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懂得马上就明白,不懂就算了.明明就是抬高老子贬低孔子的个人情感倾向,还不承认,这个不是你们这些号称修道人的洒脱,干嘛这样虚伪造作.是什么就是什么说道理就是了.都说了圣人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乱加猜测品价的除非你真的在理上在道上到了那个程度,这是自负因果的事情!我亦在这帖子里始终说的道理,你若觉得哪个道理说的不对尽管说就是了.没必要不三不两的扯闲词."您连人体基本需求大气都在否定??请问你这句话从何而来??我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说过这种否定!!真是莫名其妙,说不出具体道理就妄言诽谤吗??和你意见不同就是忘父忘祖吗??到底是谁在用文革习气帽子大棒乱飞??追求真理是人应该有良知的,态度应该是恳切的.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吾之忧也,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想帮着哪位先生说话就不要拐弯末角,别天天拿着"道德",不知什么人挺立的成德之教.打着学习老子的旗帜吧,却一点也不潇洒自然的,没点柔和,没点曲成万物而不遗的逍遥.
孔子说的“天”“天命”“天道”即是函“《诗》《书》”中的帝,天,天命而来(此是中国历史文化超越意识的一老传统),但孔子“其对于人类之绝大的贡献是暂时撇开客观面的帝,天,天命而不言(但不是否定),而自主观面开启道德价值之源,德性生命之门以言‘仁’。”--“践仁知天”的孔子重人的“主体性”,重人的“主体性”并非否定或轻忽帝天之客观性(或客体性)。
“《诗》《书》中之重德行已将重点或关捩点移至人身上来,此亦可说已开孔子重“主体性”之门。‘诗书’中‘帝’‘天’只肯认有一最高之主宰,只凸出一超越之意识,并不甚向人格神之方向凸出。”因此孔子承其气氛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意识中之上帝那样孤峭而挺立。孔子必函必许“仁天合一”,“不向人格神走,此种合一乃是必然。”
我觉得这段讲的已经很清楚了.
或者在仔细去看看牟先生的哲学十九讲吧!
你引的文章本来就非学术性的严谨那也倒罢了,现在这个时代稍微看点书就以为自己可以见超古今的多了去了.可是至少常识性的错误不要犯吧?
"《黄帝书》引用老子的话,那么说明老子不只是周朝人,而且比黄帝还要老。"你引用连接的文章只这一句就知道依旧是带宗教倾向了,还有众所周知典故来源是:《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写文章那位大哥一时记混了
非说:"所以当孔子看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时便称为“韦编三绝”,老子出函谷关才有的《老子》五千言啊!这哪跟哪啊!!下面还有很多解释也都漏洞百出驴唇不对马嘴的,就这点水平的文章您还连接过来,这不是以盲引盲吗?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以,是那样解释的吗?呵呵真是搞笑,基本常识都还混淆呢.还有个搞笑的呢!众所周知的<系辞>分上下,相传就是孔子所作,至少也是孔门弟子所写.然而这位先生为了着急贬低孔子,把孔子的孙子辈的子思写的《中庸》按给了孔子,说:“虽然孔子在《中庸》篇中也很精彩的论述了道”~~~忙不迭的又说:"然而却远远不如老子或《系辞》中的内容深刻",孔子自己没有自己深刻,呵呵有没有搞错啊这位大哥,太搞笑了吧!真是无知者无畏啊什么都敢说,回头记忆力加强了再写文章好不好啊!
根本就不是在用理性思考问题.孔子和老子针对当时周文疲惫,乃至当时所谓诸子百家都是因为周文疲惫这个现实的原因,起而阐述自己的思想,孔子有孔子的角度,老子有老子的角度,历史担当上看当然有主流有歧出,但道并行而不相悖.各有各的进路,客观一点本来人文的思想就是儒家在做确立在做担当,这个是中国文化的老传统,归到天道自然不如归之如如不动之自性.本来就是一个,仁者从仁的角度出发走到智者那里一转头就可以体会认同对方的观点,智者往前走也一定会走到仁者出发的那端,此仁智实乃道体一如也.把我前两天贴给别人的话再转给你,以前你在他帖子里出现过呼应,应该是见识差不多类型的人物,那个"回归自然先生"见地一般,修养其实倒还不错,至少不乱骂人,你要是学道家去和他先学学涵养,其他再说什么也无意义了.
其一 , 篡改圣贤典籍或依靠自己妄见浅思任意理解发挥,并不真在道统上把内容的强度的真理显现出来,因为肤浅较可以迷惑大众,比较容易使人有部分未确定道理上的共鸣,故借此等共鸣习气等而扼杀真实之慧命与正知见!有些是依靠此耍噱头以哗众取宠,但骨子里是以媚俗为旗帜泯灭真理之所在;
其二 ,每每以有实修境界或谈及怪力乱神等特异为尚,以此炫惑大众,暗示自己是出世高人,即使自己所知所说已经明显非理性,依旧可以用有实修,并非普通人来做借口自欺欺人,障碍人本有之根本良知与智慧之开启,言不及义或高推圣境以为高明,实则浅陋不自知;以玩弄神奇故做玄虚之语为能事,欺逛世人眼目,不喜平正性好偏邪以为自然神奇实则放肆取巧.
其三 ,少学术之真诚,锢蔽自我思维,以少知为足,巧言令色道貌岸然,不能知耻下问永远摆出自己是大师之姿态,其门生弟子等难得实学得其皮毛便以为可以指点天下,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批评与指责,遇到讲理或戳穿其不足者,则顾左右而言他或反咬一口.一般这类人最关节处定要维护自己的"神奇";
其四 ,逻辑不清是非不辨表面谦虚实则大慢,或故做惊人之语或喜攀缘权势于一时,媚俗取巧以为荣尚,而自以为此是变通随顺,实则是缺乏定见定解缺乏真知灼见,不明道统.凡遇不能自解处不肯虚心向学不敢承当,虚伪强辩自开蹊跷以此混淆颠倒以为理性.
[ 本帖最后由 天津清羽 于 2008-10-19 00:4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