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qqyo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必着急让孩子去读历史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09-10-20 09:15:02 | 只看该作者
1995年5月中旬,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联合向中央书记处提出了书面报告《关于〈毛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根据报告披露:《毛选集》一至四卷的一百六十余篇中,由毛执笔起草的只有十二篇,经毛修改的共十三篇,其余诸篇全是由中央其他领导成员,或中央  办公厅以及毛的秘书等起草的。

《毛选集》成书经过

《毛选集》原收的[著作],大部分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各种书信、电报、文件,以及领导人所作的演讲稿汇编而成的。原来在[解放区]只是印成小册子传阅。到了四十年代后半期,[东北解放区]有了像哈尔滨这样的城市,这些小册子就汇编成了厚厚的《毛选集》。

大陆建政后,中央成立了[中央毛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年10月12日出版了第一卷,1952年4月10日出版了第二卷,1953年4月10日出版了第三卷,1960年10月1日出版了第四卷。

1951年10月12日出版第一卷时,中央毛选集出版委员会在书前冠有[本书出版说明],说:“这部选集,包括了毛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的《毛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也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的收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过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一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从这个出版说明,不难看出,整个《毛选》的定稿,是毛亲自参与了的。既然如此,选集中的每一篇文章当然都是经毛本人认定是自己的著作无疑了。

     中共官方宣布的对《毛选》审核、考证结果

但是,四十四年后,经过中共有关部门的审核、考证,却发现在《毛选集》一至四卷的一百六十余篇著作中,由毛执笔起草的只有12篇,经毛修改的有13篇,其余诸篇全是由中共其他领导成员、中央办公厅以及毛的秘书等起草的。

这是上述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联合向中央书记处提出的书面报告《关于〈毛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所披露的。经审核、考证、查证,《毛选集》中的若干著作,有以下人士起草:瞿秋白、周   恩来、任弼时、王稼祥、张闻天、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刘   少奇、艾思奇、陈伯达、康生、胡乔木、陆定一、杨献珍、邓力群等,以及毛的秘书、中央   办公厅的有关班子。

该报告披露的对《毛选》一至四卷中若干著作审核、考证、结果如下: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此文为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的部分,是周恩来起草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选》中说此文是毛于1932年1月5日的一篇通信,实际上是瞿秋白写的指示信件,由毛、滕代远、周逸群在红军中宣讲的。

《反对本本主义》,此文为1930年5月,由刘少奇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文件。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选》称本文为毛于1936年12月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的,实际上是当时的中央ZZJ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由张闻天和周恩来起草,由毛出面在红军大学的演讲稿。

《实践论》(1938年5月)、《矛盾论》(1937年8月),《毛选》说这两篇论文都是毛写的,曾由毛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讲演,实际上是由周恩来、林伯渠、王稼祥、康生、陈伯达等人起草的,毛只是作了修改,就成了毛写的了。

《为了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此文为毛于1937年5月7日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但文稿实际上是由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张闻天、周恩来作了修改。

《论持久战》(1938年5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前者为毛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实际上这两篇文章都是由周恩来、张闻天、林伯渠、康生等起草,董必武也参加了修改,曾被定为党校的中心教材。

《论新阶段》,毛于1938年10月,代表中央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文稿是由王稼祥、康生起草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本文是由中央书记处集体起草的,后经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康生等人修改,曾被定为党校的中心教材。

《新民主主义论》,此乃毛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文稿是中央委托康生、陈伯达、艾思奇等人起草,经中央集体讨论定稿的。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1941年3月18日)、《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1941年5月5日),《毛选》称这两篇均是毛为中央写的对党内的指示,实际上是中央委托周恩来起草的,董必武也参加了部分意见。

《改造我们的学习》,此文为毛于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文稿是由康生起草,经王稼祥修改的。当时是以中央学习研究组的名义发表的。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前者为毛于1942年2月1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后者为毛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这两篇文章都是由林枫起草的,陈云、李富春等人参加了修改。

《论联合政府》,此文为毛于1945年4月20日在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文稿是由康生、艾思奇、胡乔木等人起草的,任弼时、张闻天、刘少奇等作了修改。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此文为庆祝中共建党28周年的专论,文稿是由中央集体起草的,主要执笔人是陈伯达、艾思奇和邓力群。

《毛选》著作权的争议从未中断

综观以上各篇文章完成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不是毛写的,最后都变成了毛写的了。就这一点来说,毛本人是知情的。因为最后成书时他本人是审定过的。这就构成了[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当然,那个年代,无论是毛本人还是其他任何执笔者的头脑中,都没有[知识产权]意识。

尽管如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文责自负,君子不夺他人之美,应该说对上述侵权行为有道德上的规范和约束的。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关于毛著作的署名问题,在中共内部也是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和争论的。

早在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以下两点非常不合情理的决议。

一.凡是由毛同志演讲的、由毛代表中央审阅的文件,在编印时要用毛同志名义。

二.凡是过去已由毛同志名义发表的著作,一律不再更改或增加其他作者的名字。

1956年11月上旬,中央ZZJ候补委员陈伯达、康生曾提出《坚决捍卫毛主席著作光辉思想》的意见书,提出:“党内有人企图否定毛主席的地位、否定毛主席思想是全党的指导理论”,为此于1956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作出决议:一.全党要维护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权威;二.毛同志著作是毛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毛同志的革命工作经验的结晶。

1980年9月,习仲勋、谭震林、徐向前等五人向中央提出,再重新出版《毛选集》时,应当作出澄清:哪些是其他人的著作,哪些是中央文件?

1985年2月,中央党校十二名主任级教员及二十五名学员联署向中央、胡耀邦提出关于《毛选集》中若干著作是其他人的著作问题。中央党史研究室也提出“是否在《毛选集》再版或重新出版时,作出适当的更正、阐明”。对此,李先念、王震、宋任穷等人作了批示,指出:“这是一股逆流”“党内一直有人要否定马列主义、毛思想,问题出在领导层”,“党内右倾思潮发展到了危险的地步”。王震当时为中央党校校长,在党校党委会上破口大骂:“谁敢否定毛主席光辉的一生,谁敢反对毛主席著作,就撤他的职,开除他的党籍;谁敢当我面否定毛主席,我就用枪来回答。”(见1985年3月中央党校《简报》)。

1992年初,胡乔木在重病期间,曾对来探望的杨尚昆、乔石、温家宝提出:关于毛著作,党内一直有分歧,应当作出全面审核,哪些是毛亲自著作的,哪些是以毛名义发表的,哪些是中央其他同志著作的,哪些是在编辑过程中被牵强地肯定下来的。他还提出:毛著作中三篇名作(俗称《老三篇》--《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甚至毛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沁圆春·雪》,即那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并要求恢复用他胡乔木的名字。

1993年8月初,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曾联合向中央书记处提出过两份报告,一份是《关于毛著作整理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份是《关于胡乔木和其他人士对毛著作的意见的处理》。前者披露:经过五年来的工作、访问、考查、翻阅、核实关于毛生前四百七十多篇著作,包括讲话、报告、会议决议、论文、电报稿、社论、按语、批示等,一共有二百五十多篇不是毛亲自起草或作修改的。其中有一百六十多篇报告、讲话、电文、社论是由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中央秘书局(办)和中央工作人员起草完稿的。毛仅仅对部分报告、讲话作过审阅或批上“同意”,“好”或签上“毛”三字。

1994年1月18日,中央书记处就上述报告曾作过三点批示:

一.中央一贯认为,《毛选集》中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革命工作的结晶,不是个人的。

二.审核、考证《毛选集》原稿的作者、原稿部门、发稿时间与场合是必要的。

三.一些情况以内部掌握为宜,以免引起混乱和争议。

而对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于今年六月中旬又提出书面报告《关于〈毛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中央书记处于今年七月二十一日又作了三点批示:

一.   维持原有的决定是正确的,一旦更改会有大的影响;

二.   《毛选集》中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革命工作的结晶;

三.   审核、考证结果资料存档留作参阅用。

历史是公正的。任何人妄图美化毛,维护他的形象,在历史面前都是徒劳的


      关于毛稿酬的议论
              (原载《杂文月刊》2005年第5期 节录)

1.截至2001年5月底  毛稿酬已达1亿3121万元。
(2004年第九期《党史博览》和《党史文苑》)

2. 1967年10月  毛曾自己查过稿酬情况。有570多万元。毛在“五百”两字上画了个圈,批曰:上交党费。结果毛此举被“中央文革小组”卡住,未缴党费!

3. 1976年12月  汪东兴在清查毛私人财产时发现,毛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稿酬累计存款7580万元,是用“中央中南海第一党小组”的名义开户的。另外,毛还以个人名义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南海支行开设的户头,帐上通常存有八九十万元。

4. 1959年4月至1969年10月   毛曾从稿酬中提取22万元,给七名党外知名人士,其中给章士钊10万元(注:1920年4月章士钊在上海曾赠两万块银元给困境中的毛。此次毛戏称,这是还给章士钊的旧债。)

5. 1966年初  提取了10万元给程思远。

6. 1965年至1976年2月  毛先后九次,提取了38万元人民币和两万美元给了江青。

7. 1965年至1976年5月  毛先后五次提取15万元给张玉凤,还送给护士吴某2万5千元。毛曾先后两次给汪东兴4万元(其中有15000元是给汪东兴家属修理房屋用的)。

关于对毛稿酬遗产处理,中央曾有个意见:毛是属于全党的,毛著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留下的稿酬不是留给江青和家属的。江青曾先后五次声称她有权继承毛遗产,要提取五千万元给两个女儿和亲属,但她的要求都遭到拒绝。李敏、李纳也申请过,也被婉拒了;后来由中办先后给他们两人拨下200万人民币,购买住宅和留作家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09-10-20 09:16:46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直到2006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还在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人类的脚负担着身体的重量,于是在站立和行走中会留下脚印。脚印的深浅取决于承接面的硬度,松软的雪地显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脚印。不过,马克思几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图书馆学习,终于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脚印,看来,毅力和恒心也能磨出脚印。”
我进了图书馆以后,自然好奇当年马克思坐在什么地方。就和图书管理员问起,马克思当年坐的那张固定的位置在哪里,她笑着告诉我,很多中国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来这里的人这么多,我们是绝对不会为某一个特定的读者安排特定的座位的。更何况,他也不可能每天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我当时很惊讶,继续追问,得到她非常肯定的回答,她只告诉我,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fable),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这么可笑(funny but impossible)的事情了。
    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看木乃伊,就是为了看马克思当年的座位。所以我继续问了里面的更高的主管,他非常耐心地和我解释,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他们对每一个读者都一视同仁,至于地板,他风趣地和我说,我们的地毯是经常换的,他估计连地毯都磨不出洞来,别说水泥地了。
清华大学的刘兵在他所写的《大英博物馆点滴》一文中也记述了相同的经历。他说,“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故事,其中很有名的一段,就是说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当我走进这个阅览大厅时,头脑中自然也有这一故事的背景。按照博物馆的介绍,在这座阅览室里,150年来,无数的学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一圈的说明牌中,果然有一块牌子是介绍马克思的。这块以‘阅览室与革命’为题的牌子上写道: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 最深地植根于这间阅览室的政治体系是共产主义。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里。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从1857年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数项计划的研究。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离他所需要的参考书不远处的L、M、N、O、P几排的座位。

当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问起这块说明牌的介绍,并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后,一位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说法应该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不过,那位工作人员又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某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来这里参观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只好告诉戈尔巴乔夫说,马克思当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号,因为那里离参考书比较近的一个座位。结果戈尔巴乔夫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又补充说,在那么多年里,至少马克思应该在那个位置上坐过一次吧,所以他们回答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不能算完全骗人。”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道:“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我们当年读小学的时候,有课文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面读书,然后留下了很深的脚印。所以我当时想,我将来如果到了伦敦看大英博物馆,我肯定会去认一认哪两个是马克思的脚印。但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我怀疑这个说法,因为博物馆、图书馆你可以去占一个位子,但不止你一个人坐,所以怎么辨认哪些是马克思的脚印,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不比少林寺里面的练拳,可以不断地跺,最后看得出来哪些是少林僧人的脚印,这种情况在大英博物馆基本上不太可能。后来到了那里以后,突然就发现这纯粹是一个好玩的想像。这些大概只能说是我们出于对马克思的崇敬编出来的,但是这个说法非常流行。”“后来我问到英国人,‘你们知道马克思的脚印吗?’他们全都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09-10-20 09:19:3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场伟大的文字搬家运动。只可惜就连这篇文章本身都带着极大的官本位色彩。
众所周知两论的主笔是陈伯达,结果倒周恩来成了第一人。他老人家整天处于斡旋状态,自己都使着用若干等级的各种秘书群,有工夫写这么深奥的理论文章吗?这等文章是需要呕心沥血长期积累的呀!对于毛选,用现在的话说,康生、王稼祥和周恩来属于把关者,动笔者是长年被埋没的伯达和乔木先生以及一大堆名不见经传的才者智者么!
不但毛选,刘选、周选、邓选乃至当今等等,等等,诸多著名文稿不都是众人劳动一人出名么!上行下效,就连《长征组歌》真实的词作者也是未被披露的幕后英雄。倒是《李鸿章家书》之类是作者原创。共产党高层原创最多者当属秋白,尽管他“多余的话”忒多。
可是,到底经过打磨后的文章更耐读,解放后编辑毛选之类拥有那么庞大的队伍!
《别了,司徒雷登》、《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等等,记得儿时是拿它像读章回小说一样读下来的,且注释更是很有趣。《反对本本主义》之类的极有文采,《反对自由主义》的琅琅上口,也都很受用。还有,如今仍能背诵出来文革前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确实挺棒,“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之类经典之句太多了,确实大有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的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09-10-20 10:22:31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读《财经》,汪丁丁所作《逝者》开头的几句话很有意思: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总有三个相互纠缠的方面,如同三条生命的联合:其一是“身-心-灵”的发展,也称为“个体生命”;其二是对他人“身-心-灵”发展的感受,可称为个体的“社会自我”(social self);其三是“族群-文化-制度”的演变,可称为“社会史”。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首先认识自我,其次要认识他人,第三则是认识社会。这些认识得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和研究来深化,包括了解我们的族群、文化、制度,等等。历史决不仅仅是让人得到一些知识,它的重要任务是让我们理解这个社会。不理解这个社会,如何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人区别于美国人、英国人是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来的,我们只有通过历史来认识这些东西。所以历史的重要性远大于语文——语文就是一个工具,让你识字阅读理解,而只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完成人生这几个方面的认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我们的行为、性格,很多都是取决于这个认识的。

所以我理解,qqyou之所以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接触历史,就是基于历史学习或曰研究如此重要,不想让孩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灌输了一些错误的“知识”甚而观念。像孔融让梨那样的历史故事,我是不会去跟孩子讲的。万一他从其他渠道听说了这个故事来告诉我,倒有可能得反过来问问他:孔融让梨是为什么?他让的是真正的利益吗?纯粹的利他是可能实现的吗?如果大家都利他了,这个社会将如何运行?(顺便得跟他讲讲“君子国”的故事 )……因为很多历史故事里面暗藏陷阱,我讲起来会非常的累,尤其是在孩子连语言发育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更会慎而重之,决不轻易去给他这些“知识”。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我好喜欢。。。
bulamm + 1 + 1 真好哇!
山茶 + 2 + 2 精品文章!
hi5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09-10-20 15:36:36 | 只看该作者
实在汗颜,在这儿学到了很多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09-10-20 16:16:12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十分赞同楼主的观点,历史中年代大事等单纯记忆的东西,若不是为了考试不学也罢,有兴趣了解的可以自己去看。
不过,作为学习前人的经验,历史上的一些典故还是有必要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0 23:12:56 | 只看该作者
总算有点时间了,那就再来说几句吧。

很高兴但也没想到这么个简单的问题,还会引起这么热烈的讨论。

很多朋友的帖子我就不一一回复了,在这里一起说一下吧。

纵观了一下,反对我的意见的基本也就两类人

一类是不否定我们以前学的历史中有很多谬误,但觉得仍然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学,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分辨真假的。

不过有句老话,那就是谎言说上一百遍就成了真理。孩子在启蒙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告诉他真的东西,而是非要让他先去学习假的呢。

有人说你只不过据了一两个例子,似乎不足以否定我们学的东西。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类似的东西比比皆是,我怎么可能都给列举出来。我只不过给大家讲几个大家不太知道的东西而已。

除了伪造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的历史中更多的是似真实假的东西,也就是说经常的拿史料记载中的只言片语,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无限放大,而对于实际存在的很明显的证据,却视而不见,并且有意识地忽略。

楼上这位朋友,列举了一些近现代的东西,其实这类东西我是不大敢讲的,实在是太敏感了。

我曾经带孩子去参观XX战争纪念馆,看着那些展品我都不能不感叹。我自己可以指出的谎言比比皆是。比如吹嘘击毙XXX指挥官之类的吹嘘多得很,但我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证明,或者某人历史上根本没有,或者那个被击毙的人多少年以后孩子好好的活着。其实研究这段历史的人心知肚明,担任由谎言继续流传。

再比如XXX大捷的数据等等,我手头就有充足的数据证明那些吹牛的不知道扩大了多少倍,不仅把击伤也算击毙,还把各种部队都算成正牌,然后再加大几倍。把那些数据加在一起,就能看到一个天大的笑话等等。

尽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即使不要数据,也很容易识别谎言,那就是你那么牛B,怎么还在那里有来游去呢。

另一类人干脆就不愿意承认我说的,这类人就如同过去抽大烟的人,离开了鸦片这种东西他就活不了,所以看到我说那些不是真的,他们就大光其火。

这类人是不要证据,不要真实的。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这些精神鸦片,来支撑他虚弱的自豪感。

他们回复的帖子,我都没兴趣去批驳它,因为实在是太虚弱无力了。

比如有的人,按照他自己的逻辑来推论,认为我既然说课本里描述的历史很多是假的,那他就说,既然你说这个假的不能学,那神话故事、古代寓言、小说、演义等等都是虚构的,那就全不能给孩子讲了。

在他们眼里,任何的东西都可以像故事一样的去虚构,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演绎,而忘记了这完全不是一类的东西。

更可笑的是有人编出一些故事,试图去拿那些故事去演绎或推论一些什么道理。岂不知的是,用类比这类文学手法,既可以类比出他自己的结论,还可以类比出和他的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只会类比不懂逻辑,是他们这类人最基本的通病,所以对这些可笑的东西,我根本不予回复。

也有些朋友提出来,孩子早晚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关于历史的东西,甚至要去应付考试,怎么办呢。

那就明白的告诉他,如果无法避免,就当为考试所学吧。

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又能怎么办呢?我们唯一可做的,那就是试图去减少其负面影响。

当孩子回家来告诉我诸如邱少云、黄继光、王二小之类的东西时,我都会告诉他这是那时候人们根据一些事情,演绎出来的要表达英雄主义的故事罢了。

但也要看到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事情都在变化,现在拍的电影里涉及到70多年前的那场对外战争的东西,比我小的时候学到的,要更趋向于真实一些,至少开始不避讳国军在战场上的巨大功绩。某些以前叫战犯的,现在也命名于民族英雄了,这不也是进步么。

我相信我的孩子到了要学这门课程的年纪,真实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为什么不尽可能的让孩子晚些时候接触这些东西,一开始就接触到比较真实的历史,难到这样不是更好么。

现在去给孩子讲那些假的东西,以后再告诉他,你小的时候给你说的那些都是不真实的,难道这样就好么?

我们已经被愚弄过了,为什么还可以容忍我们的孩子被愚弄,甚至热衷于去做帮凶呢!




[ 本帖最后由 qqyou 于 2009-10-20 23:1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越位解读他人,蛮主观的。。。
bulamm + 1 + 1 精品文章!
山茶 + 1 + 1 学习一下。
有梦的人生 + 1 + 1 我很赞同。
hi5 + 5 + 5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09-10-21 09:2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2 qqyou 的帖子

比如有的人,按照他自己的逻辑来推论,认为我既然说课本里描述的历史很多是假的,那他就说,既然你说这个假的不能学,那神话故事、古代寓言、小说、演义等等都是虚构的,那就全不能给孩子讲了。


我想QQ对于提出这些问题的坛友们过于苛刻了。我看过前面的贴子,感觉大家的问题是:历史普遍认为比较枯燥的东西,比如年代、人物什么的,孩子兴趣不大,但神话故事、寓言、小说、演义等等却能够吸引起孩子的兴趣,是帮助他们学习了解历史的一个有效工具,但如果说不真实的历史就不让孩子接触,那对于这样一种有效的帮助孩子把枯燥的历史有趣化的手段我们还该不该用。

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是,让孩子尽量多地看这些故事和演义等等,但告诉他这些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出入的,比如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那是神算啊,聪明得紧,但在三国志里面就不是这样,而且还引导他去思考,为什么这么聪明的人却不能帮助刘备打下天下。至于历史的真伪,哪里会有百分之百的真实?还别说到统治者的插手,就是街边发生一起车祸,警察来调查时,10个旁观者大概就会有10个说法,哪个说的是假的?哪个说的又是绝对真的?

其实小易前面有个贴子说培养“批判性思维”,看三国演义,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呢。就如前面的例子,三国里说过得“雏凤卧龙之一者可以得天下”,但刘备两个都得到了,他为什么不能得天下?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这本书他需要翻看好几遍,但是过几年再来翻看,得到的答案怕又是不一样了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9 金币 +4 收起 理由
sunbaby020123 + 2 + 2 我很赞同。
xylonhong + 2 + 2 我很赞同。
ealain + 5 精品文章!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09-10-21 12:23:12 | 只看该作者
QQ这算是总结性发言?

Q粉们只管“尽可能的让孩子晚些时候接触这些东西”吧。也许你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时间表,也都清楚“这些东西”指是什么的。

车轱辘话也懒得听,更懒得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09-10-21 12:47: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qyou 于 2009-10-20 23:12 发表
...尽管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即使不要数据,也很容易识别谎言,那就是你那么牛B,怎么还在那里有来游去呢。 ...




  不牛B,怎么还能在敌后作为抵抗力量游来游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09 , Processed in 0.093476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