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沙沙的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2:43:57 | 只看该作者
性格不同,教育方法亦不同(2)
腼腆型性格的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对于这类性格的孩子,妈妈不要为他们的不活跃而过分心急。因为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这种类型的孩子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感到心里不踏实,有时还会因信心不足而徘徊不前。
对于腼腆型性格的孩子,妈妈最好用表扬和鼓励法让他们去做事情。以故事中的龙龙为例,妈妈可以经常找机会表扬他,“今天楼下的王叔叔夸你了,说你主动跟他打招呼,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龙龙长大了,知道给客人拿水果了”……
另外,妈妈一定要试着与这种类型的孩子沟通,因为把一切事情都装在心里,将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妈妈可以这样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龙龙,今天班上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你有什么看法呢?”……当沟通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乖巧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高要求
小星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他的生活、学习从来没有让家长多费心。用小星妈的话说,就是“一切都在静悄悄中进行,小星也在静悄悄中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妈妈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在前十名徘徊也不行,为了让孩子更具竞争力,妈妈给小星定了一个目标:向第一名挑战,并给他做出了相应的学习计划。
让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月考中,小星的成绩竟然一下子降到班里的第20位。妈妈很迷茫:为什么越订目标,孩子的成绩越下降呢?
乖巧型的孩子不活泼,也不腼腆,但他们的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每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少大声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所以有时妈妈们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其实,妈妈们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一种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觉得压力过大,往往会影响他们能力的发挥。而且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往往会对自己缺乏信心。
其实,小星的妈妈没有必要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的成绩可以说已经不错了,妈妈只需要让孩子明白:你的成绩是不错,但还不是最好的,凭你的能力还可以做得更好。然后可以这样鼓励孩子:“成绩排在你前面的那位同学很棒,不过凭你的能力,妈妈相信你下次考试时一定能超过他的。”这样,孩子抱着轻松而又有压力的态度去学习,效果会好得多。
问题型孩子的应对策略——不要过多责难
皮皮是个有名的“问题孩子”,老师经常向皮皮的妈妈告状:“他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故意在女同学的衣服上画画、还经常把我的教鞭弄断后收藏起来……”妈妈每次回到家后,都会把他狠狠地打一顿,但是这顿“体罚”的有效期只有两天,两天之后,皮皮又恢复了原貌。
问题型的孩子,常常让父母操透了心。这种孩子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等孩子慢慢地长大,还会出现狂妄自大、厌学、打架、早恋、上网成瘾等现象。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多与孩子交流,从正面入手,用悄悄话教育孩子如何克服“问题”,帮助孩子从小就能分辨什么可以做,什么则不可为之。
对待这样的孩子,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给他过多的责难,如皮皮妈妈听到老师的告状后就“体罚”皮皮,这就是种非常错误的做法,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叛。当然,妈妈也不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
自责型孩子的应对策略——多夸少责
这类孩子一般都是完美主义者,或者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当孩子做错事情或者未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自己会先把自己责备得体无完肤。这种孩子的自尊心极强,如果妈妈的教育方式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严重的自卑心理。
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妈妈要格外小心,也许不经意间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当这类孩子犯错或遇到失败时,如考试没考好,妈妈千万不可说一些有损孩子自信的话,如“我早知你是难成大器”、“这次测验你又不及格”、“妈妈对你实在很失望”。
其实,妈妈可以用夸奖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励他们拿出信心去努力,如妈妈可以这样说:“这次考试你竟然前进了两名,妈妈真为你高兴。虽然这次你还是没有及格,妈妈知道你努力了,妈妈敢保证你下次一定能及格。宝贝,你有信心吗?”这样,孩子听后不但不会过分地责备自己,还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3:41:38 | 只看该作者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1)
生活中,有的孩子很懂礼貌,见到小区里的叔叔、阿姨总会热情地打招呼,而有的孩子总是不懂事,一会儿破坏公共设施,一会儿欺负比他小的小朋友,大人们见到他总会摇着头说:“太调皮了!”;有的孩子很积极,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地预习,而有的孩子做事总是很拖拉,迟到、完不成作业……
同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距,除了性格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除去特殊情况,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相当的,孩子之间因智力引起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相反,后天的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差距。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所以,妈妈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犯哪些错误。
其实,只要妈妈们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犯这样一些错误:
错误一: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
我要功能更多的文具盒”、“我要吃肯德基”8岁的小贝经常任性地向妈妈这样喊。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她就会生气地大哭大闹,再不行就以不吃饭、不上学来威胁妈妈,大有不满足要求誓不罢休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况,妈妈通常是无奈地向她妥协。
为什么孩子总是任性地向妈妈要求这个、要求那个,并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大发脾气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已经把妈妈的心思摸透了。
他们明白,很多时候,妈妈口中的“不行”并不是真正的“不行”,仅仅是“可能不行”,而且这种“可能不行”可以迅速地转换成“行”,只要他们拼命吵闹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刺激下,孩子逐渐掌握了拼命哭闹这个控制父母屡试不爽的绝招。由此,孩子也将养成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贪婪、虚荣等等。
一位妈妈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为了改掉孩子任性、耍赖的坏习惯,每次我带他去买东西前,都要先列一个清单,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孩子:“妈妈和你都只能买清单上列出的东西,你监督妈妈,妈妈也监督你,好不好?”
好呀。”孩子满口答应了。
然而,到了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诱人商品,孩子早已忘掉我们的清单,他向我提出了一大堆要求,从糖果到图画书,我都一一拒绝了。但是,就在准备付款的时候,孩子的目光被一个很可爱的小瓶子吸引了,里面装的是口香糖,他用可怜的眼光看着我:“妈妈,我要那个糖。”
我故意不理他。
妈妈,我真的想要。”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并引来了很多目光。
我有点尴尬,但还是没有理他。
他看到我的态度很坚决,知道是没有希望了,只好默默地跟在我的后面。
回到家后,我批评他,并且拿出清单跟他一一对照,确实,我们一件东西都没有多买。从那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在买东西方面向我提出过无理要求。
很多时候,孩子的态度往往是由妈妈的态度决定的。这位妈妈的日记,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育子真理:一旦已经给了孩子“不行”的答案,就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如果妈妈总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就妥协,这就是在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并坚定了孩子耍赖的信心。
错误二:用物质来弥补亲子时间的不足
帅帅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最不缺的就是钱。由于她平时经常忙于应酬,所以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不过,只要一到周末她就会带孩子出去玩,无论孩子提出何种要求,都会给予满足。
生活中,像帅帅妈妈这样的妈妈很多,她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心里感到惭愧,于是她们会给孩子买很多各式各样的衣物、学习用品、零食等,一是慰藉自己,另一方面是想千方百计博得孩子一笑。
其实,这种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如果经常让孩子从物质中得到补偿,他们会认为妈妈觉得钱很重要,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把物质看做是至高无上的,从而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而且,他们还会养成不把向妈妈要东西或提条件当回事的习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6-18 14:12:26 | 只看该作者
坐个沙发,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6-18 14:39:35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就这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6-18 14:42:22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啦,请楼主继续贴呀,我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5:04:33 | 只看该作者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2)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3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青春期之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所以,在孩子13岁之前,妈妈一定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妈妈真有工作要忙,或者像帅帅的妈妈一样有自己的事业,那妈妈就应该把这些情况讲给孩子听:“妈妈真的好想陪你,可妈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等完成后再补偿你。”但是,尽量不要用物质来补偿。每天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在干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在惦记着他。
错误三:孩子没有必要做家务
雯雯已经上四年级了,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爱劳动,每当班级大扫除的时候,她都找借口请假,或是找一个很轻松的活慢慢地干。当老师把她叫到一边,很真诚地劝她要热爱劳动时,她却很不耐烦地对老师说:“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劳动过,我们家劳动的事情从来都是妈妈来做。”
老师把雯雯的话转告给了雯雯的妈妈,雯雯妈也无奈地说:“这孩子从小就懒,没有办法。”
世上没有天生的懒孩子”,家务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孩子小的时候,妈妈怕孩子累着,常会以“孩子太小不会做家务”为理由;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又认为干家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所以不要求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即使孩子有干家务活的愿望,也会在妈妈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泯灭。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它会诱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妈妈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见,让孩子适当地参加劳动是有益的,它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等。
因此,妈妈们该放手时就放手吧,不要再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包大揽,适当地给孩子布置一点家务劳动,给孩子一次施展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有权利参与家庭的各项活动,妈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是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实际上是把孩子隔离于家庭之外。相信,智慧的妈妈们永远不会这样做!
错误四: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
然而,很多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监听、偷看日记等。
可如果妈妈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
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妈妈偷看了她的日记而一个多星期都没有和妈妈说过一句话,最后妈妈无奈,只好向她的老师求救。
一个12岁的男孩子,因为妈妈未经他的允许动了他的东西而和妈妈大吵一通,然后离家出走。
……
很多事实都证明,妈妈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极端的措施将其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妈妈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破坏了。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是真正尊重孩子的隐私呢?
首先,在生活中,妈妈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妈妈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妈妈就不要偷看。
其实,当妈妈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去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样会尊重妈妈,从而把妈妈当成他的好朋友。当他们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时候,才有可能主动向妈妈谈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5:05:46 | 只看该作者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3)
另外,当妈妈需要进入孩子的房间时,应该敲门,并礼貌地问他:“我可以进来吗?”
当孩子写日记或者写信时,如果妈妈想看,必须经过孩子的允许。妈妈可以说:“孩子,在写什么呢?妈妈可以看看吗?”
当妈妈想帮助孩子收拾房间、书桌或者书包时,最好让孩子知道。妈妈应该说:“让妈妈帮你收拾,你看好吗?”
错误五:滥用表扬
现在很多妈妈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她们常常把表扬孩子的话挂在嘴边。这样做,对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非常有帮助,但与此同时,太多的表扬则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
一个9岁的小男孩,能言善辩,见多识广,他的妈妈经常在人前人后夸孩子聪明,所以他在别的同学面前总是很骄傲。
一次,老师让他回答问题,由于他没有注意听课而没有回答上来,因此老师很自然地说了他两句。就因为这件事,他难过得要命,说什么也不想再去学校上学了。后来,经过老师耐心反复的劝导,他才放下了思想包袱。
妈妈的表扬,切记不能滥用。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如准时完成作业等)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另外,妈妈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地、明确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
一个小女孩拿着一幅她刚完成的画作让妈妈看,妈妈认真地看了一会儿对她说:“你的小鸟画得真细致,花的颜色也很鲜艳,整幅画看起来非常协调!”
说完,妈妈还在认真地欣赏,一会儿又对孩子说:“天空中还有一块空白,如果你在那儿添点什么,这幅画就更完整啦!”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又高兴地画了起来。
这位妈妈的聪明之处在于,明确说明孩子什么地方值得表扬,并且为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这样,孩子会因为妈妈的表扬而受到鼓舞,同时妈妈指出的不足也让孩子确立了新的目标,并使她逐步明白:只有不满足现状、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错误六: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
孩子,自从有了你,妈妈从来没有好好地看过一次电影。”
要不是因为你,妈妈现在可能早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了。”
因为你,妈妈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
……
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话,一些妈妈经常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想以此来打动孩子,引起孩子的可怜,从而让孩子听话。
有时,妈妈的这种办法确实能使孩子听话。但是,如果妈妈经常性地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却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来度过一生。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小菲的妈妈一说起女儿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她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我们同事的孩子,比她还小一岁,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别人行,为什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行呢?”
每当小菲听到妈妈这样说时,她就一肚子委屈,她经常偷偷地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从记事起,妈妈就不断地拿别人和我比,看到别的孩子画画画得好,她就说我没出息,让我也学画画;看到别的孩子小提琴拉得好,她又让我学小提琴……一年之内,我学了将近五种特长,结果什么也没学会。为什么妈妈总能看到别的孩子的优点,就是看不到我的优点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点,能力和特长也各不相同。妈妈们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巨大的伤害,很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萎靡不振,从此消极待世。
错误八: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小雪今年读四年级,今天中午,妈妈还没吃完午饭,就见小雪哭着跑回家,并告诉妈妈:“我不去上学了。”妈妈问她出了什么事,她也不理妈妈,只顾伤心地哭泣。后来,妈妈劝了半天,她才说出了原因:今天有同学说她丑。
小雪在班里担任班长,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从小乖巧懂事,接受的都是掌声和鲜花,别人的赞扬声络绎不绝,家人对她更是宠爱有佳。显然,同学说她丑,这个事实让她无法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5:06:46 | 只看该作者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4)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总是渴望给孩子一个安宁的成长环境,不愿意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因此,他们除了包办孩子的一切不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父母已经为孩子把这些烦恼的事情摆平。如此,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就被完全剥夺。
其实,家长们这样做并不是为孩子好。在家长完全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的,他们不能经受任何的挫折和失败,因此他们长大后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错误九:经常对孩子说“你真笨”
一位刚刚入学不久的孩子嘟囔着小嘴对妈妈说:“妈妈,这次考试我不是第一!”而这位妈妈则是用信任、鼓励的目光对孩子说:“你在妈妈眼里始终是最好的!”
很显然,这位妈妈是在赏识和鼓励孩子。孩子听到妈妈的鼓励之后肯定会信心大增,从此为下一次能取得好成绩而努力。
但是,如果此时这位妈妈用一种相反的态度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那么容易的题你还答错,真是猪脑子!”
这样的教育方式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时,妈妈就给孩子戴上了一个“猪脑子”的帽子,使他认为自己从小就笨,他还怎么能去争取好的成绩呢?如果孩子自幼就有一种不如别人的心态,没有信心,等到真正遇到失败时,他就会把“笨”作为理由,他就有了一个护身符:我天生笨,所以我不努力!
有些妈妈经常会说自己的孩子“你真笨”。其实,从脑生理学的角度看,正常人的头脑并没有天生好坏之别。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头脑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却会在无意识中让自己的头脑变得闭塞僵化。可见,一个认为自己笨的孩子,自然而然其头脑就会处于闭塞状态。因此,妈妈们,请千万别再用“你真笨”这三个字去束缚孩子的头脑!
错误十:不能抓住教育的“重点”
孩子要和朋友去玩,妈妈交待“可以去,但是下午5点前一定要回来”,然后送他出门。可是,5点了孩子却没有回来,超过了约定时间20分钟后,孩子才回到了家。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母亲会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守约定:
说好5点回家,就应该准时回家!下次再不守约定就不准出去玩。”
为什么不遵守约定?说好5点回来就要5点回来,老是说谎怎么能成为有信用的人!”
其实妈妈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想想,“不可以不守约定”、“说谎不能成为有信用的人”这些孩子早已经知道的道理,却并非是本次教育的重点。此次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这才是妈妈应该提出具体建议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清楚地知道“5点要回家”,可是玩过头就忘了。而迟归后母亲关于不守约定的斥责,并不能使孩子学到任何道理。如果此时妈妈提出建议,让孩子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家,这才是有效的教育。比如,下次可以让孩子戴5点钟会鸣叫的手表出去玩;或者说“5点钟妈妈去接你”;或者告诉孩子:“下次去朋友家玩,如果在约定的时间不能回来,要打电话跟妈妈说。”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才是抓住了重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5:14:55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的九大良机(1)
我们都知道,打仗要讲究战机,播种要讲究时机,同样,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时机。所谓教育的时机,就是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
很多妈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仅不接受,还很抵触;而在另一些时候,家长只简单说几句话,就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后者选准了教育的时机。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例如,撒谎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行为。面对孩子的谎言,做妈妈的应该如何教育他才是最科学的呢?
片断一:
我妈妈在教育局里做领导,正好管咱们学校。我要是把这事告诉了咱们老师,他一定不敢再批评我了。”小勇正在和他的同学们聊天。
真的呀,那老师批评我的时候你要保护我呀!”小勇的同学羡慕地说。
那当然了,谁叫我们是好朋友呢!”小勇表现出很自豪的样子。
这时,小勇的妈妈来接小勇回家,正好听到了儿子与同学之间的这段对话,她很生气,揪起小勇的耳朵就说:“这么小就知道吹牛,长大后还了得!快向同学道歉,说你刚才撒谎了。”
……
从此,小勇在同学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
片断二:
我家有三辆小轿车,爸爸开的是奔驰车,妈妈开的是宝马车,舅舅开的是奥迪车,他们经常在校门口同时来接我。”一个孩子正在和一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聊天。
真的太棒了!你经常坐谁的车?”小朋友很羡慕。
当然是坐爸爸的车,他的车又长又宽又豪华,开起来很威风。”孩子故意摆出威风的样子。
他们的谈话正好也被孩子的妈妈听到,这位妈妈没有马上戳穿儿子的谎言,而是在晚饭后,把儿子拉到一旁聊天。
儿子呀,我们家如果有一辆小轿车,那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接你上下学了。”妈妈开玩笑地对孩子说。
孩子低着头不敢看妈妈,小脸蛋霎时绯红了起来。
这时,妈妈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希望我们家有小轿车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家还没有小轿车,你竟然对小朋友说有三辆小轿车,这就不对了,这是在撒谎。”
孩子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向妈妈认了错。
为了教育孩子不再说谎,妈妈又给他讲了“华盛顿小时候不说谎”的故事。听完故事后,孩子攥着拳头向妈妈保证:“妈妈,请你相信我,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从以上两组教育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时机的不同,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是教育孩子要诚实,第一位妈妈当场戳穿了孩子的谎言,虽然也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但是孩子的自尊心却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不仅会使孩子在同学面前很长时间抬不起头来,更容易使孩子变得自卑。而第二位妈妈却很懂得寻找教育孩子的时机,她没有当场揭穿孩子的谎言,而是回到家后,在引导孩子慢慢觉悟之后再予以纠正。这样一来,孩子既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有了强烈的改正错误的决心,又不至于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小树一样需要不断修剪。也就是说,成人要不断地引导他,帮助他克服缺点和毛病,他才能健康地成长。
其实,如果做妈妈的能够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就会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有哪些呢?做妈妈的又应当如何把握呢?
时机一:当孩子困惑时
每个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在这些时候,他们往往特别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此刻也正是妈妈教育他们的最佳时机。
一天,做班长的小庆放学回家后情绪非常低落,她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在草稿纸上写着“理解万岁”。
妈妈看到这种状况,没有直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故意给她讲自己与同事之间发生误会的事情。小庆听了,很惊讶地问妈妈:“妈妈,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8 15:16:1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孩子的九大良机(2)
当然了,只要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都会碰到被别人误会或误会别人的事情。”
那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小庆充满期待地问妈妈。
首先,我要确认自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如果确认自己是正确的,我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与对方沟通,向对方解释清楚;同样,如果我发现我是错误的,我会找个机会向对方道歉。”
听了妈妈的话,小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并感激地对妈妈说:“妈妈,谢谢你,我知道怎样去做了。”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时,妈妈抓住孩子渴望学习经验的心理,及时帮孩子进行必要的疏理,不失为教育的最佳策略。因为此刻,无论妈妈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孩子都会很容易地接受,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时机二: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成绩,如在学校中考得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或在某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奖励等。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都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妈妈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孩子乘势而上,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当然,妈妈也不要忽视孩子因取得成绩而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骄傲是成功的大敌,做妈妈的千万马虎不得。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骄傲自满。因此,妈妈在表扬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及时让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另外,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如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心班集体等,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妈妈要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时机三:当孩子犯错时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们成功成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他们在犯错时,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情景下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一生的成长。
列宁因为打碎花瓶,妈妈教育他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华盛顿因为砍倒了樱桃树,爸爸教育他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妈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时机四:做客时
亮亮是个不懂礼貌的孩子,妈妈多次教育他待人要有礼貌,但每次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一次,妈妈带他去参加一个婚宴。宴会结束时,孩子对妈妈的同事说了一句“叔叔阿姨再见”。同事们都称赞亮亮说:“这孩子真有礼貌”,甚至还有同事让自己的女儿“向亮亮学习”。回来后,妈妈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便给孩子买了一台“文曲星”。
亮亮很惊讶地问妈妈:“妈妈,‘文曲星’我要了这么久,为什么今天给我买呀?”
因为今天你很有礼貌,应该奖赏。叔叔阿姨已经给了你口头奖励,这是妈妈给你的物质奖励。”
谢谢妈妈!”亮亮欢呼着。
懂礼貌不但会让别人很开心,自己也会在别人的开心中有所收获,以后还要不要做懂礼貌的孩子呀?”妈妈不失时机因势利导。
亮亮使劲地点头表示同意。
有很多孩子在家很听话,但是到了客人家,就容易“人来疯”,放任骄蛮,让大人很没面子。这时,如果妈妈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不但不听,甚至会故意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因此,要使孩子在别人面前变得听话、懂礼貌,妈妈就必须在做客前和做客中对孩子做一些相应的指导,并且在做客后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此时,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机五:待客时
待客时,是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礼仪的最佳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11 , Processed in 0.0782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