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由于内疚而忧虑不安
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父母都有可能引起孩子内疚。内疚像盐一样是调剂生活的一种有益成分但是一定不能成为主要成分。当孩子违反了社会秩序或道德行为的时候就会有非难和内疚。可是如果禁止孩子有消极情绪或不好的思想时,他就会不可避免的过多的内疚和不安。
为了防止不必要的不安和内疚,父母应该像一个好的机械工处理一部坏了的汽车一样,去处理社会秩序或道德行为的问题.父母不要羞辱物主,而是指出什么地方盖修理;不责怪汽车的声音不对劲,而是把她用来作为判断毛病的根据,问问自己:“毛病的根源在哪里?”
如果孩子内心知道他们真正喜欢想什么就可以自由得想,而又不存在失去父母的爱和赞同的危险,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很大的安慰。以下对话是有帮助的:
——你有这种感觉,但我还有另一种感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感觉不一样。
——对你来说,你的意见好像是正确的,我的意见却不一样,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有另外的看法。
父母可能不知不觉地由于唠叨和不必要的解释使孩子产生内疚。一些“现代的”父母尤其如此,他们认为必须使孩子同意自己的看法,甚至所谈论的题目是错综复杂的、还不成熟的。
5岁的小里对幼儿园的一位老师生病2个星期没有来很生气,在老师回来的那天,他猛地把她的帽子夺了下来,拿着跑到院子里去了,老师和母亲跟上他。
老师:“帽子是我的,还给我。”
母亲:“小里,你完全知道这帽子不是你的,要是你拿走了帽子,老师就可能感冒,又该生病了,你不希望老师在生病吧!?”
危险的是,这样的解释可能使小里感到他要对老师的病负责而感到内疚。冗长的解释是不恰当的,在那时必要的是把帽子收回来,与其两个人在院子里不断地解释,不如把帽子拿到手。
也许以后老师会和小里讨论她的缺席使他生气的问题,想出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