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見的頹垣敗瓦,一瞬息之間又會變成高樓大廈。《紅樓夢》強調人生的無常變 化。這剛好配合《易經》所說價值觀念是隨時改變的道理。《易經》的二元世界, 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二元世界,不是所有東西都固定的,而是一切的價值觀念都 是既相對、又不斷在轉換當中。因此,一個智者,一個懂得《易經》規律的人, 不會執著於某個特定時期裡某種狀態,更不會將所有人都視為天經地義的一種觀 念當作不變的金科玉律。我們應當從《易經》裡學習這種智慧,如果一個時代有 一種聲音是大家都認同的,那我們應該退一步想一想:這種觀念會傳之永久嗎? 會是不變的真理嗎?譬如從前人認定「三綱五常」是天經地義、不容懷疑的道理, 今天的我們簡直當做笑話;但再想想,今天我們所講的「民主」,大家視為顛撲 不破的真理,幾百年的人會不會也嘲笑我們愚蠢?過去我有些朋友主張臺灣獨 立,有些主張兩岸統一。我就跟他們說:你們爭這一點完全沒有意義,漢朝統一 了中國約四百年,南北朝分裂狀態也持續了約四百年。今天臺灣獨立,和過去兩 岸統一的情況對照,在歷史時程上看,意義都會很小。因此,問題不是獨立與否, 而是臺灣的經濟、文化各方面條件能讓這個獨立持續多久。當然再放大一點看, 真正重大的問題還是全人類生存的問題,而不在哪一個地區獨立與否。這個道理 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每一個時空之中的人類都有其執著,不願意將目光放大。《易 經》作者早就已經描述了一種動態而非靜態的規律,來提醒我們了。 雖然《易經》所強調的動態規律,象徵了世上萬事萬物不斷在改易,價值也 不斷在轉換,但是人類面對種種紛雜的變化,到底有沒有一個可以把握的原則? 這可以更深入地從剛柔的關係去討論。我在〈從乾坤之德論一致而百慮〉這篇文 章裡,強調了「易道主剛」的觀念。也就是說,雖然《易經》的作者提出了陰陽、 剛柔、進退、貴賤等種種相對互換的觀念。但是《易經》作者本身,有一種「主 剛不主柔、主陽不主陰」思想隱含其中,這點是近幾十年來講《易經》的人較少 談論的。倘若回歸到思想史的發展來講,其實歷代很多思想家,早已注意到這點, 體會到「易道主剛」的道理,所以他們也偏向由「剛健」的角度,來解釋《易經》 的道理。為了說解的明晰,我將舉「乾」卦作為例證。而我仍要再次提醒大家, 就是乾坤的關係,即使我只舉乾卦為例證,但是在解釋上,我是以乾坤互用的觀 點去考察的。《易經》作於西周初年,約在西元前一千年左右,那時候可用的文 字很少,書寫的工具簡陋。但《易經》的作者是非常聰明的,他根本沒有特別用 很多文字,而是透過卦序、卦爻辭結構的安排,就表達了他想表達的意思。他賦 予「乾」、「坤」二卦特別的地位和任務。用我的話來說,這兩個是「概念卦」, 作為讀者,我們進入《易》理世界之前,要先具備「乾、坤」的概念,才能夠進 9 一步講後面的六十二個卦。如果不懂「乾、坤」,以下六十二個卦就講不通,或 者無法講得清楚。所以古代學者常說「乾、坤」是《易》的「門戶」,意思是: 你要能打得開這個門,才進得去《易經》的世界。「乾」、「坤」不是兩個獨立無 關的卦,確切點說,「乾」、「坤」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完整的卦,因為二者有一種 彼此依存的關係。我們看「乾」卦的卦爻辭: 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 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卦的爻辭,從「潛龍勿用」乃至「群龍無首」,說明整個卦發展的過程。「龍」 在《易經》裡是剛健的象徵,但是這個剛健的「龍」一起首,卻是潛藏在地底下 的(九二「見龍在田」,依《說文》的解釋,「田」是土地的意思)。九二的「龍」 在田之上,初爻隱藏在地下的「龍」這時候才出現。「龍」是矯健之物,在初爻 卻被描述為隱藏在地中。後來《文言傳》就解釋,認為「潛龍」是「龍德而隱者 也」,就是說一個具有龍一般能力的人,卻甘願成為隱逸。「隱逸」或稱「隱士逸 民」在東方世界是一個很特別的傳統。「隱逸」一詞用英語翻譯,一般譯作 “hermits” 或 “eremites” ,兩個字讀音幾乎一樣,意義也相同,指的是宗 教上的隱居修士。這和中國的「隱逸」的動機絕異。因此「隱逸」可以說在西方 有沒有一個可以對應的名稱。中國的隱士和宗教沒有什麼關係,往往因為政治立 場或人生態度的原因,和世俗的生命情調不能協調、不能相與的時候,就寧可逃 於山林與鳥獸為群,而不與世人為伍。後來《易傳》用「隱者」來解釋「潛龍勿 用」,就是說一個人的力量很大,但他不願意為世俗所用,所以將力量隱藏起來。 而有能力而自我隱藏,實際上需要更大的力量。當一個人自覺能力過人,一般都 很難潛藏很久,內心的動力會驅使自己顯露鋒芒;但隱士逸民卻必須要有勇氣和 決心,將這份力量和自己隱藏起來。這是很困難的事情。 回來講「乾」初九和九二兩個爻,其中坤卦的象徵──「田」、「土」──已 經出現。到了極點,上九「亢龍有悔」,「陽」高亢過度,即將變為「陰」,故有 「有悔」的象徵。至於用九「群龍? 首,吉」,朱熹有一部書《易學啟蒙》,提出 一個很好的解釋,他說「群龍? 首,吉」的意思,和「坤」卦「利牝馬之貞」、「先 迷後得主」,是相同的。換言之,「乾」卦發展至用九,就和「坤」卦卦辭連接上 了。「乾」卦發展到極致,「坤」的象徵再次出現。綜合而觀察,「乾」卦起始、 終結都有「坤」的象。這代表什意義呢?就是說「乾」的道理是自「坤」發展而 10 來。到了「乾」的力量消竭,「坤」的力量又再度恢復。 「坤」卦的卦辭「利牝馬之貞」、「先迷後得主」來自「乾」卦「群龍? 首」, 已如前述。和「乾」龍的矯然飛於天上不同,「坤」卦象徵含蓄,表達的是穩定 的意思。穩定不是完全靜止,而是事物累積蘊蓄的道理。因此「坤」初六「履霜 堅冰至」,軟軟的霜,被來往的行人走多了,就漸結為堅硬的冰。也就是說,事 物好的一面的穩定性(或者壞的一面的嚴重性),都不是忽然而來,而是一點一 滴地累積的。即使綿軟若霜,經過時間和人為因素的累積,終亦會硬若堅冰。六 二以上,含章可貞、括囊? 咎,都是蘊蓄的意思,至於六五「黃裳元吉」,吉兆 達於極致;再至上六則「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坤」卦這時候發揮至終極,「乾」 卦的「龍」之象又顯現了。 這樣看,「乾」始於「坤」的終結,「坤」生於「乾」的衰竭,「乾」與「坤」 其實展現了前述宇宙主規律的循環的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這兩個卦,一個純然至 剛,一個粹然至柔,在現實的人生,沒有這樣純粹的事物。「乾」、「坤」二卦傳 達的是一個抽象的意義,是從具體世界事事物物中抽離出來的原理(主規律)的 兩面。我稱之為「概念卦」,其故在此。然而,如果《易經》的作者不昭示這兩 個卦出來,那我們又怎麼能逐步進入第三卦以下的六十二卦的系統中,了解乾 坤、剛柔互用的各種變化呢? 四、 《易》的人文啟示 1. 《易》道主剛 回來談《易》道「主剛不主柔」、「主陽不主陰」的部分。剛柔並濟、陰陽循 環固然是《易》道的主規律,但「剛健」則是《易經》作者最所強調的。這從九 三、九四兩爻上看,更加明顯。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 是「或躍在淵,無咎」。根據朱子的解釋,「淵」是深不見底的深淵,面對著深淵 的時候,君子要有一種像龍一樣的心情,跳躍深淵之前,必須具備勇氣,才不至 於陷落深淵,而能進到九五的「飛龍在天」。《易經》裡一個卦體之中的第三四爻, 因為處在整個事物發展的中間,象徵疑惑不定的狀態。在「乾」卦九三、九四所 處的不確定的狀態下,君子應該「終日乾乾」,維持剛健的態度,勇於迎戰生命 的挑戰;「夕惕」則是終夕惕惕。日間剛健奮進,晚上警惕反省,沒有絲毫懈怠。 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剛健的態度,面對深淵才可能飛躍而過,進升成「飛龍在天」。 11 從乾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二元價值觀裡,剛柔並重,陰陽、進退有 同等的價值。但是《易經》作者蘊含的意思,就是人生哲學應是主剛不主柔,主 積極不主消極。面對人生,積極才是正確的態度。 2. 屈伸往來 以上是《易經》規律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至於屈伸往來之理,則是第二個 啟示。 《繫辭下傳》說: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 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我們究竟要思慮什麼呢?我們的生命有共同的目標,在最基本的部分就相同。譬 如生死,便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生命面對最重要的問題是 往復持續的,包括生死。時間往前走的時候,一切事物都在轉變,而且是以剛柔 陰陽寒暑正反的力量在轉變的。當我們過完一個白天,黑夜來臨我們不覺得奇 怪;反過來也一樣。在座各位生活在一個很美好時代的臺灣,會一直這樣美好不 變嗎?這是不可能的,將來也會動亂、有戰爭,這是完全說不準的事。人類締造 的文明,難道永遠不會面臨浩劫或毀滅嗎?世界充滿各種危機,包括生態的危 機、能源的危機、人口過多的危機,「京都協議書」規定簽約國能夠將排放到大 氣層中的廢氣降低,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願意配合遵守的。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 污染沒有一日減緩。動亂、戰爭、生態的永遠破壞,這種種事情,離此刻坐在這 平靜教室中的我們,似乎很遙遠。但三十、五十年後的世界,還會如此嗎?《易 經》的作者告訴我們,如果環境最後演變出你想都想不到的大轉變,也不要覺得 太奇怪。因為轉變是必然的。這就是《易》理,也是我們應該從中獲得的啟示, 自然和人生的規律都是這樣。「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信」 就是「伸」,意即「伸展」。彎曲與伸展是相對的,不彎曲就無法伸展。所以接著 說「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毛毛蟲要怎樣才能往前走? 牠要先縮起身體,才能往前。《易經》的智慧,也教人不要只注意「身」以外的 世界,「精義入神,以致用也」,要反過來將了解的道理反過來放在心神之中,實 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生命。「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對 於知道的事要徹底了解,小事情無窮無盡,不知道的不必去勉強;但大的道理、 大的原則卻必須了解、掌握,以應付不可知的未來。 12 再舉兩個例子說明。第一個是「剝」卦和「復」卦。這兩個卦象剛好呈現一 種相反的狀態,《繫辭傳》說:「易,逆數也。」《易》卦的發展,都是由下而上 的。這樣觀察「剝」、「復」兩卦發展的狀態,可以發現,「剝」是由下到上都是 陰爻,上爻為一陽;「復」則是初爻為陽,二爻以上都是陰。《彖傳》的作者說, 「剝,剝也」。這是說,剝是「剝落」的意思。又說「柔變剛也」,柔的力量改變 了剛強的力量。這意思是,柔由下往上發展,越發展越厲害,將要把最後上位的 剛強都改變了。「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這是一個小 人形勢增長的象徵,為什麼說「順而止之」呢?「順」是指「剝」卦內卦「坤」, 外卦為「艮」,「艮」是「山」,山有停止的意思。順著情勢去觀察這個象,則「君 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消」是消滅,「息」是生長。天道是消息盈虛的循 環。「復」卦剛好相反。「復,亨,剛反」,陽爻的力量是剛強的。剛的力量現在 要回來了。「動而以順行」,「動」指的是內卦的「震」,「順行」的「順」指外卦 「坤」。剛的力量是暢行無阻,並且在一種動態的狀態下行動。「是以出入? 疾、 朋來? 咎」。出入順暢無病,朋友到來而沒有災禍。「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指 的是由「剝」到「復」這個發展的過程。「復」的初九就是「剝」的上九變來的, 由「剝」的第一爻算起,由下往上,到上爻再發展則至「復」的初爻,以日數來 算,一日一爻,共計七日,七天後又回復到剛的狀態。「天行也,利有攸往,剛 長也」。剛的力量要滋長了。《易》理在一卦中,佔少數的爻反而表示該爻有發展 的空間。這是《易經》符號裡的語言義涵。「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雖然只有一個 陽爻,陽的力量是君子,君子的情勢會滋長,小人會消減。這個部分,就是我們 深入講的「往來」之理,就是君子小人之道,也是善惡發展轉換的消長過程。 第二個例子是講所謂「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是每一個卦代表一個月, 「復」卦是十一月,「臨」卦是十二月,「泰」卦是一月,如此類推,陽的力量一 直滋長到「乾」。陽的力量慢慢滋長,最後純粹只有陽的力量,那就是「乾」卦; 但是陽的力量到了極點的時候,陰的力量也開始滋長。這就是「姤」卦。陽消陰 息,發展到「坤」卦就是陰的力量最盛的時候。十二消息卦以消息盈虛的觀念, 說明了一年十二個月之中,寒暑相迭、春秋交替的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