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霏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期来了,读读佛经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9-7-6 11:55:42 | 只看该作者
我推荐读《金刚经》,《普贤行愿品》,《佛说阿弥陀经》,其实不用读太多,主要是读经典的几本,每天都读,一定会有收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9-7-12 22:38:18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想法不太成熟,只是一种感觉,也冒然说说吧。
首先,“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很大很难的问题。稍具体点说或者是像霏霏说的那样:
我要她学会感恩,感恩身边的一切人事物,要她知道人怎样才能获取快乐

那么这个“贪心”的目标,跟小孩是否出国接受教育,以及是否要很早出国接受教育,个人认为是两个问题,不太相干。如果是希望孩子学习能力很强,有做事业的心思而不是只做一份工作,那么也要看孩子早年的天赋和爱好吧,很难一概而论。即使完全没有在外国学习的经历,日后去外国工作交流的也非常多。而孩子是否懂得让自己快乐,跟在中国受教育还是在外国受教育真的不太相干——也许西方的精英更多,他们的理性思维更强大,但是当他们的哲学开始没落,宗教也渐渐失去影响力的时候,确实难以让我联想到“做会快乐的人”与哪个国度的教育有何相关性。
第二,如果家长还希望孩子能给中国做一些事情,依然抱有“中国身份”的一点点“分别心”,个人觉得还是让小孩最主要的成长期放在中国。等到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再出国也不迟。之所以这样建议,只是直觉:一个人的学问可以客观,但成长期间积累的感情始终是受到成长环境的直接影响。再说当小孩对中国的认识还很少的时候,早早去了西方那些偏见和思维差异都很大的国家,很难想象父母要费多少心力才能让孩子很好的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
不知是否算是我个人的偏见,认识很多人都仅仅是高中出国而已,就对中国形成了很多片面和西方观点造成的偏见,也不愿回去适应国内的生活。其次他们对于中国的动态变化,对于历史进程的复杂性的了解比较僵化和停滞。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李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谓不大,可是拍《色戒》,女主角不像上海女人,爱国学生也不像爱国学生,只能说他所成长的地点毕竟远离了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理解是有不少隔阂的,不是他不想进去,而是进去后总有偏差。

读经的孩子也许会不一样,但这些例子也可以作为父母思考教育时的参考吧。

表达兴许很多不恰当、谬误的地方,也是凭感觉乱说一通,大家包容了。

[ 本帖最后由 newagua1 于 2009-7-12 23: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9-7-13 12:52:03 | 只看该作者
子君神龙见首不见尾哈,不过俺们心有灵犀乎?每次一想起你,过没几天,你就出现。O(∩_∩)O~

说到出国,我想你担心的不无道理,孩子太早留学,孩子的民族感情不易培养。

不过,是不是成长阶段留在中国就能培养对国情的了解,这又未必。现在的中国,转转论坛、看看媒体,或者周边的人群言论,太多对着大洋彼岸的“平等”欣然向往。这种控制不住的向往,连乡村的老太太都表露出欣羡。孩子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长大,更多的是一种神往西方,期待智力成功和生活享乐。而不是冷静了解时代、体谅国情和怀抱振兴国家和造福人类的理想。

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正如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谈到:正是这种想象的平等使得现代人永远忙碌而心神不宁,也正是这种想象的平等掀起了革命的巨浪并使现代社会“不断革命”,这种想象的平等试图征服一切领域,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学术,从家庭到性别……

现实给了这段话很好的注解:事实上的天赋不平等往往让能力强者占有更多财富和权力,而“平等的激情”总试图摆平这些凸起,于是人人竭尽全力追求现实目标,剩下的时间要赶紧享乐自己的胜利果实。已经越来越没有时间和精力再眷顾信仰和哲学、艺术了。想象的平等为了扳平地位,使人们蔑视权威,或对超自然表现出极端厌恶,对传统有着本能的反感。

现代人,竭泽而渔,能走多远?事实的平等与想象的平等到底有多大距离?

啰嗦这些,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地域对孩子的影响有限,而意识形态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却影响甚深。我们的孩子在力求实现现实目标时,是可以先退后一步的。多吸取前人的智慧,至少可以避免后劲不足。家长很好的把控这点,孩子何时出国留学,年龄大小就不是最关键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9-7-13 22:52:28 | 只看该作者
果行老师,俺真惭愧啊,最近半年都忙于学业,有时上来儿教论坛看看,却也无心力参加讨论,只好遁去。

说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确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无法摆脱。不过读经的孩子们有了心胸宽广的父母的引导,日后道德学问都远超我辈,应该不会受限于那些世俗短见,也不会眼界狭小到只盯着享乐、成功。

西方人在科学和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相信着理性才是文明进步的唯一可能。而哲学自从康德之后,又不再像以往的哲学那样对科学有着指导的意义,不再是科学之母,于是哲学的地位不免下降。而信仰跟现代科学之间始终有一股张力,东方宗教因为其实践的可操作性,反而较受欢迎。不过不管如何,西方人在很多方面依然走在中国人的前面,如体制对社会公正的监督和维护,教育的普及,科研的水平,这些都是事实;至于说西方正在衰退,我想衰退中总会孕育着新的力量,我也并不了解西方的思想界如何,不妄谈。

大学的哲学教授说这几代中国人缺乏信仰,唯有期待下一代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传统资源丰富得很,只要生活稳定了,出来几个大宗教家大思想家大学者,也无所谓信仰的问题了。问题还是在“人”这个目的,在于真诚的生命,在于深刻的反思吧。
平等是个永恒的问题,现在家长们忧愁孩子是否该送去国外教育,也是希望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跟大多数人追求的平等的动力并无差别。
感冒头晕中越扯越远,已经不知自己在讲什么了 老妈催睡觉,明日回美国了88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2 + 2 期待再会。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9-7-14 12:56: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9-7-14 14:41:58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推荐一些地方网站什么的,看比较全版本的佛经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9-7-14 15:33:57 | 只看该作者
http://sutra.goodweb.cn/大藏经在线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11-5-7 18:39:22 | 只看该作者
引自果行的话:
霏霏的心有不甘我太理解了,我几次想重新让孩子纳入大体系,就是因为这不甘。我带着孩子到处拜师,就是忧虑自己智慧不够、学识不够,修养太差,怕耽误孩子。世上没有完美的教育,只有我们看清在家读经利弊、看清学校教育利弊,再根据各自条件,理性抉择。我们选择一条路,也意味着选择这条路的弊端,看清楚是为了以后制造条件改善。这不是一荣俱荣、一毁俱毁般简单思维。

真是一个经典话题,其实不管是否是读经的孩子,都有个学业选择的问题,只是作为父母,如果亲近了经典,自己读出了兴趣,不让孩子读怕是不能的。我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裁》不由心生喜悦,好似是一位博学又温文的老师在对我谆谆教诲,时时提点,但是,也深为自己近而立之年才懂得亲近这经典感到懊悔。退一万步说,孩子真在求学路上没有遇到名师,那至少作为父母,给他种植下一片光明向上的好学之心,求道之心,父母伴着他一起求师,现实生活中一时遍寻不到,无妨,至少书中还有。等到了能以友辅仁的年纪,志趣相投的人自会聚在一处。

我的打算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先上着学,父母能提高修为,提升自己的能力,自会遇到名师,际遇也会跟随变化,不怕孩子找不到好老师,至于上学,我也困惑于浪费时间和牺牲孩子的睡眠及兴趣一说,但是又能怎么办呢,真要有合适的地方我真愿把孩子送去,至少小学前不要浪费他的时间,扎扎实实的学点东西。至于孩子以后,大体制进不去,还有国际学校,还不至于就失了学。

希望能多多看到果行霏霏等前辈的经典讨论,确实发人思考,这些都是真正爱孩子要为孩子负责的家长关系的问题,孩子不是小白鼠,不能不慎之又慎。。。果行和霏霏能不能多介绍些自己的体悟?在体制中的权宜迂回政策,这些经验也都是宝贵的

[ 本帖最后由 鲁素 于 2011-5-7 18: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8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35 , Processed in 0.096347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