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fushoush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家上学,好处多多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9-7 14:37:34 | 只看该作者
家里哪有时间呢??教育需要专业机构来做,只是目前我们的机制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9-7 15:38:39 | 只看该作者
可是又有几个家长真的选择了让孩子在家里上学呢?不是因为观念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知道学校有孩子需要的东西,比如知识,比如同伴,这些是家庭没办法给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9-7 20:22:02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还是要学会如何跟小朋友相处啊.幼儿园也是个小社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23:4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楼上诸位,敬请赐教

一提起在家上学,我们总会有很多的顾虑。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自己都是经过了学校教育出来的。尽管感觉学校教育仍然有许多不足,但在我们的经历和认识当中,我们不曾了解过家庭教育,因此会觉得,在家教育,不可思议。
      那就让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回到一百年前,那个时候,没有学校,所有的都是家庭教育。顶多,就是私塾,那也可以算作家庭教育的一种。四五千年的文明,依靠的就是家庭教育,才将我们的文化代代相传。
      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在家教育,没有同伴。其实,我并不这样认为。孩子需要同伴,但是,孩子是否一定会觉得同伴多才好呢。不见得,我开私塾,就那么四五个小孩子在读书,孩子读得很开心,玩得也很开心。在我看来,孩子喜欢和熟悉的人一起玩,人多,并不见得是好事。
      也有人说,幼儿园是小社会,孩子将来要在社会上生活,那么,就应当在幼儿园中锻炼。我说,不是如此。幼儿园人多,不假。人多,就代表着是小社会吗。试想,有多少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了,在小社会中锻炼了十多年,仍然不适应社会的人不是很多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在古代,有很多的名门望族,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高人“带走,带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甚至带到山林古庙当中,一呆就是十多年,十多年中只做两件事:习文、练武。等孩子到了十八岁,师父说,你可以下山了,去闯荡江湖吧。这个孩子,不光能适应社会,而且会成为高人。一个孩子,如果让他很小的时候,就去“适应社会”,那他长大了,多半就是个跑堂的店小二,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因为,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磨练。
     当年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种地的农民,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拿现在的话说,没进过城,不会有什么见识。按照常理,就算是将来要做将军,总要从当兵开始干吧。可是,绝不是如此!他一出山,就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凭的是什么,几十年的苦读。没有这样的功夫,只好从当兵开始干。
      我们熟悉的“康熙大帝”,旷世英主,他成才的过程也很简单,一个老师,两个学生,一读就是十年,他的学问就能与状元匹敌。
      再者,我们并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孩子在家上学,只是学习的时候,同伴少一些。我们并不是天天在学习。也有双休,也可以让孩子尽情地享受城市的繁华,一周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可以不读书 ,这还不够吗,难道一定要让孩子天天地拿起书本,只是翻一下,做点作业,之后忙不迭地去适应社会,其结果呢,孩子做学问,功底不扎实,最终就会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9:13:36 | 只看该作者
六、星星之火
    文化复兴要真正成功,必须落实到文化人才的培养;而历史证明,由父母做主的家塾或私塾教育才是诞生文化大师的真正摇篮。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办学已经渐渐形成了雨后春笋的势头;这种势头不断往前推进,会不会是家塾的复兴呢?
    我们先看看国外的情况吧。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发展得最为成熟的国家;正是这样一个国家,他们"家塾"教育的涌现也出现了最猛烈的趋势。《参考消息》200199报道,十年以来,美国很多家长给孩子办理退学手续,在家里进行教育。联邦政府公布了一项调查,在1999年,美国就至少有85万儿童的教育在家里进行。有些专家认为,实际数字还应该多出一倍,那么,这一年留在家里的孩子就达170万了。以一个学校500孩子计算,一年之内,就走空了425个学校!可是曾任美国教育部长的威廉.贝内特先生,还在美国到处游说,对这种家庭式教育大加提倡,所以退学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这种日益增长的退学热潮,说明在美国社会里,品德和才能在个人前途的重要性上已经渐渐上升到压倒一切的头等地位;于是学校文凭就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毫无价值了,象中国的战国朝代一样;而退学回家、放下万缘、十年磨一剑,就成了最符合实际的选择。
    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只要我们的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和完善下去,文凭社会必然会让步于德才社会;而我们四千年成功的经验和百多年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孩子们德才的培养,由孩子们的父母们把关要千倍地胜过由学校把关,所以家塾复兴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近几年的报纸电视,已经零零碎碎出现了这方面的报道,星星之火,已经有人点燃起来了。

七、人造孤儿
    美国人渐渐钟情于家庭教育,中国人自古只存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今天盛行的学校教育,到底有些什么区别呢?
    家庭教育是由孩子们的父母做主,也就是由最深厚的爱心做主。凭这一份爱心亲自施教,会最自觉地任劳任怨;凭这一份爱心聘请老师,会请到最相投、最敬业的老师;凭这一份爱心选择教材,会使孩子们读到最精辟的典籍;凭这一份爱心设计教案,会最大限度地精益求精;孩子们的缺点,会最忧心地去纠正他们;孩子们的长处,会最欢喜地去鼓励他们;孩子们的前途,会最深远地去考虑他们;孩子们的焦虑,会耐心地去疏导他们;其他人的教学经验,会最虚心地去吸取;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会最善巧地去解决;孩子们的兴趣特长,会最周到地去照顾;人世间的美丑善恶,会最具体地去指明;最持久的恒心、最彻底的苦心、最精密的细心、最无我的道心……无不一一现成,来如泉涌,完全用不着政府或其他外力来督促或激发。父母因为是全权负责人,所以自自然然以身作则;父母与老师关系直接,所以声气相通、事事落实;于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往往高素质的学生成就了,高素质的父母、高素质的老师也一并成就了;传承到两、三代,就会出现"家学渊源""书香门弟";这样的家风渐渐普及,世风就会大变;"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就会复见于今日。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行政机关、校长和老师们做主,千百年来父母这一"全权代表",就一落千丈到什么发言权都没有了。笔者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以后又一直在学校教书,前前后后在学校住了33年;这么漫长的岁月,从来没有见过哪一所学校选择教材、安排课程、设计教法、召开教学研讨会、调动或聘请老师等等,征求了哪一位家长的意见;所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处在"父母双亡"的状态,也就是孤儿状态。
    社会上父母双亡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由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极难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那么校长们的爱心如何、老师们的爱心如何呢?笔者扪心自问,又观察别人,实实在在是还比不上后爸后妈、还比不上慈善机构啊!这也并非校长、老师们特别差劲,而是第一:他们并非直接受聘于家长,所以不必那么尽心尽力地向家长负责;第二:孩子们并非他们所亲生,要求他们有父母一样的心态,是一种不符合人情的苛刻、刁难。但危险也就在这里,由学校负责孩子们的教育而父母们一概不管,等于是由路人负责婴儿们的照料而生母们一概不管,稍通人情世故的人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不可估量!而现在的孩子们,整天整天住在父母们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也就是整天整天托付给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这岂不是人工造成了一园一园、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
    孩子们的父母,因为长年累月被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们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退化成了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把孩子们的成长责任一古脑儿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孩子的成绩单,分数好,就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或几件玩具;分数差,就打一顿、骂几天,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的处境也几乎象个孤儿。
教育成功最根本的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彻底的责任心;有了这份爱心和责任心,即使父母是文盲,孩子也有可能成长为可观的人才。但学校教育恰恰无法具备这一根本条件,所以蔡元培的北京大学名师巨匠那么多,也培养不出青出于蓝的学生。

八、家教奇迹
    在绝大多数父母淡化了、甚至放弃了管教子女的今天,也有极少数父母特立独行,亲教子女,于是又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四川成都的刘卫华妈妈,从女儿刘亦婷零岁起就开始苦心栽培,到女儿十八岁时,同时被美国蒙特豪里尤克学院、威尔斯利学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四所大学所录取,哈佛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上称赞她女儿有"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
    湖南长沙的周传鸿妈妈,在美国本来是自己留学,但看到五岁的女儿缪茵有钢琴方面的天赋,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全力培养女儿。她每天都长时间陪女儿练钢琴、做作业、谈心;上街买东西,每一次都不超过一小时,不问价、不比较以节省时间。女儿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家中或老师那里练琴。有一回亲人们带她去游乐场,她竟然什么都不敢玩,因为从来没有玩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六岁到十三岁,她就连续七次在美国或意大利高水平的钢琴比赛中夺魁,被誉为"比珠宝还珍贵的中国神童";许多世界第一流的交响乐团特邀她合作演出,足迹遍及北美、南美、亚洲、欧洲。
    江苏南京的周弘爸爸,女儿周婷婷出生时就是半聋,一岁半时因病打了一针庆大霉素导致双耳全聋,医生说:"她今后唯一的出路是上聋哑学校!"但是由于爸爸的精心照顾和辅导,女儿不仅有能力进入普通小学与正常孩子一起成长,而且在小学连跳二级;以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至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又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而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这位爸爸教育女儿的经验,后来概括为"赏识教育",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在中国音乐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盛氏小提琴之家",一家三代出了十二位小提琴人才。这得归功于家长盛雪。盛先生是南京艺术学院已故的小提琴演奏家,以严格教育小孩闻名,他说:"如果不严,孩子们现在快活,但长大后一事无成,抬不起头来,就会恨我们。"小儿子盛中兴在谈到爸爸的教学时说:"爸爸一个人,比一百个监考老师挑的毛病还要多,我怕爸爸胜于怕每一个监考老师。跟爸爸练琴,我的胆量早就练出来了。"在盛雪的严格训练下,儿辈盛中国、盛中华、盛中秀、盛中龙、盛中翔、盛中荔、盛中红,孙辈盛小华、盛洁,无不一个个功底扎实、出手不凡;尤其是长子盛中国,权威人士称他为"杰出的音乐表演大师""中国的梅纽茵。"
    上述父母,都是让孩子们在学校读书,然后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补上父母教育这一课,其效果之巨大,已非常惊人;而翻译家傅雷先生,却别开生面走了一条最接近私塾教育的道路,所以他的教学成果也就更上一层楼了。
    傅聪是傅雷的长子,他8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让他从学校退了回来,钢琴、英文、数学另请老师;本国语文,由爸爸亲自掌握。傅雷记下了这一教学经历:"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等上选材料……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薰陶结合在一起……从来不直接讲解,只用旁敲侧击的言语指引他,让他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来;误解的地方也不直接改正,而是向他发出许多问题,使他自动发觉他的矛盾。"这种教育进行了6年,奠定了傅聪厚实的东方文化根底,所以他能独具慧眼地吸收西方文化,年纪轻轻就成长为享誉国际的钢琴演奏大师。傅聪出国后,傅雷继续用书信的方式与他交流,于是诞生了一部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傅雷家书》。



(选自贺益德老师《家学兴,国运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9-9 10:26:02 | 只看该作者

学校也有难处吧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粹, 学校面对各种各样的家长也是有压力的,我们家长应该和学校多沟通啊,不过那么多的孩子,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也是困难啊, 可是家长也真是没有多少可以全程辅导孩子的,不管怎么说,还是难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9-9 11:14:24 | 只看该作者
我很赞同。恨不得马上叫孩子回家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15:42:0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学校听从家长的建议达到如同在家上学的效果,不大现实

很多家长都在说,我们要和老师多沟通,向学校提建议,让学校采用我们的方法来教孩子。
试想,这可能吗?
     也许,学校会采取家长的一二建议,但是,要真正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大现实的。
     因为,学校的确有难处。改变一种体制,改变一种教育方式,牵扯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学校有上级部门,上级部门还有上级部门,一项改革,一定是长年累月的在做。
    再说,学校考虑的东西太多。学生在学校学习,老师会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自己所教的时间范围内取得能看得见的效果,而不大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家长考虑得就不一样。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大才”,那一定是厚积而薄发。
     也有家长说,我没有时间呀,我要上班,我很忙。再说,我也没那个水平。
     申明一点,在家上学,不一定就要家长亲自教。
     古人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孩子在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让老师来给孩子上课,家长付课时费给老师,不就好了么,在家上学其实挺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20:43:34 | 只看该作者
九、地久天长
      父母之爱的威神,上述几个例子已可使我们领略一二。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些父母的教育也有一个极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让孩子们熟读《论语》、《老子》等经典,心性潜能挖掘不深,严重地限制了孩子们的发展。傅聪的情况好得多,但也并不彻底。晚清时代曾麟书教儿子曾国藩,曾国藩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所费力气和上述父母差不多,但效果却大不一样,曾国藩的底蕴,曾纪泽、曾纪鸿的底蕴,在傅聪、盛中国看起来恐怕也是一个难测深浅的大海;在其他孩子看起来更是茫茫宇宙摸不到边了。但这样高深的素养,在曾国藩那样的时代却是一个普遍现象,如《红楼梦》里的女孩子: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等,随便请一位来当今天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都会是泰山北斗、众人共仰;正是由于那个时代曾府、贾府这样的文化家庭遍布全国,所以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才一下子聘来了那么多名师巨匠。这些名师巨匠的精彩是怎样焕发出来的呢?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有《四书》、《五经》做底子。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佛经、《圣经》、《古兰经》等等,这些万古不磨的经典,是从一切生命的最深处流露出来的,是天地的语言、宇宙的心声;而黄帝、老子、孔子、佛陀、耶稣等人,则是天地的喉咙、宇宙的口舌。《论语》里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说明孔子只是传达天地声音的一件乐器而已;庄子说过,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所以庄子也只是天地的一根笛子或一部钢琴。《论语》、《庄子》等书,不是孔子说的,不是庄子说的,而是天地说的,是日月说的,是高山说的,是流水说的,是绿树说的,是红花说的,是你说的,是我说的……因为宇宙万物和我们自己在最深层次上是浑然一体的;一切经典,均是这个浑然一体的生命唱出来的"天籁"
    读诵《四书》、《五经》,就是融会天地之心、通达万物之情;火候到了,写出来的诗就是天地之诗,作出来的曲就是天地之曲,撰出来的文就是天地之文,演出来的戏就是天地之戏;顺乎天地治国,一定太平;顺乎天地办厂,一定兴旺;顺乎天地治病,一定痊愈;顺乎天地演讲,一定动听;饮食顺乎天地,才无毛病;处世顺乎天地,才无冲突;教育顺乎天地,才无流弊;科学顺乎天地,才无后患……天地精神才是万事万物的真正尺度,经历千古而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海内外兴起中国文化复兴的热潮,就是由于人们逆天而行、背道而驰太久了,遭受的报应太苦了,从而穷则思变、返本溯源。
所以从小不读诵经典,就是从小隔绝了天地,树木无根、河流断源,即使有父母之爱做后盾,也如车子只有一轮、鸟儿只有一翅,极难产生与天合德的真人,而只有这一类真人,方是国家的元气、人类的希望。
天地不坠、万物长存,所以《论语》、《老子》等经典,永远是人们必修的科目。但今天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学校是难于登天,在家庭则易于反掌。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圣人经典是宇宙的天籁,天性配合天籁,这样教育子女才不违背天意。

(选自贺益德老师《家学兴,国运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9-10 23:33:3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每一篇文章我都放到我的博客里,细细品读.
正在给儿子办理休学手续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8:15 , Processed in 0.137673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