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感谢朋友给的一砖头,也很乐意与你探讨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3-20 23:33 发表 ![]()
楼主前面说不懂“苗头”,这里又说到李白——可见还是看出了一点苗头,因此我感觉楼主有点自相矛盾,属于对大MM不是足够坦诚了。或者是所想难以表述,我想这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看来俺除了语文蹩脚.理解能力也很烂.
没有阳光后面一帖的说明,俺确实无法明白她的"苗头"说,所以很谨慎地用了"儿子的文章超过年龄,比用屁股写作的童话作家牛X".
这孩子不在身边,信息量远远不足以俺对阳光MM夸夸其谈"苗头说".这一次但愿能说清楚了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3-20 23:33 发表 ![]()
呼吁拍砖、砸命门,虽然于线上如此做并不需负刑事责任,但那可能比实际上捡砖砸开脑袋还要费劲。
这样的文字和阐述俺很喜欢.幽默中透出ABCDE
回复朋友: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灌进别人的脑袋,咱们一起努力对砸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3-20 23:33 发表 ![]()
我觉得楼主儿子看日本东东就是因为读了有趣,与接触历史并无关系,因此楼主用中国历史去冲,属于不在一个平面上下劲。
你这一段谈的是阅读的目标问题
俺就说说自己的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切身地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儿童阅读入门阶段是需要兴趣做先锋的,孩子最终会不会因为读过三国演义而去翻阅三国志印证什么,那都不可能是家长所关注的问题.因为儿童阅读的目标俺一直很保守----只问播种,不问收获
至于你谈到是否在一个平面的问题
俺倒想起高考的一个作文题:图中一个人到处挖坑找水,其实水就在坑下.让大家看图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作文题俺会围绕横向思维的创始人爱德华的一句话来写
"纵向思维是在挖掘同一个洞,横向思维是在试着在别处挖洞"
儿童阅读就是要大量地在别处挖洞,如果光在一个地方挖洞自然视野很狭窄,即使有水,他也无能力取之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3-20 23:33 发表 ![]()
楼主说的书我都未见过,不过儿童接触哲学我倒是可以凭感觉发点言。如罗素西哲史的副标题所表明的,哲学思潮与思想总是历史背景的产物,因此我想儿童学习历史知识还是更基础一些——但这又回到了家长的努力是否和孩子兴趣在一个平面的问题。而且历史知识的学习显然是量很大的一个任务。
选那本哲学书俺真没有希望儿子"如密尔5岁就读柏拉图而从此对哲学所着迷",只是希望他能学会用脑想想与他切身密切相关的事情的来龙去脉
至于说到历史学习的量,这是咱们在儿童阅读目标的分歧,南辕北辙一类的话题了,但愿咱们最后殊途同归
原帖由 qsqsqsqs 于 2009-3-20 23:33 发表 ![]()
细数阳光的儿子作文帖我也看了。我想,作文总是杜撰的确反映了孩子的文学创作才能的苗头(记得德国作家格拉斯就说他从小就这样)。问题是必须直面的是: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苗头。不论是否与此前家长的引导有关,于今家长都必须考虑:是鼓励孩子的这种“苗头”,还是鼓励孩子更大众,更“全面”发展。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是父母的责任,也只有父母才能回答。如果孩子还达不到苗头的程度,那也许又要另当别论。
很好的思考,这个问题留待咱们的阳光MM解决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