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06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经典】男儿何不学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连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3 00: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连载)

    这是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对话录。构成全书主干的是一父一子的对话,话题全部围绕这部流传千年、至今魅力不减的兵书。

    关于本书风格,作者如是说:
   《孙子》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社会和人生的寓言。面对纷乱的生存环境,孙子教导我们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怎样观察,怎样判断,最后,怎样行动——
    大局观:《孙子》始终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他具有统观全局的视野,总能洞察关键,掌握主动;他拥有大智慧和大格局,从不屑于玩弄小伎俩和小聪明。
    攻击性:《孙子》充满积极的进取精神。在他的战略意图中,没有消极防御的地位,没有退让、无为和妥协,面对任何复杂战局,他总是采取进攻者的姿态。
    方法论:《孙子》提供的是一份可操作的计划。他通晓目标、计划和执行之间的关系,具有分析和判断的非凡能力,面对任何困境,总能提出解决之道。
    行动力:《孙子》是一部关于行动的教科书。他不说废话,只在意如何有效的行动;他精通战术战法,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及如何实施。


[目录]

引子

一. 计篇
二. 作战篇
三. 谋攻篇
四. 形篇
五. 势篇
六. 虚实篇
七. 军争篇
八. 九变篇
九. 行军篇
十. 地形篇
十一. 九地篇
十二. 火攻篇
十三. 用间篇
.
.

团结出版社出版   陈小云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babylucky + 2 + 2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9-23 09:35:36 | 只看该作者
very good! Than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9-23 09:45:08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着楼主的后续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9-23 09:46: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听课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11:17 | 只看该作者
  [引子]  


   
  ● 什么是“兵”?

    ○ 兵,就是战士、军队……
  ● 兵的本义,是兵器。比如,兵不血刃……
  ○ 就是说,兵器上没有沾血?
  ● 对!这是句成语,也是兵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先来看一件兵器——

    ○ 是一把剑……
  ● 这是一把青铜剑,1964年在山西原平县峙峪村的一座墓葬中出土。剑长50.7厘米,剑身饰有火焰状的纹样,靠近剑格处,刻着八个错金鸟书铭文:“攻吾王光自作用剑”……

    ○ 那是什么意思?
  ●“攻吾”,就是“勾吴”,春秋时吴国的国号;“攻吾王光”,就是吴王光,春秋末期吴国的国君,亦称吴王阖闾……
  ○ 这把剑的主人,难道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
  ● 正是此人。吴王阖闾原是吴国公子,姓姬,名光,人称公子光。你看这剑,虽历经2500余年,却依旧青光耀眼,寒气逼人。古人所谓剑出吴越,天下莫及,看来并非虚言……
  ○ 吴越之地,就是现在江浙一带?
  ● 差不多吧。传说春秋末期,吴国的干将,越国的欧冶子,均以铸剑名闻天下。那欧冶子曾为越王铸成名剑五把,吴王闻讯,便向越王相求。越王畏吴之强,只得以其中的湛泸、胜邪、鱼肠三剑相献……
  ○ 这几把名剑,后来落到了公子光手里?
  ● 是的——不久之后,公子光趁吴国出兵伐楚、国内空虚之际,指使一位著名勇士刺杀了当时的国君吴王僚,自立为王,号称吴王阖闾。那刺杀吴王僚所用的剑,便是欧冶子所铸的鱼肠剑……
  ○ 这公子光,真是胆大包天!

    ● 关于这起刺杀事件,我们后面会详细说。先说吴王阖闾即位不久,即令吴国的干将为他铸造两把稀世名剑。干将受命后,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筑炉铸剑,眼看炉中金铁之液沸腾,却始终不肯熔化合流……
  ○ 怎么会是这样?

    ● 眼看时限将到,干将之妻莫邪说:“神物之化,须人而成……”她割断长发,剪下指甲,毅然决然投身炉火,顷刻间,金铁熔化,终于铸成天下无双的雌雄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干将自己留了下雄剑,把雌剑献给了吴王……
  ○ 那当年的名剑,如今下落如何?
  ● 苏州城阊门外西北有一座虎丘山,想必你也知道——据传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此山之下,铜椁三重,坟池六尺,并有宝剑三千陪葬……
  ○ 想必那莫邪剑,也在其中。
  ● 史书中只说陪葬的有鱼肠、扁诸等剑,没提到莫邪剑。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东巡到了吴地,为寻找吴王宝剑,曾命人到虎丘掘墓,在山脚下凿出一个一丈多深的深坑,却是一无所获。这个深坑,就是现在的“剑池”……
  ○ 照此说来,那吴王阖闾墓与三千宝剑,如今都在剑池之下?
  ● 很有可能——怎么,你也想探寻一下?

    ○ 秦始皇都没探寻到,怎么轮得上我。只是我想,如果此事当真,想必那剑池底下一定有不少稀世名剑,不知山西发现的那把,是不是剑池下流失出来的。
    c● 据说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吴王光剑,共有三把,分别存放于山西、安徽、上海的博物馆。只是那干将、莫邪以及鱼肠诸剑,不知何时能见天日……
  ○ 可是,这和兵法有关系吗?
  ● 干将把稀世之剑献给吴王阖闾,几乎与此同时,孙子也献给吴王阖闾一把剑,一把历经千年仍然光芒四射、锋利无比的剑……
  ○ 你是说,我们眼前这部兵法,是孙子当年进献给吴王阖闾的?
  ● 孙子名武,又称孙武、孙武子。关于他的身世,至今还是一团迷雾。据史书记载,孙武出身于齐国的军事世家,他的家族,在齐国也算有些势力,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却离开故土,南下到了僻远的吴国……
  ○ 是为了投奔吴王阖闾?
  ● 据说孙子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穹隆山的茅蓬屋,避隐深居十多年,世人皆莫知其能……
  ○ 是在修习兵法,还是在等待时机?
  ● 这我可不知道了——直到吴王阖闾即位后的第三年,他才经人介绍,面见吴王,并呈上了他的兵法。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见了孙子后,对他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从头到尾读过了……

    ○ 这吴王阖闾,一手握着天下第一名剑,一手捧着天下第一兵法,想要不称霸也难。
  ● 吴王阖闾的个性,就如他手中的剑,刚猛剽悍,充满了咄咄逼人的野性;而孙子传授给他的,却是另一套全然不同的剑法。
  ○ 另一套剑法?
  ● 对。也许在孙子看来,吴王阖闾虽有剑,但无法。
  ○ 你是说,吴王的剑法,就如吴王的个性——而孙子的兵法,却是针对吴王的剑法而来?
  ● 正是。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有如一套精妙绝伦的完美剑法,从起势到收势,出神入化,非常实战,也非常具有针对性。
  ○ 看来,关键不在于剑,而在于有没有“法”……
  ● 剑法如兵法。一套完整的兵法,蕴藏着人性,也如整个的人生,可以细细体会。
  ○ 既是这样,就请孙子出招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00:15:34 | 只看该作者
  [计篇]  



  ● 你有没有野心?

  ○ 这个嘛——不瞒您说,多少有一点。
  ● 呵呵,回答得战战兢兢,全无自信。我再问你,有没有打过架?
  ○ 小学里打过,这你知道,那是小孩子瞎胡闹,现在长大了……

    ● 不知你们那时打架,出于什么原因?
    ○ 这个却没仔细想过——不过,这与兵法有关系吗?
  ● 孙子也没想过这问题。倒是孙子之后的战国名将吴起,不但想过这问题,还按起因将打架分为五种,你可对照一下……
  ○ 打架和战争,还是有区别吧。
  ● 吴起认为,战争的起因有五种:其一,除暴平乱;其二,恃强凌弱;其三,愤怒冲动;其四,争权夺利;其五,国内饥荒……
  ○ 不好意思,我们小时候打架,大多属于第三种,个别的,属于第二种。
  ● 依你的了解,吴王阖闾发动的战争属哪一种?
  ○ 照他的性格分析,不会发动什么正义战争,多半是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或出于一时冲动——和我们小孩子差不多嘛!

    ● 向小孩子传授兵法,首先应该怎么讲?
  ○ 怎么讲,听孙子的吧……
 .cn
  ——————————————————————————————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 孙子开谈兵法,开宗明义是警告:“战争,乃是国家的大事。生与死的战场,存和亡的关键,不可不慎重考察。”
    ○ 兵的本义是兵器,这里引申为战争……
  ● 不过,孙子这里所说的“兵者……”指的并非笼统的、抽象的战争,而是侵略战争。
    ○ 难道孙子这部兵书,是为侵略战争而写?
  ● 别一听到“侵略”就紧张。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也许侵略就是人的本性……

  ○ 可侵略战争,毕竟是非正义战争。
  ● 孙子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败、弱者先亡的时代。诸侯间的战争,就是相互间争霸和兼并,无所谓正义非正义。当时的周天子,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齐、秦、晋、楚等强国先后称霸,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面对这样形势,如果你安于现状,不具有侵略性,除了甘心成为大国附庸,就是坐以待毙……
  ○ 吴国的形势如何?
  ● 我们看地图——东方的齐国,自两百年前齐桓公去世,国内陷入动乱,早已不复昔日霸主气象;北方的晋国,正图谋复兴晋文公的事业,继续称霸中原;南方的楚国,仗着地广兵多,豪不相让。中原地带,虽说形成了晋楚争霸局面,但经过几十年战争消耗,两国国力已大不如从前。至于我们吴国,地处东南,虽属后起的蛮夷小国,但从吴王寿梦开始……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 吴王寿梦,是哪一代吴王?
  ● 就是吴王阖闾的祖父——大概七十年前,寿梦王与北方的晋国结盟,远交近攻,将开疆拓土的锋芒直指楚国,七十年来,此一战略获得极大成功,吴楚间历经大小二十余战,吴国胜多败少,即是明证;今天,吴国已成为东南方一股迅速崛起的势力……
  ○ 别忘了,吴国南面,还有越国……
  ● 越国的潜力不可小视,与我吴国也有些过节和冤仇,但目前尚不成气候,待我诛灭楚国,完成平定中原的大业,再来收拾它不迟……
  ○ 看来,孙子面前的吴王,野心不小。看他对于剑的狂热,可以想像,这是个易冲动、好冒险的家伙……
  ● 这一点,很像他的父王吴王诸樊……
  ○ 吴王阖闾的父亲,就是吴王寿梦的儿子了。
  ● 三十多年前,吴王诸樊率军伐楚,包围了楚国的巢邑。你知道楚军守将是怎么算计他的吗?那位守将说:“吴王好斗而轻率,如果将城门稍稍开启,他一定亲自冲向城门,只要进入射程,我一箭就可要他的命……”
  ○ 结果怎样?
  ● 结果不出这位守将所料,吴王诸樊身先士卒,率军攻打城门,楚军守将躲在短墙后,瞄准,射击……就这样,诸樊死在了楚军箭下。
  ○ 嗯,这是个头脑容易发热,好逞匹夫之勇的国君。眼前的吴王阖闾,身上流淌着父王的血液,看来也充满野性……
  ● 不仅吴王——当时的吴国,地处江苏太湖一带,尚是一片半开化的蛮夷之地,这里民风强悍,人们好勇轻死,有所不忍,便挺剑相斗,动不动刎颈自杀,极为惨烈悲壮……
  ○ 人情风俗与中原截然不同,确实象小孩子。
  ● 你看孙子书中闪烁而出的“死生”、“存亡”诸字,仿佛在告诫:战争是实现野心的手段,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你实现野心,也可以毁灭你。
  ○ 看来,在把握敌人命脉之前,孙子首先把握了吴王的命脉:想要实现野心,需要适当收敛野性。
  ● 对,问题不在于是否需要出剑,而在于身为国君,当你拔剑出鞘时,是否具备了必胜的把握?是否掌握了对手的命门?是否能做到一剑致命?
  ○ 孙子的第一招,果然是寒光内敛,不动声色……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9-9-24 00: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9-24 17:03:0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建议,我一直只是给他听故事,没想到给他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02:05:43 | 只看该作者
  ——————————————————————————————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
  
  ● 刚才孙子出了第一招,你可领悟到那一招的关键?
  ○ 那一招的关键,是不是那个“国”字?因为战争关系到国家命运……
  ● 战争是国家大事,谁不知道?照我看,孙子那一招的关键,不在“国”,而在“察”!
  ○ 那个“察”字,无非表示战争事关重大,需要重视而已……
  ● 你说的“重视”只是态度,作为将军,除了表明态度,还得有后续的方法。
  ○ 后续方法?孙子没说啊……
  ● 孙子的方法,就是那“察”字:它看上去非常冷静,既是第一招的收势,更是后面一系列招法的起势,真好比一道神脉,绵绵不绝,贯穿了孙子十三篇整部兵法……
  ○ 这,有点夸张吧?
  ● 以战略的眼光洞察长远目标,准确的应变,料敌制胜,剑无虚发,从战略、战役到个人间的战斗,都离不开“察”。
  ○ 哦,看来孙子是洞察了吴人的性格,才提出这“察”字:吴王诸樊死于非命,是因为不察”,吴王阖闾要实现野心,就必须“察”……
  ● 所以这“察”字,可不象你轻飘飘一句“重视重视”就完了,它是要你针对即将进行的战争,拿出一份实实在在的考察报告,阐明自己的计划,提交给国君参考……
  ○ 那,那我该怎么着手?
  ● 想像一下,当你准备推出一件新产品,或者,你要击败对手赢得大选,会怎么做?
  ○ 这我们学过:先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自己在市场上的优势和弱势,分析竞争对手的状况,然后对目标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策略……
  ● 开拓地盘,击败对手,也就是发动战争——当然,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自保,那便是另一套做法了。
  ○ 吴王的目标,显然不会满足于自保……
  ● 你呢?
  ○ 我?潜意识里,我们都具有侵略性吧。
  ● 那接下去……
  ○ 接下去,我们着手计划吧。
  ● 孙子说:“所以,必须就五个方面进行评估,再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经:考量、评估。校:通“较”,比较。情:实情。
  ○ 这就是“察”的具体方法了。
  ● 对,着手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自己的实力,然后再与对手进行比较。
  ○ 需要评估的五个方面是……
  ● 孙子说:“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 这五个评估项目,很玄啊……
  ● 孙子这是在传授方法呢——发动一场战争,或启动一项工程,甚至规划自己的未来,只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流程,才能达成预定目标。
  ○ 想必吴王发动战争,头脑一热,血气上涌,就拍板决定了,哪有这么复杂!
  ● 这样的战争,只是毫无章法的乱战、浪战,战争的过程和结局,完全不受自己掌控,即使胜了,也是侥幸……
  ○ 那我们就跟着孙子,一项一项评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3:18:32 | 只看该作者
   ——————————————————————————————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  
  ○ 第一项评估要素:道。
  ● 孙子说:“所谓‘道’,就是令民众与国君同心同德,可以与国君同生,可以与国君共死,而没有二心。”意:意愿、意志。诡:违背。
  ○ 就是说,你要发动对外战争,首先得争取国内民意的支持。
  ● 民意支持,是发动战争的政治基础,也是最终赢得战争的条件。如果你国内搞不定,这战争即使发动起来,也难以维持下去。
  ○ 嗯,到时候国内的反战运动一起,怕就骑虎难下了——只是,他所谓的“道”,指的不是道义、正义?
  ● 作为一个职业军事家,孙子只关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并不在意战争的性质。在他看来,只要赢得民众支持,就是有道,就可发动战争。
  ○ 明白,倘若民众的支持率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可作出战争决定——这样看来,他说的那个“令”字,就很重要……
    ● 哦,为什么?
  ○ 我理解这个“令”字,包括战前煽动、宣传、教育、承诺……
  ● 我想,光凭战前动员,可赢得一时支持,怕还不足以激发全民的战斗热忱,以至和你同生共死。
  ○ 就如我们常说的团队精神,需要平时不断激励,始终保持凝聚力?
  ● 对。孙子所说的“道”,就是一种全民凝聚力。在他看来,只有唤起并始终保持这种凝聚力,才能于战时激发全民的敌忾心,共赴危难。在胜利的形势下可以勇敢争先,在失败的环境中亦能挺立不动……
  ○ 不然的话,人们可以与之生,却未必愿意与之死。
  ● 我想,这也许是在提醒吴王,战争不是一个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 嗯,战争需要个性,但也不能太有个性,是不是?
  ● 差不多,我们先看下去吧。


[ 本帖最后由 haishili 于 2009-9-25 13: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5:36:25 | 只看该作者
  —————————————————————————————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   
  ○ 第二项评估要素:天。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 孙子说:“所谓‘天’,就是自然的阴阳、气候的冷暖、季节的更替。”

    ○ 他这里讲的“阴阳”,不是“阴阳五行”的“阴阳”?
  ● 古代的兵家中“兵阴阳家”一派,这我们后面会说。孙子这里讲的“阴阳”,只是指天气的阴阳变化,包括昼夜、晴雨等等。
  ○ 难道天气不好,就不能发动战争?
  ● 你以为只要民心沸腾,就可大手一挥,号召出征了?古人有“冬夏不兴师”的说法:隆冬季节兴师远征,不仅战士们要饱受风霜之苦,粮草供应亦会发生问题;至于盛夏,更是疾病流行的季节……
  ○ 嗯,有时候一场大雪,也会使战争形式逆转。
  ● 战争有战争的规律,作为将帅,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民众。冷兵器时代,天时对战争的制约很大,尽管也有利用天时以克敌制胜的战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26 , Processed in 0.101887 second(s), 3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