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tiantian0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田田和《论语》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0-2-26 19:35:11 | 只看该作者
点,我的问题是下不了决心让她读全本。本来开始让她读卦,是为了有个全体的梗概,然后马上让她精读全本的。但是现在,我的感觉是,应该精读的是卦辞和爻辞。你让孩子读的是全本还是只有卦辞和爻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发表于 2010-2-26 19:59:48 | 只看该作者
读的是绍南出版的易经。目录:周易本义卦歌(三种) 周易本义图书(七种),周易上经和下经总共64卦,系辞上传下传(孔子蓍),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应该这整本书都读的。不能少吧。少的话,也是按顺序读能读到哪里算哪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发表于 2010-2-26 20:07:06 | 只看该作者
周易本义卦歌(三种) 周易本义图书(七种)
以上的内容没有多少啊。共4页8面。好背,我孩子背的乾三連,坤六斷,XXX 背的可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21:54:17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王教授关于读全本和读经传的回帖,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一,說〔易经和其他经典不同〕,其實,細細說來,每部經典都有其特色,只是易經有些特色是較為明顯罷了。不過,在兒童讀經的立場上看,任何經典都可以一視同仁,以不變應萬變。連英文德文都可以用讀中文經典的方法讀了,何況易經是中國書?不知田田媽何以在此要有疑惑?

二,以我看帖猜測,之所以有疑惑,主要乃是出自於對讀經理念的不明白,讓孩子讀經,而想要孩子有所理解。帖文說:易經〔是一个非常需要钻研的经典〕,又說〔64个卦象要记熟,每一爻要在诵读中体悟。不同的变化,转化,都有的玩味。〕又說:〔如果卦不熟,就开始解经的话,就感觉很夹杂的感觉。〕須知任何經典都須要鑽研,不只易經,但所謂鑽研體悟玩味等工夫,是已經沒什麼前途的大人做學問的方法,不是孩子讀經的方法。孩子讀經只須熟記,是不必管什麼鑽研體悟玩味的。一去體悟玩味,便耽誤了。因為大人以理解體悟為有所得,有所用,所以常不自覺地也教孩子去理解體悟,教得煞有介事,孩子也好像開了一點聰明,以為可喜。其實,他的強記的能力與默默醞釀的可能性正被這種教育方法耗散了。將來一生對於易經,或許不能精熟,又很容易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如果易經必須在思考中起用,則對於〔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之教,將遠隔千山,難有〔不急而速,不行而至,知幾其神,通乎晝夜〕之德,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得不償失,莫此為甚也。

三,因為易經成書的歷程和全書內容的編排之特殊,也令人產生某些不必要的疑惑。帖文說:教孩子〔诵读《易经》,是只有64卦的卦辞和爻辞的版本。〕這是相當奇怪的版本選用方式。本來現行的整部易經,是由兩部份組成。第一部份是經,大概是孔子以前的原文,第二部份是傳,大概是孔門對易學的解釋,所謂古經今傳。所有其他經典,如果有經有傳,都是經重於傳,唯獨易經是傳重於經,易經一書,可以說是因為有了孔門的傳,才得有經的地位的。所以歷來讀易的人,都是經傳合參,甚至以傳解經。而經的部份,只有六十四個卦象,六十四條卦辭和三百八十六條爻辭(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計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乾坤兩用爻),傳的部份,除了文言、繫辭、說卦、雜卦、序卦等概論外,很形式化的內容,是對各個卦象、卦辭、爻辭一一作解,而有所謂大象、彖傳、小象。易經最初的版本,經是經,傳是傳,竹簡是分別為卷的。但讀易的人,要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經和傳,對應參照,要翻來覆去,頗覺困擾。所以後人,至少到了王弼編注易經時,就把六十四條大象、彖傳、和三百八十六條小象一一裁下,附在各自的經文之下,以便利讀者對照。到了北宋朱熹他老人家重注易經,號稱〔周易本義〕,為了表示他反對王弼,所以版本也要還易經之舊,又把經傳分開了。不過,朱熹的分列本,並沒有流傳,後人刻朱熹的書,又把經傳揉和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通行本。可見經傳分列是既不通情又不達理的。

四,帖文說:孩子讀古經的六十四卦,〔越读越有味道,〕其實,以我的觀點,之所以愈讀愈有味道,並不是因為經或傳的關係,而是因為孩子讀熟了。我看天下讀易經的孩子,雖然經傳不分,如果讀熟了,依然愈讀愈有味道。帖文又說:〔不希望立刻读包括“天行建,君子自强不息”这些在内的解经的部分,而希望她可以把卦本身弄得非常熟,这样再开始读解释的部分。〕何者是古經的部份,何者是解經的部份,這是有了理解力,有了分別心,要表現學問的家長和老師知道的,孩子是不知道的,也不必知道,因為易經不是孩子能用的書,既然不用,何必知道這些?但大家都同意,只要把整部經傳都背下來,這個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這些簡單的分別。孩子能提前幾年知道這些〔常識〕,真是何足道哉!

五,總之,田田媽想太多了,這種問題是無關緊要的。有關讀經的方式,是沒一定的,只要背得多,背得熟就好。如果認為先背了經文再背傳文,和經傳合背,背誦的效果一樣,那怎麼讀都無所謂。如果經傳分別來背能更有效把經傳都背起來,則請依你這樣,先經後傳,先分後合。但如果這樣做,只是增加記誦的困難,或因為在卦爻上玩花樣,不免耽誤了背經的進度,則所謂買匵還珠因小失大矣,不可不慎!

六,若有人以為先讓孩子玩卦爻,有花樣,可以維持孩子對讀易經的興趣,那也是一種方便法門,未嘗不可。不過,以我所見,純讀經,只是讀,沒花樣,老實讀,硬是讀下來,方是上上法門也。

七,以上是因為有所問,故隨己意作答,儘供參考而已。最重要的是:只要讀經就好,怎樣都好。千萬不要在這些不關緊要的問題上又起爭端也。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我很赞同。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发表于 2010-3-1 03:49:50 | 只看该作者
实话说,王教授这段话对我没有帮助(讨打,准备顶锅盖逃走……)

田妈,你说起过,平时教育田田时,与人谈论时,也时常引用四书里的句子,这才是我理想中的境界。这种方式,已经和王教授说的相抵触了。如果真要按王教授说的去落实,难道不会和你平时的作为矛盾吗?

再说,田田6岁了,怎么可能读而不思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tiantian03 + 5 + 5 我那是佛教所谓的知识障,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09:04:52 | 只看该作者
我发现这个语言真的是有局限的,况且再加上思想。把在另外一个楼的我的“惑”也再贴过来一次,便于大家明白我的“惑”到底在何处。

可能还是我没有说清楚。《易经》中包括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 卦象,就是六爻,然后是卦名,然后是卦辞,然后是爻辞。这是卦本身。然后就是后人的解释,相传是周公也好,孔子也好,总之是解释。包括彖、象,乾坤二卦还有文言。所有这些都是解释和引申。田田目前读的就是前面的卦辞和爻辞,干净精练。

开始我本来希望只是把卦辞爻辞大致过一次,然后就带着彖、象、文言一起精读了。不过读了两个多月后,我和田田其实都很喜欢卦辞和彖辞本身了。这部分越读越有味道,我的意思恰恰是不希望立刻读包括“天行建,君子自强不息”这些在内的解经的部分,而希望她可以把卦本身弄得非常熟,这样再开始读解释的部分。但是不知道是否这样合适?

这是我的疑惑。对于读易经这件事本身并无疑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 09:39:32 | 只看该作者

To paisely

王教授耐心地解惑真是很慈悲,所说的意思我完全明白。细细想想,之所以在孩子的读经过程中产生种种想法,其实和我自己的信仰有关。在我个人的心中,经典的排序可能和目前主流略有不同的,自然有时候对于主次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再细细想想(可见是想得太多了,呵呵),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还是清楚地映射出家长心中的一些理念,些微理念的混乱或者都看得很清楚不过。

   首先,受到佛教极深的影响,是毋需讳言的,因此“一念不生般若生”这种理念,在我接受起来就一点也不困难。众生平等,因此圣人之心和你我之心并无分别,因此无需特特要去解释的。比方读《四书》,就读《四书》好了,并不先连朱熹先生的集注也一并背诵下来(我的浅见)。我自然对于把这个理念引申到《易经》有些不大肯定,但是既然是先有卦象,才有注释,无论怎样注释总是在此后的。那既然这些圣人可以由此获得如此的体悟,或者我们也先讲卦读熟了,也有类似的体悟也未可知,那时候再来连注读也好。

     另外,在读《易经》的过程中,自然开始对于那些卦辞和爻辞简直不知所云,但是读得多了,真是有“言简意丰”的感觉。好比《老子》五千字,意味无穷,这是读“注”没有的感受。所以,我就想田田再多读几个月吧。就是这么来的。所谓钻研,是每一个卦象的确需要记忆。至少应该说到哪一卦,脑子里立刻有那卦的picture(仍然是我的浅见啊)。

     不过,我自己本身有“想得太多太过要完美”的弱点,这是一直存在的,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时受到这方面的牵连。王教授这个回复可以说让我再次看到这一点可能对田田的影响。因此王先生的回复很是中肯,也正好解决了目前的一个问题。这可说是一种机缘。我的机缘,也是田田的机缘。

     这样,我们就按照先前的计划,从4月开始正式读全本了。3个月只读卦辞和爻辞,同时对于卦序卦象都了然于胸了,然后开始连传一起读,应该是不错的吧。

    在这里要谢谢paisely的提问,也谢谢所有对易经诵读发表意见的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10-3-1 20:02:49 | 只看该作者

轉帖:王教授回復paisley---------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0/3/1 03:49 发表

实话说,王教授这段话对我没有帮助(讨打,准备顶锅盖逃走……)

...



和 paisley 在網路輾轉中會面,甚為榮幸!

看到 paisley 有這樣的心理,可以想見王教授,或者支持王教授讀經理念的人,在別的地方是多麼討人厭了。
其實,江湖好漢常常是不打不相識,討打和打人,未必是壞事也。
而且,這樣先聲明一下,就沒有人敢打了,paisley 此招高明!

不過,paisley 之恐懼,可能是有些誤會了。據我所知,王教授及支持王教授讀經理念的人都常相勸要以溫厚之心,行文化之事。如果在教育觀念上與人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意見,大體也是出於好意。不過,所有對王教授讀經理念有深入了解的人,其意見往往都很相似,所以如果這些人來發表意見,就難免令人有一言堂的感覺。又,如果有兩三個人乃至五六個人,一起都對同一件事發言,又令人有刻意團結起來圍剿對方的感覺。

我曾經思考這一問題,但沒有解決的辦法。因為:要說這樣對,別人已引起反感;要說這樣不對,每個人總可以表達自己的所知所見,他們照所知所見如實的表達,為何一定不可以相同呢?所以,到最後,我只好請支持王教授理念的人自己默默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就好,而少在外面發言或甚至都不要發言。不過,這又違背了在此時代立志要推廣讀經的本意了。

詩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時我又想:如果一個人是誠懇的,那發言而被誤會又有何關係?所以到頭來,還是應該以開放的態度來處理,西諺所謂誠實是第一策略。
重點是,paisley 云我的發言對他沒有幫助,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也曾經表明這回帖是因為田田媽有所問,所以隨意作答,以供參考,對田田媽都不一定有幫助,何況對其他人?所以,paisley 不會因此討打,至少我不會因此打人,請不必緊張戴鍋蓋也。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0/3/1 03:49 发表
田妈,你说起过,平时教育田田时,与人谈论时,也时常引用四书里的句子,这才是我理想中的境界。这种方式,已经和王教授说的相抵触了。

...




我沒能細看田田媽平時教育田田的方法,但相信是很了不起而可供許多人參考學習的。
不過,paisley 說田田媽平時教育田田或與人談論時,常引用四書裡的句子,是和王教授說的相抵觸。
如果這樣就和王教授所說相抵觸,那王教授實在太可怕了。

我認為 paisley 是大有誤會的。所以,在這裡很想恭請 paisley 有時間的話,了解一下王教授的理論(這樣說可能要討打:你是什麼東西?要我了解?)

王教授的意思是教兒童讀經〔不必講解〕,而不是〔不可以講解〕。家長老師是活的,孩子是活的,在生活過程中,當然會隨機有所引用,有所教導,有何不可?但是,如果處心積慮或開個課程來講解,那就違反了兒童學習的本性了。刻意講解,不是沒有功效,只是費力多而收功少,得不償失而已。一般人常常因為講解而看到孩子頗有長進,而感到欣慰。我倒認為這些長進,抵不上所耗的時間和所費的精神的價值,尤其耽誤了大量讀經的大好時機,是永遠的損失。需知,要理解,一輩子可以做,要背誦,只有趁早。而且背愈多愈長大,理解的可能性和深廣性愈大。急於一時看到孩子的成熟,本是功利心作祟,那孩子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此古人所以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說,了了者,了了分明也,即理解思考也,又佛教以識智辯聰為障道之門,不可不慎也。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10/3/1 03:49 发表
再说,田田6岁了,怎么可能读而不思呢?...

...




讀而思,此思字是有相當廣的意義的。要說能思,可以說,人一生下來,甚至還沒出生就能思。要說不能思,不要說六歲的孩子不能思,皮亞傑認為十二歲才進入抽象的運思期,孔子十五歲而志於學,而法律以十八歲為成人。都是看思的能力之成熟而訂此標準也。而所謂思,就要看思什麼,怎麼思。

只要我們沒有把孩子鎖在闇室裡,他是活的,自能思,自能解,而思是思他自己所能的思,解是解他當時所能的解。而兒童的思解是很具體的,也就是很生活化的,既然具體而生活化,在具體的生活中就可以很容易學到。所以,兒童時期的教育,重點不在思與解,而別有所重。

當然,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教育實踐最深的根據,在於對於人性,至少對於人生的全幅意義和全程發展的見識,此種見識,或許可以方便稱之為智慧。因為它不屬於科學的範圍,乃涉入到形而上學的領域,所以沒有清晰而明確的答案,各學者或個人可有各自的體會,於是可有不同的教育內容與方法的主張。故只能各自表述自己的見解,除非上帝,是沒有人可以有權利自我宣佈獨佔上風的。

總之,在此有所說,皆只一己之見,一愚之得,供人參考而已。在此而起爭論,是很無聊的。
最後,還是咱老夫子那句老話:汝安,則為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10 + 10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10-3-1 20:15: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谦 于 2010/3/1 20:02 发表

在此而起爭論,是很無聊的...


还是王教授最厉害,洋洋洒洒纵论千言,最后十一字才是“般若无诤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发表于 2010-3-1 21:42:4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鸟儿先生的转贴。白天在单位不知为何转不上来。现在一看,有比我快的。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4:57 , Processed in 0.082791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