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孩子缺什么?
0
推荐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一天,我去理发。在理发店理发的时候,理发店的老板娘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她的孩子是个男孩,才四岁,上幼儿园的中班。听老板娘对老师说:“今天,孩子惹你生气了,小孩子不懂事,你别生气。该训的就训,该说的就说。他就是调皮。啊,是啊,写字还行,怎么写个数字这么麻烦呢?2和3,他就是写不了。我也着急啊。你多费心。”老板娘放下电话,无奈地笑着说:“把俺的孩子给弄哭了,还得给人家道歉!真是的。”
正在理发的我,忍不住接话说:“你刚才说的话,有很多错误的地方。这么点的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啊,干吗非要他学习什么字啊,数啊的。还让老师逼孩子学习,孩子才四岁,就开始学习,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你给老师说的这些话,现在说,等孩子上了高中你还会对老师说,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生活,这对孩子太残酷了。”老板娘说:“人家别的孩子也在学习啊。都这样,能一点东西也不学吗?”我说:“都学也不一定就对。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其实只要学好做两件事情就是了,培养兴趣,养成好习惯。至于学习,那是将来的事情。”这时,老板插话说:“对啊。这个老师说得对。幼儿园就是看孩子的,别出事就行。学什么习啊!”我说:“多少学点儿,也不要紧,关键是别压迫着孩子去学,别让孩子带着包袱去学,别把孩子学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孩子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你可以在前面设置一个让孩子学起来很快乐的目标,让孩子愉快去主动去学习,千万不要拿着鞭子去驱使孩子去做某个事情。”
我们正说着呢,幼儿园的老师来了,搭讪了几句话以后,老师就把孩子拉到一张桌子前面教孩子写2这个数字,只听老师说:“我给你点了三个点儿,你给我把这个三个点儿连接起来。给我写好。”大概是孩子怎么也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急得哭了起来,老师又说:“别哭啊。再哭,老师就不和你玩了。”孩子一听,不但没有停止哭泣,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我的心中一阵阵惊悸,多么可怜的孩子啊,他仅仅才四岁。他仅仅是因为不会写一个2,就要受到那么这么严厉的呵斥,受到那么多的责怪,他还仅仅是个孩子啊,2这个数字,等他再大几岁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地学会,而现在却不得不为了这个在成年人看来最简单不过数字而嚎啕大哭。也许以后还有3、4、5、6、7、8在等待着他,也许他每学会一个数字,就要大哭一场,而在这一次次的哭泣当中,孩子的学习的乐趣就完全变成了苦趣。而此刻,在两个最爱他的人面前,老师理直气壮地威胁着孩子,他们父母不但不去解救孩子,反而要微笑着鼓励老师的行为。他的孩子多么希望此时妈妈或爸爸,这世界上最疼爱他们的人能拯救他一下啊。但是,他们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这种错误,他们自己能意识到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是为了孩子好,是为孩子的将来负责,正是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他们冠冕堂皇地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在一些家长看来,要想在社会上生活得好,就要有知识,知识越高,生活就越好。我们且不说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正确,能不能站得住脚。退一步说,即使这样的观点并没有错误,难道我们能仅仅因为孩子20年甚至50年以后的幸福,就要让孩子在20年或者50年中饱尝痛苦吗?难道学习真的是要以牺牲孩子的幸福和快乐为代价吗?这让我想起2005年夏天,在北京成长夏令营的时候,儿童教育专家张圆给我们做的一场报告,张圆说到自己当初是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时,动情地落泪了,她说:“我是孩子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啊。而我不但没有关爱孩子,却给了孩子无情的伤害。孩子是多么的无助啊。”随后,张圆说了一句很能叫人反思的话:“当你能拥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尽情地拥抱你的孩子吧。也许将来等你的孩子大了的时候,你再想拥抱她,而她已经不让你拥抱了。”亲近孩子,也许就是从这样的一些小事情上体现出来的。我记得自己经常给我的学生说这样的一句话:“当你还很单纯的时候,就不要假装成熟。而当你成熟以后,你想单纯,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珍惜你的现在,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有单纯的权利。”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想单纯,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想快乐,而是我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剥夺了孩子的单纯和幸福的机会。我眼前的这个可爱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面对哭泣的孩子,旁边的一个服务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把孩子抱到了一边,孩子立刻停止了哭泣。老师说:“这孩子太小了,手都拿不了笔。不过,他很聪明的,在幼儿园里学习唱歌啊,学习英语啊,都很好的。”老板娘听了以后,自然是很高兴。
等老师走了,我的头发也理好了。我忍不住又对老板娘说:”刚才那个老师说的话,也有许多错误。“老板娘一听,来了兴趣,问道:”什么错误,你说说看。“我说:”首先,他自己说了,孩子拿不了笔,一个孩子连笔都拿不了,你为什么非要逼迫他写字呢?难道学习除了写字就没有别的了吗?孩子不能唱歌吗?不能画画吗?唱不好,也能开心,乱画也有可能培养他的兴趣,为什么非要跟那几个符号数字较劲呢?老师刚才说的,你要给我把它写好,这句话也不对。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自己进步,他自己获得知识,他在享受进步的乐趣,怎么是给你老师学习的呢?现在孩子还小,你可以逼迫他,他可能会为了你好好练习写,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维和动机了,你从小灌输的这种学习是为了他人学习的思想,就会对孩子产生坏的影响,因为孩子到那时就不买你的帐了。孩子就不会为了取悦老师而费心费力地学习了。还有,老师刚才说,再哭,老师就不和你玩了,这句话……“没有等我说完,一直把孩子搂在怀中的服务员插话说:”她这是在威胁孩子。“我说:”是啊。要让孩子听话,你得给他讲清楚道理,让孩子知道做好了,会有什么奖赏。“服务员说:”给孩子说,你做好了,给你买糖吃。“我说:”那样也行,其实也可以表扬孩子,让孩子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其他的孩子看。每个人都有在同龄人没面前展示自己的欲望,满足了孩子的这样的欲望,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孩子小,他们的这种兴趣和热情更需要好好地呵护。“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经常来成长论坛发帖子的袁鸿林博士。袁鸿林博士在他的孩子四岁时,突然发现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了,原因是孩子在幼儿园里过得不快乐,还经常生病。而且袁博士发现,孩子在以前背诵过的一些唐诗已经在幼儿园里忘得差不多了。于是,袁博士决定自己教育孩子。袁博士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独特,他开办了一个现代私塾,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招收其他的学生,每天有几个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孩子跟她在一起学习,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学生,每月不固定的学生大约有五六十人。这样既让孩子结识了很多同龄的朋友,又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探索教育孩子的模式。在孩子的学习上,袁博士是这样安排的,早上八点带孩子们去公园,然后是半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英语,然后是让孩子们自由地去公园玩耍,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下午的时间,基本上什么不安排学习,就是让孩子们尽情地去玩。有些知识袁博士自己不是很清楚的,他就自己先琢磨如何去教育孩子,尝试一些能为孩子所接受的方法,在选择取舍的基础上,让孩子接受最适合孩子成长的方法。而且袁博士还能放下作为博士家长的架子,给孩子做示范,做榜样。记得袁博士曾经这样说过,有时孩子不喜欢拉琴,袁博士自己也不训斥和教育孩子,而是自己主动拿起琴来,动情地去拉,结果孩子看爸爸那么投入,就也跟着模仿起来,快乐地拉琴了。这样的教育,让她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她的孩子会说英语,会音乐,会画画,会背诵很多的诗歌。更主要的,他的孩子是快乐和幸福的。
下面这些话,是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谈话》2004年12月16日做的一个节目《爸爸多陪我一会》中的一段:(王):小逸,你在家里面学习快乐吗?(小逸):快乐。(王):但是你每天要学习这么多东西,你觉得累吗?(小逸):不累。(王):你觉得爸爸严不严厉啊?(小逸):严厉是什么意思?(王转向袁):严厉是什么意思,现场教给我们听听? (袁):very hard, very strict, 很严格,很严厉,很凶。 (小逸摇头)(王):爸爸不严肃啊? (小逸):他还听我的话呢?(王):阿,什么时候听你的话? (小逸):玩(的时候)。
从以上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的父女关系,对孩子天性的尊重,科学的教学方式,是袁博士教育成功的秘诀。袁博士的孩子是幸福的,尽管我们很多的家长不可能像袁博士那样把孩子接回家来,自己教育,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教育我们的孩子。
没有哪个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出息的人,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而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很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一些观念方面,是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变的。有人把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常见的类型加以概括为以下十种:1模具制造型,其特点是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就处处对孩子指手画脚,什么地方都要求孩子严格地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其结果是孩子成了家长的克隆品,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2温室培养型,其特点是对孩子处处关心,时时操心,什么都为孩子做好了安排,什么都想给孩子以帮助,其结果是会造成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孩子离开父母,就可能无法适应社会;3极力压榨型,其特点是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给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人为地加大孩子的负担,其结果是造成孩子身心疲惫,没有时间进行创造性的活动;4经济刺激型,其特点是,用金钱来刺激孩子的进取心,考多少名次,奖励多少钱,用金钱来控制孩子的大脑,其结果是容易让孩子沾染铜臭气,让孩子惟钱是从,惟利是图;5原始放牧型,其特点是由于忙,而没有时间管理孩子,或者认为读书无用,依*其他的手段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让孩子自生自灭,其结果是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6自家萝卜型,其特点是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也认为是其他的孩子或老师不好,其结果是不能正视孩子的缺点,不能及时改正孩子的错误;7崇尚暴力型,其特点是对孩子的教育崇尚暴力,对孩子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其特点是要么让孩子逆反心理特别强,要么让孩子特别懦弱,让孩子崇尚暴力,喜欢用拳头说话;8《大话西游》唐僧型,其特点是这部分家长相对比较温和,但又失之偏颇,当语言说服不能解决问题时,就难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话西游》的唐僧念经,两个小鬼实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杀了,结果是引起孩子的厌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9奴才型,其特点是,把孩子当皇帝,百依百顺,结果是让孩子自私自利,没有爱心,唯我独尊,最后不容于社会;10理想型,理想的家长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的智力开发,爱孩子,重视孩子,但不能溺爱,满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让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励的,严格要求孩子,但应给孩子适度的活动空间。
大科学家牛顿在成材以后,曾经有记者采访牛顿,问他:“你觉得哪所学校对你一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牛顿回答说:“是幼儿园。”牛顿解释说,幼儿园里的老师们教给他一些基本的做事原则,那就是做什么事情要认真,培养他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学生应该明白,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儿,要做什么事儿,就做好什么事儿。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看看孩子对这个事情是不是感兴趣,假如孩子对你让他做的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作为家长就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更不要为了让孩子顺应家长而打骂孩子,让孩子受委屈。
bianer22 by 2010-3-19 20:47:0
http://blog.shedu.com.cn/user1/bianer22/archives/2010/47012.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