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老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卖艺贴】经典何时、怎样背诵更有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2:3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linanmeng 的帖子

我觉得开蒙跟读经还是有点区别。

开蒙主要是三字经这类,读四书五经一般是要进私塾的,

请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8-10 22:34: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inanmeng 于 2009-8-10 22:12 发表
因此,在无法进行“意义编码”形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古人更懂得通过“音律编码”使之固定在记忆中。


你说的这个音律编码具体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
有没有研究上的一些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8-10 22:49: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8-10 22:30 发表
我觉得开蒙跟读经还是有点区别。

开蒙主要是三字经这类,读四书五经一般是要进私塾的,

请指正。


谢兄加分。
古人私塾一般就是三字经开始教的吧?
反正进私塾6岁就是可以进的。
开蒙和读经,对私塾而言,教育方法一样的,朗读,背诵、精读,乃至描红抄写。。。。

对于今人而言,可能有些区别,我倒也搞不清楚了。

另外,关于记忆编码,我觉得很有趣,“韵律编码”和“意义编码”,
对大脑而言,可能所用的区域是不一样的。

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记忆曲线的,可以看到,韵律对于形成长期记忆的帮助

4.gif (1.83 KB, 下载次数: 0)

4.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8-10 22:50:08 | 只看该作者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

由此,我的引申是,美好的韵律,加美好的形状,对于记忆的帮助会非常强大。

设若是“王羲之”的字写的“千字文”,和常人写的“千字文”,我认为在指读时,作用可能也不一样。
可惜老王的千字文,现在找不到了。

可以拿智永和尚写的将就将就。

[ 本帖最后由 linanmeng 于 2009-8-10 22: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04:35 | 只看该作者

回linanmeng

你说的这些很有价值,谢谢。

关于韵律编码,我觉得编码应该是意义的专利,
韵律实际上利用的是右脑,我们记住旋律是靠右脑。
但是,就像我前面几篇文章提到的,这种右脑记忆往往只有表演价值,
就是即使背下来,很难提取。因为它并没有内化为我们语言的一部分,如何应用呢?
就像那种照相记忆,是把一页文字扫描进自己的大脑,理解的时候却无能为力。

所以我要提醒的是,不要迷恋于孩子右脑记忆的能力,
而是要把左脑与右脑协同起来。这样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8-11 08:06:52 | 只看该作者

另外:

对于韵律的记忆效率高,这是没有争议的。
问题是单纯的记韵律是不够的,还要与意义结合起来。
因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哼旋律,而是要用,要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9-8-11 08:37: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8-9 23:17 发表
  • 孩子的语言能力比较成熟,
  • 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意义编码记忆的能力
  • 对于需要背诵的材料,孩子至少要似懂非懂(这是进行意义编码的基础)


我不知道这个程度如何确定,大概每个家长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吧,我一直觉得应该是小孩读小学以后,对文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再开始。
呵呵,继续投票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9-8-11 09:41:52 | 只看该作者
从网上调查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经典诵读考级,对于1,2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正能理解含义的有多少?老师也不做要求,只要求数量!
投票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9-8-11 11:26:03 | 只看该作者
同意,适当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9-8-11 15:49: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老易 于 2009-8-11 08:06 发表
对于韵律的记忆效率高,这是没有争议的。
问题是单纯的记韵律是不够的,还要与意义结合起来。
因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哼旋律,而是要用,要理解。


同意兄的观点,其实古人的读经步骤还是很科学的,与语义的结合非常完美
并不纯是韵律的。
“三百千”大量集中识字之后学“对韵”,我以为就很科学,
对韵相当于现在的拼音课,但同时把语意结合起来了,
类似:少对多,明对暗 ,或者是:天对地,落日对流霞。。。。。
大量的词汇通过相反、相对的搭配,以及音韵的搭配,进行了语义的结合和巩固。
把”明对暗”放在一起,不用多解释,一般都能理解了。
小孩一旦学会对对子,就表明他同时掌握了汉字的“音”和“意”。
相比之下,现在的拼音课,和古人的声律启蒙比起来,就粗糙多了。













[ 本帖最后由 老易 于 2009-8-11 16: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06:21 , Processed in 0.079966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