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
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段話主要精神還是《易經》蘊含的主規律。《老》、《易》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在
於,《易經》的原理是主剛不主柔,《老子》則正好反其道而行,講「柔弱勝剛強」。
但是《老子》畢竟是發揮自《易經》的道理,所以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
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就是說,天下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過度
去標榜一個美或是善的標準,這本身就是一件不美的事情。正因為這個自然界給
我們的啟示,是萬物相對而平等,因此我們也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事萬物。
所以道家哲學,到了後來莊子,講「齊物」,就是反對用我們(人類)偏狹的情
感和價值觀去歪曲其它事物自身的價值,而要保持著開闊的心胸。這就是一種尊
重其他物種的精神。所有價值觀念是相對的,為什麼有剛,因為我們知道有柔;
為什麼我們知道貴,因為我們先有了賤的觀念。照這個道理,我們不能只去看人
生亮麗燦爛的那一面,同時也要去看到比較不那麼亮麗燦爛、甚至是陰暗的那一
個面向。我們不能只知道自尊自貴,也要俯首體察居於下層社會的人。
達觀的另一層意義,就是明白禍福相依之理。《淮南子‧人間》: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
深不可測也。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塞翁失馬」故事的出處。這故事的啟示,從淺層的角度去
想,就是一件好事情的發展,有時會發生壞的後果,這些生活上都很容易遇到。
但是如果從深刻的角度去看,有時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
好的轉機;反過來,人生過於順暢無礙,也有可能產生很壞的影響。《淮南子》
用一個很通俗的故事說明了《易經》的道理,《易經》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人不
16
能執著於人生某一個時期的某一個狀態。時間、空間構成的各種狀態,不斷地在
改變。正面的因素往往不一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反之亦然。偏狹、執著對我們
都有害,只盯著某一種觀點和價值而排斥另一種,並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
五、 結論
最後我就用從六方面說明《易經》規律所講的「對待」的道理,也就是任何
的事物存在對待的面向,作為總結:
禍福與治亂的對待:禍福與治亂本身是對待的,就算我們處在治的狀況裡,
遇到天下大亂時,心理上要有準備,實際上才能因應。
穩定與變化的對待:人生與自然充滿變化,但變化中總存在一種穩定性。「穩
定」是「坤」的力量。我們不能追逐著變化而改變,而是在變化中追求穩定。(《易
經》所謂「利貞」,是說利於守常,就是在不確定之中,要保持穩定。)但另方
面穩定不是講退縮,而是要剛健、積極,以奮進的態度面對人生,解決問題。
一元與多元的對待:世界是多元的,不是只有一種價值,事物的價值觀念是
相對待;正如生態、物種,也必須多元,在多元中以相對待的態度追求平衡。在
自然的層面,我們要尊重其它物種;在人文的層面,我們要尊重其他的價值觀念
自然與人文的對待:自然與人文不是截然二分的世界,儘管他們有不同觀察
世界的方法。但是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觀察的其實是同一個世界。每件事物、每
個生命都有人文和自然的內蘊。
生存與死亡的對待:我們往往用生存的喜悅來看待死亡,因此覺得死亡是可
怕、可哀的事。我並非鼓勵大家尋「死」,而是說,我們應該用「死亡」來警醒
「生存」的態度,提醒自己不要過度執著「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
個體與群體的對待:在《易經》描述的動態、複雜、相反又相輔相成的世界
裡,每個人是一「個體」,又活在群體當中。所以我們不應自私,也要想到個體
在群體環境中應該做些什麼事。每個人的生命,都得力於其他人及其他事物的支
持,沒有其他物種的支援,我們也活不成。物種彼此在互相支持。這也是《易經》
作者教我們領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发表于 2010-3-10 20:37: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我要好好学习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0-3-29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季謙先生講課錄:易經—乾卦
                  
以下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六句話就是爻辭,爻辭首先先講爻的名字,所以卦名有爻名,這爻的名字從最下這一劃開始算,這一劃稱為「初」,然後二、三、四、五,最後一劃稱為「上」,不是一二三四五六噢,是初二三四五上,那麼如果陽爻就稱為九,陰爻是稱為六,九是奇數,陽數,六是偶數,是陰數,九、六,那麼,有人就解釋「九」跟「六」代表「陽」跟「陰」,而且代表它變化之數,那用「初上二三四五」,跟「九」,還有「六」這八個字來命名所有的爻,有一個術語叫做「八字命爻」,這個「命」是命名的意思,「八字命爻」,哪八個字呢?剛才講了,初、二、三、四、五、上,這就六個字了,然後,再加上九、六,這八個字,用這八個字就可以把三百八十四爻全部命名,其實沒有所謂三百八十四爻,就是乾卦六爻、坤卦六爻,這樣子就是這十二個爻的名字就可以借用到各種卦裏面去,要麼就是九,要麼就是六,只有九跟六,它的陰陽只有九跟六兩種,他的位置只有六個位置,所以這六個位置裏面而有九六的變化,這六個位置加上兩個變化,就是八個字,用這八個字,就可以命爻,叫「八字命爻」,我每一次到了學期末考《易經》的時候,一定會考解釋名詞,考「八字命爻」,那每一次考,一定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答:我用八字去給人家相面,(笑),百分九十都答這樣子,所以我今天提醒你們,不要再答這樣子了,本來如果一個解釋名詞一題五分,你們如果答這樣子,我就扣五十分,不要再寫那個。「八字命爻」,就是用這八個字來對於爻做命名,那麼,爻名以下就是爻辭,有卦辭、有爻辭,爻辭就是對一個爻做判斷,那麼對於這個爻來做判斷,我們以後會發現,對爻的判斷往往跟對卦的判斷有關,因為卦是整體地看,爻是分段地看,當然,整體的氣氛會整體地籠罩著各個爻,各個爻呢,就是其中的分析,不過呢,在整體如果是「吉」的整體中,他的各個階段也會有「凶」的現象產生,因為在這個歷程當中。如果整個卦是傾象於凶,當然,所有的爻大部分是傾象於凶的,不過呢,其中也有「吉」,在「凶」中如何逢凶化吉,那麼在「吉」裏面你一定要提防有「凶」的情況,所以凶中有吉,吉中有凶,我們以前講過,六十四卦裏面只有一個卦六爻皆吉,六爻都吉,哪一個卦? 記得嗎,乾卦,六爻皆吉,所以,大部份人都想(討好?),我們說命名很重要,剛才講了,有(?)啊,有蔣介石啊,這樣子,命名很重要,如果有父親呢,是希望孩子呢,又有錢又有地位,起名叫王財貴,這樣子噢,這是一種期待,那我自己呢,也起了一個字,就是起了一個另外的別號,我叫做季謙,所以,以後要看到季謙,就是王財貴啊, 這樣子噢。這個「季」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季」是伯仲叔季,是老四,叫「季」,如果是老大,就叫「伯」,所以,以後你們看到這個「伯」,你就知道他一定是排行老大,「仲」應該是排行老二,如果是「叔」,就排行老三,「季」是排行老四,那如果沒有老三呢,也是伯仲季,反正季是最後一個,伯仲叔季,所以,不是有伯夷嗎?有沒有?有叔齊嗎?有沒有?伯夷、叔齊,為什麼叫伯夷、叔齊,因為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嘛。那老二是誰?當然有一個老二了,老二是(仲庸?),伯夷、叔齊、(仲庸?),這個老大,他這四個孩子裏面,孤竹君呐,孤竹君,他認為叔齊呀,他最喜歡叔齊,他心裏面就想要把這個位置傳給叔齊,但是呢,依照周公制禮做樂,是不允許這樣子的,一定要傳給老大,嫡長子,所以這個父親也是很守禮法的人。心裏邊想,但是不說出來,終於沒有說,一直到死都沒有說,但是這個老大是很明白父親的意思,這也是個孝子,他明白父親的意思,所以,等到父親一死,伯夷就認為他應該讓位給老三,逃走了,所以伯夷就逃走,逃到沒有人知道的地方,國人都找不到,找不到,沒有辦法,沒有國君怎麼辦呢?全國人也都知道,這個父親是想要傳給叔齊的,那麼叔齊就想,我的大哥是因為要把這個位置傳給我,所以他才逃掉,我如果接受這個位置,我怎麼對得起我大哥呢?所以他也逃走,逃到沒有人找得到的地方,所以,國人就立其中子,立第二個兒子,懂嗎?所以叫有伯夷叔齊,後來,伯夷、叔齊他們相遇了,他們就相約,要流浪到各地去,後來聽說武王載木主伐紂,「載木主」,「載木」是載神主牌,文王死了以後,武王載著文王的神主牌,因為天下都很歸順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武王剛登基的時候,為了要讓天下的人共同來伐紂,所以,他就以文王的神主牌來做為總主導,所以載木主,載著神主牌來代紂,那麼伯夷、叔齊一聽到這個事情,他們就覺得不妥,他們就認為沒有道義,於是就叩馬而諫,在武王的馬前就叩馬,叩馬的意思就是攔著馬,然後要進諫,怎麼進諫呢?他們就不客氣,他說, 「以臣伐君,可謂忠乎?」你以臣子的地位你要討伐你的君王,你叫做忠嗎?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你父親死了不安葬,然後你就興起干戈,「可謂孝乎?」你叫做孝嗎?就是罵武王不仁不孝,不忠不孝之人,這樣,那麼武王的左右這些衛士啊,一聽到了就非常生氣,就想要殺了他,但是旁邊有一個軍師叫做姜太公,他認為這講的話很有道理,是義人也,他是有道義的人,扶而去之,恭恭敬敬地把他們扶走、扶開,不理他們,繼續往前進,他們兩個就開始唱歌,「以暴易暴兮,安知其非矣?」這不是以暴易暴嗎?這難道對嗎?因此,後來聽說武王平定天下,義不食周粟,他們守道義,不吃周朝的飯,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饑而死,饑餓而死在首陽山,你們在《古文觀止》讀過對不對?哪一篇?
「伯夷叔齊列傳」,誰寫的?司馬遷寫的,OK。好,我們今天這也是(討好?),(笑),好了,「八字命爻」,現在我們從「乾卦」開始講,「乾」,他的彖語卦辭就是「元亨利貞」,斷句有好幾種斷法,現在我們的版本怎麼斷句?「乾」,然後呢?四個字嗎?就是「元亨利貞」,有這樣子的一句話,也有把「元亨」斷句的,「利貞」,這樣來斷句,還有呢?還有另外一種斷句法,就是元、亨、利、貞四個字,大概以「元亨」兩個字斷跟四個字全斷,這兩種比較多,像我們課本裏面呐,是「元亨利貞」連起來,這樣子念比較少,那「元亨利貞」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元」是「大」的意思,「元」嘛,「元首」嘛,「元」是我們的最重要的部位,我們人身最重要的部位,「元」就是「首」,你看,(教授可能在黑板上寫),這是「人」,「人」也可以寫這樣,那麼,這裏是「上」,上面的「上」,人的上頭,人的上,就是我們的頭,所以「元」就是頭的意思,「元」就是頭,頭是什麼呢?頭就是首,這是一個臉,上面長幾根頭髮,所以這個就是首,以前三根,現在變兩根了,首變成兩根頭髮,所以「元」就是首,我們叫「元首」,因此,「元」代表最先、最重要,叫「元」,所以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這個意思,那這個「元」的第一,最重要、最高,引申為最大,元者大也,「亨」呢,亨是通也,怎麼通的呢?亨原來是烹的意思,亨就是烹,這個字現在寫起來就是這個,(教授在黑板上寫)或是這個,或是寫成這樣,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畫個祖廟,畫個宗廟,在宗廟裏做什麼呢?當然是祭祀,所以祭祀,就是祭享,讓祖先享用,祭享,啊,所以,亨就是享,那麼要祭祀需要有一些烹調,所以再加上四點,這三個字是相通的,都是源於這個字,祖廟的祭祀,所以,亨本來是祭祀的意思,祭祀最容易表示通,通什麼呢?以人通於神,人與鬼神相通,相感通,所以亨就解釋為通,亨通,元亨,我們現在說大亨,為什麼呢?有錢能使鬼推磨嘛,那不叫大亨嘛,噢,「元亨」,這個「利」,「利」是一種「向」的意思,利者向也,這個利也可以說是敏銳、銳利,利本來是刀之和也,利者,刀之和也,那利就是刀子,刀子很和,刀子的和,因為這個刀啊,要鐵煉成鋼,然後這個鋼不能太剛,鋼如果太剛,那個碳化過程太厲害,他會很脆,但是你不剛的時候就不硬,這個刀就不夠硬度,不夠硬度,這個鐵會捲曲、柔軟,所以鐵跟鋼,比例要非常的調和,所以當它很調的時候就很利,所以把這個口去掉,就和,然後刀之和的時候刀就利,這個利呢,就是所向無敵、勢如破竹,這樣子的氣氛,這樣子的意義,就叫做「利」,利就是一種向,或是有利,或是益,有益處,傾向,不是有益嗎?對這一方面有所益處,有所增長,貞就是蔔的意思,蔔問,或是蔔或是問,蔔問就是貞,貞的上面不是蔔嗎?下面是貝殼,貝殼為什麼長兩個腳呢?這是線,因為古人用貝殼做為錢,做為交易的工具,做交易的媒介,把貝殼串起來,所以留了兩根線,貝殼有紋路,這樣叫「貝」,所以凡是看到貝就是跟財富有關,所以我的名字裏面就有兩個貝,所以真的很寶貝哈,這個跟財富都有關哈,凡是「貝」一定跟財富有關,你就記住這句話,因為古人以貝為錢,所以貝比金還要厲害哈。好,你看哈,很可愛哈,這個金,如果加上這個,這是什麼,尖啊,尖就是小的意思,小小的,所以,小小的紙片,木片、竹片叫做簽,這樣做書簽,啊簽,簽條,所以在一本書上面加個紙條當做題目,當做這個書的書名,叫做題簽,象這樣子的書,古人是把簽帖上去的,現在是印上去的,這本書當代書法家杜忠誥寫的字,所以,我的書的序言裏面就有「感謝杜兄忠誥先生」,我稱他為兄,「感謝杜兄忠誥先生為此書題簽」,題這個小小紙片,叫簽,所以錢的意思,一千塊不是錢哈,這個不是錢,什麼叫「錢」?這一種才叫錢,硬幣才叫錢,錢本來是小錢的意思,那個大錢不是,古時候也沒有大錢,對不對?古人都是用銅或是用金來鑄的,金銀來鑄,然後,如果是貝加上這個呢?沒錢的人呐,貧賤嘛,如果是水加上這個呢?「淺」,你再想一想,還有什麼東西?再想想,沒有了?這不是很窄的一條路嗎?棧道啊,懂嗎?等等啊,這一類啊,講到貞呐,上面是蔔,這不是用錢來蔔啊,而是古人用貝殼來蔔啊,以前不是講龜殼嗎?不要講龜殼,龜甲,「波」一聲叫「蔔」,所以貞是蔔問的意思,好了,這樣是什麼意思呢?乾就是大,這貞講跡象,大的跡象,有利於、有益於蔔問之人,所以大跡象有益蔔問,大的跡象有益於蔔問,所以,「元亨」是事情,「利貞」是判斷,因此,我們總說「元亨利貞」叫做卦辭是對整個卦的判斷,其實卦辭裏面有事件有判斷,有些時候呢,也有警戒之辭,在這裏沒有警戒之辭,只有判斷,警戒之辭就是「勿用有攸往」,你可以去,你不應該去,吉呀,凶,吉凶之判斷,然後「無咎」,然後要「有悔」,你要後悔這樣子,像這些都有警戒,所以卦辭跟爻辭,他都包涵一些內容,第一種內容就是事件,古人凡事遇到大事都要蔔,比如說要出殯,要有打獵,然後結婚,像祭祀等等都要蔔,有些時候就把蔔的事件記錄下來,像這個「元亨」就記錄了事件,第二類呢,主題一定是有斷語,單斷,你蔔到這個卦或是這個爻下一個判斷,單段大體是「吉、凶,悔、吝」等等,或者是吉,或者是「凶」,或者是「悔」,或者是「吝」,這四個字是最常出現的,還有「利」,利也是,「勿用」,不要用,都是單段,「無咎」,大概就這些,吉、凶、悔、吝、利、勿用、利、無咎,這個單段,往往會出現這些字,第三,有些時候還會有警戒之辭,警戒,他就明白告訴你,你蔔到這一個爻,應該怎麼辦,比如說剛才說的,「利涉大川」,他可以涉大川,辦大事,這樣子,有時候,「小人勿用」,不要用小人等等,「利見大人」等等,他都有警戒之辭,有些是勉勵的,有些是要勸戒,勸你要謹慎,有些是勉勵語,有些時候是警告語,大概就是這三類事情,好,我們瞭解了這些事情之後,我們再回來來看,「乾」,這個乾卦,應該說是古時候有人蔔到乾卦,而是做大祭祀用,因此「元亨」留下來,而段語就是「利貞」,那麼現在你如果卜卦不是要元亨,不是要大的祭祀,但是呢,這只是一種象徵,你當然蔔到乾的時候不一定要去祭祀,但是你就好像要辦大祭祀一樣,這是有利於貞蔔之人的,就好像這樣子,那你就知道,我蔔到這個卦,雖然我問的不是這個事情,不過呢,這樣的事情可以給我做一個象徵的作用,來提示我現在的處境,所以「元亨利貞」,「初九」,現在就是分析了,第一爻,是「潛龍勿用」,其實這個不需要解釋,「潛」,他還在最基礎的地位,所以叫「潛」,如果要解釋的更加的明確呢,所以又要把六爻分成上中下,分成天地人,最下兩爻,以前講過,是地爻,對不對?中間兩爻,是人爻,上面兩爻,是天爻,天、地、人,那麼在地爻裏面,在地爻的最下,所以叫做「潛」,潛進地中,「潛」,而整個乾卦是這樣子的光明暢達,所以就用龍來做象徵,而且六爻都是陽爻,就代表這個陽氣上下能夠貫串,自由的發揮,那麼天下的事物就是龍最有這樣的本領,龍可以升天,可以在水,可以入地,所以六爻大體都用龍來做象徵,這是很富有文學藝術技巧的一種手法,龍,所以,「潛龍勿用」,在這裏,並沒有說我要辦什麼事,這裏就直接下了斷語,而這個事件呢,不是真實的事件,就是像征的事件,就好像你這龍還潛在地下一樣,是不能用的,所以你蔔到這一個爻,應該是什麼?韜光養晦,潛龍勿用,「九二」,就在地上了,叫做「見龍」,這個字念現,叫做「見龍在田」,「田」字代表地嘛,所以這個田也是一種象徵的作用,不一定是在田地當中,「田」就是開發的農作的地叫做田嘛,因為那個田是一塊地,你看畫一塊地,中間有疇有隴,有這個田梗,這個叫「田」,好,「現龍在田」,代表在地,「利見大人」,這裏就是包含了單段跟警戒辭,而且呢,是見大人,利於見大人,或是天下利見此大人,那麼把這個卦爻的象徵意義直接指點到人的社會的倫理的意義,「大人」,這個「大人」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在社會上地位高,第二種意義呢,是德行高,都叫「大人」,所以大人如果講德行就是「君子」的意思,「聖人」的意思,所以「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在田」,這個大人應該指德行而言,所以見龍在田,這是天下利見此有德之大人,這裏並還沒有做到有位,只是說有德,現龍在田,利見大人,像「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蔔到這個爻,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幾乎完全是警戒之辭了,不是嗎,說蔔到這個爻,你所處的地位是什麼呢?是在人爻的下爻,應該還在這種謹慎、自我勉勵當中,而一個人怎麼樣自我勉勵呢?終日乾乾,他用兩個乾,因為陽之又陽,已經是下卦的最上爻,所以乾乾,這本來是乾卦,上面還有個乾卦,所以就影響到這一爻,叫做乾乾,那麼終日乾乾,就好像乾卦一樣,要那麼樣的健行不已,自強不息,終日乾乾,乃至於到了「夕」,到了晚上的時候啊,「夕」,就是太陽,太陽本來是圓的,中間一點,太陽已經落了一半了,這樣叫夕了,太陽在落下,叫夕,乃至於到了夕的時候還「惕若」,惕如也,「夕惕若」就是一直警惕的,厲無咎,看起來很厲,這個厲呀,就是危,危險,好像有一種心中不安的樣子,所以厲是不安,厲無咎,他有不安的樣子,但是呢,因為這樣不安,反而無咎,沒有所責,沒有所責備,無可責備處,叫做無咎,所以無咎就是我們說「不錯了」的意思了,沒有犯規犯錯,沒有咎責,沒有可責備的地方,「無咎」,這是「九三」,到了「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他經過「終日乾乾」的這種自修之後,就好像從水裏面要跳上來,但是這個跳呢,不是一下子跳上去,鯉魚跳龍門,跳不過去還跌下來,然後再跳,再跌下來,這樣叫做「或躍在淵」,這個或的意思就是再一次,再一次,或,這叫或躍在淵,而無咎,為什麼呢。因為通過這樣的修養過來,而不是自己要去求名位,乃是名位的到來是漸漸地有機會的意思,或躍在淵,無咎,第五爻,「飛龍在天」,屬於天爻了,正是最成熟的時候,所以叫做「飛龍在天」,因為有了這個句子,所以後來就被天下最尊貴的位置所用,就是「九五之尊」,這一爻只能夠皇帝來用,「飛龍在天」,他也「利見大人」,這個大人應該解釋為在位之人,利見大人,而「九二」的利見大人,是有德之人,所以這裏兩個利見大人應該是有位要尊重有德,有德要尊重有位,這是自古以來中國的政治哲學,而且希望仁者都在高位,這叫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雖然是龍,但是到了最上,他太過分的時候,高亢的時候啊,他也會有悔,所以乾卦你認為他是無限光明之卦,他還有一點點的不順利的地方,一點點地傾向於凶,所以,乾卦就是這一爻敗壞了,因為縱使是乾,也不能夠「亢」,也是給人生的一個提醒,天地的運轉他不會到達「亢」的地步,天地總是會到了死期他就會轉動的,所以窮則變,是變則通,所以人生也要如此,不可做亢龍,所以我們雖然講課很認真,也不可以下課了還不結束哈,等一下就「亢龍有悔」了,所以趕快下課哈,才不會被責怪,好,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講,謝謝各位。
。。。。。這是他的總說,總說乾的六爻,也可以說,凡是陽爻,凡是「九」,都依照這個方式來看,也可以說,總說就知道一百九十二爻,因為六十四卦總共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占一半,所以陽爻一百九十二,陰爻一百九十二,總共三百八十四,所以,總說一百九十二爻,用九,遇到九,就要如此看,怎麼看呢,見「群龍無首,吉」,見「群龍無首」,「群龍無首」這四個字,已經成為一般的成語,是不是?那在這一個地方呢,是「見群龍無首」,「見」,就是「看出」,或是說,你「發現」也可以,或是說「表現」也可以,總之就是他有這樣的作用,什麼作用?群龍無首,或是我們應該這樣的瞭解「群龍無首」,好,這個是對於乾卦六爻,我們應當如此看,對於整個天地之間的所有陽氣,我們應該如此看,啊,「群龍無首」,那麼這樣子看是「吉」的,天地的這樣表現是「吉」的,我們人生這樣子來瞭解人生,這樣來運轉人生是「吉」的,那一般我們對於「群龍無首」這個成語,是採取什麼?劣意,不好的意思,想想「群龍無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想一下,你一般怎麼用?你們認為「群龍無首」這一個成語是吉還是凶?啊,是凶,群龍無首啊,就代表沒有方向了,沒有了領導了,群龍無首,其實這是「群龍無首」的一種別解,我們現在把他當做別解,別解的意思就是另外的解釋,望文生義,群龍無首,那既然古人有這樣子的句子,我們拿來用,拿來用,來寄託我們的意思,是借他們酒杯澆自己筷壘了,所以這叫別解,有一些詞語,我們會有別解的,有沒有跟你們介紹過,有一個成語,「每況愈下」,有沒有介紹過這個成語,我們現在都說「每況愈下」,其實不是,他的原文是「每下愈況」,那我們別解以後呢,就是「每況愈下」,其實這兩句,這樣的造句法,其實意思是可以一樣的,也可以不大一樣,我這樣講你還不曉得意思,現在我們都對這兩個,你不管是用「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其實我們都用別解,原意,別解就是面對原意而說,原意或許不是如此啊,當然有原意,你現在不用按照原意來瞭解這個別解,請問,你再用這個成語,你是用「每況愈下」還是用「每下愈況」?還是都有?啊?大家都用「每況愈下」是不是?那他的原文是「每下愈況」,其實是一樣,如果你用「每況愈下」呢,這個況是當什麼講?「情況」,對不對?這個「下」呢?當做是「下坡」,這是向下,越來越不可收拾,這樣子是「每況愈下」,越來越不好的意思,那原意是什麼呢?是出自於《莊子》的一個寓言,「市人之履狶也,每下愈況」,這個「狶」呢,是「豬」的意思,這個「履」呢,是「用腳踏」著它,那「履狶」是什麼意思呢?「履狶」就是,你要去買一頭豬的時候,在古時候,認為這個豬啊,是越肥是越好的,古人營養比較不充足,能夠吃到肉是非常特殊的情形,七十者可以食肉,像孟子,就說到七十歲我們就能夠讓他吃肉,就代表一種物質是豐盛的意思,那我們現在不是七十者食肉,連一兩歲的孩子都開始食肉了,所以古今不一樣,那現在的豬呢,希望是瘦的好、精的好,不要太肥,那古人是認為肥的好,那要買豬的時候呢,就是要看看它肥不肥,要看肥不肥的方法,你不要看它肚子,因為看肚子比較不準確,那麼要看哪里呢?看豬腳,那看豬腳,不要看他大腿,還不準確,看它小腿,看小腿不準確,還要看那個蹄的地方,豬蹄的地方,你越往下看,你越能夠判斷它是不是很肥,如果連豬蹄都肥了,那它一定整只都肥的,你看它肚子肥肥的,不一定是肥的,所以,「市人之履狶也」,是「每下」,每往下一層來看,是「愈況」,愈能夠表現實況,懂嗎?應該人也是如此,那「每下愈況」其實是說,你看事情要一針見血,你看事情要看它重點的地方,重點的地方讓你把握到了,其他地方你就能夠不言而喻了,就不必再討論了,豬蹄子都已經肥了,你還要討論這只豬肥不肥嗎?不要討論了,懂嗎?所以這個是「每下愈況」的原意,讓我們能夠把握事情的要領,現在我們運用的時候呢,把它變成是「每況愈下」,情況越來越不能收拾,越來越散漫,淩亂,這叫做別解,現在呢,我們的「群龍無首」,我們說乾卦六爻大概都以龍來做象徵,縱使是君子,也是人中之龍,那麼龍呢,就是萬物中之君子,像這樣子,所以這個「龍」其實是陽氣,其實是乾德,乾德陽氣是龍,而這個龍呢,在乾卦裏面有六條龍,六條龍其實他就是代表群龍,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所以六,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字,他是一個群,一群,群龍,而我們剛才對於「初九」,有一種判斷,「潛龍勿用」,「九二」有一個判斷,「現龍在田」,「九三」有一個判斷,「乾乾夕惕」,有人叫做「惕龍」,因為他沒有出現龍,他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都沒有出現「龍」,但是後來的讀《易經》的人,特別發明了一個詞,叫做「惕龍」,所以第三爻也是龍,這個「惕龍」就是「惕人」呐,警惕的人,能夠自我警惕,隨時謹慎,隨時憤發,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了,隨時憤發的一個君子,他可以用「惕龍」來象徵,所以第三爻是「惕龍」,第四爻是「躍」龍,「或躍在淵」,躍龍,第五爻是「飛龍」,第六爻是「亢龍」,你看都是龍,對不對?只有第三爻沒有提到龍,後人就把它說「惕龍」,這樣子,這些都是「龍」,所以,回頭再過來整個乾卦來看,他裏面包涵龍的諸德,龍的各種德,也可以說,有各種表現的龍德,或是一龍的諸德,都可以,有的龍是表現那樣子,有的龍是表現這樣子,其實是同一條龍就有這些德,啊,一龍是諸德,或是諸龍之分德,諸龍之分德、各個德,諸龍之分德,或是一龍之諸德,這樣講也可以,這樣叫群龍,那麼群龍這個「龍」是變化無窮的,就像我們人生是變化無窮的,我們人的德是多方面的開發的,於是,我們人的心靈當中就應該具備諸龍,具備諸龍之德,就好像天地之間他不是一層不變的,他是各式的變化才成為天地,所以天地就有群龍在運作,我們人間呢,也應該具備群龍之德,這樣叫做群龍,而群龍呢,不可以有首,無首,也就說呢,你不可以偏向哪一種德,而因為人生是複雜的,天地是複雜的,你各種的德要在各種的情況之下表現,這樣子你的德才算做是全備,而且這個德才不會有一種偏德,有一種偏向性,你隨時是「潛龍」,你隨時是「飛龍」,隨時是「惕龍」,隨時是「躍龍」,隨時是「見龍」,這樣子你的生命才是活潑的,這個活潑的生命就是活潑的宇宙,這樣叫做「群龍無首」,「群龍有首」就完了,為什麼呢?這一個人只有一方面的表現,懂嗎?所以「群龍無首」代表諸德具備,而且運用自如,神妙無窮,叫做無首,這豈不是大德嗎?這樣的德才是大德,對不對?你若表現一方面的德,表現的非常地猛烈,像這樣的德往往他會敗事,把事情敗壞,所以「剛柔」,也可以說是「半剛半柔」,也可以說是二 剛二 柔,所以說你這個人的性格表現,你這個人的性格「剛」,我們初聽起來好,非常地「剛明」,或是「剛強」,但是如果變成「剛烈」,「剛愎」,就壞了,對不對?剛德不能夠見群龍無首,他剛德也是龍啊,對不對?龍德也有剛,對不對?那麼龍德表現也有柔,你不要說柔不是乾卦的德啊,只要他是光明的正面的也都可以列入乾德,只要是德,所以龍也有柔的一面,但是柔表現的太過分,其他的德就被呑沒,其他的德就被抹殺。因此,我們一定要表現,雖然是龍德,也要是群龍的德都表現,而其中的德沒有一個是為首的,隨時變化,比如說你現在是學生,你對於整個社會的實踐,你還沒到社會上工作,所以,你現在正在修養、長進的時期,你當然你面對的社會是「潛龍」,你是「潛龍」沒有錯,但是你不只是「潛龍」啊,因為你還有其他的身份呐,那麼你在做其他身份的時候,你就要做別的龍,比如說,你如果在社團裏面,你要麼要做「見龍」,利見大人,你要做一個社團的一種支柱,你自己要勉勵自己,要不然你就做「飛龍」,你做領導人物,這樣子,那麼,你這樣不是「飛龍」嗎?為什麼是「潛龍」呢?你在你的整個人生是「潛龍」,你在這一個團體裏面是「飛龍」,懂嗎?這樣子的心情可以隨時面對各種的情況而轉換,這樣叫做「群龍無首」,這不是「吉」嗎?這才是「吉」呀,所以「見群龍無首,吉」,這是他的正解,群龍無首的正解,不是很多人在這裏沒有人領導,烏合之眾,不是這個意思,這是後來的別解,好,「見群龍無首,吉」,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呐,受到近代的觀念影響,尤其西方觀念的影響,西方人的人生態度啊,喜歡有所表現,那麼你要有表現,往往必須要集中,集中你的生命力在某個方向,某個地方,你才能夠表現,尤其是近代的西方,在比較古一點的西方,在他們的啟蒙時期,那個父親,他們的人文呐,他們人文的觀念呐,所謂人文主義了,對於人的認識是比較全面的,所以像米蓋朗基羅,像歌德、像培根,這些人,他們都希望他們的德是完整的,所以他們的各種的表現都好,像米蓋朗基羅,我們現在或許大家知道,他最主要表現在藝術,對不對?其實他也是一個天文學家,他也是一個文學家,他也是一個詩人,他又是一個對於社會很關懷,政治有見解的人,像培根,他是政治家,他也是科學家,他也是文學家,他也是哲學家,懂嗎?各種的德他們都要開出來,像歌德,也是多方面的才華,那麼,近代以來的西方人,就比較有一種,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們叫做,一個人要有建立自己的形象,要有一個形象,其實一個人,如果毫無表現,當然是很平庸的,有表現當然是有成就的,不過呢,如果只是想建立形象就停在建立形象上,你就不能夠知道「見群龍無首」的意義,所以,最好的形象是沒有形象,當你是一個無形象的時候,從形象化歸到無形象的時候,那就是「群龍無首」了,你的心靈就是群龍的表現了,所以,你不需要去積極建立你的形象,建立你的性格的品質,讓人家知道你是怎麼性格的,一有性格,這個性格就不完整,所以,沒有性格才是最大的、最豐富的性格,不是嗎?像我,我沒有什麼性格哈,至少,我是希望如此,你說剛,他也有柔,你說柔,他也有剛,你說內,他也有外,你說外,他也有內,你說文,他也有武,你說武,他也有文,懂嗎?所以,只有武,就是老粗,懂嗎?那麼只有文,就是文弱書生,懂嗎?這整個的有智慧的人生,他是多方面的,那多方面不是一加一除以二,不是這樣子,中庸不是如此啊,中庸是恰到好處叫做中庸,所以,說那一個人很中庸,你這樣講,你有些時候是貶了他,為什麼呢?那一個人什麼事情都是各打五十大板,這樣不是中庸,(教授好像在指著什麼),中庸是這樣子,中庸是這個,然後他對於任何方向,他都能夠做最恰當的處置,如果這個情況不在這裏,這個情況在這裏,中庸就跑到這裏來,好嗎?這樣子,所以,中庸,當他跑到這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他不是在這一個圓的這個,而是在這裏邊有一個圓讓他去,他的處事的,看看處事的條理而居而到一個恰當的位置,這樣叫做中庸,所以中庸是不可能,孔子說:「白刃可蹈也,爵祿可辭也,天下可傾也,中庸不可能也」,「白刃可蹈」,這是剛強的人,「爵祿可辭」,是廉潔的人,「天下可清」,這個天下可以平治,平治天下,均平嘛,天下可以平治,這是有能力的人,都可以的,可以想像的,某些人可以做到的,但是中庸不可能也,要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要做到中庸的人是少之又少,乃至於幾乎沒有,所以「爵祿可辭」,這個高爵奉祿啊,爵位跟奉祿可辭,他可以不要,很廉潔,白刃可蹈,白刀子在那裏我可以踏過去,代表很勇敢,還是有人可以做到這個地步,天下可均也,天下可以平均,可以讓他治平,平安,平定,平定天下,這可以做到,但是中庸不可能也,這是中庸的句子,要做到中庸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庸是這樣子的生命,這個叫,「仁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個「妙」的生命是不可能的,可見要好好瞭解「中庸」這兩個字啊,「群龍無首」,也是如此,他沒有固定的方向,而所有方向都在掌握之中,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叫做「泛應而曲當」,「泛應」就是對於任何事物都能夠有感應,都能夠面對,面對任何事物,泛應,而曲當,這個「曲」就是每一處,一個一個,各處,或者小處,這個「曲」也稱做小,也稱做各處,各別的,叫「曲」,廣泛地面對任何事物,而任何事物都得到恰當的安排處理,叫「泛應曲當」,叫「群龍無首」,所以「群龍無首」這句話非常地美,很美哈,你要讓你的生命變成一個群龍無首,可上可下,可前可後,那麼,可內可外,可動可靜,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這也叫做「群龍無首」,所以該溫柔的時候要溫柔,該剛強的時候要剛強,這樣,所以這也透露了一項訊息,透露了一項什麼呢?透露了一項完整、完全、完美的訊息,「群龍無首」,很好,這句話非常好,好了,我們把乾的(古今?)講完了,卦畫、卦名、卦辭、爻辭都講完了,現在我們講傳,乾卦的傳,請看到第九頁,我們念一遍,彖辭,抱歉,這個不是彖辭,彖傳,彖辭就是卦辭,這個是彖傳,「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這是振朔古今的名著啊,振朔古今的千古不朽的著作,這一段文章,振朔古今呐,不得了,啊振朔古今,再念一遍,好好地體帖一下,縱使不很懂,但是你讀到這種文章,你心中有一種很莫名的,或是如如地一種的嚮往,起了一種嚮往之情,那麼這種人就是有智慧,這種人就能讀書,假如讀到這一段文章,讀過去跟普通文章差不多,白紙黑字,這樣的人你就要小心了,你大概不能讀書,你這一輩子不要讀書算了,至少不要讀這種書,你去讀別的書或是做別的學問去,再讀一遍噢,看看你心中有沒有一點感動,統統不懂噢,而讀這種書有一點感動,這是冥冥之中你就有感應,你這樣你才能讀這種書,而且你要常常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如果沒有,你要現在培養,如果有,你要好好地把握,因為這一種的心情將來可能不再來,你以後事情忙了,你的心靈已經死掉了,他就永遠不再來,所以要看看你的心靈是不是活潑,你的智慧有沒有斷喪,這樣就測驗出來,馬上測驗出來,這我們教書的人很容易看出來這一班的學生有幾個能讀書的,非常容易,你自己也要這樣判斷呐,再讀一遍,來,試看看,來蔔你的命運,不要蔔龜了,不要算卦了,就這樣就蔔你的命運了,(笑),你對文化有沒有一種透悟的能力,來,「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像詩一樣的美噢,不知在說什麼,但很美,「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 ,萬國咸寧」。這種大氣魄,大胸襟,大關懷,大憂患,以及大勉勵,大理想,都在這一個地方,不得了,本來我們說乾卦是「元亨利貞」,大的跡象是有利於貞蔔之人,本來是如此的,這是孔子的教導,孔子在說明這一卦的時候居然如此講,我們說「彖曰」是在解釋卦辭「元亨利貞」四個字,這裏面有元有亨有利有貞,都在這裏,但是解釋成這個樣子,你就要知道,這是何等的筆力,何等的力道,對於這樣子的簡單的一句話,這樣子簡單的一件事情而居然做這樣的解釋,怎麼解釋呢?天道、人生、聖哲、歷史、個人、天下,統統在這個地方,他的理想統統在這裏展現,「彖曰:大哉乾元」,他把元變成乾元,所以這一句話不是乾元能利貞,乃是「乾元亨利貞」,這樣斷句也可以,這是孔子的斷句,那麼其實孔子並不是不曉得古人是「乾、元亨利貞」,不是,孔子不是不曉得,乃是孔子對於整部《易經》的精神,就是天道人生,窮究天人之際的這樣子的精神,把這個的整個精神全部貫注在這「乾,元亨利貞」這五個字裏面,所以就形成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這樣子的這種大話,這種大話叫「形而上學」,「大哉乾元」,乾之元,這個元是首的意思,這個「元」也可以叫大,因為「首」就是大,所以「乾元」是天道創生之功能,「乾元」,「大哉天道」的意思,大哉天道,是萬物資之以為始,「資」就是「借著」,借著乾元而有了他的開始,「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當然就統地了,所以,他就能夠統領天地,他怎麼統領天地呢?以「雲行雨施」的方式讓品物來流行,像雲在行,像雨在施,所以,「雲行雨施」是一種詩意的描寫,詩意的描寫來描寫陰陽的變化,啊「雲行雨施」,用「雲雨」兩個字來放在這個地方,我們文章就漂亮了,就美了,就富有詩意了,所以,「雲行雨施」是「品物流行」,「品物」者,重物也,重物都流行,重物流在時間中成就,而成就了他的特殊的面貌,叫「行」,「品物」就「流行」了,再從頭講,「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這整個講,這個「大明」,當然是「乾元」了,大哉乾元嘛,「大哉乾元」是「明」的,他不是「暗」的,也可以說天道是自我明白的,他不是糊裏糊塗的,亂哄哄的,他的創造是以一種自我明白的方式,自我透明的方式,大明,而且他貫徹終始,你看,這裏用終始,不是始終啊,不是貫徹始終,是貫徹終始,為什麼呢?有終才有始,不是有始才有終,什麼叫做有終才有始,以前講過,你必先要有你的目的,你才能夠有個開始,所以你要到臺北,你一定要先知道臺北在哪里,你才能夠開始走第一步,要不然你永遠開始不了第一步,所以大明終始,因此乾元是創生,不是試看看,走一步算一步,不是的,他是「大明」,「大」明就全部透明,全部透徹,整個宇宙的生成已經全部透徹了的以後然後才有了始,所以宇宙是在這樣子的大明的創造性之下而流行,所以,大明終始有了六位元,這個流行的順序呀,就有六位產生,其實這個六是虛數,就是諸種變化產生,諸種程式產生,大明終始,諸種程式就產生了,「六位時成」,以時而成,因時而成,那麼因時就因地,時間與空間是在一起的,所以因時而成,因地而成,「時成六龍以禦天」,就比喻,就好像乘著六龍來禦天一樣,這句話比較沒有關係,這句話就是「六位時成」的意思,「時成六龍以禦天」,下面再從頭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從乾道而變化,乾道就「大哉乾元」,變化就是「雲行雨施」,「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性命是個體,是萬物個體,承受天命。。。。。。


                           

                                               記錄:木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0-3-30 12:27:15 | 只看该作者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些易经的书,有关于八卦的解释,就是每卦只有三个爻的那种,现在陪儿子读易经,却怎么也没找到三个爻的卦,不知是怎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8:55:55 | 只看该作者
季謙先生講課錄---《易經》乾卦之二

......這個「性」是萬物所得,萬物所得的特質叫「性」,所以「各正性命」,這個「正」就是對於萬物有萬物各自的性命,各自得自己的性命,叫「各正性命」,這裏「各正」就是「各得」的意思,各如其性,各如其分,各如其正地得到他的「性」,得到他的「命」,其實有「命」才有「性」,合稱「性命」,「命」是從天而說,「性」是從自己而說,從內在說,從已經成就,從自己的內在說性,從外在說命,所以從客觀說命,從主觀說性,從客觀說命,所以性是各個物從那裏說性,松樹有松樹的性,柏樹跟松樹一樣,所以說松柏長青,松柏後凋於歲寒,後凋者,不凋也,不是後面才凋噢,不是大家都凋了我後面才凋吧,這樣也是凋,所以「後凋」的那個「後」解釋成「不」,松柏後凋於歲寒,就是松柏的性,懂嗎?人有人的性,人的性從哪里來呢?是秉乘天命而來,合稱「性命」,所以「各正性命」,在乾道變化中成就萬物,而萬物「各得其性」,而「各得性命」,「各正性命」,然後「保合太好乃利貞」,這就是想要萬物自我,萬物自我要去「保合」這個「太和」,「保」、「合」,「太和」是什麼呢?「太和」是什麼呢?「太和」就是在乾道變化中而有「品物流行」,「乾道變化」是陽,「品物流行」是陰,「乾道變化」是乾德,「品物流行」就是坤德,這個「乾」與「坤」之調配叫做「太和」,所以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樣叫做「太和」,你要「保合太和」,萬物都保合,都保持,而且呢,而且合成他的「太和」,「乃利貞」,萬物就能夠利貞,所以,萬物一定是在乾坤之運作之下,而有自己的性命,而要保合自己的性命的特質,這個就是萬物的利貞,所以,中國有中國的利貞,然後萬物各有他的利貞,動物有動物的利貞,植物有植物的利貞,我們人有人的利貞,叫各個保合太和乃利貞,已經各正性命了,你要各盡其分,這樣就是利貞,這樣就是,像人,能夠盡人之道,盡人之道其實就是盡乾坤之道,就是盡天地之道,我們要保合我們的太和,我們才能夠利貞,「利貞」是什麼呢?就是人生有許多地方是不能保合太和的,你不能順乾坤之德而來過你的人生,這樣你的人生就不利不貞,所以要保合太和乃利貞,所以人道合于天道,你才能夠利貞,懂嗎?這樣子,「首出庶物,大哉乾元」,「首出庶物」就是他是首出於動物之上,萬國咸寧,而使萬國都安寧,萬國都安定,這個「萬國」是代表「天下」的意思,代表「天地」的意思,萬國咸寧,而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庶物都在乾坤的神妙運作當中,而成就他自己,這樣子就是萬國咸寧了,只有人是最麻煩的,萬物都在天地的自然運轉中成就自己,狗跟貓它都盡其天性,所以狗跟貓一定是保合太和,狗跟貓對它的生命來講是利貞,一顆草,他就是就著而成為一顆草,然後他也有生老病死,它成就它的一顆草,這樣是一顆草的保合太和乃利貞,但是,貓跟狗,一棵小草,乃至於中國,它自己並不能夠反省覺察,原來它的生命是乾道變化,原來它的生命是需要保合太和,才能夠利貞,意思也就是說它不能夠有自覺性,它不能夠有自覺天命在它的心中的意義,只有人才能夠自覺,那也只有人才違背了這個天命,所以人是一個最麻煩的存在,也是一個最豐富的存在,是一個最莊嚴的存在,也是一個最悲苦的存在,你能不能保合你的太和呢?因為人都是保合太和乃利貞,但是他的利貞不是自己自覺的利貞,懂不懂這個意思?懂不懂?所以文化、教養,就是使人能夠,不僅是在天地的自然運轉之中,而且能夠自已體悟天地之道,而使天地之道在自我的生命中完成,這樣子才是教養的目的,《易經》的第一卦的第一個彖辭,就在指點這樣子的人生的大義,這個人生大義在這裏啊,「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你的生命中也有萬國,你也要首出庶物,你要用什麼來首出庶物?用乾德來引導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以乾德為首,首出庶物,那使你的人生所面對的任何事物:萬國,你人生也是一個世界啊,你這個人生的世界,都能夠寧定,都能夠恰如其分,各盡其性,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這樣子就是萬國咸寧,所以,這裏就是人生,天道,聖人,以及天下,全部都在這裏,有一個指點,所以,我們說這一段話是振朔古今的名作,好,我們念一遍就下課,一起念一遍,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還要背起來。一面吃飯一面背喔,等一下一面睡午覺一面背,睡完午覺第一節課,我要讓大家背這一段文章,好,下課了,謝謝各位。
(這一段教授講「叩鐘偈」)
……沒問題,我們來講《易經》,我們早上講了「彖傳」,那我們稍微提到了「經」跟「傳」的不同,那麼「經」呢是「元亨利貞」,經的卦辭,卦名是「乾」,蔔到乾卦,就是,你如果要有大的祭祀活動,有益於貞蔔之人,有益於蔔問,這樣子,那麼「彖傳」呢,他不從這個地方,「大的祭祀有益於貞蔔之人」這個地方解釋,而他乃是對於是乾卦,把他當做是這個乾坤的這個乾,本來乾坤就指天地,所以他就直接從這個角度去發揮,那就借者「元亨利貞」這四個字轉換了他的意思,也可以說提升了「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的境界,豐富了他的含義,那麼你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說,說他不忠實原文,也可以這樣講,那如果討論到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也可以說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什麼意思呢?因為你應該知道孔子這個人,他自己稱他自己好古敏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自己說,不是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孔子是這樣的人,好古敏以求之,可見他對於古學,他對於傳統的學問是這麼樣的敬重,他怎麼會隨便地亂解釋呢?怎麼會因為不瞭解而來以自己的意思來隨便解釋呢?可見孔子不是這種人,對不對?好古,敏以求之,而且他是說,「述而不作」,孔子說,我是述而不作,他只是傳述,而沒有創新,沒有創作,述而不作,為什麼他述而不作呢?因為孔子認為古人古聖已經把天地之真理已經表現完了,都表現出來了,我只要能夠傳述,就很了不起了,就對得起我自己了,對得起天地了,所以孔子夢見周公,夢見周公是一種很好的象徵,這個夢見,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夢見周公就代表夜以繼日,不分日夜,他所景仰的,他所崇敬的,他的理想願望所在就是能夠繼承周公之道,所以夢見周公,那麼以前也講過,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周殷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他對於商周,夏商週三朝的禮,三朝的典章、文物、制度,都是非常地講究的,所以,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黴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黴之也」,這個以前也講過,所以孔子非常注重文獻,因此,你不要認為儒家、宋明儒者這些儒家,你不要認為他們對文獻不熟,不讀書,束書不觀,束書不讀,把書綁起來不讀,不是的,儒家都是很用功的,因為孔子的人格典範就如此,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他就好學,那以孔子這樣子的好古敏求,這樣子的的注重文獻,孔子怎麼會對這個「元亨利貞」都不懂呢?其實不是的,他是借用「元亨利貞」這幾個字,然後做他的義理的發揮,因為他必須借古今文來傳達他的學問,他不是另外講一套,他在講《易經》,所以在這個文句上講的不合古人的原意,但是就整部《易經》是合的,你要這樣看,這就可以看出來孔子心靈的那一種活潑性,所以孔子是好古敏求,但是他不是默守成規的人,孔子記得很多東西,但是他不是食古不化的一個人,所以我們學中國的學問,我們學儒家的學問,我們接受孔子的教導,你要知道,你為什麼要接受孔子的教導?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歷代讀書人都自稱為是聖人之徒,自稱為是孔門之徒,雖然沒有親炙孔門,沒有親身地受孔門的教育、孔子的教導,但是都私淑孔子,像孟子就私淑孔子,孟子在孔子後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他哪里見得到孔子啊?但是以孔子為老師,這就變成了中國的讀書人的一種傳統,都以孔子為老師,你為什麼要以孔子為老師?為什麼講課的時候常常提到孔子,為什麼?你要知道,這個人的心靈是你不可及的,你根本連夢都夢不到,連想都沒想過的,像這樣子的讀書方法,你想過嗎?你讀書是這樣讀的嗎?你不能這樣讀,你曾經以天地宇宙的心靈來讀一本書嗎?來讀一句話嗎?孔子就這樣讀的,所以「元亨利貞」已經不是原來的意思了,孔子一看這個「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可用,所以「元」就變成「乾元」,「大哉乾元」,再加上兩個字「大哉」,所以孔子並沒有加多少,也是述而不作啊,這樣也是述而不作,加一個「大哉」就可以了,「大哉乾元」,「乾元」的意思是什麼呢?「萬物資始」,「萬物資始」做什麼呢?「統天」,怎麼統天,「雲行雨施」,雲行雨施做什麼?就「品物流形」,「大明終始」,靠「六位時成」,這重新講,重複一次,所以,這是第二段,「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成六龍以禦天」,再來講第三段,「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重點擺在「各正性命」,擺在「萬物」上,萬物「保合太和乃利貞」,再來第四段,再重述一遍,「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出庶物」就是「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那一種叫「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就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所以分四段,統統講同一個意思,再看一遍啊,「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這裏就講完了「元亨利貞」,「大哉乾元」是「元」,「萬物資始」以為「始」,他可以從這個「元」出發,從這個「天道」出發,而萬物以他為始,就能夠通達通暢,所以這個天道不只是空空的天道,他是能夠有作用的,作用是暢通無阻,所以這個元就解釋成天道,就變成大道,元就是大元,元也可以說成大,大就是大道,大就是天道,「元」解釋成「天道」,加上「乾」,「乾」就是「天」的意思,就解釋成「天道」,「亨」就解釋成「通」,本來是祭祀,變成通,因為祭祀跟通有關,我以前講過,祭祀就是要通神明,人類只所以能深微奧妙的通,就是通於神明,你跟人相通還不是通的最奧妙的地步,你能夠跟鬼神相通,才是最奧妙,所以這個亨、祭祀就是人與鬼神相通的一種儀式,所以,亨當然可以解釋為通,而這個天道怎麼通呢,就是天道不只是天道,而是暢通於萬物,他是開展於萬物之中。「利」,就是「到、達,或向」,老子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個「觀其徼」的「徼」就是類似這個「利」,常無觀其妙,沒有形象,沒有特定的一種情況、結構、聲音、顏色,通通沒有,這叫「無」,道是不可說的,所以「無,常無」,所以道是妙的,但只有妙不行啊,他一定要劃分為萬有,劃分為萬物,所以用什麼方式劃分為萬物呢?用有的方式,所以收起來是無,放出去是有,所以,常有欲以觀期徼,觀他的向度,觀他達到的地方,所以常有欲以觀其徼,就跟那個「利」是一樣的,利就是通出去,元在這裏是一種籠統地說,亨呢,是指他裏面的力量、力道,他是可以廣大擴充的,利呢,就是指他每一個地方都可以,落實在每一個地方都可以達到,「貞」呢,「貞」解釋成固,或是成,或是定,所以貞就落實了,萬物就確定了、肯定了,出現了,出現、肯定、成果,所以這「元亨利」貞四個字就是本體宇宙論,本體論跟宇宙論合在一起,有其本體,乾元是本體,宇宙呢,他「亨」、「利」而「貞」,宇宙論就是本體跟萬有的關係,本體如何劃分萬有,這叫宇宙論,所以「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從占斷變成哲學,所以孔子將《易經》本來是蔔祀之書,變成是哲理之作,從這就可以看出來了,整部《易經》原來是占斷之書,經過孔子之手就變成是義理之作,哲理之作,哲理的作品,所以《易經》更增加了他的價值,所以《易經》為什麼會流傳這麼久,而且大家為什麼會這麼尊重,是因為經過孔子的手這樣一轉換,而孔子的手這樣一轉換,是不是把《易經》的本質轉了呢?也不一定,因為你為什麼能夠蔔祀呢,因為人能夠通於神明,通於天地,你才能蔔祀嘛,通於陰陽嘛,所以,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你能夠通於妙萬物之神,你才能夠卜啊、蔔問,所以把那個通於萬物之妙的那一種心靈,把他開發出來,就變成人生的哲理,所以,孔子這樣子解釋並沒有違背《易經》的基本精神,但是文句上,你看出來已經是大做轉換了,這種手法真的是大手法,魔法師哈,所以孔子是一個魔法師,真的是魔法師,變戲法,他把這樣的文章變成那樣的文章,厲害,漂亮,我們後代人不能隨便亂做哈,你假如沒有這樣子的好古敏求述而不作夢見周公注重文獻,你沒有那一種功力,你隨便解釋就是妄作,那孔子不是妄作,妄作就是隨便作,隨便解釋,妄作就凶,孔子不是,孔子是吉,他不是妄作啊,你要知道這個生命之偉大,他的力量之大,他使整個中國的文化確定他的方向,厲害,這個人,所以我們一定要經過這樣子的解釋,你才能夠瞭解,我們為什麼要讀這些書,我們為什麼要這樣讀,而且讀了以後你才知道自己以後的生命要怎麼走,這叫做「各正性命」,這叫「保合太和」,你的生命才能夠「利貞」,「利貞」就是通達到你的完成的地方,你要保合這個太和,你才能使你的生命「利貞」,要不然你的生命通到哪里去你不知道了,不利,一定不利,而且不能貞,不能夠有確定性的表現,不能夠完成你的本質,所以保合太和乃利貞,所以在彖傳裏面講這麼多,我越講課講越多,你越讀也越應該瞭解越多,不要講了,就這樣就好了,開個頭就好,你以後去看人家討論《易經》你要用這種心情去看,那你才知道人家在講什麼,他如果講不到這一點,你要存疑,他是不是對《易經》不瞭解?或對孔子的心靈不瞭解,因為近代的中國學者,不一定能夠瞭解這種心情,瞭解孔子過種態度,不一定能夠有尊重的態度,來面對中國自己的文化,所以,現在中國文化是中國人自己把他打敗了,那麼你要讓西方人來發揚自己的文化,是非常困難的,西方人怎麼會承認這樣子的學問呢?「元亨利貞」怎麼可以這樣講呢?在技術上不能夠這樣子嘛,對不對?但是孔子是超越技術層面上的,懂嗎?所以,你要對照起來看你才知道這個力量之大,孔子不只是在《易經》是這樣子轉換,後來我再去思考,我發覺孔子對於五經通通有這樣子的意思,通通是什麼樣呢?通通借他們酒杯澆自己筷壘,就好像是轉換了他的意思,其實不是,而是能夠發古人的潛德幽光,古人內在還沒有展現出來的德性跟光輝,孔子給他展現出來,每一個經典都這樣,我舉例給你聽,《易經》是如此啊,《尚書》呢,孔子引《尚書》的地方不多,在《論語》裏面只有一條,「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像這個他對於《尚書》他也有某方面的轉換,而且呢?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他從讀《尚書》裏面讀出堯舜文武之德,我們自己如果去看《尚書》,不一定能夠像孔子體會這麼深刻,這是對於《尚書》,「施於有政」是尚書原來的句子,是說一個人他能夠有孝悌之道在家庭中,他也能夠處理人生的問題,這叫「施於有政」,有人問孔子說,你學問這麼好,你理想這麼高,你為什麼不去為政呢?他說:「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這三句話是《書經》裏的句子,他說《書經》裏不是有這樣的句子嗎?說「孝乎惟孝」,在該孝的地方你能夠孝,「友于兄弟」,對於兄弟能夠友,友愛兄弟,友于兄弟,「施於有政」,這就是你的人生該做的,那孔子說我們任何時候都做我們人生該做的,這就等於為政啊,這跟為政一樣啊,意思也就是說,我去為政也是做我為政應該做的事,所以我現在不為政,我做我沒有為政應該做的事,這樣我也是為政啊,這樣當然是有一點強辭奪理,強辨,但是這裏面有真意,「奚其為為政」,為什麼一定要為政呢?這個句子都很美啊,很好啊,你們當初一定沒讀過這一章,因為這一章沒什麼意思,對不對?其實這一章很有意思,啊,「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你為什麼不為政呢?「子曰:書雲:孝乎為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文章很好哈,(笑)啊,你們不知道這個文章之好,我自己知道,你們不知道,這個文章讀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意思,其實他很美,《論語》實在很厲害,所以這個《書經》,在孔子這裏,他就這樣子活潑地運用,隨便拿出一句來活潑運用,然後呢,他發現這個堯舜(隨拱?)而治,發現堯呢,「蕩蕩乎,為天為大,為堯則之,」堯呢,是「蕩蕩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樣讚歎堯,讚歎大禹讚歎舜,都是有他的親身的一種體帖,這是對於《書經》,對於《詩經》呢,更有資料可尋了,在《論語》當中,有三個地方,跟弟子討論到《詩經》,這三個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出來孔子怎麼樣講《詩經》,所以假如現在有人教《詩經》如果能夠像孔子這樣教,那真是學生的福氣,但是呢,這個學生也要非常有底子,這個學生也不是普通學生,孔子才能夠這樣教,第一個例子是子貢,子貢問曰:你們有讀過這一章,「貧而無諂,富而無嬌,何如?」有沒有?子曰什麼?「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子貢說,因為孔子教弟子讀《詩》,那弟子是真讀,讀到什麼地步呢?讀到《詩經》三百多首,全部都放在腦子裏面,所以子貢馬上就反應:「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以前沒有人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在這個地方的,子貢忽然想:這一句話可以用在這個地方,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子曰:賜也,可以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所以,第一個是子貢可以和他談詩,其他的不足談,就我解釋給你聽,他講的是什麼意思,啊,「桃之夭夭,其葉榛榛,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就這樣,其實不是這樣,他也可以斷章取義,你要知道這個斷章取義,以前好像跟你們講過這個斷章取義,有沒有講過?沒有,以前講過讀書的方法的一種叫做:不求甚解,現在再講讀書的第二種方法叫做:斷章取義,你如果不會這樣子的讀書法,你這一輩子就完了,你要死於句下,你就要死於句下,你讀書是死的,所以斷章取義代表讀書的活潑,文章這麼多,他只拿一句話出來,然後這句話呢,為我所用,跟這文章沒有關係,可見他對文章是熟悉、熟練,所以《詩經》的文章最美,文句最美,有學問的人最喜歡拿《詩經》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詩經》有他原來的意思,原本的唱歌的意思,現在,我把這幾句話拿出來,我就不用那個意思了,我用一個象徵的意思,或者借用他的文章來表達我的意思,這叫斷章取義,所以斷章取義是最高明的讀書法,現在我們把斷章取義用來罵一個孩子,罵一個學生,其實你都不瞭解,你如果是斷章取義,你就真的斷章取義,孔子斷章取義是他的發明創作,懂嗎?懂不懂這個意思?因為他是真懂之後再斷章取義,你是不懂啊,糊裏糊塗,隨便講,所以不行的啊,斷章取義就是讀書自己的創作,自己的一種寄託,所以,你能夠斷章取義,你將來也能夠做詩人,為什麼呢?因為詩人看到天地萬事萬物,他有不同的感受,他就借用天地的一些事物來寄託他的感受,所以,雖然「葉落烏啼霜滿天」,大家都已經聽過了,但是你就不能夠把這個文章這樣寫出來,然後寄託你那一種寂寞、寧靜之感,你就寄託不出來,所以,用一些文章寄託自己的意思,這就是詩,這就是把這些文章當成象徵的意義,所以,象徵感越強的人他越有文學的特質,你看什麼就是什麼只會寫記敍文,那一種人沒有文學特質,記敍文有你的心情含在裏面,情景交融,這種人就是一個有文學才華的人,OK,要斷章取義啊,孔子是一個文學才華很高的人,子貢也是,第二個地方呢?孔子跟學生討論詩,是跟子夏,「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一講繪事後素,子夏就另外再講一個意思,「禮後乎」,這裏跟前面那一段不一樣,前面那一段是子貢講了一層人生的道理,孔子說還有一層更深的人生道理,子貢就說:《詩經》有一句話這樣講,是不是可以用在這裏?孔子說:哎呀,子貢,真的是可以和你討論詩了,我們講的別的道理,你能夠「告諸往而知來者」,你能夠變換,告訴你以前啊,你能夠知道新的意思,溫故而知新的意思,這是子貢跟孔子的對答,先從義理講到詩,然後孔子說子貢可以談詩,現在是子夏拿《詩》來問,說《詩經》曾經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老師,這是什麼意思?子夏不是問老師這一句話怎麼解釋,他是問:老師,這一句話能夠用在什麼地方嗎?當然孔子就說:「繪事後素」,他就用繪畫來做比喻,就是像繪畫一樣,那麼子夏他其實心裏邊先有個底案,所以他就問老師,說:「禮後乎」,如果這樣子的話,禮是不是也是呢?也是可以用呢?啊,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笑倩兮,一個人巧笑,他的笑起來有兩個酒窩,非常地美,美目盼兮,他的眼珠子啊很明亮,他的眼珠子一動就流盼風聲,啊,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個白色的畫布,你才能夠畫出燦爛的彩色,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繪事後素,對呀,就是畫畫一定要在乾淨的布上畫啊,孔子就這樣講,其實沒有講出新的意思,但是子夏就說:禮後乎?那我們一般人做人,行禮也是外在的表現呐,我們外在的表現是不是在後面呢?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是不是先要有本質呢?先要有你的本質,才有你的表現呢?老師是不是這個意思呢?是不是可以這樣用呢?孔子說:啟予者商也,哎呀,你啟發我了,真好啊,你啟發我了,現在我可以和你談詩了,你看孔子,說「啟予者商也」,所以,孔子是很謙虛的,學生對他有幫助,他就非常讚歎,啟予者商也,這是孔子跟子夏談詩,懂嗎?那孔子自己也曾經吟詩,孔子自己也曾經唱歌,孔子自己也常常聽歌,甚至聽到兒歌他也有感受,有童子歌曰,孔子出遊的時候,弟子跟在旁邊,聽到小孩子唱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櫻,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子曰:小子志之,小子志之」,不是叫那個孩子,是你們這些弟子啊,要記得啊,這一首歌,滄浪之水,滄浪或者是他的清澈,或者是他的波,這個水波蕩漾,蕩漾的水呀,如果是清的時候,可以濯我櫻,可以拿來洗我的帽子的帶子,滄浪之水如果濁了我們就不能夠洗帽帶子了,就來洗我的腳了,那麼孔子說:弟子啊,你們聽聽這首歌,什麼意思你知道嗎?人各自取之也,一個人都是自作自受的,所以國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一個國家一定是自己欺侮自己人家才欺侮他,一個家庭的命運,自己毀壞自己,人家才毀壞他,因為你的水,你為什麼不清呢?為什麼不讓人家洗帽帶子呢?為什麼要讓人家在你的水裏面洗腳呢?為什麼要讓人在你的生命中踐踏你呢?因為你自己不清嘛,懂嗎?好了,像這樣子,這首歌誰知道有這個意思呢?誰能夠感受這個意思呢?這是孔子的敏銳,乃至於對天地萬物的敏銳,你看孔子,子在川止曰,孔子看著流水,流個不停,他就感歎,「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個大家不是都看到流水嗎?孔子就有這個感受,所以讀沒有字的書,天地間的書都是可以令你有新的感受的,那孔子因為心靈活潑,看到水,他有感歎,而這個感歎一出來,宋明理學家注解說:此是夫子見道之文也,這是見道之言,好像體悟到天道的真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愛惜你的生命,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且天地之間,萬物變動不息,就這個意思,等等很多,都包含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裏面,他把沒有文章的水流變成一首優美的詩歌,一直流傳到現在,不只是看到水流,孔子看到農作物的成長,他也感歎:「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所以你要常念這句話,你不要讓你苗了而不秀,你的苗已經長出來了,你已經考上大學了,你已經比別人有一點成就了,苗了,但是你能不能開花?不一定的啊,所以幾年之後你白讀了大學了,所以苗而不秀是有的啊,而且你開花了,你有一點表現了,你能不能夠使他真的有所成就,使你的貢獻流傳在人間,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啊,是有的啊,這個有矣夫是很多啊,大部份人都這樣子啊,他有一點表現的機會了,他沒有堅持下去,沒有把握了,他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啊,孔子是看到農人在種田,他這樣感受,所以,他現在不是在講農夫,他是在講人生,懂嗎?這就厲害,這叫斷章取義,不是嗎?《詩經》是這樣解的,然後對於「禮」,孔子當然也有他的看法,周公制禮作樂,孔子卻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就是孔子的創造,周公沒有把他心裏的意思講出來,他只有把他認為人生應該如此過生活,這一點的仁德放在他心中,但是他做出仁德的表現,禮樂,傳下來禮樂,禮崩樂壞之後,孔子還能夠從禮崩樂壞之中發現周公的本心本意,是仁,所以,一個人行禮如果不仁,那麼他行禮就沒有意義,所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孔子發明這個「仁」這是孔子的創造,一般人只能夠遵守周公的禮樂,道教甚至非常地厭惡周公的禮樂,因為繁文縟節,但是孔子發現,這不是繁文縟節,這是一個人的仁德應當有的表現,所以,「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你行禮不是拿著禮物就是行禮啊,樂不是去演奏一下鐘鼓就是樂了,所以,禮樂別有所在,禮樂的精神是比禮樂的形式還重要,所以,你說儒家怎麼是一種只重形式的人呢?孔子就不是這樣子的,所以,這是屬於心靈的成就,而心靈的成就必須表現在生活的實踐當中,這也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道這個時候就是你心靈的一種仁德,一種仁心,而你的禮樂呢,就是各正性命,你的生活當中表現出各種的行為,而使仁德可以通達到你的日常生活裏面去,這樣子也是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所以是內外合一的,內聖而外王,這是儒家的學問的本意,都可以從孔子讀書、孔子對於古時候對於文獻的解釋看出孔子的理想所在,詩書易禮樂春秋,那就更不用說了,孔子去讀魯國的歷史,他為什麼讀魯國歷史?一方面孔子是魯國人,但是孔子曾經周遊列國,他為什麼不去讀別國的歷史呢?因為魯國歷史就是周王室的歷史,就是天子的歷史,因為周公功勞很大,所以成王賜給周公天子禮樂,周公可以跳八佾舞,而且周公的所在之國魯國他可以保有跟天子之地一樣的禮樂,甚至連歷史都一樣,所以,各國的文書報導,一方面要存在周王室,一方面要存在魯國,所以魯國有整套周朝的完整歷史,各國也有各國的歷史,只有魯國有全天下的歷史,所以,你要讀書,你要選對地方讀書啊,告訴你,所以,孔子讀歷史當然要到魯國的這種國家圖書館去讀,他這樣讀歷史,而孔子讀歷史呢,他跟別人讀的不一樣,他不是為了考試,孔子讀歷史是要瞭解人類如何在歷史中表現他的仁德,表現人生之道,或是表現天地之道,所以,春秋跟易經最難讀,因為都是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而易經還比春秋容易一點,因為易經比較抽象,純粹地人與天地之間的感應,春秋呢,是人這種感應必須又實踐在社會歷史當中,所以是真正的內聖外王之道,就在春秋,所以春秋是最難讀的一本書,那麼孔子讀魯國的春秋,他自己就抄錄魯國所記載的歷史,就是天下的歷史,孔子在抄錄的時候,不是依照原來的原文抄錄,而乃是孔子讀到某一條記錄的時候,孔子心中有感受,他就直接把感受又放在他的筆記當中,所以孔子所抄的歷史是他自己心得的歷史,是他的心史,是他心中的歷史,這心史不是他心靈的發展歷史,乃是以心來熔入歷史當中,或是他讀到這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感受到這件事情是是非,於是他就褒貶,所以一褒貶是非善惡,在非常驚險的文章裏面,改動幾個字,就可以知道孔子是用什麼心情來看這件事情,那這個文學要有非常高度的表現能力,而且對於每一件事情,他的判斷成為千秋萬世的標準,你要知道,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心靈,所以,你讀書不讀到《春秋》,你不瞭解《春秋》,那真是人生大不幸,因為你沒這個福氣嘛,你不知道人的生命的力量可達到這麼樣的深遠,人有這麼樣大的願望,真的是大願如(?)啊,真的是大願啊,人生是這樣啊,真的是希望每一件事都合理啊,君要君,臣要臣,父要父,子要子,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呢,就是禮崩樂壞,天下就大亂了,他是為了悲憫眾生,為了憂患天下之大難,所以做《春秋》,所以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你要知道這是不得了的學問呐,哎呀,別那麼小氣了,趕快去追求學問了,你那個閒雜事、閒雜氣不要生、不要做了,你的生命有限你知道嗎?要這樣讀書啊,不讀是你自己障礙你自己啊,這個書擺在那裏,你為什麼不讀?要讀書,也要有兩下子哈,要用點功,而且要忍受一點寂寞,好了,就這樣,從這個「彖傳」跟「卦辭」的關係,我們想到一個偉大的生命,對於古今的一種創造,一種提升,我們非常感動,所以,我越有感動的地方我講越多,希望你也有感動,不要言者諄諄,聽者渺渺,那沒有意義,OK,「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一下子更不得了,大象,我們念一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好像是大家已經讀爛了,太過的浮,太過的熟悉,有些時候,反而你不能夠有所心得,其實如果一般人這樣講,現在讀到《易經》,既然在這裏出現,你大概心裏會為之一震,要順著一震的心情去好好地體帖這句話,這句話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解釋,特別的話要講,就是平平常常,就是這樣用你現在所瞭解的,只是,你是不是真的瞭解?而且真的瞭解到你的生命裏面去?只是你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按照這樣的原則?你沒有按照這樣原則,你自己會不會覺得遺憾?你對不起自己啊,那你就按照這個原則,你是不是有一種喜悅之心,喜悅之情,所以,你要常常按照這個原則來判斷現在是值得的還是不值得的?你的生命有時候是值得活有時候是不值得活,你用這句話來判斷,你知道嗎?你有沒有自強不息,那自強不息的標準在哪里呢?「乾,元亨利貞」,這個「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你這個自強要放在這個地方,來做判斷,而不是你跟人家吵架辨論,死鴨子嘴硬,永遠不服輸,這樣子不叫做自強不息,這樣子雖然也是很強,但這不是依照天德而來,所以要依照天德而來,這兩句話要連在一起,要體帖天德而有你的仁德,這樣子你才要行健,大象,六十四卦的大象,大概都有「君子以」這三個字,「君子以」就是「君子以之」,「君子以之」就是「君子用之」,「君子用之以為」,「君子取之以為」,就這個意思,天行健就是看到這個卦,這六畫都是陽爻,而且是乾上加乾,就是乾而又乾,乾者,健也,是健而又健,什麼地方,什麼樣的存在他要這樣子呢?只有天,所以天行健,天德是乾而又乾,健而又健,那麼,君子看到這個卦,你就要體帖天之德,來成就人之德,你若看到蒙卦,你就要體帖蒙卦,山下出泉蒙,山下有泉水湧出來,這是蒙卦,那麼君子看到山下湧出泉水,你要有什麼想法呢?你要想,這個泉水雖然小,但是他終歸流向大海,你要想,這個泉水如果清,他不遭受混雜,他就永遠的清澈,但是這個泉水你不好好保養他,你把它堵塞了,他就不能夠往前進,你把他污濁了,他下游都是污濁的,所以,你看到這個象,你就要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要體帖這樣子的象,來果行非常決斷的行動,為什麼?來育德,不僅是育自己的德,而且是培育下一代的德,因為下一代才是蒙嘛,剛才講過,蒙昧,教育之卦,你要果行育德,你有沒有果行,你怎麼育德呢?所以現在我們的教育大概沒有果行……



                        記錄:木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0-4-2 22:55: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希望更多的人参与 国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6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5 , Processed in 0.109982 second(s), 3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