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854|回复: 8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家上学,好处多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4 07:25: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自从有学校教育,走过了将近一百的历程。可以说,整三代人,接受的都是学校教育,因此,生活在现代的人已经没有人能够切身地将在家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真实的对比,谈出一些切身的感受。因为,现在的人只见过学校教育。所以,一提出在家上学,许多的人无法想像。
       其实,我们的眼光放得远一些,回到一百年前,在家教育是非常遍的模式。全国都在这样做。有钱的孩子进私塾,没有钱的孩子在家学,父母就是老师,还有一些,只要买得起书,自己在家学就好了。不用老师,也不用父母教,就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无数的人才就产生了。在古代,有很多父母,也就是认字的水平,就能教出状元之才。
       可现在呢,学校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从以前的中专生就可以当老师,到现在的至少本科以上文化水平,看得出,社会对教师这一行的从业水准已经今非昔比。可是,教育水平呢,不敢说下降,起码说,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尤其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在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之下,看不出有多大的变化。
      是老师水平有问题吗,不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了。教育方法,的确值得每一个从事教育的老师,家长、专家认真地思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9-4 08:13:3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支持!
我正有此想法!准备去和孩子的班主任谈一谈让孩子在家上学的事宜,但愿一切都能够顺利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9-4 09:17:10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4 14:01:43 | 只看该作者

在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家庭教育是由孩子们的父母做主,也就是由最深厚的爱心做主。凭这一份爱心亲自施教,会最自觉地任劳任怨;凭这一份爱心聘请老师,会请到最相投、最敬业的老师;凭这一份爱心选择教材,会使孩子们读到最精辟的典籍;凭这一份爱心设计教案,会最大限度地精益求精;孩子们的缺点,会最忧心地去纠正他们;孩子们的长处,会最欢喜地去鼓励他们;孩子们的前途,会最深远地去考虑他们;孩子们的焦虑,会耐心地去疏导他们;其他人的教学经验,会最虚心地去吸取;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会最善巧地去解决;孩子们的兴趣特长,会最周到地去照顾;人世间的美丑善恶,会最具体地去指明;最持久的恒心、最彻底的苦心、最精密的细心、最无我的道心……无不一一现成,来如泉涌,完全用不着政府或其他外力来督促或激发。父母因为是全权负责人,所以自自然然以身作则;父母与老师关系直接,所以声气相通、事事落实;于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往往高素质的学生成就了,高素质的父母、高素质的老师也一并成就了;传承到两、三代,就会出现"家学渊源"、"书香门弟";这样的家风渐渐普及,世风就会大变;"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就会复见于今日。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行政机关、校长和老师们做主,千百年来父母这一"全权代表",就一落千丈到什么发言权都没有了。笔者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以后又一直在学校教书,前前后后在学校住了33年;这么漫长的岁月,从来没有见过哪一所学校选择教材、安排课程、设计教法、召开教学研讨会、调动或聘请老师等等,征求了哪一位家长的意见;所以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处在"父母双亡"的状态,也就是孤儿状态。
    社会上父母双亡的孤儿,就算有慈善机构的照料,也极难消除心中的阴影;即使由别人领养而有了后爸后妈,也极难贴心,所以才有可怕的"后娘的拳头。"那么校长们的爱心如何、老师们的爱心如何呢?笔者扪心自问,又观察别人,实实在在是还比不上后爸后妈、还比不上慈善机构啊!这也并非校长、老师们特别差劲,而是第一:他们并非直接受聘于家长,所以不必那么尽心尽力地向家长负责;第二:孩子们并非他们所亲生,要求他们有父母一样的心态,是一种不符合人情的苛刻、刁难。但危险也就在这里,由学校负责孩子们的教育而父母们一概不管,等于是由路人负责婴儿们的照料而生母们一概不管,稍通人情世故的人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暗伤之大几乎不可估量!而现在的孩子们,整天整天住在父母们无权干涉的幼儿园或学校,也就是整天整天托付给后爸后妈都不如的人,这岂不是人工造成了一园一园、一校一校的受伤孤儿吗?
    孩子们的父母,因为长年累月被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就渐渐退化成了只负责孩子们学费和生活费的"慈善机构",退化成了全然没有教育意识:吃喝玩乐,无所不为,身教全无;束书不观,自甘浅陋,言教全无。他们把孩子们的成长责任一古脑儿推给学校,只在期末看看孩子的成绩单,分数好,就笑一笑、夸几句、奖励几张钞票或几件玩具;分数差,就打一顿、骂几天,如此而已。孩子们在家里的处境也几乎象个孤儿。
教育成功最根本的条件,是刻骨的爱心和彻底的责任心;有了这份爱心和责任心,即使父母是文盲,孩子也有可能成长为可观的人才。但学校教育恰恰无法具备这一根本条件,所以蔡元培的北京大学名师巨匠那么多,也培养不出青出于蓝的学生。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15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wfeixun + 1 + 1 我很赞同,但这对父母本身的要求就非常 ...
三宝妈 + 2 + 2 我很赞同。恨不得马上叫孩子回家学
小小小鲸鱼 + 10 + 10 说得好!
xinyuer + 2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9-5 08:01:3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非常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9-5 09:28:3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非常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22:11:21 | 只看该作者
一、 包教到户
    邓小平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死气沉沉的局面就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他成功的要害在使农民感到利害切身,所以不劳政府督促,自然深耕细作。
     中国古代,自大禹之后就"包国到户",如汉朝归刘家管理,唐朝归李家管理。由于利害切身,那些"承包"天下的家族就特别谨慎,特别努力,也特别有成绩。现在,要寻找一家生意兴隆的百年老店几乎不可能了;按理说,一个生意店,其管理难度无法和一个庞大的国家相比,一百年不衰不能算什么奇迹;但事实上,今天这样的店子已经几乎绝迹;可是在中国历史上超过百年的悠久朝代,却很容易数出一堆来,如清朝就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而汉朝长达四百年,周朝长达八百年。
    一个天下是何等的庞然"大店",竟然持续至几百年之久,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古人至少在三个方面是绝对成功的:第一,成功地培养了国家元首的接班人;第二,成功地培养了广大公务员;第三,成功地培养了天下老百姓。一个天下虽然是极其惊人的庞然大店,只要有了高素质的员工----老百姓,有了高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公务员,有了高素质的老板----国家元首,长治久安就是势所必至的结果。所以天下治理得安不安,全在于教育办理得好不好。
    那么,中国古人是怎样办教育的呢?翻翻历史,他们并没有费尽力气去办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他们只把天下子女的教育责任,一古脑儿推给天下父母,也就是"包教到户"。由于利害切身,天下父母们都把教育办理得精益求精、成就斐然。政府只要通过考试,比如科举制度,录用现成的人才就行了。政府做得非常省事,却换来了难于登天的美好效果:几百年的太平。

二、顺流漂舟
    所谓"包教到户",就是让父母全权掌握子女的教育大权。古代
也有所谓"公学",如太学、府学、州学、县学,但基本上是有名无实。子女的教育,尤其是低龄时代的基础教育,都是由父母聘请老师或由父母亲自施教来完成。这一做法的精义何在呢?
    我们知道,天下没有一个女孩子是学会了养儿育女才去嫁人的。那么女孩子当了妈妈以后,凭什么去养儿育女呢?凭她刻骨的爱心。这一份爱心,会使她精细地掌握着婴儿的喜怒哀乐、寒热饥饱;从而随机照料、曲尽其妙。如有什么问题,她会以最谦虚的态度向身边的妈妈们、奶奶们请教,寻根究底,从善如流,于是就会十分神速地把别人的育婴本领变成自己的育婴本领,极其艰辛繁琐的育婴任务,就这样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奖励和惩罚就完成得尽心尽力、如质如量。
    教育子女也有似于养育婴儿:了解孩子、选择教材、聘请老师、确立章程、循序施教……每一步都有无数的微妙曲折,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有刻骨的爱心做为前提,才能丝丝入扣,步步到位;而这样的爱心,只有父母那里才天然具备、不假外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让父母承担子女的教育责任,就如顺流漂舟、高山滚石,政府全不费力,人人各尽其职,自自然然,人才辈出。
三、家学渊源

        最难培养的人才,是管理天下的领袖人才。从夏朝到今天,已经上下四千年,而夏、商、周、汉、唐、明、清,寥寥七个家族就管理了将近三千五百年,一代又一代管理人才,全部出自于家庭教育;其中像周成王、周康王、汉文帝、汉景帝、唐宣宗、宋仁宗、康熙、乾隆等等,均是家庭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不世出的伟大领袖。
爱觉新罗.溥仪,"包国到户"这一制度下最后一位亡国之君,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高干子弟中的一个败家子,应该是很不象话的。但在民国年间以及解放以后,尤其是到了"文化大革命",世风日趋庸俗和粗鄙,反倒越来越显示出这位末代皇帝以及一些其他皇室成员品德的醇厚和教养的高深,雍容华贵,不同凡响,远非今天的高干子弟所能望其项背,我们只要读读《从御妹到平民》等书,就会感慨很深。亡国之君都有这样的水平,可见清朝皇室的家教是何等得力!由此类推,唐室的家教,汉室的家教,周室的家教,又是何等得力!
        皇室作了表率,自然风靡天下;所以"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林林总总,遍布大地;其造诣之精微,影响之深远,使后人有不胜高山仰止之慨;像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史记》,班彪、班固父子的《汉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苏洵、苏轼父子的文章,李闻言、李时珍父子的医学……。族有族规,家有家训,谨言慎行,气象肃然;《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了凡四训》、《庭训格言》、《曾文正公家书》等等,是千千万万家训中的佼佼者,至今还在沁人心脾,净化社会。家庭教学的专著,也应运而生,像《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家塾教学法》、《教童子法》、《学海津梁》等等,具体而不繁琐,扼要能周详,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饱含了作者深邃的学养和丰富的经验。
    纵观上下四千年,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抓过"九年义务教育",而天下父母都在自动自发地为子女的教育力尽义务,呕心沥血;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父母义务为子女的教育呕心沥血的历史。在天下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历代孩子们道德观念的强固,人文底蕴的深厚,今天任何一所名牌学校都望尘莫及。


(节选自贺益德老师《家学兴,国运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6 22:16:23 | 只看该作者
四、百年树人
    今天的北京大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学;它气运最旺的时期,是二十世纪初蔡元培担任校长的时期,一时名师巨匠之多,如群星丽天,像王国维、刘师培、黄侃、辜鸿铭、熊十力、梁漱溟、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之、鲁迅……但这一批人物,原来都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是蔡元培把他们聘请到北京大学这一舞台上,他们才借此机会大展其才华;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一个是北京大学自己培养的;这一批人物扎实的学问基础全是奠基于前清时代的家塾或私塾教育,所以北京大学只是捡拾了家塾教育仅存的一摊硕果而已。以后家塾教育渐渐根除,名师巨匠也就渐渐绝迹,到了今天,"当年颇似寻常人"的王国维、胡适之等辈,已成了"此人只应天上有。"这样的局面,就是蔡元培复生再一次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毫无办法重振昔日的雄风了。
    所以北京大学盛极一时的光辉灿烂,只是清朝二百七十多年家庭教育的最后一次余波荡漾。但这一余波,已经成了一个现代教育所无法达到的高峰,令人低回留连,称颂不绝。
    放眼历史长河,三国初期也是人才济济,灿若春花,这是汉朝四百多年家庭教育的余波荡漾。三国人才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说能行。像曹操,既是诗歌、文章的天才,又是治国、带兵的天才;像诸葛亮,道德、文章、事功,水乳交融,千载无敌;像华佗,医学造诣极深,治病救人,出神入化;其他如关羽之忠、张飞之勇、周瑜之智……无不一一见诸行事,并非舞文弄墨而已。相比之下,蔡元培手下的北京大学人才集团,就成了一群只会写文章的白面书生而已,如果让他们插足到三国时代,就只能见曹操而瑟缩,遇诸葛而俯首了。
    周朝的家庭教育积累到七百多年,就进入战国时代;蓄之既久,植根极深,就迸发出"百家争鸣"的学术艳景;人才之众,水平之高,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无与伦比;像孟子、庄子、墨子、荀子、商鞅、韩非、孙膑、吴起……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三国人物面对他们也只能退避三舍,拱手称臣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含蓄越久,底蕴越深。两百年有两百年的气度,四百年有四百年的风采,八百年有八百年的神韵。历史的波澜席卷到今天,这些沉寂已久的神韵、风采,还有没有可能再一次冒出历史的江底而在中华大地上重放异彩呢?

五、复兴在望
    海内外有识之士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
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的根本是什么呢?是文化复兴。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就进入正常发展时期,短短二十多年,便打破了板硬僵死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市场经济体制,既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也铺平了文化复兴的道路。

    在古代,人们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大老板;明、清时期的大老板,是以八股文、试帖诗招聘各级干部,这是天下读书人最好的一个打工行业,于是千军万马都来挤这一条独木桥。但今天的读书人,则不是面对一个垄断天下的大老板,而是面对许多地盘有限、数不胜数、遍布四海的小老板;这些小老板,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向国家履行纳税义务,很像是周朝时候的"诸候",国家政府则相当于负责宏观调控的"周天子"。所不同的是今天的诸候没有军队,从而免去了战乱的危险;并且今天人们只要有本事就都有可能成为诸候,而不需要等待天子的分封,这是今人比周人幸运的地方。诸候对人才的要求是品德加特长;而诸候众多,需求广泛,所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长年累月修养品德、精熟一艺,然后周游列国寻找施展的机会;象前面提到的吴起,最先在鲁国打工,后来跳槽到魏国,以后又跳槽到楚国,寻寻觅觅,选择自己的知音老板。今天人们打工也是象吴起们一样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很自然地回到了战国时代的学术氛围,这是文化复兴的最坚实的社会基础。
    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来看,各门科学发展到今天,已越来越靠近东方古典哲学。卡普拉先生,是当今国际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系统论专家,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迫使我们差不多用印度教徒、佛教徒或道教徒的眼光来观察世界。"又说:"东方思想,为当代科学提供了坚实而恰当的理论基础。"所以今天科学家的宇宙观,正在"返回到2500年前的起点上。"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更加直截了当地宣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就可见许多有眼光的外国朋友,他们渴望中国文化的真诚和热烈甚至超过了我们中国人。

1994
年,王财贵先生开始在台湾提倡儿童读经,1997年影响到大陆,在南怀瑾先生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单位的支持下,人数迅速增加,到2001年,参加读经的小朋友就有120万,直接受影响的家属和亲戚超过600万。儿童读经并未纳入正规考试,只是一种功利目的很淡的课外学习而已,而短时期内就有成千上万的热心人出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可见文化复兴的民心基础到了何等深厚的地步!
深厚的民心基础、国内的政治局面、世界的文化潮流,已经从四面八方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千呼万唤的局面,波涛滚滚,势不可挡。

(节选自贺兴德老师《家学兴,国运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9-7 01:4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fushousheng 的帖子

因材施教也许只有在家上学的孩子才有福气享受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13:3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苑囿”的帖子

因材施教,的确只有在家上学的孩子才有福气享受到。
可在家上学,是所有孩子都应当能享受到的。
因为,去学校上学或是在家上学,家长有权利为孩子作出选择。
因此,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到因材施教。
没有人逼着我们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除了——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24 , Processed in 0.09841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