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紫霞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乐 读经 心得

[复制链接]
50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11:52:24 | 只看该作者
2009.12.28   周末   晴
      乐乐今晚只读了论语第六第一部分5遍;听论语1-7,2遍;听英文1.2.3.中午的时候,在外面玩的时候,我读了论语1-6。我发现乐乐还是不能背下来整篇的第五,或者说,他根本不想背下来;让他读可以的,背就不情愿的很,我也很清楚,因为背不下来,怕我生气;还是放过第五,先读6,等缓一缓再回来读。
     可是,论语5,我已经可以一字不错的背下来。 不知为何,乐乐不想背。
     以后的标准,就是我若一字不错背下来,通过即可。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丹溪佳人 + 2 + 2 我是不要求孩子背诵的,但读了七天,一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2#
发表于 2009-12-29 12:0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1 紫霞湖 的帖子

没關係,讓樂樂讀即可,子仁也是不喜歡背給我听,只會背給老師听,你可以你可背誦為通過的準則,或是你請樂樂和你一起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紫霞湖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0:33: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有自信的老师,必然可以带动家长的支持.退一步说,如果家长支持度不高,或支持的人太少,对一个有信心的老师来说,都是无所"".
有信心的老师,是来一个,教一个;来两个,教一双.不必依靠人多势众才安心,人少,一样教得有声有色,自得其乐.
能以这样的心胸处世,天下之事,便没有"挫折"可言.何况教读经,能教一个,能教一句,即是煌煌功德,有何挫折?




http://www.uaubc.com/k/k.htm#_Toc244831002
一定好好,仔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9 21:04:26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5215372&iid=28245036&cid=21


这个是王财贵老师儿童读经教育百问千答视频,共19个;感谢天津清羽老师,是从您的帖子里面看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5#
发表于 2009-12-29 23:1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紫霞湖 于 2009-12-29 21:04 发表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5215372&iid=28245036&cid=21


这个是王财贵老师儿童读经教育百问千答视频,共19个;感谢天津清羽老师,是从您的帖子里面看到的。



    正在好好的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紫霞湖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09: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05 花儿般灿烂 的帖子

花儿你好,你看过儿童读经教育手册吗?
今天又翻出来重新细读,摘句如下,共勉之:
1.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准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错过了十三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地。好像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慢慢「反刍」去!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的儿童青年「怕」数学,「怕」科学!,勿错过了时机!
3.预备着总比不预备好,宁可预备了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4.教学原理: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找机会让他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它的原始规模是:老师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教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方式是人人都会教得来的,而且也是人人都会学得来的,这里有很多的念,只有很少讲解,或甚至不讲解。
5.其详情是:第一阶段,复习论语,题材是上周或以往所背过的内容,约用十五分钟,(儿童对他熟悉的东西,是愈念愈起劲的,儿童读经的声音是清纯优美的,这时教师可以倾听欣赏或跟着朗读。)其次是考论语,考上周所教的内容,或摘一章两章,或全部各章一气相连,(不大相关的各章,要连在一起,这在成人很难做到,在儿童却轻而易举。并非连章有什么道理,只是为了让他多念几遍更加熟习而已。)考试可以用口试,或一个个考,或两三人一起考,高年级也可笔试,但对生字不必要求太多,以免增加其负荷。考试时间约十五分钟,然后教新的论语课程,大体是十章,(视长短可略伸缩,刚开班时,儿童没有背书经验,可以先教三章或五章,视情况慢慢增多,大体以二分之一学生每天自修三十分钟所能应付的进度为准)。每章带念两三次即可,这就是本周的「家庭作业」。新课程带读约用十分钟。第二阶段,依一样程序教老子,先复习老子,五分钟;考老子,十分钟,教一或二章新课程五分钟,第三阶段,依一样程序教唐诗,复习五分钟,考试十分钟,教新课程十分钟,约二三十句。(实验班是从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开始教起,因为那是成人不肯念的部份,我们就先教儿童背起来,以免他将来也没机会念。)剩下最后五分钟,可以交待事务,激励气氛,联络感情等等,一堂读经课程就在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中完成。
6.教师没有挫折感,是使读经教学能维持下去的最大保障。若是家长教自己小孩.也不可太着急,一着急,就坏事了。第二:是少责备而多鼓励。须知此事难得,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舞,一直让他维持在高峰上,他愈背愈快速,终可达至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又须知此事并不紧急,对应付不良的学生也不必责备,说不定有一天他开窍了,就上路了。
7.把教读经,当作和儿童共同成长,以轻松好玩的态度来教,千万不可开骂开打。第三:宁安静勿燥动、宁简单勿繁琐。有人以为「寓教于乐」才是适合儿童旳,其实未必,儿童也不一定永远喜欢乱糟糟的情境,儿童有时也很喜欢平和安静,读经的气氛,以稍带安静的悦乐为好。
8.但须知凡是教育都会有这种问题,人生要长进,即多多少少要付出些代价,儿童偶尔的畏难不前,本是极正常的现象,也并无一定有效的办法可以完全防止。只是,天下教导读经而愉快成功的人已经那么多了,只要老师家长有信心、有诚意,儿童偶尔的排斥应该可以轻易克服才对。
9.首先,「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
10.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这种状况当然不可多得,所以有时也要用些手腕,曾有一个很有诚意要让其小孩读经,而小孩却不大有兴趣的家长,问我办法,我告诉他说:「回去正经的告诉你小孩说:『其它一切皆可商量,只有读经这一件事,不可商量,你非读到小学毕业不可!』」此法果然有效,但只供给有极大信心的家长用。
11.「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其次,「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12.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读经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但如不会变花样,只平平常常亦可,有时平平常常也有一种引人的土气,其中也有趣味。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13.如果有些人依然提不起兴趣,而且反抗太大,则放一放,停一停也没关系,只要他还没十三岁以上,都还有机会等到他回心转意!(不过,十三岁以上的人,要等他自己省悟过来,再有接触经典的机会,这时大体是四五十岁或七八十岁了。真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呀!)




这些今天再读还是受益良多,感谢布丁妈妈,这个是从布丁妈妈的帖子里面下载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4:59:19 | 只看该作者
教练:“我还是不明白。打球这种东西,不但要看技术,还要看心理。你不要求,
我们就以为你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表明你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自信心,表明你自己不
认为你能干好这件事。”



明白了好多事情,看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布丁妈妈那里下载到的,非常感谢布丁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8:22:07 | 只看该作者
矿矿睁大了眼睛,像是看陌生人似的看着我,眼睛里还含着眼泪,说:“爸爸,你
这样说他,不但是伤害了我的感情,还伤害了我的朋友……”
    我们做家长的,往往只想到要孩子去做家长认为对的事情,但我们很少想到孩子也
是一个独立的人,是一个有其独立尊严的人。我们往往只想是“为了孩子好”,但我们
很少想到我们的行为会不会伤害到孩子……
    实际上,美国人搞野炊,主要目的不是吃,而是玩,是体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这不,阿莱希欧博士的丈夫古瑞克,点上烧烤炉,把各种肉往上一摊,就仰天八叉
地躺在湖滨的草地上,他那刚一岁多的女儿杰西卡,在他身边爬来爬去。
    其余的人在打排球。我们叽叽喳喳地一开打,又吸引几个其他来野炊的人。
    儿子昨天被人“忽视”了,今天是肯定要参加的。看着儿子玩得开心,我们就更开
心了。
    谁知道,阿莱希欧博士的三岁大的儿子泽克,见大人们玩得欢心,他不干了,直嚷
嚷也要打球。八岁的矿矿,我还嫌他小了。不是昨天受了委屈,我还不让他打呢。泽克
才三岁,整个身子比排球大不了多少!怎么能打?
    我刚刚闪过念头:是不是要把他抱到他爸爸那边去,与他妹妹杰西卡一块玩……
    只见伯格博士,一手抱起他,加入打球的人群。其实,伯格博士并没有让泽克真正
碰球,球还没近身就打走了。他们只不过参加到打球的人群中,参加了打球的氛围,偶
尔也象征性地碰碰球,直乐得泽克“嘎嘎嘎”地开怀大笑!
    就这样,三岁的泽克,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参加了打球。
    看看阿莱希欧博士,她却没有太特别的表情,好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我们却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据说,1951年日本在借鉴西方文化基础上,制定了“儿童宪章”,下面列出的,是
该宪章的头两条:
    1.儿童的人格应受尊重。
    2.儿童应作为社会的一员受尊重。
    当孩子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然人”不管有多幼小,也能以平等的
“社会人”出现在社会交往中。
芯西亚会这样对我们说:“不要总是告诉孩子:他一定要画什么;而要让他
告诉你们:他想回什么,他画了什么?”
    中国不是有一个说法,叫“忘年之交”吗?
    大概,这就是称西亚为什么要建议长辈和晚辈之间建立朋友关系的深刻道理。
根据美国孩子的情况,我将孩子应有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权利概括为如下几条:
    1.孩子应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孩子应有发问的权利与了解的权利。
    3.孩子应有说“不”的权利。
    4.孩子应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
    5.孩子应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6.孩子应有保有个人秘密的权利。
    7孩子应有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的权利。
    当然,这些权利不是绝对的,是有相应的条件的。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孩子应该有
的权利考虑到师生关系中,我们就会觉得我们应该拥有更先进的新型厂生关系。
  安妮在被抓到集中管去的前几天,她在日记里写到:“Inspite ofmany thing ,I
still believe that people own good heart。”(意译成中文:尽管发生了许多坏事,
我仍然相信人们的内心是要向善的。)
    矿矿班上同学们争论的焦点,就是安妮的这段议论。
    矿矿认为小女孩——安妮是对的,一般来说,人们都企图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情。
    有一位女孩反问矿矿:“纳粹分子干的那些肮脏事情,也是对的吗?”
    矿矿说:“我没有说纳粹分子干的事情是对的。我是说,纳粹分子认为他们干的事
情是对的。不然,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干的。今天还有不少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对
的……”
    有孩子插嘴:“怎么可能这样想?!不可能吧!”
    矿矿急了:“怎么不可能?英国占领香港,在座的有哪一位认为是错了的?”
    没人搭话。
    矿矿得意地扫一眼班上的同学和老师,说:“有那么些日本人认为,如果日本也占
领中国到今天,中国也该跟日本差不多啦…”
    矿矿看看没人说话,他继续道:“人们判断是非都有一定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在一
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在德国为什么纳粹能够那么狂热,在日本为什么‘武士道’那
么吃香?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产生于他们特定的社会基础……”
    “难道就没有共同的标准吗?比如,《圣经》中的‘十诫”’,有个小女孩很激动
地站起来反驳道:“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
人的妻子;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女孩一口气把“十诫”数了出来,看
来对(圣经)还挺熟。
    矿矿说:“那还有(可兰经),什么经的,孔子也有(论语》,那都是人写的。人
写的就有这样那样的角度和标准。如果从小把你关在一间屋里,不能与外界接触,只让
一个聋哑人给你送饭,你长大了会有什么是非标准?什么都没有……”
    “应该以大多数人的标准为标准!”
    “如果这样,那我们今天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是少数。”
    大部分人都支持那个女孩子,但又说不出什么太多的理由。
    也有些人附和矿矿的观点,多数都是一些在天赋特殊教育计划里“混”过的男孩子。
    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谁也没能说服谁。眼看就要下课了,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到老
师身上。读者一定认为,现在关键是看老师持什么观点?怎么评判这场辩论?
    这个英语老师是我那个目空一切的儿子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几位老师中的一位。她很
平静地说:“今天的辩论很好,双方都有不少很好的论点和很新的视角,也提出了不少
值得继续争论的问题。比如,矿矿提到的有些东西,我就从来没有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过。
当然,反对矿矿观点的这一方,也提出了很强的反证……
    倘若你以为这位有水平的老师要指出哪一方对,哪一方错,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
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老师一定
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话,必须要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第一,老师绝对不允许
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第二,老师也绝不允许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据矿矿自己的感觉,对于这场争论,老师只是欣赏他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但
基本观点可能与对方相似。
    “那老师没有表明她的观点呀?”
    “爸爸,这不是你们的大学!我们都是kids(孩子),还太年轻,老师是不允许用
他们的观点来影响我们的……”
    其实我也知道,在中、小学阶段,老师被要求像新闻工作者那样以“客观”、“公
正”的立场来教书。按我说呀,这才真正是“教”书。也就是说,“书”里怎么说的,
你就怎么“教”。不然,美国那名目繁多的宗教之辩,花样翻新的政党之争,诸如克林
顿的性丑闻,等等,都搬到讲台上来,孩子还受得了吗?
矿矿早已有多年“研究”经验,目是成竹在胸,跃跃欲试。他一开始就认准了要做
一个百分之百“真正”的科学研究——与那些在科学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所做的一样。
既然白老鼠是科学家们常用的实验工具,那就用白老鼠做研究好了。
    研究什么呢?矿矿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个异想天开的课题: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
力。这种题目也只有这些想像力丰富的孩子才能想得出来。
    我暗暗地为儿子庆幸,好在他没打算去测试小老鼠的对话能力、动作语言或最快的
奔跑速度等等太离奇、太出格的难题。但是,说实在话,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也并
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些傻头傻脑、毛绒绒、胖乎乎的小玩意儿怎么会听指挥去接受你的
测试呢?
    矿矿似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为难。他很顺利地决定了研究方法。从宠物店买了两只
小老鼠回来,那只白的,长着一双亮晶晶的红眼睛;另一只是黄的,一双黑眼睛总是滴
溜溜转。我家那只大黑狗吉吉小时候住过的一个塑料狗笼,成了这对小老鼠的新家及矿
矿的试验所。
    矿矿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
二,并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
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来取得食物
的时间。
    儿子每天下课回家都在忙忙碌碌地搞他的测试。为了找到最佳测试方式,他设计了
好几种方法。经过比较,他最后采用的方法是,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
段五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矿矿把左边的洞堵起来,只开放右边的洞。
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看上
去贼溜溜的小黄老鼠,实际上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来
就会别有洞天。
    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
矿矿先是把右边的洞墙上,把左边的洞打开,用一张透明的塑料纸把出口封起来。小老
鼠钻过去会发现受到阻碍,不得不转回头。在老鼠回头后,矿矿又把右边的洞开通,让
小老鼠能钻过去取到食物。
    按照矿矿的设计,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矿矿把左右两个洞同时打开,左边
的还是用塑料纸封上,右边的还是畅通无阻。然后看小老鼠的选择。
    那几天,我和妻子都饶有兴趣地去看矿矿做试验。儿子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
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
    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来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
而那只小白鼠则十次之中有八到九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矿矿完成了他的论文。
    一看他的论文,着实让我吃了一惊!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
    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当然,题目下面照样写着(黄矿岩著)的字样。
    美国的专业学术论文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格式。开篇通常是介绍,讲些研究背景之类
的东西,然后是研究的假设论点,即研究中想证明或反对的论点。跟着是所运用的研究
方法和研究过程。再接着就是研究中得到的新信息材料,以及对这些材料的统计分析。
最后是结论段,提出自己的见解。
    翻看美国出版的学术刊物,几乎本本如此,篇篇如此。我把这种研究文体称为“美
式八股”。
    儿子的论文一步不差地模仿了这种美式八股,十页正文外加三页附加的分析表格。
从头至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他所写的结论更是让我对儿子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
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
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它也不可能多
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
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
    孩子自有孩子的逻辑,一个在开始被我看成过于不切实际的论题,就这样让儿子找
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大团圆结局”。
    在七年级的科学研究展览会上,展示了100多个研究报告。每份研究报告都粘贴在
一块一米见方、大小一致的硬纸板上。除了展示论文外,作者们还极尽其艺术天才之能
事,美化自己的那块小天地。外加搬来了做研究用的各种各样的仪器。实物,甚至小动
物什么的。说句实在话,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七年级的孩子有着这么活跃、这么充实
的思维。
    下面,是我从这个展览会上摘录的一些有趣的研究课题:
    ——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色彩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
    ——食物的色彩与消费者的心理;
    ——狗靠什么来决定选择玩具?
    ——猫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辛辛那提地区的气温与环保;
    学校请来了几个资深评委,对所有的参展科研项目—一做了评价。最后评出一、二、
三等奖来。矿矿的研究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
    还有什么能比看见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项科学试验更能让作父母亲高兴的呢?
    我总有个感觉: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
    在中国学习,一节课下来,像我这种字写得慢的人也能记下三几页笔记,什么大一,
小一,带括号的一,不带括号的一,阿拉伯的句”,中文的“-”,罗马的“I”,英
语大写的“A’,小写的“a”……大点带小点,小点套小点……善始善终,面面俱到。
    读书时,我很羡慕那些能做笔记的同学,一个学期下来,一本本攥写完整的笔记,
毕业后可以把老师完整的讲课内容和体系带到天涯海角。再看看我那鸡爪扒屎般的七零
八缺的笔记,很是自惭形秽。
    每到考试的时候,我就借一位叫“阿福”的同学的笔记本,抄抄弄弄,考试也基本
能应付自如。后来,选班子的时候,就有人说我“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大概就是指
我剥削阿福同学了。那时,要好的同学或同乡,一组一组的,弄出来的考试复习笔记
“版本”众多。有时对比较难的课,班委会组织全班力量“整”它一本统一的考试复习
笔记也是有的。当时,某老师的课堂笔记最多,但他很善良,总是用很慢的速度读给我
们听,有人戏称为“听写课”。
    其实,课本总是有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多精力去弄课堂笔记呢?奥妙就在于大家
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考试时如果能按照老师讲课的“原装”的“原话”来回答问题,
比“散装”的回答,分数要高得多。甚至有的老师只以他或她的答案为惟一的标准。
为什么在中国学得多悟得少?
    记了那么多笔记,大点小点,大小,可谓“学”得多矣!但当你带着这些笔记离开
课堂,甚至离开学校时,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笔记,那些大点小点,大A小a…••审多
少是你自己的东西呢?“学”得好的学生,不过是转手“卖”老师的“二手货”!其实,
如果那真是老师的“二手货”就不错了,恐怕你的老师也是从他的老师或别人那里转手
来的。
“授人以鱼”讲的是灌输书本知识,读“死书”。
    “授人以渔”讲的是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
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
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
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
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
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
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
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
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美国的天赋
教育主张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孩子的才能自然流露,自长自成,完全不同于中国那
种加压负重式的开发智力的教育。它的宗旨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
教育,就像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那些具有天赋才能的孩子也应该得到适合于
他们能力的特殊教育,以满足他们的智力发展需要。




这个也是转自素质教育在美国,非常感谢布丁妈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9:02:00 | 只看该作者
与那些只具一般智商的孩子一样,天赋儿童也有着千变万化的个性和爱好。但是在
一定的范围内,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他们可能一能很快地解决难题;
    喜欢有计划,有条理;
    有着非凡的记忆力;
    喜欢同成年人或年纪比自己大的孩子交朋友;
    喜欢质疑权威;
    喜欢开开轻松的玩笑;
    经常“白日做梦”;
    想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容易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
    看得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具有幽默感;
    看起来要比同龄人早熟;
    投入比别人少的努力,但得到比别人多的成功;
    智商在130以上;
    天赋儿童会有不同一般的好奇心;
    尽管这个描述很具体,但要确定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哪一个家长
不希望人家说自己的孩子天赋高呢?一般来说,学校要鉴别具有天


突然发现,怎么教育理论同养猪理论也有相通之处?这不,天赋教育很有点分槽喂养
的意思。天分高者常常吃不饱,和大伙儿“圈”在一起,感到特压抑难受…因此,应该
给予他们“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环境。
    其实,美国公立学校里的天赋教育班的教学活动并没有给“抢槽的家伙们”加量添
料,而是提供一个既有挑战性又轻松的天地,让孩子尽情地发挥。
    这些所谓的天赋教育班并不独立于其他的普通班。进入天赋班学习的孩子,每天只
有一个小时是单独聚在一起上课的,大多数时间是同普通班的孩子在一起。也就是说,
一般的基础课,像数学、语言、自然科学、图画、体育等等都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同步。
但在天赋教育班,孩子们将接触到超出一般教学内容的东西。内容很广泛,如:古文化
研究、历史人物研究。时事分析、政策讨论、哲学问题的辩论,以及一些学习方法。思
维方法的培养。诸如如何辩论、如何高效率使用时间,等等。
    从学习的时间上看,这些孩子花在一般教学课堂的时间相对少了。从学习的内容上
看,他们也并没有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天赋教育班仅仅是为这些精力过剩的孩子们
提供了一块可以脱开缰绳、尽情驰骋的快乐天地。在那里,孩子可以接触到一些同龄人
可能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的问题,可以像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那样去争辩有限与无限的问题,
也可以大大咧咧地批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指点江山似的对某项政策评头品足。这样
的环境,孩子们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提前完成学业之举。事实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
只是学校对天赋教育班的孩子的要求之一。
    然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又能得到什么特殊的收获呢?
    这也是我要研究的中美教育比较的重点之一。到底孩子在美国的学校学了些什么?
与中国的学校有什么不同?从孩子的一步步变化,我也慢慢地悟到一些东西。
    七年级时,矿矿上了豪帕维尔中学。这所中学隶属于拉科达学区。在辛辛那提地区,
拉科达学区算是属于很好的学区了。
    所谓学区的“好”或“坏”,主要是看该学区在全国性的考试中的总成绩的高低,
以及学生的毕业率、退学率、上大学率的高低,等等。
    美国的学区是根据不同的居住区域划分的。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居民们的房地产税。
如果这一带的房子好,交的房地产税就会多,学校的经费也就多,因此,学校的师资、
设备也都相对要强得多。在辛辛那提这里,有些富人区的房屋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一幢,
而有些穷人区的房子才万把美元一套,所交的房地产税不止百倍之差,所在学校的差别,
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注重孩子教育的家庭来说,选择学区是选择住房的先决条件之一。
    豪帕维尔中学的天赋教育班,由一位年纪很轻的男老师亨利先生担纲。
    我是在开学后的第一次家长访问日见到亨利先生的。他不过三十出头的样子,长着
一张圆圆的娃娃脸,同家长说话时眼睛总是盯在地上。写在黑板上的字小得令坐在第一
排的我都无法看到。出乎意料,初次见面,他就发给家长们一人一张纸,让家长们把纸
上写的美国几个历史人物同他列出的几个历史事件连在一起。好在这个小测验不用上交,
否则我给他的印象可能会不太佳。小小地吃了一惊后,我开始对这位亨利先生刮目相看。
    这位喜欢别出心裁的老师是个新出炉的哲学硕士,正在业余攻读博士学位。他酷爱
古希腊哲学,爱读那些常人不爱读的书。据矿矿说,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他最爱
读的书之一。几个月下来,亨利先生和他所教的课已成为矿矿与我交谈时的一个主要内
容。
    矿矿被他的课深深地吸引住了。
    有一次,亨利先生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在美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的
事件。美国独立战争以前,美国人民已经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在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为了抗议英国人的统治,忍无可忍的美国人包围了市政府。于是
一群英国士兵被派去保护市政府大楼。在指挥官的带领下,英国士兵们端着枪围成一个
半圆形,守在大楼的外面。英军的枪口对着愤怒的群众。人们怒骂着,有人不停地向英
国士兵丢石头……对峙良久,忽然,一声“开火”的命令传来,英国士兵开枪射击,毫
无准备的群众纷纷中枪倒下。有40多人在这次惨案中丧生。惨案震惊了全国,迫于舆论
的压力,英国殖民政府不得不把英军的现场指挥官推上了审判台。最后,该指挥官被宣
判为擅自下令杀人,被判处了死刑。然而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这位指挥官至死也没有
承认他曾下令开枪。那么,究竟是谁下的开枪令呢?这成了一个历史的悬案。
    “各位先生,时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重
新开庭来审判这个案子……”
    亨利先生巧妙地把故事引到了现实之中。孩子们群情激昂,全班20多个孩子都进入
了历史的角色:证人、被告、检察官、被告辩护律师、法官、陪审团……
    矿矿很荣幸地当上了被告的辩护律师,这是这场历史性审判的主角。能不能翻这个
历史的旧案就全凭这位“大律师”了。
    为了准备这场历史性的审判,矿矿和他的同学们花了不少时间研究材料。事前,矿
矿甚至还—一交代他的证人们该怎么样回答问题。看他这么认真,我曾打趣地问他:
“你这是在影响证人的公正。这样做难道不违法吗?”
    孩子一本正经地争辩道:“我仅仅是告诉他们怎样回答问题,并没有告诉他们要说
什么。”
    审判庭就设在天赋教育班的教室里。
    法官当然是坐在教室——审判庭的正中。三人陪审团坐在斜侧面。别小看这个陪审
团,根据美国的法律,有罪无罪全凭陪审团表决。辛普森的杀人案证据颇多,但陪审团
表决他无罪,他就当场被释放了,在全国人惊诧的眼光中大摇大摆地走出法庭。说得具
体一点,被告辩护律师的全部工作就是要说动陪审团。
    站在教室中间的矿矿,开始为他的当事人——英军指挥官辩护。他的朋友德尔扮英
军指挥官。在“审判”开始之前,原告、被告双方都是背对背地准备材料的。律师的现
场辩护完全靠准备的材料和随机应变。
    第一个证人被传上法庭。证人说他当时确实听见有人发令,叫“开火!”
    律师问:“你当时听得很清楚吗?”
    证人:“是的。”
    律师:“你能告诉我,那个叫‘开火’的声音有没有口音?”
    证人:“有。”
    律师:“是英格兰口音?还是美国口音?”
    证人:“是英格兰口音。”
    律师:“请重复一遍,你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是吗?”
    证人:“对的,我听到的是英格兰回音。”
    律师转向被告一一一一N军指挥官,问道:“访问,你是哪里人?说话时带有什么
回音?”
    被告用很浓重的爱尔兰回音回答:“亲爱的律师,我是爱尔兰人。”
    既然是爱尔兰人,说爱尔兰回音的英语,那当然不会有英格兰的口音了。这就像说
广东话的人的普通话永远有“粤”味一样。
    律师仍对着被告问话,但已半侧过身看着陪审团:“你能对上帝起誓,你是爱尔兰
人,说爱尔兰口音的英语吗?”
    被告一英军指挥官又用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说:“是的,我愿对上帝起誓。”
    这是矿矿他们通过查历史资料知道英军指挥官是爱尔兰人后,故意设的圈套。为了
取得更好的“笑”(效)果,还专门让扮演奖军指挥官的德尔回家学几句爱尔兰回音的
英语。
    被告律师赢了一局。
    又一个证人上来,说他看见这个指挥官挥动指挥刀,像是下令开枪。
    律师问:“当时现场的情况是不是很乱?”
    证人:“是的,很乱。”
    律师:“是不是有很多人向英国士兵丢石头?”
    证人:“是的。”
    律师:“当石头迎面飞来时,人的第一个反应性动作是什么?用手去挡,对吗?但
是,请别忘了,指挥它手里拿着刀,当他自然而然地挥刀挡掉石头时,可能就是你说的
所谓‘用指挥刀下令开火’了。”
    人们对律师的“狡辩”议论纷纷。
    律师又问:“当时这位指挥官站在什么位置上?”
    证人:“他站在士兵的后面。”
    律师:“既然他站在士兵们的后面,挥动刀来指挥,士兵能看见吗?”
    证人耸耸肩:“…可能看不见。”
    律师:“既然没有士兵能看见,他又何必用刀来指挥呢?”
    虽然律师有点强词夺理,但明显占了上风。
    矿矿自信地认为,他的辩护无可辩驳地为那位英军指挥官正了名,并且至少已打动
了三个陪审团中的两个。
    他在等待着历史“翻案”。
    谁知亨利老师把陪审团叫出去摘咕了几句,陪审团坚决地站在他们先祖的立场上再
次宣判英军指挥官有罪。
    当然,矿矿也没有因败诉而失败。亨利先生为矿矿精彩的现场辩论打了个A+——
超满分。
    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陪审团表决,法官宣判……孩子们认认真真地把这一历史的
审判重新科动了一回。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矿矿开始悟到了当众演绎辩论的乐趣,悟到了逻辑的力量。
在这以后,我发现矿矿越来越喜欢同我争论问题,所争论的问题越来越广泛。
    有一天吃晚饭时,矿矿忽然问我:“爸爸,你认为美国会打伊拉克吗?”当时美伊
冲突正处在一触即发的关头,克林顿总统在国内又被诽闻搞得焦头烂额。“我认为,克
林顿总统一定会签署对伊拉克的攻击令。因为美伊一打起来,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
到他的诽闻上了。”
    听着矿矿在滔滔不绝地分析着国际政治与时事,我觉得孩子长得真快。才12岁多的
孩子,就那么大言不惭地一口一个“我认为”。
    亨利先生教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为孩子的独立思考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让孩子在
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思考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让孩子学会进攻型的思维方
式。
    他曾给班上的孩子们出了个研究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让孩子分成正方
和反方开展辩论。第一轮抽签,矿矿抽到传统文化一组。凭着矿矿的能言善辩,他被推
选为主辩人。
    孩子们刚刚开始学辩论,还不大懂运用材料作证明的道理,辩论起来只是一味地胡
搅蛮缠。矿矿曾很形象地向我描述过他的立论和争辩的过程。
    当对方的主辩人陈述了一番现代文化的繁荣后,矿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大树
理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就好像一棵大树的根和叶,传统文化是根,现代文化是叶。
没有大树的根哪里来大树的叶?结论是:根比叶重要,传统文化比现代文化更重要。
    有趣的是,正在矿矿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时,亨利先生又进双方来了个观点大
对调。


矿矿这组又变成维护现代文化派。于是他又想出个“游戏机理论”。那一会儿,新
一代的电子游戏机NINTENDO 64刚刚问世,许多美国孩子都把其当成圣诞节能得到的最
理想之礼物。
    矿矿问他的对手:“你说是NINTENIX364好呢,还是SUPER NINTENDO好?”
    SU’PR NINTENIXJ是老一代的电子游戏机,当然比不上新一代的技术了。
    对方眼看要败阵,突然想起了矿矿刚才发表的“大树理论”,就说:‘你刚才又说
树根比树叶重要。这你应做什么解释?”
    别看儿子喝的是美国牛奶,但是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还是在血液中有所潜移默化的,
他立即反驳道:“树叶的光合作用维持了大树的生命。没有了树叶,树根也会死掉。所
以如果没有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充实,古代的传统文化就会消失。”
    全班同学都为矿矿的诡辩大喝其彩,他更是春风得意。谁知亨利先生并没给矿矿高
分。
    他对矿矿说:“光有巧辩并不能使你的辩论显得有力。你的辩论缺乏的是以研究为
基础的分析和事实。以此为本,你的辩论才更具攻击性和摧毁力。”
    我想亨利先生的这番话,可能会对矿矿的一生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以后的辩论中,矿矿逐渐学会了如何用事实说话。他的争辩常常也变得愈发犀利,
有时也真能“噎”一下他的老子了。
    在七八年级这两年中,矿矿和他的同学们就很多问题都进行过辩论。以下是他们辩
论过的一些有趣的题目:
    美国的法律该不该禁止枪支流行;
    国家税收和保护个人利益;
    美国政府对伊拉克的策略;
    美国在冷战后的国际方略;
    国家的政体与经济体制;
    美国是否应从英联邦中独立出来;
    孩子们的辩论有时还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有点喜欢胡搅蛮缠。不过,当你看到他们
振振有词地发表自己对美、中、俄三个世界大国之间关系的看法时,你不得不为他们那
种自信、自在、自为的天性所征服。公平概念对教育的困惑
    我们这里讲的“公平”观念,指的是“机会均等”。这种“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
在否定结果均等、强调个人主观的努力、解放强者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客观条件的差异,
在一些情况下,‘澳者”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可能得不到与之相应的结果。
比起中国的学校来,美国学校里的罚站恐怕要来很容易些,量也更多些。对许多孩
子来说,上课的时间挨罚站,关系不是太大。孩子们最怕的是课外活动的时候挨罚站,
不仅不能玩,还要站着看别人玩,而且站的姿势是有规定的。
    有一次,因孩子生病,我提前去学校接他。到学校时正碰上课外活动的时间。停下
车来,从停车场向教学楼后面的运动场望去,看见孩子们都在玩,打球的、蹦的、跳的、
跑的、追的、叫的,很是热闹。细一观察,发现有一排孩子,约七八个,背靠着墙边老
老实实地站在那里,眼巴巴地望着其他孩子玩。这是怎么回事?原以为孩子们正在玩什
么游戏。可是等我走近了球场,他们还是站在那儿不动。别不是罚站吧?这可是我第一
次看见的“美式”罚站。于是我饶有兴趣地站下来看了一会儿。孩子们站得并不直,歪
七歪八的,看来老师并不强调被罚者的上身不准动。但是个个都是脚跟靠墙报的。由于
是面朝着运动场,可以看到孩子们的神态表情,有作鬼脸的,有大声同朋友打招呼的,
还有乘老师不注意伸脚伸手捅一下旁边人的。看起来个个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没有一
个面带愧色的。看那神色,就像是一伙随时准备上场的替补队员。
    到学校办公室办好提前领孩子出校的手续,再到教室里找到矿矿。走出教学楼时,
课外活动已经结束,孩子们也已回到教室去,那排站墙根的孩子也不见了。我问矿矿那
是怎么回事。
    “哦,他们在课外活动时打来打去呗。还有些是上课时惹的麻烦。老师会给你一个
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的惩罚。”
    我对那种站的姿势感兴趣。
    矿矿告诉我,那D4做“Stand on the wall(站墙上)”。
    一听儿子这么一说,我就乐了:“怎么是站在墙上呢?分明是靠墙而站嘛。在中国,
这叫罚站。但姿势不是这样……”
    矿矿十分认真地纠正我,“他们站着的时候,双脚要靠墙的”,他走到墙边做了个
示范动作。他跟着双脚靠墙比试了一下,“是这样的。脚跟要靠墙。”
    看来他也挨过,不然怎么这么熟练?
    怕我还不明白,他打了个比喻:“你说一幅图画是挂在墙上呢,还是靠在墙上?”
    儿子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英文确实是说,“A picttire onthe wall。”那么就应
该如儿子所示范的那样“挂在墙上了”。把英文的原意直译成中文,其滑稽之意味让我
每每想起就笑出声来。想像那天看到的那群表情丰富、神态各异的活泼孩子被“挂”在
墙上,这将是一幅多么生动有趣的图画。为英文的幽默,为创造这个说法的人,而常常
感叹。不过,有时我也闪过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可能最初发明这个惩罚时,没准真是
把孩子挂在墙上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19:07:5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的中小学都没有午休时间。孩子们早上七八点钟就到家门外去等校车来接到学
校去,在学校一直呆到下午三点钟,再由校车送回家来。学生可以自带午餐,也可以在
学校的食堂里买饭吃。在克瑞莫学校时,由于孩子们都还小,可能是怕孩子午餐时不正
经吃东西,一般在下午两点左右,又给孩子们吃一餐点心。点心则是由家长提供的。每
个月,家长都会收到老师列出的一份名单。每天由一名家长负责买点心送到学校去。对
于家长来说,这正是表现爱心的好机会,很少有人在这上面吝啬的。于是,孩子们的这
顿点心也就异常丰富,奶油饼干。草莓蛋糕、巧克力甜点、水果、冰淇淋……应有尽有。
    有一天,妻子带着儿子去超级市场买东西。一进门,矿矿就硬拉着他妈妈往冰冻食
品的地方走。到了摆满五颜六色冰淇淋的大冰柜前,他停住了脚步,然后细细地寻找起
什么来。突然,他高兴地大P4了起来,“妈妈,我可以要这种popsicle吗?”
    POPSi。ie类似中国的冰棍,有的是用果汁做的,也有的是用色素加调味素做的。
    他指的那种冰棍是极普通的一种。矿矿井不喜欢吃冰棍,有时一盒冰棍(12根)吃
上一个月还有不少剩在冰箱里。但这次不同,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盒子,一根
一根地吃起来。结果,一口气吃了三根冰棍。妻子望着我,一脸的纳闷,这究竟是怎么
回事?
    我也觉得这事有点蹊跷,这种冰棍怎么能让这个挑吃桃喝的儿子如此感兴趣?我把
儿子拉过来,开始盘问他。
    “能让爸爸尝一口冰棍吗?”
    矿矿犹豫了一下,把冰棍往后一编:“不!你可以自己吃一条嘛。”
    我逼他说:“这么好吃的冰棍,还是留给儿子吃吧。”
    矿矿看看我,没吭声。
    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啃着那冰棍,我说:“这么好吃的冰棍,我们以前怎么不知道呀?
你是怎么知道这种冰棍好吃的?”
    “今天在学校里,杰西的妈妈带了这种冰棍去,小朋友们都吃了……”说着说着,
矿矿的眼圈一红,“可是我没得吃。”
    听儿子这么一说,我不禁一愣。这怎么可能?哪有这么不公平的老师?在我的一再
追问下,矿矿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因。原来,当天矿矿在上课时同小朋友讲话,结果
老师给他和参加讲话的另外三个小朋友的惩罚就是不给吃午点。据说,最容易使狗发怒
的方式,就是让这条狗看着其他的狗或动物吃东西,而不让它吃。真不知矿矿是怎么熬
过这个惩罚的。看着其他孩子吃东西,而自己不得吃,这种惩罚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
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儿子很敏感,看我的表情不太对,他又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说:“那些小朋友
故意用冰棍来逼我们,想惹我们生气。我们就装出没看见他们的样子。”说完,又补充
一句,“我才不在乎呢。”
    一口气吃下三根冰棍,他当然可以说不在乎啦。
    几个星期后,开家长会时我见到矿矿的老师利波尔太太,提及矿矿一口气吃下三根
冰棍一事。我告诉她,我认为这种惩罚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的发展。我同她谈起了美国教育的基础理论所推崇的个性发展,谈起了“吃”在弗洛伊
德儿童心理学中的重要意义。我最后强调说:“可以考虑其他的惩罚方式,千万不要在
吃上做文章,惩罚孩子…”
    科波尔太太一脸的不以为然。她认为,正是因为“吃”能刺痛孩子,在这上面作文
章才能对孩子起到刻骨铭心的惩罚和警戒的作用。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科波尔太太的观点正好反映出美国惩罚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存
在“ego”。“ego”是一种膨胀的自我,“o”与人之本性共在。它表现为过分的自负
和过多的自我中心。个性的过度发展,会衍生出“eso”的膨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所
表现出来的非社会性行为,例如,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从老师的指导,打架,等等,
其实都是“o”膨胀所致。要矫正这种非社会性行为,扼制“旺p”膨胀是非常重要的措
施。因此,惩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扼制“o”的膨胀。
    在美国的电视、电影、小说及各种文艺作品中,这个可怕的“ego”就像个惹是生
非的魔鬼。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描写:当一个人处于两难境地时,特别是处于“天
人交战”的道德选择中,往往会有两个象征性的小人出现。一个身穿白袍长着一对翅膀,
另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着两角帽子。穿白袍者是天使,是正义、道德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之化身。穿红袍者则是魔鬼,是非正义、不道德和一切丑陋的东西之化身。英文把这个
魔鬼叫做“aevil”。“aewl”总是会把个人的“o”推向极端,最终毁灭人的幸福。
    我在前几章谈到了美国教育所推崇的个性发展。相对来说,与那些来自中国以及亚
洲一些国家的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往往更开朗,更敢做敢为,而且更富于表现欲。用中
国的一句话说,这些孩子“主意大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1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23 , Processed in 0.11190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