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黑天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日记(威威)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3:02:37 | 只看该作者
你说的不错,我们是要多一点支持和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12-10 09:03:22 | 只看该作者

爱和自由

在这个爱和自由的环境里,我的大天天收获了很多、吸收了很多,在他小小嘴中,经常会说出“妈妈我来帮助你”“妈妈我来保护你”,在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深深感激,感激我选择了贝贝班,感激王老师让我了解、体会了爱和自由!愿我们的孩子能在这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0 13:31:49 | 只看该作者
天天妈妈 ,不用那么客气,我们要感谢孩子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8:37:01 | 只看该作者
是大天天的,还给他
熹熹入班不久,很有安全感与责任感。但凡是来班里做客或借阅物品的人,他都会问个清楚明白:“你是谁?”“来干什么的?”“为什么来找我们借东西?”“那你要记住即时还我们,不能弄坏了?”等等。同时他很有规则意识,不仅自己去尊守还回要求他人一同去遵守。早上,沛怡急着去厕所,便穿上了大天天的鞋子,大天天没有说话,旁边的熹熹去看不过去了,一把拉住沛怡不放说:“这是大天天的,不是你的。”沛怡不理继续跑向厕所,熹熹一直跟着她去了厕所,从厕所出来,熹熹在次拉住了沛怡说:“这个是大天天的,不是你的,你还给他。”(手一直指着沛怡脚上的鞋子)沛怡终于忍不住了,脱下鞋子一仍,坐在地上哭了起来。熹熹马上拿起鞋子还补充了一句:“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沛怡还在哭,但听了这句话,哭声渐渐小了…….
成人都有一种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人的事不去管。但孩子不同,天生有一种道德上的秩序感。“别人的东西我不拿”这个规则,每个人都要遵守,这个道德的标准已经在孩子的身上形成,并且极力要求所有人争取遵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8:13:39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的意义
今天,在车上看《超越自卑》,刚开始看,第一章“生活的意义”。看得不多,但是感悟却是不少的!书的第一句话就说到“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之中”
人自小就被灌输,调教,训练……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要求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要我们写作文,类如“我的愿望”而那个时候的我们,“目标”也很伟大,常常会写“我长大要做个科学家”“要做一位医生”“要当一位老师”……那时候的我,标题是“我的愿望是做一位老师”。
我那时候的老师和家长,用他们所理解的“生活的意义”,教会了我们读书认字;教会了乘法算式;教会了我们创造美术书上的“美术作品”;教会了我们用大脑在A4纸上计算那些平面的“三维几何”;教会了我们见人就“叔叔好”“阿姨好”“爷爷奶奶好”的“文明礼貌”;教会了我们见到老师就敬少先队礼的“尊师重道”;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书本上用一首首的童谣和儿歌教会了我们“品行”与“道德”;用犹如大浪般源源不决,川流不息的考试和测验,教会了我们“竞争”;用参加“奥林匹克数学”和“全国作文大赛”教会了我们用更多的奖项和证书来增强“实力”;用特长班的学习和技能为我们增加“实力”的“筹码”。
我的小学记忆:1:记得6年级的我,被老师选拔去参加“全国作文大赛”,于是,那一篇的作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不断的“修改”“审批”“修改”“审批”,由于还有其他科目的小学毕业压力,这作文还只能放学以后留校修改。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但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再次真正提笔写作,已是工作以后了!
2:自我三年级开始,我就读的小学,开设了特长班。班级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报读一个特长!不知道是我天生愚笨不具备特长还是确实没有喜好,我直到小学6年级,整整三年,硬是把所有的特长班都读了个遍,英语;舞蹈;书法;美术;写作;竖笛;电脑;小小主持人……每次去办公室跟老师说下个月要更换特长班的时候,老师都会不等我开口就主动笑着问我:“这回,你又打算去学什么拉?”。最终三年的特长班下来,我最终也“无一计之长”(现在想来,大概也是件好事吧?)。其实也要感谢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确实是在以他们所认为“有意义”的方式在爱着和呵护着我们!

那什么是有“意义”?金钱?权利?名利?华丽?竞争?职位?……只是,却惟独忘了“教育”我们“快乐的生活”也是一个“目标”和“意义”!

“快乐”原本是一件最简单,最真实,最自然的事情,而现在很多人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购买快乐”“交换快乐”,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实,也不知道是社会的冷漠竞争,还是人性发生了“歧变”?
书中说“每一种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而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是被人们应用的生命的意义,也不会是绝对的错误。所有的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的变化!”
“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它是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也能使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的。在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

那我们在生命成长中,赋予给孩子的是生活的“生命意义”?还是科学的“生命意义”?生活的“生命意义”可能是成人自己本身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不是告诉孩子说“想当初,我小时候……”“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直到现在,我的家人长辈也常“经验十足”的“教育”我!
我们不是“先知”也不是一个“预言家”,所以,也不要对孩子说:“你这样不听话,将来肯定没用”“你怎么这么笨,考试总是不及格,将来捡垃圾!”……诸如此类的话!也许,我们口中“没用”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爱迪生”,另一个“罗斯福”,另一个“比尔.盖茨”因为,奇迹总是无处不在的!

这些经历和经验仅属于生活在“昨天”的我们成人;而我们的孩子却是生活在“今天”,孩子无法理解我们“昨天”经验和经历,也无法预知“明天”的未来!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今天”!用我们的:爱真实 尊重 理解 平等 自由 自然 科学,让孩子真正完全的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今天”中,协助他们学会用心去观察,发展,创造,感受,体会属于他“自己”“真实”的经验和经历,让孩子学会“快乐”的生活……如此才是对孩子有意义的“科学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8:20:06 | 只看该作者
生活的意义
今天,在车上看《超越自卑》,刚开始看,第一章“生活的意义”。看得不多,但是感悟却是不少的!书的第一句话就说到“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之中”
人自小就被灌输,调教,训练……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要求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要我们写作文,类如“我的愿望”而那个时候的我们,“目标”也很伟大,常常会写“我长大要做个科学家”“要做一位医生”“要当一位老师”……那时候的我,标题是“我的愿望是做一位老师”。
我那时候的老师和家长,用他们所理解的“生活的意义”,教会了我们读书认字;教会了乘法算式;教会了我们创造美术书上的“美术作品”;教会了我们用大脑在A4纸上计算那些平面的“三维几何”;教会了我们见人就“叔叔好”“阿姨好”“爷爷奶奶好”的“文明礼貌”;教会了我们见到老师就敬少先队礼的“尊师重道”;在《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书本上用一首首的童谣和儿歌教会了我们“品行”与“道德”;用犹如大浪般源源不决,川流不息的考试和测验,教会了我们“竞争”;用参加“奥林匹克数学”和“全国作文大赛”教会了我们用更多的奖项和证书来增强“实力”;用特长班的学习和技能为我们增加“实力”的“筹码”。
我的小学记忆:1:记得6年级的我,被老师选拔去参加“全国作文大赛”,于是,那一篇的作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不断的“修改”“审批”“修改”“审批”,由于还有其他科目的小学毕业压力,这作文还只能放学以后留校修改。最终获得了二等奖,但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再次真正提笔写作,已是工作以后了!
2:自我三年级开始,我就读的小学,开设了特长班。班级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报读一个特长!不知道是我天生愚笨不具备特长还是确实没有喜好,我直到小学6年级,整整三年,硬是把所有的特长班都读了个遍,英语;舞蹈;书法;美术;写作;竖笛;电脑;小小主持人……每次去办公室跟老师说下个月要更换特长班的时候,老师都会不等我开口就主动笑着问我:“这回,你又打算去学什么拉?”。最终三年的特长班下来,我最终也“无一计之长”(现在想来,大概也是件好事吧?)。其实也要感谢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因为他们确实是在以他们所认为“有意义”的方式在爱着和呵护着我们!

那什么是有“意义”?金钱?权利?名利?华丽?竞争?职位?……只是,却惟独忘了“教育”我们“快乐的生活”也是一个“目标”和“意义”!

“快乐”原本是一件最简单,最真实,最自然的事情,而现在很多人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购买快乐”“交换快乐”,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实,也不知道是社会的冷漠竞争,还是人性发生了“歧变”?
书中说“每一种意义可能多少都含有错误的成分在里头。没有人拥有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而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是被人们应用的生命的意义,也不会是绝对的错误。所有的意义都在这两个极端的变化!”
“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科学的‘生命意义’,它是真正意义的共同尺度,也能使我们应付与人类有关的现实的‘意义’的。在此,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和计划的真实”

那我们在生命成长中,赋予给孩子的是生活的“生命意义”?还是科学的“生命意义”?生活的“生命意义”可能是成人自己本身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不是告诉孩子说“想当初,我小时候……”“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直到现在,我的家人长辈也常“经验十足”的“教育”我!
我们不是“先知”也不是一个“预言家”,所以,也不要对孩子说:“你这样不听话,将来肯定没用”“你怎么这么笨,考试总是不及格,将来捡垃圾!”……诸如此类的话!也许,我们口中“没用”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爱迪生”,另一个“罗斯福”,另一个“比尔.盖茨”因为,奇迹总是无处不在的!

这些经历和经验仅属于生活在“昨天”的我们成人;而我们的孩子却是生活在“今天”,孩子无法理解我们“昨天”经验和经历,也无法预知“明天”的未来!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今天”!用我们的:爱真实 尊重 理解 平等 自由 自然 科学,让孩子真正完全的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今天”中,协助他们学会用心去观察、发展、创造、感受、体会属于他“自己”“真实”的经验和经历,让孩子学会

 “快乐”的生活……如此才是对孩子有意义的“科学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8:10:13 | 只看该作者
手的满足


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4岁的沛怡,手的发展有些缓慢,但在这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里,一直在不段的弥补着。。。。。。半年前,她开始不停的抓、舀物品,这个过程持续了三个月,接着她开始了更为细致的工作撕纸,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一年之久(爸爸妈妈说在家里也早上一直持续着这项工作)。现在的沛怡迷上了剪纸,开始有意识的使用起工具。一入园就剪纸,饭后剪,睡觉前剪,大部分时间都在剪纸。专注的时间由半小时增加到两个甚至更长。

  孩子因为喜欢所以持久、专注,这中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赞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但要极力的保护。因为,痴迷、热忱的态度,会让孩子深入事物,了解事物,从而改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9-2-17 18:35:33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家长看到老师能够这样关心孩子,真是太感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7 13:58:44 | 只看该作者
快乐

2
9个月的可可,入班半个学期了,情绪一直稳定愉快。安全感强。专度不断的增强。主题课后,孩子们照例打开工作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可可近段时间到了空间的敏感期,喜欢跳、爬、垒高等活动。今天也不例外,她选择了将棕色梯垒高。她将棕色梯一次一次的垒高后推倒,如此的反复。持续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归位时,她十分的快乐与满足,一边唱着歌,一边归位教具。看着她快乐的身影,自己也快乐无比。

是宽松的环境,给了孩子轻松、自由与快乐。时间长了,快乐就会变成孩子的主要心态,时间再长,快乐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品质,时间再长,快乐就会让孩子必然做出成就,一切从童年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3-12 12:35:20 | 只看该作者
交往

4
4个月的桐桐,是个特别敏感的孩子。入班半年的时间,情绪一天比一天稳定,
专注度也在不断的争强。同时也开始了人际交往的时期,刚开始时会用食物来和他人交往,慢慢地开始交换物品,紧接着不断的去模仿、跟随她人。现在,桐桐有了一个固定的好朋友——贤贤。两个人整天形影不离,一起跑步,一起操作,一起游戏,就连上厕所也是一起。前段时间,桐桐还不会自己脱衣服,那是她身体独立的过程,现在她可以做的很好(脱衣服)。现在,她情感上“依附”贤贤,是在身体、意志的基础上,走向人格独立的又一过程。但往往这个过程非常的短,孩子依靠自己走向独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2:27 , Processed in 0.28637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