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我是花园 于 2009-11-2 17:15 发表 ![]()
豪妈,你上次告诉我应该抓住慧慧知道爱美的的阶段,来提高慧的审美观,
我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做,就在墙上贴了几张儿童画,其他的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豪妈,能给我一些建议么?
谢谢啦
最近很忙,很少来坛里。
下面是我以前搜集的资料,供慧妈参考,你也可以自己多收集些资料来参考的。
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而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幼儿美育教育就是对幼儿教育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
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几乎没有。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在前远算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2、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3、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幼儿教育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的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三)欣赏艺术的美
在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艺术的美,如广场的雕塑、各种绘画等。教师只要告诉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理解就可以了。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去广场欣赏雕像,让幼儿看看像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回去在纸上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来。
儿童审美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儿童的艺术活动一样。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教师平时只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就会懂得欣赏美,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以审美力和科学发现相结合的过程来探索周围世界,将会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健康。
教育孩子,以尊重为先
有这样一个外国寓言故事:从前有个孩子非常喜欢家里饲养的一只小羊。每天放学之后,他时常一人牵着羊到山坡上去玩耍。每当他看到心爱的小羊有滋有味地吃着山上的嫩草就感到无比快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那只小羊是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听来和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和幻想都毫无保留的讲给小羊听,他觉得和羊在山坡上晒太阳是最幸福的事情。
可是有一天,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疲劳过度,孩子躺在山坡的阳光下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心爱的小羊不见了。这只羊从来都不会走远。但是今天羊却忽然不见了。孩子焦虑地走遍了整个山坡,仍然没有见到小羊的影子,他哭了,因为他害怕永远也见不到这个最心爱的伙伴。天快黑了,他赶紧跑回家想把这件事情告诉爸爸,请他来帮助尽快找回羊。没有想到,当父亲听说小羊不见之后,什么情况也没有问候就举起了棍子,无情的棍棒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额上流着鲜血。
“我只有这只羊,不把它找回来,你就别回家门。”说完,父亲就把它推到门外。孩子难过极了,他独自在山坡上奔跑。他边跑边想,越想越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打他,他又不是故意把羊弄丢了。
“羊不见了,我也从心里感到难过啊!”“如果找不到羊,父亲叫我永不回家,难道我还不如一只羊吗?”不久,孩子看到远处有一个小白点。当他走近时,看见了那只羊,它正在悠闲自得地吃着青草呢。
这时,受到粗暴对待的孩子一反常态,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去抱起这只羊,而是举起了一块大石头,“就因为你……,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粗暴的对待我……”孩子一边哭,一边发泄般地将石头向羊身上砸去。
第二天,人们在山坡的一块岩石旁发现了那只已经死去的羊,而那孩子一气之下也再没有回家。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孩子心里当时有多么的痛苦,是他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朋友和伙伴。
羊和孩子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做父母亲的下面几点启示:
首先,教育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先
一位哲人说过:尊重是教育的最高原则,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和教育实践中,省视一下自己是否有以教育者自居,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缺乏民主平等的态度,稍有过失或错误,就打骂出气,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无论年龄大小,孩子都有自尊,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泯灭其心。俗话说的好: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绝不可没有自尊心,否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与发展,甚至对成长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次,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粗暴不是教育,是摧残和打击
再省视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有缺点或不顺其心,我们缺乏耐心细致的讲道理。而是只图一时痛快,解决眼前的麻烦。
父母教育孩子要善于换位思考,讲究艺术和方法,以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疏导孩子。前面故事中的那个孩子绝对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但父亲的粗暴野蛮的“棍棒教育”,竟使他变成了一个残暴的孩子,变成杀害自己好朋友的凶手。
最后,教育要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考虑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有限。如果批评惩罚过多过度,容易产生负面效应,达不到教育的初衷。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表扬、激励就像春风、雨露,激励孩子迅速成长。作一个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父母,多用正面激励教育,少用批评等惩罚性教育,更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美育的特点是以声音、颜色、线条、动作、表情等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感染受教育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接受教育。根据孩子情绪性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唱歌、跳舞、画画、听音乐、讲故事等形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容易被孩子接受。因此,幼儿园里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儿歌、舞蹈等让孩子学习,并通过学习和欣赏帮孩子认识到其中蕴含的道理。比如儿歌《小花狗赶集》,朗朗上口的韵律可以让孩子受到声律美的熏陶;小花狗赶集看到的情景是一幅优美的民俗画;它自己吃饱喝足之后不忘给爹娘带馒头回家正好反应了孝心,属于很自然的伦理教育。
幼儿美育要想把审美和德育完美地结合起来,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必不可少。把一个心灵如一张白纸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力和相应的艺术气质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目的的,它既要求受教育者对美的事物和艺术品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又要求施教者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以及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经典的艺术流派和艺术技巧有相当深的了解和把握。此外,还必须善于从感官接触到的美的事物中提炼出深层次的美,并能够以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因此,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的人,教师首先要做到懂得美、理解美并善于做传递美的使者。
[ 本帖最后由 sky0424 于 2009-11-4 15:0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