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imple_9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人读了两千年的经,为什么还落后呢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09-5-5 22:33:14 | 只看该作者
l楼上这位又开始念无厘头式的“德道咒”了  ,那我也把意见重复一次,至少我没跑题,呵呵。
                 我爷爷50年前怎么没电视看呢?孔子怎么不创造电脑和卫星呢?
           怎么有些孩子们特别喜欢吃麦当劳不喜欢粗茶淡饭呢?呵呵搞笑一下!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比较浅显的问题,因为这个时代肤浅的思想多,混杂的观念多,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无聊的问题,严格说这个根本不是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是个混淆了普遍性概念和特殊性概念的假问题。世间所有的真理确实有普遍性,但也确实有特殊性,我们不能用普遍性去否定特殊性,也不能用特殊性去扼杀或否认普遍性!
        哦你看我不小心说复杂了呵呵,还有这标题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带出来了一篇莫名其妙的“精彩”转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或者说中国文化的那个特质,那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在经典里面的种种收摄点和概念系统与西方文化有很明显的不同。所以一般略有思考能力的都自然把中国的学问分类到生命的学问,或者说是一种内在而追求超越体系的学问;而西方的经典和他们的哲学核心,学问系统和宗教系统大抵都是分解性的。学问的系统几乎完全倾向于知识的学问,而宗教的系统却是超绝的形态,超绝和超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中国的三大家都有圆教的格局,人人本来就可以成圣贤成佛成真人;而基督教等却不是,他们看起来他们更纯粹,上帝永远只有一个,真主只能有一个,其他都是子民。
         他们的宗教系统比较容易如此,学问的系统也是如此,有完全客观化的纯粹感,因此他们讲逻辑的学问远远超过中国和印度,逐步完整而高明,因此终于成就和奠定科学等外延真理的价值。不过知识的学问毕竟不是人类完整的理性,是有所缺憾的,近代后高度工巧化的西方哲学思想,更加使人的生命有割裂无所依归的痛苦,而宗教方面因超绝而未臻化境的割裂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种种宗教间更深的难以弥补的裂纹,因此西方有理性的人越来越重视东方文化表现的这种文化形态,越来越欣赏东方的哲学系统所彰显出的人性的,完全不同于他们的那种理性。而这种学问在中国儒家表现的更加贴切中正,即超越又平正充实,纵者纵述一以贯之,用道德来挺立学问正是儒家本色,儒家乃成德之教千古早有定论。除非出于无知的混淆胡说,否则就是别有用心了。
           因为对观念和系统的混淆,误认为道家是在讲道德,那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因为道家所讲的“道”根本不会在道德这里纠缠立足,不要以为《老子》被尊称为《道德经》,里面就一定重点都在讲道德,老子当然有他的道德观不过他的道德经却不是专门为了讲道德写的。这个略问问行家就知道原委了,这个地方我们没法相信熊先生这个“大师”或者大气功师的种种自以为是的论述,因为他所说的根本和道家的学问不相应,他的心灵和道家也不相应,他更类似于阴阳家,杂家或某种界限尚未清楚的宗教,当然他这样的讲法会比较容易贴近一般人心理,比如一贯道等也有类似特点。mayavati 版主以“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的精神回复了此帖,并非意气之言,是真正的维护道家道统的发心与见地。要明白道家是最要去除心灵种种执着的,可惜现在一些人根本不通道家的真精神,更不能本着道家原有的系统从心灵中正义理,只是用类似宗教的情执锢蔽自己的心灵,这个正是打着道家的旗帜毁坏道家啊!!不是讲老子就相应于老子的,举着老子思想的旗帜完全反动于老子的,在我心中熊先生算是很彻底的一个吧!多年后会有历史的公论。
        而这个标题虽然哗众取宠些,虽然情有可原的混淆了两种理性两种学问系统不同的价值。但更可叹的是,有这种混乱思想的人,还缺乏一种历史的长远的眼光,我们中国真的两千年来一直落后吗?我们固然没有开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知识学问的系统,但我们并非完全没有科学知识的头脑,因为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尽人皆知的,我们是因为读了经典才落后于西方的吗?我们要把近来物质文明的落后全部归罪于我们的经典和那些古圣先贤吗?我们究竟在什么地方落后什么地方还是有先在性永恒性呢?物质文明为什么会在近代落后?真正的根源是什么?而我们将可以有的先进在哪里,我们打倒传统很久了,不读经典也很久了,我们举国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得到真的科学精神了吗?科学的界限与限制在哪里?科学是让人可以崇拜的概念吗?它的本位在哪里安立才最恰当?我们物质文明现在先进了吗??人类未来东西方文化合流的出路在哪里?在哪里分际在哪里能合流?合到什么程度?
          我们固然不能顺着逻辑实证论的腔调在继续使科学这个概念越来越庸俗的泛化,也不能不传承明白我们的古圣先贤开启我们的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理性,这种生命的学问宝藏在过去现在未来究竟有何许价值!他们的思想保留在这些经典里,我们可以一笔抹杀,或如熊大师这般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嘛!因人的良心必然不能允许自己这样持续的粗浅堕落下去,所以希望这里诸位朋友在争论或者执着过后,继续清明自己的思想,深入读经,最好能认真阅读了解一些牟宗三先生的文章,一定也会有很多读过先生书的人一样的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慨叹!
       或者又有人激动起来,请你不要以为我执着在什么上面,我格外的清醒的认真的注目着这些朋友!我从心里希望他们能跳出他们的思想巢臼,睁眼看看这个或者滚滚红尘或者清平的世界,用我们同样拥有的理性和清明,用我们同样的良知与真诚来做读经教育这个千古事业!得罪大师之处,若真大师也必洒然一笑,若伪逆于心不知长进亦必遭历史唾弃与嘲笑。肝胆可书苍天可鉴!我非厚此薄彼,偏狭自重之徒,然事事理理有不容壅塞在真性情中!风扫竹面雁掠长空亦本真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09-5-5 23:13:28 | 只看该作者
提到“道生之”等的意义义理,就要先明确生这个词语的概念和存有论是密切相关的,这个世界上几种大的学问及宗教系统,如基督教,儒家,佛教,西哲等,都有自己的存有论的观点和路数,佛教尤其特殊。道家当然也不会例外,他要有相当高度的存有论,才能有哲学的价值,但道家的无中生有的无和有,不是如儒家讲“於穆不已”的天道系统那样具有创生意义的。儒家讲创造,道家却是另外一种智慧,无不是有创生意义的无,“天下万物生于有”的有也不是创生万物的,道家是特显有无为道的双重性,但事实上“不生而生”才是道家的一个根本智慧;道家虽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不像行一朋友那样的理解,那种简单浅化得理解是不切道家智慧和境界的,道家特别的智慧就是不从宇宙论和最高善的那里讲,道家讲自然无为,对一切都不操纵不把持,哪里像熊先生讲的这样的浮巧和虚妄,把道家这种境界形态的作用系统产生的消极的存有论,和儒家基督教等实有形态的积极构建式的创生式(基督教是上帝创世的神话式)混淆起来,就把道家根本的智慧境界彻底扭曲了,道家的不禁其性不塞其源,不生而生都被这个熊先生乱讲一气变成了泛泛的空概念。“道”和“德”这两个高度抽象的理性概念(所谓高度抽象的理性概念,如佛教唯识学里所说的不相应行法,康德所讲的时间空间等十二范畴)被说成“最本源、最本质的物质——道和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把最反对物化和唯物的道家讲成完全相反的格调。这种对道家理解的偏差是很容易被辨别出来的,且在熊的文章里比比皆是。所以我说“熊大师”最反道家,而且是打着道家的旗帜反道家,不过这个可以骗骗行一朋友这样的哲学外行,真的稍微懂些学问义理系统的,这熊大师的胡说八道还是很明显的,熊大师要拿着这个浅薄来卖弄也无所谓,但害了像行一这样很多朋友的真实慧命却实在是会有很可怕的业报的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09-5-5 23:14:46 | 只看该作者
附录:牟宗三: 什麼是「不相應行法」?
牟宗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第七講摘錄

牟宗三: 什麼是「不相應行法」?

...

  佛教在說明經驗知識方面﹐唯識宗的前五識以及第六識﹐儘管為的是講煩惱﹐但均有知識機能的函義。故佛教與西方的知識論相合的材料(data) 獨多﹐道家給我們的不多﹐儒家也不多﹐雖有羲和之官的傳統﹐有醫卜星相﹑天文﹑律﹑曆﹑數的傳統﹐但在成功知識的理論上﹐知識論的材料並不多。這方面佛教較多﹐而且非常有啟發性。這方面首先有前五識的耳﹑目﹑鼻﹑舌﹑身﹐就是五官感覺。五官感覺康德總稱之為感性(sensibility) ﹐經驗知識就是由sensation ﹐perception開始的﹐而這就是屬于前五識的。佛教言前五識﹐前是當前義﹐往後就是意識即第六識﹐這相當于康德的知性。再往後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就不屬知識機能的範圍。第六識以及前五識都可視作知識機能﹐但只是這些還不夠﹐還太籠統。佛教與知識論最有關係的是「不相應行法」﹐在唯識論中有廿餘個﹐但這是隨便擧的﹐可以不只這些。這些不相應行法其中就有一些等于康德的時間﹑空間與十二範疇﹐也即康德所說的感性的形式條件以及知性的純粹概念﹐十二範疇。在康德是分開的﹐時間空間是屬于感性的形式條件﹐範疇是純粹概念﹐屬于知性。佛教就沒有這樣分開﹐講得籠統而混亂﹐不似西方講得那樣精確而有條理。混而為一都稱為不相應行法﹐包括了時間﹑空間﹑因果﹑數目等等﹐這些相當于康德的時間空間與十二範疇。康德視這些是成功知識的形式條件﹐離開這些形式條件﹐經驗知識不可能﹐那就是經驗不可能﹐現象也不可能。現象之所以為現象﹐就是因為要在時間空間裡﹐而以這些範疇來決定﹐若不經過這些範疇的決定﹐也不成為客觀的現象。我們的知識就是知現象﹐知識就是經驗(experience) ﹐經驗就等于經驗知識(empirical knowledge) ﹐完成經驗要靠這些條件﹐這是很重要的。

  什麼是「不相應行法」? 行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那個行﹐行就是變動﹐展布相。現象在時間空間中變化展布名曰行﹐going on ﹐going on﹐不斷繼續下去就是行。諸行無常即變化無常。此行非實踐意義的行為﹐而是變化。「不相應行法」詞語淵源很深﹐說起來很難了解。依傳統的講法﹐「行」是以思來說明﹐思就是現象的思維活動﹐此思維活動是屬于無明的五蘊: 色﹑受﹑想﹑行﹑識中之行蘊。色是物質現像(material phenomena) ﹔受就是感受﹐有樂受與苦受﹔想就是想像作用(imagination) ﹔行是思﹐有苦迫義﹐迫促推動使身不由己﹔識是心覺了別義。此後四蘊都是屬于心理現象。五蘊總起來就是色心諸法。把一切現象分為五蘊﹐行蘊專屬於思﹐即以思說行蘊。思就是現實的思考活動。思考活動催促﹐促使一個人不由己﹐不由自主。思就是想出一個理由﹐迫使生命不由自主地拖下去﹐故思是心理學的思﹐而不是邏輯意義的思。既然一切都是諸行無常﹐都是行﹐而又把行分成五類﹐色類﹑受類﹑想類﹑識類﹐剩下的就用當初籠統的諸行無常的行說之。這樣也就是把籠統而廣義的行去掉四類後所剩下的﹐還用原來的行名之﹐于是合起來成為五蘊﹐把其餘的四蘊排除後﹐剩下的還用舊名而名之曰行﹐而剩下的就是思﹐思就是屬于行。思中有許多法﹐就是思行﹐而這個思行的許多法﹐分成二類﹐一類為相應的﹐一類為不相應的。

  什麼是相應的?相應者﹐原初只說「心所」,相應者心所與心和合為一。「心所」是為心所有﹐與心和合為一。心所並不是心的對象﹐乃心所有的。心為總說﹐為心所有的那些心象(mental states) 就是心所。總說就是心王﹐心王在時間裡所有的那些心象如喜﹑怒﹑哀﹑樂﹑想﹑受﹑思﹑識等都是心所﹐都是為心所有﹐與心和合為一﹐這些就是相應的心所﹐稱相應行法。

  還有不相應的﹐什麼是不相應的? 是由思行所發的虛概念。思本身是心所﹐但這些虛概念不是心﹐因此﹐不稱之為心所﹐因為與心不相應故。這些虛概念雖為思行所發﹐但很難與心建立同或異的關係。說它是同﹐也不是同﹐說它是異也不一定是異。心所與心王可以建立其同的關係。但有這麼一種法﹐由思行而發﹐發出後就有它獨立的特性﹐依此特性很難以說它是心﹐又很難以說它不是心﹐即與心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此即不相應﹐不能與心和合而為一。如時間﹑空間﹑數目﹑因果等十二範疇那些形式條件﹐純粹概念等。時間空間依康德講乃是心之主觀建構﹐既然是心的主觀建構也可以說為心所發﹐但是時間空間總不能說是心﹐也不能說是心所(mental states) ﹐時間空間是形式的虛的﹐而心所是實的。時間空間是由思﹑想像而發﹐思與想像都是心所﹐但由其所發出的時間與空間與心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此稱為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者乃兩者不能和合而為一﹐如粉打在牆上﹐與牆是不相應的﹐到時候破裂就脫落下來﹐不能和合而為一﹐而皮色是相應的。故不相應的行法不能說為心所﹐此法乃發于思行﹐但又不相應于思。相應于思的就是心所。因思考是我們心的活動。佛教只說不相應行法與心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其實我們可以擴大而言﹐與心與物兩者均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那些時空等不只與心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而且與物也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在心是「心所」﹐在物則為「物所」。佛教無此名詞﹐但也一樣可以說。為物所有就是物所﹐為物所有與物和合而為一﹐與物相應﹐即與物可以建立同或異之關係。如心所﹐思考是心所﹐喜﹑怒﹑哀﹑樂也是心所﹐這些mental states總起來說是一心﹐就是心王﹐分化地說就是心所﹐也即心理現象。物籠統地說是matter,body或physical body, physical body也有其特性﹐如形狀﹑量度﹑廣延等﹐此等特性與物和合而為一﹐即是「物所」。

  時間空間可以表象心物現象﹐但時間空間既不是心﹐也不是物﹐可是它又是主觀的。範疇是應用于現象上而決定之﹐沒有範疇之決定﹐現象也不能成為客觀的對象。它可向對象應用而決定之﹐但其本身不是物﹐不是matter﹐故也不是物所﹐但它卻由思行而發﹐故與物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與心也一樣建立不起同或異的關係。物所如物之基本特性﹐就是物所﹐但時間﹑空間不是物之特性﹐乃是外加的﹐非物之所以為物之本質﹐物之所以為物之本質是物所﹐心之所以為心的本質為心所﹐具體的心理現象為心所。依洛克﹐物性可分為第一性(primary qualities) 與第二性(secondary qualities) ﹐第一性為形狀﹑量﹑體積﹑廣延等﹐第二性為顏色﹑臭味等都是我們主觀的感覺。量是具體的量﹐而不是康德量範疇的量﹐範疇之量為不相應行法﹐而此量則為物所。

  不相應行法與心建立不起同或異之關係﹐與物也建立不起同或異之關係。此在西方就是範疇﹐為形成知識的形式概念。佛教知道有不相應行法﹐但沒有把它在知識上的用處如康德說明範疇那樣說得很透澈﹐但兩者的基本用處是一致的。如佛教視時間空間為主觀的﹐這也與康德相同。因果﹑本體﹑質﹑量乃由我們的思所發出的執著﹐而為不相應行法。我們執著這些範疇﹐才有生滅相﹐因果相等。如無這些執著﹐這便成緣起法之「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些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的定相都沒有了﹐這些不相應行法也沒有了﹐那些範疇也沒有了。

  故中觀論言緣起法﹐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那是在般若智照之下﹐化掉了一切執著﹐化除那一切不相應行法﹐見實相後而說的。見了實相﹐那就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緣起﹐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的緣起。若有這些執著﹐有這些不相應行法﹐就成現象(phenomena) ﹐作為現象的緣起法就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去。若無生滅常斷﹐一異來去﹐則無現象﹐無現象那有科學知識呢? 這精神又與康德相合﹐只是康德不說這些為執著﹐說是form,category﹐知性的先驗概念﹐說得那麼莊嚴﹐其實那一大套都是執著﹐執著就是主觀的﹐這不是與康德相合嗎? 由此可以講知識﹐故佛教在這方面材料很夠﹐由不相應行法可把佛教之知識論說出來﹐以康德所做到的來補充﹐充實它﹐使原來的消極的轉成積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09-5-5 23:16: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清羽!明辩者自明。虽然论坛允许争论,但缺乏慧性的小聪明,以智强论,是对网民的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实非好事。
     我无意与尔要争什么,我只是用自己的良知和理解希望有更多的人来探讨道德的真义,我所发文,皆属探讨,并无有所针对性。
     我实不愿与版主做什么探讨和评论,虽然您是版主,也有才华,但智和慧的偏执和共运绝对不可相提并论,我很渺小,只想做点无亏于心的事,不敢用华丽的词语误人害己,更请版主自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09-5-5 23:20: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牟宗三:《「存有論」一詞之附注》
牟宗三著《圓善論》附錄:

「存有論」一詞之附注

  西方的存有論大體是從動字「是」或「在」入手﹐環繞這個動字講出一套道理來即名曰存有論。一物存﹐存在是虛意字﹐其本身不是一物﹐如是﹐道理不能在動字存在處講﹐但只能從存在著的「物」講。一個存在著的物是如何構成的呢? 有些什麼特性﹐樣相﹐或徵象呢? 這樣追究﹐如是遂標擧一些基本斷詞﹐由之以知一物之何所是﹐亞里士多德名之曰範疇。範疇者標識存在了的物之存在性之基本概念之謂也。存在了的物之存在性亦曰存有性或實有性。講此存有性者即名曰存有論。因此﹐範疇亦曰存有論的概念。範疇學即是存有論也。此種存有論﹐吾名之曰「內在的存有論」﹐即內在于一物之存在而分析其存有性也﹐康德把它轉為知性之分解﹐因此﹐這內在的存有論便只限于現象﹐言現象之存有性也﹐即就現象之存在而言其可能性之條件也﹔吾依佛家詞語亦名之曰「執的存有論」。

  但依中國的傳統﹐重點不在此內在的存有論。中國的慧解傳統亦有其存有論﹐但其存有論不是就存在的物內在地(內指地) 分析其存有性﹐分析其可能性的條件﹐而是就存在著的物而超越地(外指地) 明其所以存在之理。興趣單在就一物之存在而明其如何有其存在﹐不在就存在的物而明其如何構造成。有人說這是因為中文無動字「是」(在) 之故。這當然是一很自然的想法。中文說一物之存在不以動字「是」來表示﹐而是以「生」字來表示。「生」就是一物之存在﹐但是從「是」字入手﹐是靜態的﹐故容易著于物而明其如何構造成﹔而從「生」字入手卻是動態的﹐故容易就生向後返以明其所以生﹐至若生了以後它有些什麼樣相﹐這不在追求之內﹐因為這本是知識問題﹐中國先哲不曾在此著力。故中國無靜態的內在的存有論﹐而有動態的超越的存有論(縱貫縱講者) 及道家式的存有論(縱貫橫講者) 即是這種存有論﹐吾亦曾名之曰「無執的存在論」﹐因為這必須依智不依識故。這種存有論即在說明天地萬物之存在﹐就佛家言﹐即在如何能保住一切法之存在之必然性﹐不在明萬物之構造。此種存有論亦函著宇宙生生不息之動源之宇宙論﹐故吾常亦合言而曰本體宇宙論。

  中國以往雖未構造出內在的存有論﹐然可隨時代之需要﹐文化心靈之開展﹐而補充之或吸納之。動字「是」與「生」之異途只是自然語言之方便﹐並非義理之必然﹐非然者便成定命論。又﹐佛家有不相應行法﹐此已類乎西方之範疇﹐故可順之而講內在的存有論(執的存有論) ﹐只因佛家重視轉識成智﹐故著重點不在此﹐因而遂亦未積極地構造出此種存有論。又朱子雖重視道問學﹐然光只順其所說之道問學﹐既不足以成知識(科學) ﹐亦不足以成內在的存有論﹔但其系統中氣自身之凝結造作﹐自成一機括﹐此中即含有物本身之構造之問題﹐此是內在的存有論之根芽﹐但朱子卻亦未能順此而構造出一個內在的存有論﹐蓋光只此尚不足夠故也﹐無範疇故也。其太極之理所擔負的仍是「存在之理」也。但朱子的這「存在之理」雖表示是「存在」之所以然(超越的所以然) ﹐然其本身以非即心故﹐卻亦無動用義﹐因而亦無創生義。有人以為朱子之理即是生之理﹐既是生之理﹐就有「能生」之動用義﹐此則非是。「生之理」並不表示此理本身就有「能創生萬物」之動用義﹐這完全是兩回事。吾明之屢矣﹐人還如此致疑﹐可見其既不虛心﹐又無思想義理之訓練﹐甚鄙陋也。朱子之思想甚一貫﹐為其辯護者皆一團混亂﹐不必為朱子之所喜。

  又海德格雖力圖建立其基本存有論﹐對于人這有限的存有詳作存在的分析﹐然仍屬內在的存有論﹐雖不是亞里士多德與康德之知識義的存有論。他力斥「表象的思想」而想後退一步回到「根源的思想」﹐但終未透出﹐未達無執的存有論之境﹔雖時有妙語﹐然終頭出頭沒﹐糾纏不已也。

  又西方雖然以內在的存有論為主﹐然有時亦常有越出現象之存在以外引出某種東西說明此存在者﹐如柏拉圖引出理型以為說明一物之「是」之根據﹐此為「形式的存有論」﹐吾亦可名曰純質的存有論﹔又如羅素經由邏輯分析肯定原子性以為說明知識對象之根據﹐此名曰邏輯原子論﹐此為多元的存有論﹐吾亦可名之曰純數量的存有論(來布尼茲的心子論則名曰純質的多元論﹐此亦是一種存有論﹐對理型之為形式言﹐此可曰材質的多元存有論﹐此材質是就心子言﹐不就物理原子言。) 然無論是理型﹐是心子﹐是邏輯原子﹐就其無創造性言﹐皆可屬于內在的存有論﹐或說是內在存有論之變形﹐皆屬于假定者﹐未能如由範□□言的內在有論之轉為知性之超越分解者之為定然的。(故塞爾的現象學﹐由意指的分析入﹐無假定﹐但亦是內在存有論之一變形﹐未能越出康德的超越統覺以外。)

  若越出現象存在以外而肯定一個「能創造萬物」的存有﹐此當屬于超越的存有論。但在西方﹐此通常不名曰存有論﹐但名曰神學﹐以其所肯定的那個「能創造萬物」的存有是一個無限性的個體存有﹐此則被名曰上帝(智神的上帝﹐非理神的上帝) 。

  吾人依中國的傳統﹐把這神學仍還原于超越的存有論﹐此是依超越的﹐道德的無限智心而建立者﹐此名曰無執的存有論﹐亦曰道德的形上學。此中無限智心不被對象化個體化而為人格神﹐但只是一超越的﹐普遍的道德本體(賅括天地萬物而言者) 而可由人或一切理性存在而體現者。此無限智心之為超越的與人格神之為超越的不同﹐此後者是只超越而不內在﹐但前者之為超越是既超越而又內在。分解地言之﹐它有絕對普遍性﹐越在每一人每一物之上﹐而又非感性經驗所能及﹐故為超越的﹔但它又為一切人物之體﹐故又為內在的。(有人以為既超越而又內在是矛盾的﹐是鑿枘不相入﹐此不足與語。) 因此﹐它之創造性又與上帝之創造性不同﹐此不可以瞎比附而有曲解也。

  因此﹐依中國傳統圓實智慧而作消融與淘汰﹐結果只有兩層存有論: 執的存有論與無執的存有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09-5-5 23:31:26 | 只看该作者
“我很渺小,只想做点无亏于心的事,不敢用华丽的词语误人害己”,您还真是正在用熊大师那颠三倒四的貌似华丽的词语在这里误人害己啊!呵呵:)您真太搞笑了,比熊大师幽默多了 呵呵~~探讨道德的真义,挺立道德的价值基础,“宇宙正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欲仁致仁”“下学上达”这个正是儒家两千五百多年的学问系统所开创,而且成德之教正是儒家的特质啊!
             您说“我实不愿与版主做什么探讨和评论”这个我相信啊,因为您很多基本概念还不清楚,只能被熊大师笼罩着泯却了是非理性的说话,探无所谈讨无所究竟,我其实也没法和你探讨啊!因为你要用四则运算来和人探讨高等函数,这个离题万里完全不讲理不相应啊!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5 23: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09-5-5 23:37:39 | 只看该作者
行一朋友所说的“慧性”其实就是他自己内心对熊的迷信,凡是正视熊大师的胡言乱语,指出他详细不当之处使其无法辩驳或以其智慧不能看懂究竟的。您都会认为是没慧性,哈哈!当年胡适之鲁迅蔡元培他们也都是善心好心真心,也和您一样认为自己“只是用自己的良知和理解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追求真理”,结果呢?几乎斩断了中国文化的命脉,这些人你不能说他们缺乏知识和基本道德教养啊,不能说他们完全是故意不做好事啊!但见地智慧差了就是差了,你是好心但是见识太差了!就会害人害己啊!所以王船山说:“害莫大于肤浅”,这个是真话是至理名言!送给行一朋友,但愿能真的反省,否则真是~~~~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5-5 23: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09-5-6 06:59:2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设想人是由组织、细胞构成,细胞由原子构成,原子由电子、中子、质子构成,再分下去由夸克等更微观的粒子组成,这只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而中国祖先在慧观状态下已经达到更精微的地步,已经发现了世界的本源,老子说:“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缪呵!独立而不亥,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这个物质是天地之母,起了个名字叫“道”。[/quote]

[quote]道也许就是科学家们所找的“大统一场”。道与德的关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德,而万物都是道和德所化生的,人就是道和德这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的


简直不知所云!

幸好德慧智人士对科学的了解也仅限于此,要是再多懂一点,拉进你们的学说里当调料,又有多少个科学家要从坟墓里气活过来。

动不动说人造口业、动不动请人自重,这个好像也是德慧智人士的通病。

再说一遍,您想和人探讨,发去你们的大本营也好,别的国学论坛也好,不怕挨砖的话发去天涯杂谈、煮酒论史也好,都行。干嘛老盯着这个子女教育论坛?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09-5-5 23: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9-5-17 07:14:37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自己并未懂得的学问。
口水帖,鉴定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09-5-17 08:44:05 | 只看该作者
天津清羽的帖子怎么一会是古文字,一会是简化字,好像在时空隧道不停地穿梭,看得俺好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1:59 , Processed in 0.08452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