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aishili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资料] 【经典】男儿何不学兵法——对话录:《教儿子学〈孙子〉》(连载)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5:37:46 | 只看该作者
  —————————————————————————————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  
  ○ 第三项评估要素:地。
  ● 孙子说:“所谓‘地’,就是高低、远近、险易、广狭、死生等。”
  ○ 刚才说天时,现在说地利。别的都可理解,就是这“死生”……
  ● 死生,即“死地”与“生地”,那是孙子的军事术语——主要指有利和不利的地形及战场环境,这在后面的《行军篇》、《九地篇》会详细讨论。
  ○ 我想,在战场地形方面,还得考虑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水土特点……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 哦,说说你的理由。
  ○ 因为北方多平原山地,南方多沼泽湖泊,你进攻南方国家和进攻北方国家,考虑的重点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 呵呵,有道理,会举一反三了。
  ○ 反正当时的战争以陆战为主,作战双方对地形条件的依赖度,应该超过天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5 15:39:35 | 只看该作者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 第四项评估要素:将。
  ● 孙子说:“所谓‘将’,就是智慧、诚信、仁爱、勇敢、严正。”
  ○ 怪不得古人称赞将军,常说其“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真大将之才也……”
  ● 这所谓的“大将之才”,在孙子看来,共有五项指标,你不妨依次对照一下自己……
  ○ 第一是“智”——人家都说我脑子灵,有点小聪明,这算不算?
  ● 所谓智,既包括随机应变的机智,更包括战略上的大局观。指挥庞大的军队作战,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冷静的头脑,面对复杂情况,更得有超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光凭拍脑袋耍小聪明,你可以当个团长或团参谋长……
  ○ 看来在“智”的方面,还得加强综合性的磨练。看第二项……
  ● 第二是“信”,也就是赏罚有信,言出必行。
  ○ 我一向认为,一个人可以不聪明,但不能言而无信,这一条我自信做得不错。
  ● 在军中实行赏罚,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这我们后面再说。先看第三项……
  ○ 第三是“仁”。
  ● 这里的“仁”,就是爱兵如子,能与他们同甘共苦……
  ○ 哦,那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仁慈之心,我现在还不好说,至于将来,若果能当上将军,不客气地说,我能做到。
  ● 我看你这个“仁”,八成是做将军最忌讳的妇人之仁……
  ○ 这个却也难说,我们看下去吧。
  ● 第四是“勇”。

    ○ 勇,如果指勇气,有时我头脑发热,匹夫之勇倒是有一些,但往往无济于事;如果指身手不凡、武功高强,那我就没辙了。
  ● 对将帅来说,武功是次要的。我理解孙子说的“勇”,除了冒险、果断、大胆,还应具有一种临危不惧的精神力……
  ○ 就像古人说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天下之大勇也。”
  ● 是啊,作为一军之主帅,必须深明“大勇”和“匹夫之勇”的区别。真正的勇敢,要敢于作出重大决定,并承担责任……
  ○ 嗯,胆小鬼的一大特征,就是不敢承担责任……
  ● 第五是“严”,就是具有三军主将的威严,不但号令严明,更能震慑部下。
  ○ 这恐怕是我的软肋,我这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拉不下脸面……综合评估下来,分数不高啊,看来这辈子与将军怕是无缘了。
  ● 何必那么丧气!孙子所说的五项指标,若能身体力行,我看不仅足以治军,更可以治国平天下了。对我们来说,兵法的修习,无非为了完善人格,应对乱世,并非真要去当什么将军的。
    ○ 这我能接受——只是有个问题,既是为将,为何孙子把“智”列在第一,而“勇”却落在第四?
  ● 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有一部托名姜太公所著的兵书《六韬》,也曾说到“将有五材”,它的次序是“勇、智、仁、信、忠”。
  ○ 这部《六韬》,特别看重“勇”……
    ● 对。“大将之才”是一种很特殊的才能,严格来讲,只有五材兼备,才足以统帅千军万马,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则不能应变制敌,或则难以服众,都有问题。至于孙子特别强调“智”,恐怕与他面对的对象有关。
  ○ 哦,在孙子看来,所向无敌、视死如归的匹夫之勇,无论吴王还是吴国将士,都已具备,他要传授的,首先是智。
  ●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春秋末期的作战形式,正从一天之内解决战斗的中小规模车战,发展到大规模长距离的机动野战……
  ○ 前者主要斗勇,后者则需要斗智——作战形式不同,对将帅的要求也不同……
  ● 是啊。放眼朝中,如果尽是有勇无谋的莽夫,或能谋不能断、临大事就没有主张的所谓聪明人,这战争的决定还是不能下。
  ○ 理想中的大将之才,应是能谋善断、智勇双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9-27 09:36: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收藏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0:42:35 | 只看该作者
  —————————————————————————————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    
  ○ 第五项评估要素:法。
  ● 孙子说:“所谓‘法’,就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务职责、军需的供应管理。”
  ○ 曲制,就是师、旅、团以及作战部、参谋部之类;官道,就是师长、旅长、团长之类;主用,则是后勤部管辖的范围,包括军费、器械、粮草……
  ● 可以这样理解,具体应该更复杂。
  ○ 这些要素,相对次要一些?
  ● 哪里。我甚至觉得,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一个天才将军。对于军队这架庞大的机器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率的组织和控制系统,一旦面临战争,轻则运转失灵,重则立马瘫痪。
  ○ 看来在我那份计划书中,这部分也很重要。
  ● 是啊,你想想看,如果你的部队编制不完备,上下职责不清晰,培训不善,粮草储备不足,通讯系统落后……
  ○ 好啦好啦,我那正规军,都被你说成一群乌合之众了,还打什么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0:44:00 | 只看该作者
  —————————————————————————————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 
  ● 以上五项要素加起来,就是所谓的综合战斗力,被历代的兵法家称为“五事”。
  ○ 天时、地利、人和,加上人才、制度……
  ● 孙子总结道:“以上五项,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只有深切地了然于胸,方能赢得战争;不然,就不能赢得战争。”
  ○ 他说的“知”,不只是过问一下,而是需要深入了解?
  ● 所谓“五事”,乃是战略决策的依据,你不经过深入调查,就写不出扎实的考察报告;你考察报告写得虚无缥缈,上层凭什么作出正确决策?
  ○ 可是,战争的发动,主要是政治家的事,将帅只须奉命执行就行了吧?
  ● 即使执行,也得对“五事”了然于胸才行;何况在孙子看来,将帅是要参与决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18:56:05 | 只看该作者
  —————————————————————————————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
  
  ● 经过对上述“五事”的评估之后,接下去……
  ○ 接下去是比较敌我双方的实力。
  ● 孙子说:“所以,通过计算,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比较,以探求真实情况。包括……”
  ○ 慢点慢点,他说的“计”,是计算的意思?
  ● 这里的“计”,指计算结果。校之以计,就是将敌我双方的综合战斗力计算出来,进行比较。现在我们作战略研究和竞争对手分析,其实也这样。
  ○ 看不出,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居然这样先进——我们一项一项计算吧。
  ● 第一:“国君方面,哪一方更能获得民意支持?”孰:疑问代词,谁。
  ○ 道,就是上下一心——经过定量调查,我吴王的民众支持率,已达到8.7个百分点,他楚王的支持率,目前仍在5.5到6百分点之间徘徊……
  ● 呵呵,象真的一样。
  ○ 不好意思,很粗糙的评估,战争真打起来,我可不会这样啊。
  ● 第二:“将帅方面,哪一方更有才干?”
  ○ 我军猛将如云,精于剑术,有万夫不当之勇者达三十多位,楚王手下的将领,能达到这一程度的仅六位……
  ● 别忘了,将帅必须五材兼备。
  ○ 该死,“将孰有能”的“能”,应包括智、信、仁、勇、严五个方面的综合比较,怎么刚学就忘!我们分析下去吧。
  ● 第三:“天时地利方面,哪一方更有优势?”
  ○ 这就是五事中“天”和“地”两项评估要素了。就天时而言,战争必须在一个月内结束,不然进入隆冬季节,我远征的南方士兵就会陷入困境;就地利而言,对方国家湖泊纵横,我军则习于水战,机会均等,问题不大。
  ● 第四:“军队的法律和号令,哪一方更能贯彻执行?”
  ○ 我知道,对方的法令虽也完备,但执行力很成问题,这方面我军占有优势。
  ● 第五:“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方面,哪一方实力更强?”兵:指兵器。
  ○ 我军科研部门研制出一种新型弓箭,可杀人于百步之外,最近已用于装备军队;至于军粮物资的保障,看看双方的民众支持率就清楚了。
  ● 第六:“士卒方面,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士:甲士。卒:步卒。士卒:泛指士兵。
  ○ 既然早有战争准备,针对性的训练一天也没停止;对方呢,经我方间谍来报,正规军兵力有限,投入战斗的多为临时征调的平民……
  ● 第七:“赏罚方面,哪一方更公正严明?”
  ○ 这也有双方军队的调查数据,可以比较,总的来说,双方差不多。
  ● 照你这样纸上谈兵,不用开打,战争就结束了。
  ○ 呵呵,我觉得,战争和我们日常作业差不多,只是,工作要做得更细,战略情报的掌握要更准确,关键是不要象我这样报喜不报忧……
  ● 所以,孙子才说了两遍“以索其情”,这“情”字,就是指真实情况。
  ○ 这“索”字,便是深入的细致调查。
  ● 孙子最后说:“根据上述诸要素的比较,我就可以预知战争的胜负了。”
  ○ 我发现,孙子的“七计”,就是“道、天、地、将、法”五项要素的展开……
  ●“五事”偏重于治内,“七计”偏重于知外。后世兵法家把孙子这个评估体系合称为“五事七计”,认为是他战略思想的核心纲领。
  ○ 孙子不仅告诫我们“不可不察”的态度,还教导我们“察”的方法。我看他那套方法,隐含了统计学和数字化的思考模式……
  ● 按照“五事七计”的评估体系,你就必须在战前,对敌国的国力和资源做彻底考察,并随时拿来和自己作详细比较。
  ○ 我们现在开展工作,是否也可参照执行?
  ● 不但可以,而且应该——但你也不能太教条了,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考察项目,可能是“三事六计”,也可能是“七事十计”。孙子在这里建立的,是一套行动原则,也就是说,在任何行动之前,必须制定完备周密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的精确估计……
  ○ 这个估计,也许就决定了今后的作战方针,决定了我方使用手段的范围和所用力量的大小,甚至可能影响到军事行动的最小环节。
  ● 不过,眼前的“五事七计”还只是孙子兵法的开局——自此以后,从战略到战法,从战术到战斗,从进攻到防御,层层深入,层层展开,每一篇展现一片奇景,真可谓波谲云诡、波澜壮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14 14:36: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14 14:54:4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该让我儿子学学兵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6:06:43 | 只看该作者
  —————————————————————————————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
  
  ● 讲完“五事七计”,孙子话锋一转:“如果认同我的计划,用于战争一定获胜,我便留在这儿;如果不认同我的计划,用于战争一定失败,我就向您告辞。”将:如果之意。
  ○ 突然插上这句话,什么意思?
  ● 就象你去应聘一个高级主管的位置,总不会把你的计划和盘托出吧?何况孙子讲的五事七计,属于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如果在这一点上与最高决策者达不成共识,后面的一切就免谈了。
  ○ 嗯,可以想像他讲话时的态度,既显示了充分自信,又非常策略。不知吴王阖闾看到这里,心情如何……
  ● 不单是地处一隅的吴王,我想,即便当时中原诸国,甚至在后世兵法家中,象孙子这种天才的构想,这种战略性的恢弘开局,也非常罕见。
  ○ 他这套战略,总有来历吧。
  ● 我想这与孙子出身齐国,恐怕有些关系——齐国位于今天山东的东北部,东临渤海,在当时的诸侯列国中,也算一个物产丰富、实力强盛的大国。而说到齐国,就要说到姜太公……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他吗?
  ● 正是。姜太公又名姜子牙,老年时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兴兵伐纣,统一了天下。周朝建国后,其后代被封在齐国。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姜太公“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初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 看来姜太公还是兵家的始祖,他有兵书流传后世吗?
  ● 后世有一些托名姜太公的兵书,大部分失传了。今天能见到的,就剩我们前面提到的《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虚拟了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谈兵论道的言论,虽属伪托之作,但看他们君臣间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多少也可领略旧时的阴谋奇计——但就兵学境界而言,比孙子是差远了。
  ○ 孙子出身于齐国,其兵法的渊源,受到了姜太公影响?
  ● 一国有一国风尚,一地有一地习俗。就山东一带来说,以中部的泰山为界,北部为齐国,齐国的国都临淄,也就是今天的淄博,曾是一个非常繁荣的都市。由泰山往南,就是鲁国,鲁国的都城就是曲阜,鲁国的始祖,便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
  ○ 就是那个制礼作乐的周公?
  ● 是的。周公的鲁国和姜太公的齐国,代表了两种风尚:南方鲁国民风纯朴,礼乐制度发达;北方齐国的民风急功近利,经济和军事比较发达,后世称“齐人好议兵”,就源于这个传统。到春秋时期,齐国出了个管仲……
  ○ 我知道,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的第一霸。
  ● 管仲在齐国改革军制和政治,他与齐桓公讨论攻伐之道时,曾说:“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
  ○ 这与孙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啊。
  ● 管仲死后大概一百多年,齐国的孙子来到吴国,向吴王阖闾呈上他的兵法,与此同时,鲁国的孔子则在家乡广收门徒,开始宣讲他的儒家学说。
  ○ 呵呵,山东那一带可真是神奇,有时间得去淄博和曲阜拜访拜访。
  ● 现在那里的状况却不知如何了。反正在当时,齐鲁两国的文化如双峰对峙,兴盛一时:齐国讲究智,鲁国讲究仁;齐国讲究利,鲁国讲究礼;齐国人老练世故,鲁国人忠厚质朴;齐国尚武,鲁国崇文……
  ○ 孔子重理想,孙子重行动;孔子目标遥远,孙子目标现实;孔子的理想缺乏计划性和执行力,孙子的行动,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 呵呵,差不多。不过我们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孙子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6:08:04 | 只看该作者
  —————————————————————————————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
  
  ○ 现在,“五事七计”的构想得到认可,各方面的优势也已确立,下一步怎么做?
  ● 计划可以在战前从容不迫地制定,但临到大军出征,乃至两军对峙,还是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 是否必须告诉前线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 孙子说:“通过计算,一切都处于有利地位,并且被采纳,便需要设法制造‘势’,用以辅助对外行动……”以:并且之意。听:听从。
  ○ 他说的“势”,具体指什么?
  ● 如果说“五事七计”属于内部计划制定,“势”就是对外战略的具体部署。
  ○ 就是说,对外的战略部署,必须配合“五事七计”进行,就如军事战略必须符合政治战略,具体战役必须符合整体战略……
  ● 所以孙子接着说:“所谓‘势’,就是根据有利的原则,制定应变的谋略。”权:权变。
  ○ 这个“权”字,值得玩味。
  ● 所谓“权”,原义是秤锤,引申为“称量”,古人云:“权,然后知轻重……”
  ○ 就象拿着秤杆称物,那秤锤必须随着物体的轻重,不断地调整。
  ● 对手强大,有针对强大的部署;对手弱小,有针对弱小的部署;对手戒备森严,有针对其森严的部署;对手防守松懈,有针对其松懈的部署……
  ○ 充分权衡利害得失,怎样有利,怎样部署。
  ● 对。前面讲的“五事七计”,有点类似统计学,属于不变的常法;这里讲“因利而制权”,告诫我们根据对手情况,灵活部署,以形成有利态势……
  ○ 嗯,你会“五事七计”,对手也会。战争是一门艺术,需要在“五事七计”的基础上展现创造性,光凭科学统计,打不赢战争。
  ● 所以孙子讲完常法,马上提出“因利而制权”的变法——以科学统计为基础,然后进入艺术的创造,逻辑非常紧凑严密。
  ○ 接下去,我们看他如何变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2:12 , Processed in 0.07951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