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以及對問題的反應,有多種層次。莊子秋水篇第一個有名的故事,說: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識字,即能閱讀,即能自我吸收知識,尚友古人。而識字是愈早愈好,最少在兩足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很強的識字能力了,早識字,早閱讀,是養成一生好學的重要關鍵。所以識字是教育的重要工程。
有些熱心教育人士,也明見當前體制中識字教育太笨拙,花太多時間,又到六歲以上才慢慢識字,嚴重耽誤了閱讀能力的養成期。所以編出識字的教材,專心做識字教育,成效也相當良好。
雖然對別的教育來說,識字真是了不起的大工作。但說實了,識字是人類的天性,很容易達到水準的。在讀經的教育中,識字只是讀經的附屬效能之一,在自然情況下,毫不費力的就完成了識字的教育,它是不必太在意的事。
(所以,只此識字一效能,就值得吾人大力推廣讀經了。)
依以上的論點,有關在本主題中討論到的注音會不會影響識字的問題,在別的教育中,很好的議題,值得討論。但我想,其他的人去關心識字問題即可,讀經人是不必如此關心的。
(讀經太厲害了,遇弱則弱,遇強則強。到最後,強弱一起通吃通能。)
如果孩子已開始讀經了,則請勿在識字上太過用心煩惱。如把識字的時間拉長看,不在於一個字兩個字,一個月兩個月看。則雖然一時習慣於看注音讀經,其實,再過一陣子,幾個月,會背一萬字以上了,他也會漸漸擺脫注音,而識字了,或者那時要教識子,也容易了。尤其對於一個還小(沒滿六歲或沒滿四歲)的孩子,不要急的。
最重要的是,多讀多背。識字不識字是不重要的。它將來是一定能了,是很簡單的,自然中就會了。費心煩惱他會不會識字,倒不如費心煩惱他背了多少經文。
該急的要急,不該急的不要急呀!
又,有繁簡字的問題,亦是如此看。在一般的文化立場,我是極力贊成繁體的。但,在讀經的立場,經典意義是重要的,文字又是次要的了。如用簡體字而深入經藏,亦比用繁體字而破壞文化好。所以讀經,能將幾部經典背下來,解進去,是首要的。尤其在大陸文化政策還沒清明開朗以前,我不敢冒然鼓勵出繁體版。還好,現在民間流通,政府已經不當罪犯處置了。此即是可歌可泣之「德政」矣。
等文化政策開放了,我們自然會有選擇鼓勵的。若冒然行事,恐有全盤皆滅之虞,因為歷史教訓,令人太可怕了。
我不贊成簡體的理由,除了一般人所說的外,還有有兩條是最深的:簡體字太醜了,又像外國文字,我受不了。我愛美,我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