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评论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22:33:49 | 只看该作者
初识袁鸿林
时间: 2009.10.10 12:13:00
标签:  儿童教育,民间办学
记得魏勇在《用思想点燃课堂》有一句话,——“在精神撕裂中行走”,用以表述我现在的内心状态,是恰如其分。

昨天驱车两个小时多,前往永康拜访仰慕已久的袁鸿林。(参见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095984305)。坐在他新成立的培训中心的一楼大厅里,听诉他的幼儿教学理念和私人办学的思路。

现行的教育体制出了大问题,学生化了大力气培养的是做试卷的能力,但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整个教育投入大产出少。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走向多元的大背景下,民间私人办学作为一种教育方面有益的尝试,、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自有它存在的价值。这是袁老师说的第一点。

他所建的袁小逸模式班,以自己的女儿作为实验的对象和成果,现在推向社会开始商业化操作,这是他说的第二点。在这个模式班里,有三点作为人的思维训练的突破点:1,英语和汉语的双通道打通,训练语言就是训练思维;2,音乐,在乐感和钢琴弹奏方面的训练,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理解力和接受力;3,数理逻辑,现行小学的数学太多概念,对儿童的思维训练干扰太多,直接用数轴教学法能高效地学习数学。他相信4-14岁能够完成现行教育体制中的高中所有课程,简言之,14岁就可直接考大学。小孩子送到他那里越早越好,越早就越有把握。

最后,他说现在在永康办学,生源不是问题,但是师资,特别是优质的师资,确实是发展的瓶颈。

袁老师学历史出身,说起教育理论来从容不迫,用同学晓青的话来讲,是自信但不逼人。博士,初次相识,确实有博士的涵养。

我想把小然送到他那里学习。他的教育理念我们能够接受,他的4万块/年的学费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期望着把孩子送到他那里冒险,相比较现行教育体制,是最不冒险的一种。

回到我的学校上班。教研员对我提要求,你的作业不够多,你的知识点不够科学,高一要狠抓会考……我感觉到我的精神被强硬的撕裂。理想中的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实中的教育就是抓考试成绩。读了一些书,有了一些想法,我的思维就和身边周围的人们渐行渐远。现在就给小然设定一条不是周围大伙走的道路,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这个权利?

以前一直认为,教育不是靠金钱堆出来的,而是靠精力投入磨出来的。可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我也没有投入精力去磨。既没这个时间,也没这个耐心。事实上,小然就是最普通的一个孩子,自然的生长着。可是,岁月消磨,时光流逝,小然所需要的立足社会的能力,或者说,比别人更全面的素质、更多的智慧,还能凭空自己跑出来?

精神在撕裂,行走要继续。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感谢袁老师,是他给了我们多一种选择。

http://tommy0808.blogcn.com/diary,29170143.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22:07:31 | 只看该作者
换一种眼力来看“私塾” (育儿网文章:换一种眼力来看“私塾”)
  在2005年《学前教导》(家教版)第5期中笔者读到了《现代私塾为哪般》一文。文中将童话大王郑渊洁专为自己的儿子编写教材在家里实施教导,袁鸿林夫妇在家对女儿实施早期教导计划,哈尔滨的梁女士在家开展传统家教统统视为“现代私塾”;并对其所谓的“现代私塾”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以家庭取代学校和社会,势必会导致自我封闭,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也会影响到家长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涯,是不可取的”。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
  笔者认为该文将郑、袁、梁等人的具体题目一般化了。文中所提到的私塾教导的弊端并非是郑、袁、梁等人具体教导行动的弊端,而是作者所假定的一般情形下“以家庭取代学校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弊端,那么由此对郑、袁、梁等人行动的否定也就不适合了。
  实在,对郑、袁、梁等人的题目应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现代社会是多元的,人们的价值观也涌现出多元化,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于幼儿教导的价值取向。固然众多幼儿园在办园体制、办园特点、教导价值取向上各有不同,但幼儿园始终不是幼儿教导的唯一选择,也未必是最佳选择。这就使得各式各样的亲子园、生涯馆、游戏屋等教导情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依据自己的生涯条件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导情势或机构,每一种情势、每一个机构的存在都满足了某一部分人的需要。“现代私塾”就是这些多元情势中的一种,它的存在满足了郑、袁、梁等人的需要,具有必定的公道性。因此,“现代私塾”并无尽对的对与错,我们只能将它放在具体的情境下往懂得,同时剖析它背后所反应出来的题目与需要,从而依据自身的情形来选择适合的教导情势。
  应该说极具个人色彩的“现代私塾”的涌现,反应了公共幼儿教导机构存在令人不满足的处所;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幼儿教导“复回”家庭的趋势。自家庭涌现之始,幼儿教导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只是到了十八世纪,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妇女走出家庭从事社会生产,公共幼儿教导机构才大规模涌现,幼儿教导也才走出家庭。从那时至今,两个世纪过往了,社会生产力程度相比有了极大的进步,社会财富也更加丰富了,使得人们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多,甚至一部分人可以在必定程度上从具体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这就为家长从事幼儿教导供给了时光与精力上的保证,为幼儿教导重新“回回”家庭奠定了社会根本。同时,现代教导研讨表明,家庭对于儿童有着广泛持久的影响,且在幼儿人格及行动习惯方面的培育上有着其他机构所无法替换的作用。这一观念的普及使家长主观上也更加看重自身对孩子的教导了。
  现时期在我国,幼儿教导还属于非责任教导阶段,接受幼儿教导与否属于个人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情势进行幼儿教导更是家长的一种自由。从福禄贝尔开办幼儿园以来,幼儿园从来就没有成为幼儿教导的唯一情势。近些年涌现的游戏屋、生涯馆、亲子园等半日制或定点制的幼儿教导机构,与幼儿园相比,更加看重家长的参与。此外,在幼儿园内部,家长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变更。家长不再仅是在家庭中配合幼儿园教学工作的落实与巩固,他们来到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监视教学及治理工作,并轮流作义工与教师共同开展运动……家长的投进越来越多,郑、袁、梁等人采用“现代私塾”的情势对子女进行幼儿教导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
  总之,“现代私塾”究竟适合与否应放到具体的教导情境及教导对象中考虑,它的涌现适应了幼儿教导情势多元化的需求,不能一般化地做出对错评判。
http://www.ittaphoto.com/yuer/3/313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0:21:23 | 只看该作者
『百姓声音』 [百姓声音]“私塾”教育或将成为教育大变革的突破口(转载)



作者:caogentang   提交日期:2010-1-13 9:54:16 楼主

  株洲家教网负责人赵明老师认为,“私塾”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的发展结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它或将成为中国教育大变革的突破口和转折点。
  
    多年以来,人们已经发现现有的教育方式已经没有办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国家也花大力气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但是由于摊子太大,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逆转,虽然从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高考仍然是老百姓心里一道无法逾越的砍,狠狠的压在老百姓的心中,让人们没有办法摆脱应试教育。
  
  案例描述:
  
    但是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纷纷零星的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私塾”教育,或者一个老师办了一个班,几个孩子去学习,或者家长自己在家里教孩子。
  
    1、“成都私塾夏先生”:语文教材就是四书五经,英语教材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是一家全日制的私塾,受到不少家长关注,去年已有5个孩子在那里进行全日制的学习和生活,可以说办的很成功,但是由于记者的宣传,被市教育局以违规办学给取缔了。
  
  
  
  
    2、“浙江私塾女孩袁小逸”,其父亲拥有北大硕士和南开博士学历。2008年晨报记者第一次采访过袁小逸之后不久,“私塾女孩”尝试上了半年初二,全班50人中第43名的班级排名,让女孩重返父亲私塾。不适合幼儿园、不适合正规的初中教育。但是这个女孩子却受到家长的热捧,让私塾女孩的父亲袁鸿林再次做出惊人之举——2010年开始,在浙江永康、义乌多地办学,用女儿做金字招牌,每天上一小时课,无数人报名。
  
  
  
    专家观点:
  
    对于袁鸿林倡导和实践的私塾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子芳认为应允许探索,但应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在曹子芳教授看来,袁小逸所展现出的语言能力属智力范畴,但儿童教育还应注重人格健全,其中孩子的社会化是关键一步,“通常情况,私塾里培养不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
  
    知名教育专家、武汉大学王开敏女士坦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作为当前主流教育形态,以应试教育和升学为终极目标,存在着诸多弊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私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充当学校教育的补充,追求教育个性化,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这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应当允许进行试验。 ”
  
    家长观点:
  
    家长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反对,认为太冒险了,在我国仍然是考试定终身,考试不好,就意味着没办法上学生,孩子成功的机率就很小了;第二种就是支持,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教育出优秀的孩子,应该进行变革,如果有机会一定将孩子送去私塾;第三种就是折中,觉得应该尝试一下私塾教育,但是不应该抛弃传统教育,私塾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辅助。
  
    株洲家教网观点(草根堂):
  
    株洲家教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赵明老师认为:教育正在面临一种变革,而“私塾教育”正是这种变革的转折点,社会的发展衍生出私塾教育,这是一个必然结果,
  
   更多内容请登录:株洲家教网:www.caogentang.com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828/2686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3-6 19:43:55 | 只看该作者
从哈佛女孩到私塾女孩  


作者:深爱金莲 提交日期:2010-3-1 16:20:00   
??
??10年前,哈佛女孩刘亦婷风靡一时,仅仅过了三年,一位名叫萧愚的作者出版了一本书,对刘亦婷进入哈佛大学的“真相”进行了披露,指称刘亦婷是被父母包装成天才的普通女孩,利用了哈佛在招生中的漏洞。
??那个阶段的小女孩真是倒楣啊,成都一位幼教专家告诉我,有多少妈妈按照刘母的教育方式,差点把女儿逼进四医院。
??春节前,又一位“私塾女孩袁小逸”来到了成都,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10前,有些中国家长要抱美国的大腿,10年后,中国人又在续老祖宗的香火。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都不是,只是一次轮回,私塾,曾经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主要方式,旧时代的豪门望族通常延请名士大儒来家里坐馆,而知书识礼的普通人家则把孩子送进乡里的私塾,后来有个误解,认为古代私塾不教科学,其实错了,宋朝的时候,中国人在科技、甚至哲学上领世界之先,即使到了明朝也并不落后,数理和哲学都包含在《周易》里。
??这次“私塾女孩”袁小逸来成都我比较关注,这是由成都某报和某教育机构联合主办的,据报道,有150多位家长和学生参加了这次“快乐寒假”活动,结束后,成都已有“同行”找上了袁父袁鸿林,商谈在成都办私塾的事宜。
??所谓同行,就是商业机构,“全国最小私塾教师”这个品牌已具备商业价值,袁父把6年培养女儿的经验称为“袁小逸模式”,我认为值得借鉴,但如果真像袁父所说的要多地办学,就偏离了私塾教育的本质,私塾重点在于“私”,另外,传统的私塾教育还讲究“因性施教”,古时的诗礼之家,教儿子的叫塾师,教女儿的叫闺塾师,教养方式不同。袁小逸目前10岁的生命状态也许能做好一个幼儿教师,但对有男孩的家庭来说,仅靠这样的私塾并不完整。
??相对而言,我更欣赏深圳广东办的一些私塾,成都以前也有一个,去年9月,《成都商报》报道,夏先生在浣花北路办了一家全日制私塾.已有5个孩子在那里学习生活,语文教材是四书五经,英语是《圣经》和《莎士比亚文集》,但一些学校校长和老师认为,这类私塾封闭在家庭环境中,学不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被教育局叫停了。
??我认同夏先生选的英文教材,但语文教材我不敢恭维,少了《说文解字》和《诗经》,因为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小朋友怎么不读《诗经》啊,可以激发感情,观察社会,交朋结友……你们看,读了诗,自然就会激发感情去爱国,那些校长和老师就不会有什么意见啦。
??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 ... amp;PostID=22156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3:20:3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孩子缺什么?
0
推荐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一天,我去理发。在理发店理发的时候,理发店的老板娘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她的孩子是个男孩,才四岁,上幼儿园的中班。听老板娘对老师说:“今天,孩子惹你生气了,小孩子不懂事,你别生气。该训的就训,该说的就说。他就是调皮。啊,是啊,写字还行,怎么写个数字这么麻烦呢?2和3,他就是写不了。我也着急啊。你多费心。”老板娘放下电话,无奈地笑着说:“把俺的孩子给弄哭了,还得给人家道歉!真是的。”

  正在理发的我,忍不住接话说:“你刚才说的话,有很多错误的地方。这么点的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啊,干吗非要他学习什么字啊,数啊的。还让老师逼孩子学习,孩子才四岁,就开始学习,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给老师说的这些话,现在说,等孩子上了高中你还会对老师说,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生活,这对孩子太残酷了。”老板娘说:“人家别的孩子也在学习啊。都这样,能一点东西也不学吗?”我说:“都学也不一定就对。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其实只要学好做两件事情就是了,培养兴趣,养成好习惯。至于学习,那是将来的事情。”这时,老板插话说:“对啊。这个老师说得对。幼儿园就是看孩子的,别出事就行。学什么习啊!”我说:“多少学点儿,也不要紧,关键是别压迫着孩子去学,别让孩子带着包袱去学,别把孩子学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孩子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你可以在前面设置一个让孩子学起来很快乐的目标,让孩子愉快去主动去学习,千万不要拿着鞭子去驱使孩子去做某个事情。”

  我们正说着呢,幼儿园的老师来了,搭讪了几句话以后,老师就把孩子拉到一张桌子前面教孩子写2这个数字,只听老师说:“我给你点了三个点儿,你给我把这个三个点儿连接起来。给我写好。”大概是孩子怎么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急得哭了起来,老师又说:“别哭啊。再哭,老师就不和你玩了。”孩子一听,不但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我的心中一阵阵惊悸,多么可怜的孩子啊,他仅仅才四岁。他仅仅是因为不会写一个2,就要受到那么这么严厉的呵斥,受到那么多的责怪,他还仅仅是个孩子啊,2这个数字,等他再大几岁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学会,而现在却不得不为了这个在成年人看来最简单不过数字而嚎啕大哭。也许以后还有3、4、5、6、7、8在等待着他,也许他每学会一个数字,就要大哭一场,而在这一次次的哭泣当中,孩子的学习的乐趣就完全变成了苦趣。而此刻,在两个最爱他的人面前,老师理直气壮地威胁着孩子,他们父母不但不去解救孩子,反而要微笑着鼓励老师的行为。他的孩子多么希望此时妈妈或爸爸,这世界上最疼爱他们的人能拯救他一下啊。但是,他们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这种错误,他们自己能意识到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为了孩子好,是为孩子的将来负责,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冠冕堂皇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在一些家长看来,要想在社会上生活得好,就要有知识,知识越高,生活就越好。我们且不说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正确,能不能站得住脚。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错误,难道我们能仅仅因为孩子20年甚至50年以后的幸福,就要让孩子在20年或者50年中饱尝痛苦吗?难道学习真的是要以牺牲孩子的幸福和快乐为代价吗?这让我想起2005年夏天,在北京成长夏令营的时候,儿童教育专家张圆给我们做的一场报告,张圆说到自己当初是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时,动情地落泪了,她说:“我是孩子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啊。而我不但没有关爱孩子,却给了孩子无情的伤害。孩子是多么的无助啊。”随后,张圆说了一句很能叫人反思的话:“当你能拥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尽情地拥抱你的孩子吧。也许将来等你的孩子大了的时候,你再想拥抱她,而她已经不让你拥抱了。”亲近孩子,也许就是从这样的一些小事情上体现出来的。我记得自己经常给我的学生说这样的一句话:“当你还很单纯的时候,就不要假装成熟。而当你成熟以后,你想单纯,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珍惜你的现在,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有单纯的权利。”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想单纯,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想快乐,而是我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剥夺了孩子的单纯和幸福的机会。我眼前的这个可爱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面对哭泣的孩子,旁边的一个服务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把孩子抱到了一边,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老师说:“这孩子太小了,手都拿不了笔。不过,他很聪明的,在幼儿园里学习唱歌啊,学习英语啊,都很好的。”老板娘听了以后,自然是很高兴。

  等老师走了,我的头发也理好了。我忍不住又对老板娘说:”刚才那个老师说的话,也有许多错误。“老板娘一听,来了兴趣,问道:”什么错误,你说说看。“我说:”首先,他自己说了,孩子拿不了笔,一个孩子连笔都拿不了,你为什么非要逼迫他写字呢?难道学习除了写字就没有别的了吗?孩子不能唱歌吗?不能画画吗?唱不好,也能开心,乱画也有可能培养他的兴趣,为什么非要跟那几个符号数字较劲呢?老师刚才说的,你要给我把它写好,这句话也不对。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自己进步,他自己获得知识,他在享受进步的乐趣,怎么是给你老师学习的呢?现在孩子还小,你可以逼迫他,他可能会为了你好好练习写,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动机了,你从小灌输的这种学习是为了他人学习的思想,就会对孩子产生坏的影响,因为孩子到那时就不买你的帐了。孩子就不会为了取悦老师而费心费力地学习了。还有,老师刚才说,再哭,老师就不和你玩了,这句话……“没有等我说完,一直把孩子搂在怀中的服务员插话说:”她这是在威胁孩子。“我说:”是啊。要让孩子听话,你得给他讲清楚道理,让孩子知道做好了,会有什么奖赏。“服务员说:”给孩子说,你做好了,给你买糖吃。“我说:”那样也行,其实也可以表扬孩子,让孩子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其他的孩子看。每个人都有在同龄人没面前展示自己的欲望,满足了孩子的这样的欲望,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孩子小,他们的这种兴趣和热情更需要好好地呵护。“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经常来成长论坛发帖子的袁鸿林博士。袁鸿林博士在他的孩子四岁时,突然发现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了,原因是孩子在幼儿园里过得不快乐,还经常生病。而且袁博士发现,孩子在以前背诵过的一些唐诗已经在幼儿园里忘得差不多了。于是,袁博士决定自己教育孩子。袁博士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独特,他开办了一个现代私塾,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招收其他的学生,每天有几个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孩子跟她在一起学习,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学生,每月不固定的学生大约有五六十人。这样既让孩子结识了很多同龄的朋友,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探索教育孩子的模式。在孩子的学习上,袁博士是这样安排的,早上八点带孩子们去公园,然后是半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然后是让孩子们自由地去公园玩耍,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下午的时间,基本上什么不安排学习,就是让孩子们尽情地去玩。有些知识袁博士自己不是很清楚的,他就自己先琢磨如何去教育孩子,尝试一些能为孩子所接受的方法,在选择取舍的基础上,让孩子接受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而且袁博士还能放下作为博士家长的架子,给孩子做示范,做榜样。记得袁博士曾经这样说过,有时孩子不喜欢拉琴,袁博士自己也不训斥和教育孩子,而是自己主动拿起琴来,动情地去拉,结果孩子看爸爸那么投入,就也跟着模仿起来,快乐地拉琴了。这样的教育,让她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她的孩子会说英语,会音乐,会画画,会背诵很多的诗歌。更主要的,他的孩子是快乐和幸福的。

  下面这些话,是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谈话》2004年12月16日做的一个节目《爸爸多陪我一会》中的一段:(王):小逸,你在家里面学习快乐吗?(小逸):快乐。(王):但是你每天要学习这么多东西,你觉得累吗?(小逸):不累。(王):你觉得爸爸严不严厉啊?(小逸):严厉是什么意思?(王转向袁):严厉是什么意思,现场教给我们听听? (袁):very hard, very strict, 很严格,很严厉,很凶。 (小逸摇头)(王):爸爸不严肃啊? (小逸):他还听我的话呢?(王):阿,什么时候听你的话? (小逸):玩(的时候)。
  从以上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的父女关系,对孩子天性的尊重,科学的教学方式,是袁博士教育成功的秘诀。袁博士的孩子是幸福的,尽管我们很多的家长不可能像袁博士那样把孩子接回家来,自己教育,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没有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一些观念方面,是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的。有人把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常见的类型加以概括为以下十种:1模具制造型,其特点是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就处处对孩子指手画脚,什么地方都要求孩子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其结果是孩子成了家长的克隆品,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2温室培养型,其特点是对孩子处处关心,时时操心,什么都为孩子做好了安排,什么都想给孩子以帮助,其结果是会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孩子离开父母,就可能无法适应社会;3极力压榨型,其特点是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给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人为地加大孩子的负担,其结果是造成孩子身心疲惫,没有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4经济刺激型,其特点是,用金钱来刺激孩子的进取心,考多少名次,奖励多少钱,用金钱来控制孩子的大脑,其结果是容易让孩子沾染铜臭气,让孩子惟钱是从,惟利是图;5原始放牧型,其特点是由于忙,而没有时间管理孩子,或者认为读书无用,依*其他的手段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让孩子自生自灭,其结果是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6自家萝卜型,其特点是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也认为是其他的孩子或老师不好,其结果是不能正视孩子的缺点,不能及时改正孩子的错误;7崇尚暴力型,其特点是对孩子的教育崇尚暴力,对孩子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其特点是要么让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让孩子特别懦弱,让孩子崇尚暴力,喜欢用拳头说话;8《大话西游》唐僧型,其特点是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结果是引起孩子的厌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9奴才型,其特点是,把孩子当皇帝,百依百顺,结果是让孩子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10理想型,理想的家长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  

  大科学家牛顿在成材以后,曾经有记者采访牛顿,问他:“你觉得哪所学校对你一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牛顿回答说:“是幼儿园。”牛顿解释说,幼儿园里的老师们教给他一些基本的做事原则,那就是做什么事情要认真,培养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儿,要做什么事儿,就做好什么事儿。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孩子对这个事情是不是感兴趣,假如孩子对你让他做的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作为家长就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为了让孩子顺应家长而打骂孩子,让孩子受委屈。


bianer22 by 2010-3-19 20:47:0

http://blog.shedu.com.cn/user1/bianer22/archives/2010/4701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4-11 00:32:0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学前教育的觉醒教育 2008-10-08 20:57:23 阅读15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心头的一个困惑,面对当今社会众多学前教育的种种说法,实在是不知道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哪个确实适合我家宝贝全面发展,前提是不能让孩子活在“累”字中。现在社会上有两个出名的小朋友,一个是北京的林妙可(http://blog.sina.com.cn/linmiaoke1999),

还有一个是海盐的袁小逸(http://blog.sina.com.cn/yuanxiaoyi1999)。尤其是对于袁爸爸给予小逸的现代私塾教育和袁小逸以老师身份给小朋友上课的报道,甚是关注。看着袁小逸博学、轻松、快乐的样子,使我不得不对目前教育体制更增添了几分探讨的兴趣。世界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目标在发展,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与 模式却还是踯躅不前,甚至有点古板。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社会上一些私塾模式和家庭教育却是以许多的理由,利用法律的杠杆在阻止甚至加以取缔,尤见在2006年发生的上海“孟母堂”教育事件。作为我本人是很羡慕上海孟母堂的创办者吕丽委在教育侄子后所得到的启发,也让我更深刻地明白了怎么叫“融会贯通”?怎么叫“潜移默化”?怎么叫“快乐学习”?目前,所谓的那些幼儿园收费与素质教育不挂钩,为了讨好小学教师说声“* * 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成绩好、跟得上”拼命地灌输本该在小学里接受的知识,完全违背了国家提出的“提高国民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的初衷,一味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好坏。呜呼!难怪为什么中国缺乏创造性的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什么现在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冷漠?试问这样还能有多少情商呢?可谓“人之初,性本善”早已剩得可怜兮兮啊!所以我是很讨厌现在的小朋友过早接触小学知识。在平时生活过程中,我会和宝贝一起做汤团、做香蕉饼、剥毛豆、剥花生后磨碎做花生糖,还有做复活节彩蛋......。现在碰到不会做什么糕点之类的东西,她会告诉我:“妈妈,要不我们到网上去查查怎么做?”,同时我也会鼓励她想象一下该怎么制做?人生苦短,我认为很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而相对于那些枯燥的知识是否也能在“授之以渔”的教育模式中穿插呢?这是我所期待的,相信也是天下所有为人父母所期待的。

     前些天,她叫我把她的作品拍下来。名称:弹钢琴。

http://zhgpys.blog.163.com/blog/static/919002512008988572329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1 01:17:40 | 只看该作者
韩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从“传道”意义上,这个小老师教学更贴近自然——道,而学校老师的教学远离道,
从这个意义上,小孩子更具备老师资格,我们有资格证的教师反而不合格哦,笑话不?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 ... 44290&boardId=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0-4-26 12:15:33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包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14:35:33 | 只看该作者
印象私塾(2010-04-14 09:33:43)转载标签:杂谈 分类:教育教学

听到袁鸿林的名字已经有四年之久,拜谒之念也非一天两日。春节之后假期未尽,终于如愿,驱车赶赴永康——袁老师的双语培训基地。

从桐乡过去,路程不算近。好在启程前已经得到袁老师的指点,关于行车路线关于住宿都已经不是担心的问题。而永康于我,只有两个替代词:肉饼、五金。下了高速,找到宾馆,一切顺利。永康的大街,装扮着红灯笼的秀河,热闹的烧烤街,没来得及欣赏的莲花灯展,掩映在暮色中,也宛然在记忆里。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找到了袁老师在永康的私塾接待处。那里只有一个女老师负责接待,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起居却在别处。于是在女老师的热情带领下,我们见到了借寄在一幼儿园的袁老师的私塾孩子们。年龄大小不一。因为这天是开学的日子,有的孩子还没返校,所以还没开始正式上课。陆续地有家长来咨询。负责的老师领我们看教学设备给我们介绍课程设置,一一回答我们的问题。过不多久,从义乌赶来的袁老师终于和我们见面了,畅谈了许久。由于六岁以上大童的学习基地在义乌,于是我们决定到义务参观,顺路返程。更让我们难为情的是袁老师请我们吃中饭,想日后总会有更多的过往,何拘这一餐呢,就欣然坦然地受用了。饭后袁老师安排司机带路我们赶赴义乌。

义乌的场地要比永康的好多了。

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所,没有杂沓人员,除了就学的孩子就是老师。学生以袁老师的女儿袁小逸为中年龄大小不一,老师以袁老师的夫人为主接待。聊天很随意,孩子也很放松。女儿很快就和小逸玩到一起,跑进跑出,看大厅里摆放的钢琴等教具,玩滑板车等活动用具。我忽然间就想:教育其实应该是很休闲放松,何以学校教育给人压抑之感呢?袁老师的私塾是符合教育的本性的,而有多少人敢追随?看过他的很多视频,也听到过褒贬不一的评价,而这样的一种独立一种坚持,是需要学识修养眼界心胸为必要元素的。这么多的父母中,有几人具备这些元素呢?

没有准备就做了父母,没有学习培训就开始教养子女,孩子大了,才谈教育,相必有点晚了。

这里的私塾,印象和感念有:

一、私塾里没有考试,学校里考试充斥。

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检验老师的“教”考查学生的“学”? 而这个考试就真的能检验出老师“教”的质量学生“学”的效果?考试能检验出来的最多是老师教的一部分学生学的一点点,而且就算是要考试,用得着像现在这样月月考天天测,频繁出击吗?

考试带给孩子的到底是正面的影响多还是负面的效应大?

一个刚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第一个期末考试后就说班级里的某某爸爸妈妈可真好,因为他考了双百,他爸妈就奖励他双百,而我的爸妈才给我三十块。任何一个读了高中的大孩子听到“预计在下周的考试因故取消”都会欢喜雀跃。既然考试只是一个检测手段,为什么被检测对象不能波澜不惊地接受?

学习应该就是个过程,从无知到得知到悉知,谁说一定要按计划要求?知识是一个系统,为什么一定要拆得七零八落再让学生自己组装?就好比让孩子认识一头牛,今天揪一撮毛,告诉他,这是毛;明天那一张皮,告诉他,这是皮;后天端一盆血,告诉他,这是血;再后天拿一块肉,告诉他,这是肉……最后这些东西放在那,我们还真的不能说它一定是牛。而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检测都能得到满分的就一定比只认识牛不能每次检测得满分的高明吗?

我在质疑学校里的考试。

二、私塾里孩子的书桌上书是不一样的,学校里学生的书桌上啥都是一样的。

同一年龄层同一教材同一教法同一考试,到底是教育还是生产车间的批量生产?

学校教育的确有他不可否认的优势,难道就没有缺点吗?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它纵然依赖教者的传授引导,更需要的是学者的内化。而这个内化的过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整齐划一的,怎么可能什么都是一样的呢?唉,可惜,可悲,可叹。

我逐一在私塾孩子的课桌前停留,有相当于小学的读物,有《论语》有《新概念英语》有中考的练习题,有孩子做到一半的数学题,有美国语文教材,还有高考练习题……一个字——杂。黑板上有讲《论语》时对个别字的解释,也有其他内容,一个字——乱。但是教室里不脏。我没听到私塾学生上课,却似乎看到了那种情景。总应该不是我见惯了的那种场景。

我有点向往那样的“杂”“乱”。

三、私塾里把学钢琴(一种乐器)学游泳列为六周岁以上孩子的必修课,且钢琴是一对一教学;学校里设很多的必修课,却很少见孩子的某项技能是单纯在学校里学会的。

我想起我上小学中学那会儿,音乐课就是学唱歌曲,美术课就是学画画,快乐开心倒是不用说的,可现在给我个曲子我连调也找不着,让我照东西画样或者借画表情达意,很惭愧,不会。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从小就都重视技能培养了,所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辅导班培训班才有市场。那些在这个领域从教的也多半是教师,这时我就想问:学校呢?学校有师资阿,学校也有担负学生美育体育的职责阿,为什么就没有作为?问责,意义不大,也非我的权属,这其中却涉及我们的权利——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这个应该有,可以有,却真的没有。

这里我就不再是向往,我,忧——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77d580100i8c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09:01:42 | 只看该作者
家长来上课  老师当助手——家长的“教师初体验”

作者:蒋亦丰    信息来源:教育信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4  





家长来上课,老师当助手,杭师附小钱江校区上演了一场“乾坤大挪移”。
  主角是二年级学生家长叶晖,他目前是一位自由职业者。班主任负责布置教具和维持秩序。叶晖首先带来一个游戏——“手戳报纸”,从一张到一叠,报纸越多越难戳破。叶晖以此启发学生:“只有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
  成功导入后,叶晖讲述一个童话故事,让学生形成对“合作”的感性认识。接着,他出示自制的画板,对合作的概念、方式、意义等作文字阐述。这个时段可能是整堂课中最安静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主动发言。最后,叶晖、班主任和学生齐玩“双人夹球”游戏,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对“合作”主题的注脚。
  这30分钟有多大意义,恐怕不在于课堂本身,而是家长为何对“教书”情有独钟?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叶晖展露了成形的教育观:孩子15岁以前接受泛教育;天真和想象比分数更重要;同学之间少一些竞争,多一点合作……在这些理念的催化下,他和爱人策划了“福文化传播”系列活动,“走进课堂教书”就是其中一个分支。
  的确,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有着同样的境界与愿景。他们学历高,事业稳定,有能力为孩子营造优质的教育生态,并努力争取着教育的“发言权”。譬如,近有嘉兴“博士老爸”袁鸿林自办私塾,远有“家长教育家”联盟现身成都。家庭教育的改头换面已露尖尖角。
  此时,学校的态度或将为之定性。究竟视其为“野路子”,敷衍了事;还是惊呼“狼来了”,唯恐避之不及?想来这两种声音皆不谙科学发展之道。家庭教育历来与学校教育连脉,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招安”和“投降”都是不妥的。杭师附小打开校门,敞开教室,让家长当一回教师,彻底进入学校教育的腹地,其积极的态度可见一斑。
  正如叶晖上课时所说的,“只有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此次合作双方已然发生了化学效应。校方看到了家长的教育诉求,填鸭式的教育、过度的竞争家长也不认同,快乐学习才是主流。在“做中学”时,家长直白地出示知识点,过于明显的目的导致课堂的“安静”。校方尚需加以引导,赋予其“润物无声”的艺术。
  叶晖也有心得。为了上好这堂课,他几易教案,花了不少心思。曾做过电视剧演员的他在台上从不怯场,但面对一个班的学生,他还是不免紧张,把几个预设的细节给忘了。原来,教一个孩子跟教几十个孩子有着天壤之别!叶晖感叹道:当老师真不容易,家长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家访、家长会、短信通,传统的学校主动出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双方沟通的需求。“家长上课”的出现,发出了家庭教育并轨学校教育的信号,是机遇还是挑战,就看学校怎么接招了。

(徐秀东  转载于2010年4月3日《教育信息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9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1 , Processed in 0.15379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