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fushoush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家上学,好处多多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21:23:36 | 只看该作者

从改变我们自己做起

面对教育的现状,作为一个孩子的父母,想要改变是不大现实的。从精力上、时间上我们都耗费不起。
相信,能够思考教育现状的,除了老师,就是孩子的家长。因为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不得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我们的期待如果过于漫长,那就变成了失望。
可是,我们的孩子不等人啊,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
因此,我们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的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那就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9-16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觉得在家学习很好,试了一个月,还行.但我家的初中生觉得太不好玩了,坚持到了学校.看了
fushousheng的观点.赞同.我已跟学校老师说好,不想上学就在家自学,参加期末考试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9-16 13:28:37 | 只看该作者
不上学而在家学习,一直是一种诱惑啊。可是,是不可能实现的。主要是孩子的老爸不同意。现在每天一个小时的读经,他都是不赞同的态度呢,如果我说孩子不用上学,他的反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21:43:13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人格的塑造只能在学校完成吗

一个孩子要塑造他的人格,是否一定要在学校里才能完成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的家长,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要让孩子从小接触人群,接触社会,这样才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殊不知,这样的观点是有问题的。
孩子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象一幅纯洁的白纸,你是愿意让用鲜亮的色彩画上去,然后放在人们面前展示出来,还是愿意让各种各样的颜色先染上一通,然后再让孩子用橡皮一点点地把脏点擦去,然后,才把自己完成的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呢?
这个比喻可能不怎么恰当,但仍然能说明一些问题。
    孩子的早期教育,应当在父母及老师的优良带领之下,养成他好的习惯,塑造好的品性,而不是一定要放在一个大环境中让孩子自己去分辩,自己去鉴别。有很多的孩子,放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缺少自身的鉴别能力,结果,小树苗长歪了,长到十四五岁了,父母亲想管,可是发现,已经管不住了。
    给孩子一个不大的环境,相对安静,相对纯洁,让孩子有时间在优良的环境中熏陶自己的品行,丰富自己的学问,才是教育的首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23:15:04 | 只看该作者
十二、一门深入
    一门学问精通了,就很容易旁通其他学问;本国文化消化了,就很容易吸收别国文化,中外古今,概无例外,所以"教之道,贵以专"。所谓专,也就是一门深入。如果说爱护子女是父母的天性,圣人经典是宇宙的天籁,那么一门深入就是教学的天条。
    鸦片战争以后,欧风美雨,不断东渐,中国出现了差别很大的三代人才;第一代人才是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消化经史、融归自己,经邦济世、所向有功,具有国士风度;第二代人才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他们融汇经史、渣滓未尽,急躁冒进、难当大任,多带书生意气;第三代人才是陈独秀、胡适之、郭沫若等人,他们经史满腹、多属生吞,逞才使气、游谈无根,一身才子习气。三代人才的水平,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阶梯,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说穿了,就是一门深入经史的时间有长有短。古人说,一个要四十岁以后才能著书立说,这就说明从6岁开始读的经史要30多年才能基本消化;第三代人才消化的时间最短,所以能力最弱;第二代人才消化的时间稍长,能力也就稍强;第一代人才消化的时间最久,所以能力就首屈一指。
    林则徐这一代人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中国历代读书人所走过的道路。在中国古代,只会摇笔、不会做事的职业文人是很被人们瞧不起的,叫做"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所以象唐宋八大家之流不仅文章极有境界,政事也极有声绩。
    由于消化经典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经世致用、出神入化的人,往往精熟的经典只有一部。苏秦引锥刺股、发奋图强,只是反复钻研一部小册子《阴符经》;后来就在国际政坛上纵横摆阖、呼风唤雨;张良受教于黄石公,常常诵习一册薄薄的《太公兵法》,结果做了汉高祖的总参谋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华佗医术之神,古今罕见,所读的医书也只有小小一卷;赵普身为宰相、日理万机,短短一部《论语》,就是他的理政指南。
    古人著书立说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都要兑现为事实。商鞅用强国之术劝说秦孝公,秦孝公就交给他整个秦国做"实验田";孙武以十三篇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就让他训练一批宫女;张仲景编述《伤寒杂病论》,使天下人的性命悬于笔端;所以他们的著述均是一有闪失就害遍生民,这就不得不一门深入、直贯天道,洗尽浮词,句句有根。
    圣人经典,是修身治国的金科玉律,离开实践,就全无意义;所以孔子说,如果读完三百篇《诗经》而既无能力处理政事、又无能力出使他国,读得再多也是白读。近代不少《诗经》研究专家,"硕士"、"博士"、"教授"的头衔一大堆,而不见有人练达世事、康济斯民,等于全部白读了。自从康有为、梁启超以后,读书人就渐渐走上"白读"的道路,涌现出许多职业学者、职业文人,著述颇丰而甚少实用,象冯友兰、朱光潜、鲁迅等人就是其中的翘楚;而许多实干家则由于不通经典而胸量有限、识见不高,往往做成一件事情又埋伏一堆流弊,救此失彼,永无宁日。但从鲁迅以后直到今天,连"白读"都没有了,正象郭沫若所批评的:古人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今人是不读书,好求甚解。一片混乱,一片肤浅,一片空白。

(选自贺益德老师《家学兴,国运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8-9-20 14:45:1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国家最好是将教育投入补贴给做父母的人,并监督和指导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毕竟,真正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是父母,而不是学校。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城市里的大人太忙了,孩子不得已丢给学校,而学校只是一种职业性的应付,孩子的成长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想,如果能适当补贴父母和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每天能多给父母点时间来带孩子、教育孩子,我们的国民素质都会提高很多!
只是,我这个想法会被很多人看为幼稚,确实缺乏可行性,最关键的是权利从来不会这样分配。在国外没有先例的东西,在中国也不可能实行;而对一般老百姓有利,而对官员无所谓的事情,从来就不会成为政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0 21:4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6 长沙7喜 的帖子

这种想法的确不够现实。
只要国家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支持家庭办学堂;
二、量才录用政府官员,类似古代的科举考官。不需文凭,只需通过严格的考试把关。
三、开放高等学府,不论年龄,不论出身,不要学籍,只要考得上,就有资格上学。
这才真正体现出教育的民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8-9-22 14:59:56 | 只看该作者
学校教育的好处是:可以做得专业。相对系统完整。使孩子有群体感。教学设施条件好。可以实施环境教育。等等
不过,教育是一个完整体,每个人都在参与和发挥作用,不止是学校而已。家庭教育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而且更有针对性。
反对任何单一教育方式造就天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8-9-23 16:38:46 | 只看该作者
可是在家上学也要家长有能力和相当厚知识底蕴才行,我也想让孩子在家,可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个人能力有限,又不甘心孩子在学校耽误了,相当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9-24 09:56:3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教育场所不是教育问题的根本问题。
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本身——我们究竟要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呢?!
应试玩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金钱、权力的奴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03 , Processed in 0.08205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