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69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艺贴】经典何时、怎样背诵更有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9 23:1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提出的“似懂非懂”基础上的记忆以及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转化的知识,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我一系列的博文中,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有些东西,比如古代经典,我是很支持在适当时候加以背诵的,甚至我也在想办法,让这个背诵过程更加高效。除了经典之外还有英语的学习,背诵也是一种被证明相对高效的办法,我同样也在想办法找到更加适合背诵的材料,以及更加高效的方法。

但是,请注意。就像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道理一样,如果在错误的时间从事这种背诵活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是有害的。

我看到一些朋友甚至在孩子两岁时就让他背诵三字经,这种做法,显然值得商榷。

一些支持幼儿大量背诵的观点认为,这种背诵会提升孩子的记忆力。这个观点我已经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进行了阐明。下面我谈另一个常见的说法,就是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背下来之后,会潜移默化影响行为,而且以后会有一生的机会慢慢理解诸如此类。

提出这种观点的人一般从现代找不出例子,只能从古人说起。说古人都是这么启蒙的,这么学习的。这个说法,显然是想利用我们的认识盲区蒙混过关,是想当然的说法。想当然,是非常恶劣的思维习惯,百多年来,我们吃这种亏还少吗?

我们用简单的批判性思考的模型分析一下这件事情。

第一个问题。从时间的角度,我们要思考,古代的孩子们是从什么时间开始读经典的?是两岁,还是五岁,还是十岁?我看到的材料是,古代的教育十分落后,不能像今天的孩子们三岁进幼儿园,六岁进小学,很多孩子是在十岁左右进私塾的(具体比例不详,还望有关人士考据后赐教),私塾也就相当于我们的小学。这个年纪的孩子,语言能力已经很好,大脑的发育已经比较成熟,无论是有意注意的能力,遵章守纪的能力,都比幼儿阶段有质的飞跃。所以才会有先生手拿戒尺,不好好背书就打的场景。很难想象,这种情景如果是针对三到六岁的幼儿,是一种怎样可怕的虐待。


第二个问题。从背诵材料的角度。我们要思考,古人对背诵材料是完全不懂的吗?不要忘记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古人用的是古白话,而古人的开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都是用古白话书写的。这本质上就像我们现在孩子们朗诵的儿歌。即便是四书五经这种纯文言文,也与古白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要忘记,古代孩子此时的语言能力已经非常发达,对于古代的孩子来说,读开蒙教材是能理解大部分的,而对于四书五经,可能是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而非完全不懂。

这种似懂非懂实际上对于记忆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学生来说,对于词单的记忆效率要远比记忆数字的效率要高。词单就是一个个的词,是有一定意义的,记忆者可以根据意义进行一定的编码,而数字往往无意义可循,因此记忆效率很低。

实际上,我们即使不了解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知识也不妨碍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你记忆那些能够理解一点的东西比记那些一点儿不能理解的东西效率要高得多。

此外,就记忆而言,有时候似懂非懂与完全理解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因为我们可以在似懂非懂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编码(如联想或望文生义,联想或望文生义也许无法准确理解经典的原义,但是对于记忆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先让孩子这么囫囵吞枣的背下来,以后再精讲细解不失为一种策略)。

正因为古代的孩子对于记忆材料是似懂非懂的记忆,加上自己似懂非懂,囫囵吞枣,甚至望文生义的理解(都可视作语义编码的过程),他们才可能将这种记忆有效转化为长期记忆。而只有有效转化为长期记忆之后,才谈得上慢慢理解的问题。

更何况,孩子们走出私塾之后往往会进行秀才阶段的学习,进一步为科举考试做准备,这时老师会深入讲解四书五经的内容。这种讲解,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通过写作中的引经据典,辩论中的旁征博引,经典就慢慢变成这些学子血液中的东西了。

我们看到,古人的学习也是建立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的,古人上个学不容易,没有时间去搞乱七八糟无用的东西。

纯粹的机械记忆是很难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对成人如此,对幼儿来说问题更加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记不住三岁前的事情,七岁前的事情。

因为幼儿习惯于机械记忆,缺乏意义编码的能力。意义编码,就像把沙子聚合成水泥的水,
就像把船固定下来的锚,就像促成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用这种东西,把虚浮的,漂在表面的,
根基不稳的东西固化下来,成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甚至伴随我们终生。

而那种没有经过编码的信息,就可能一盘散沙一样,在大脑的一次次升级过程中被格式化,
了无痕迹。UCLA大学Paul Thompson教授的研究证明了这一过程。


人脑中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出生时已经基本生成了,而脑的体积在儿童出生后不断增大,大约在6岁以前增加明显,增大约四倍,20岁左右最大,然后会逐渐减小。出生以后脑的发育成熟过程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成,这种发育过程包括了神经元突触的大量生成和剪除、髓鞘化和功能区重构。

人在出生后突触会大量生成,然后重组、连接和剪切。不同区域进程不一样。大体上,突触迅速增加的时期对应于该项功能出现的时期,而突触密度最大的时期对应于对该项功能可塑性最好的时期。突出的总量在18个月到2岁时最多(也有的文献说在5,6岁时),这以后许多皮层的突触密度开始降低,突触大量剪除的时期对应于该区域脑功能较稳定,接近成年人可塑性的时期。前额皮层出现第二波女孩在11岁,男孩在12岁。这个时期大约是青春期的早期,因而青春期的早期是脑逻辑思维发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个时期,大量早期形成的突触没有被组织到功能回路中去的那些将会被剪除,那些不经常使用到的皮层功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消失,其中包括儿时的记忆。儿童在5 到6岁时就会形成许多早期的记忆,但它们会在成年的早期失去。一般在10岁以后,我们在记忆中才形成可以回忆得起的,相互关联的事件。人在出生以后,大脑逐渐从功能分区不明显的弥散性分布到形成模式化,同时大脑的可塑性降低。(摘自韦钰博客)

读经,或者说背诵经典,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

通过我上面的分析,我想大家应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孩子读经的时候应该满足如下条件:


  • 孩子的语言能力比较成熟,
  • 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意义编码记忆的能力
  • 对于需要背诵的材料,孩子至少要似懂非懂(这是进行意义编码的基础)

当然,背诵材料难易不同,有的材料简单,口语化,可适当提前,而较难的材料,要适当放后。

此外,有的孩子认知能力强,语言智商高,那么,可能孩子在较小的时候就能满足上述条件。

不过要提醒的是,不要盲目攀比。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国外教育家很喜欢用pace(步调、节奏)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很传神,就像我们跳高,跳远的时候,只有找到了最适合的pace,才能跳得最高,最远。

我参加了博客比赛,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到我的博客投我一票。
比赛截止日期为9月13日,这期间我会连续发表大约50篇文章。
希望每天都能得到您的投票与关注(每电脑IP每天可投票一次)。


                               或者直接点击下面图标进行投票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huaxu + 2 + 2 系统规定一天只能投一次,改天再来投这篇.
细数阳光 + 2 + 2 先投票……再拜读
hq1966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9-8-10 00:41:2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帮你投票了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非常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8-10 09:02: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图标很好用,能少开一个页面省2秒。
感谢老易为大家节省的分分秒秒。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非常感谢,这招还是从老目那里学来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8-10 09:50:47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好用,今日已投,继续关注新文章!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非常感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8-10 09:55:4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都是老师逼着背点,现在也忘差不多了~~~
而今,偶尔还会买几本,翻看翻看,受益颇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8-10 13:36:49 | 只看该作者
hehe,这里上去投票方便多了,天天拜读您的大作。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谢谢了,看到你好几回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8-10 14:12:02 | 只看该作者
我是通过这个贴给咱论坛的精英分子投票的,对经典背诵什么的研究,其实没多大兴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谢谢了。也能从你那里学到不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8-10 21:34:28 | 只看该作者
言之有理,呵呵,已经给您投了一票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8-10 21:4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老易 的帖子

我已投票!!!希望发表更多的帖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非常感谢,我会继续努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8-10 22:12:02 | 只看该作者
已投票

补充一些,其实古人的开蒙一般是定在6岁,从周朝的文献里,就有记载了,和现在进小学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条件好的人家,也有3岁开蒙的,有案例可考。
又,关于如何转化为长期记忆,其实,三字经里已经说过了,就是“详训诂,明句逗”
囫囵背只是古人读经方法中的第一步,没有后面的跟上,我认为也是无法转化为长期记忆的。
所以类似象王财贵“不求甚解”的读经宣传,是很误导的。

千字文,唐智永和尚写了800本,流传下的名家抄本无数,可见古人诵读之后,描红、习字、都是使之转化为长期记忆的方案。

千字文是皇家课本,尤其厉害,层层押韵,字无重复,辞藻华丽,我觉得比三字经难,
但暑假带孩子读的结果是
千字文对孩子而言远远比字数接近的三字经容易背,
用时只有三字经的一半多些。
三字经是有重复句子的,但对孩子来说反更容易搞混。

可见,孩子对美好的辞藻韵律,具备天生的吸收能力。
千字文当时作为皇家课本,是集王羲之的字而成。
皇儿以此作为教课书,韵美字佳,效率估计更能高出很多。

因此,在无法进行“意义编码”形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古人更懂得通过“音律编码”使之固定在记忆中。
相比而言宋以后的《三字经》,清代的《弟子规》都因为辞无藻彩,字有重复,而使得背诵效果差了很多。

所以,历代流传的书法作品,我就没有看到过写《三字经》的。

[ 本帖最后由 linanmeng 于 2009-8-10 22:24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老易 + 10 + 10 感谢投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6:21 , Processed in 0.17922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