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上这位朋友对八小时只读经不太理解,是和我以前一样习惯性的用平面的角度和功利化的心态去看待读经这个事了,因此觉得只读经(开发根本智慧)会和读书(学习其他知识)有些时间上的和重要性上的冲突,因此会有想象尽量周全的态度,却不知那何止是读经与读书,甚至学习各项技能才艺也很重要,但其实换个角度把事情立体起来看,其实要先解决本的问题,枝微末节自然也得以舒展,好比浇花要浇根而不是一天去摆弄枝枝叶叶.
另外我们一再重复的是知识性的学习和智慧的学问是人类的两种理性,都需要完善,但智慧的典籍更加有先在性和永恒性以及超越性,智慧德性的领悟和开发并不像知识那样是后来者居上,知识当然越到后代越丰富发达因为它是阶梯式的累积,是无限的往外往客观处延伸发展,这并不能说明现代得人比古代的人聪明多少或更有智慧,这也不能拿来问讦祖先,如果中国现在科技不发达,是要自己反省为什么没有把握学习逻辑发展科学充沛知识的规律道理,是不能自己的不争气变成对祖先的苛责;比较详细的论述您看一下这里转帖的季谦先生关于教育哲学和人性的帖子自然会更加清楚透彻,我只是提及大略要点.中国文化的根源性智慧,比如儒家的学习是更加重视熏习浸润逆觉体证的,是让人把无限的往外探索追求的心先凝聚起来,其实更加好的完成了"认识的心"的大功用,同时也把智慧得以最深度的开发,因此儒家不反对一切学习,但本立则道生,学习东西要有本末次第先后的概念才可以真正进步.即便西方文化,去过西方的人都知道,其实西方真正有层次的人,所谓主流社会还是很重视信仰的,而智慧和知识不同,智慧通过某一个圣者某一个民族文化的背景有它特殊的通孔把握到核心处,就是最高,而且每个都是最高,到了最高你还要像知识一样求个更高,就好比数学中的无穷数的概念,无穷再加什么也是无穷,智慧到了成就就是一成永成一在永在.我们不能说耶稣的智慧必须被他的门徒超过,我们也不能说释迦文佛的圆满智慧也一定要被后代的佛超过.但同样道理不是孔子有智慧我们的祖先有智慧,我们后代子孙就一定也通过累积式的学习也有智慧,不行的,必须每个人都亲自体证实践自觉反省才可以,好比不是有孝顺尊长的父母,一定就会有孝顺的子孙的.
我们往无限的未来去看,现在的电脑航天飞船也不会是永恒的文明光彩,但人性的根本道理和孔子老子等人的智慧却永远会活泼的存在,只要我们不故意抛弃和扭曲谬解,保持熏修浸润就永远有文化的根性力量代代呵护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安定天下的人心,同时在合理的教育时机开发知识理性的系统,东西文化的会通必定开一人类之新时代也!但这样的人才一定是真正国际化的人才,不是现在一般媒体嘴里的"国际化",其实全是浅薄的西化,因为连真正西化也需要了解他们最深度的经典和最有高明智慧的心灵,我们翻译西方的文化典籍至今没有什么完整的严谨的系统性的成果?难道是喊几句重视科学的口号就可以成就,跟着他们的屁股后面跑就可以赶上并超越的吗?
八小时读经!乍听起来好像太长了,其实哪个学校的学生不是八小时读书啊!只不过科目繁多一些,(这个时候多就一定能丰富他吗?)有的地方的小学生做作业都要两三个小时,甚至几个简单的组词造句要重复几十遍当作业,这不是浪费孩子的生命和时间吗?语文教育应该这样教吗?数学教育应该这样教吗?我们年年奥数拿名次,大科学家又在哪里呢,我们国民的科学精神在哪里?我们现在说八小时读经,其实也是按照教育的时机做最合理的安排,用一元涵摄多元的路数开发人类最完整之理性,这比只重视知识教育的体系看上去单薄,其实是把握次序后的更完整,该八小时读经的时机就八小时读经这个叫打下深度根基,到了另外一个时机的就赶紧去读书乃至赶紧去历练做事,这怎么会互相妨碍呢?什么都想全面抓不知本末先后的,到最后其实什么也不能抓住,因此只要不用肤浅的心态而深入立体化的思索一下就知道读经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唯一出路也,因为道理会有很多,道却只有一个!希望您仔细深入的考虑,这里有个置顶帖,关于在谦学堂教师必读的,您也可以多看看,自然这些疑虑全部消解,知道看似好象偏执的其实并不偏执,看似要完善完整的其实并不完整,这个就是与有见识者共语,与肤浅者不可及门的了.有智慧者必然会使用和学习知识技能的,但有知识技能的未必是有智慧的,智慧的学习可以包含开发乃至增进人类知识文明的程度,知识却不能包含智慧德性等的长养,孰重孰轻自可掂量,说句最通俗的,我们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个有智慧有教养有真实化解人生诸多烦恼障碍立己立人,安心而幸福的人呢?还是只是做一个也许有钱有能力有很多知识却终究是庸俗之辈烦恼习气跟随一生如我等的人呢?何况他们更加有不可限量的未来,我深信您的聪敏相信您会有新的理解和转变,我如此期待如此真诚盼望!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9-1-7 14:3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