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usan_12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盐之行所见所感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8:09:27 | 只看该作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个小孩看到、感触米饭和大人会有什么不同?!许多接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大人们有多少是真正体验过耕种的辛苦或者说多少人是真正体验过劳动辛苦的呢?!

首先小孩对米饭肯定不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觉,如果没有同小孩讲过。如果是一个不喜欢吃饭的小孩,对于父母强迫她吃饭,可能会有一种害怕不喜欢的心里。排除这种情况,小孩看到米饭会有什么反应或思考呢?
大人又会什么样的反应和思考呢?一般现在许多大人都认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看法,这种看法是不是来自本身的真实的体验?还是体验加借鉴?可不可能存在没有体验直接借鉴认可了这种感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8:27:3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我自己“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看法,更多的停留在尊重别人劳动的层次上,因为自己无法接受,自己辛辛苦苦做了点什么,别人来了一脚把它破坏得彻彻底底,所以我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劳动,己所欲先施于人,所以我尊重别人的劳动。
如果说我还有没有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更深的感受,我觉得来自于我父母及小说里的描述。我父母和我说过,我爸曾经推过载重1200斤的独轮车,我妈推过800斤,而我自己50斤也挑不动,介于自己力量,和他们承受的,我无法想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超出我的力量很多很多,所以我认同体谅他们辛苦。还有一些故事里写的辛苦,我接受认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我没有深有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8:39:50 | 只看该作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经典名句
自己的体验,看到自己的劳动毁于倾刻,深觉得别人这样的做法不对-------反推出别人的劳动需要尊重
父母的倾述、小说故事-------看到借鉴别人的经历

三者对自己的影响会各有多大的份量呢?

三者结合,最后归于尊重别人的劳动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尊重别人的劳动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两者,我还是更倾向于以尊重别人的劳动为自己的原则,相信自己还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7 08: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9:33:01 | 只看该作者
人在认知过程中可能会一时迷失自我  
     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是否会失去自我?在许多有关思维的理论模型中,答案是否定的。但魏兹曼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系拉菲·马拉赫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当人接受外部任务时,如果这个任务要求他们全神贯注,那么大脑中涉及自我认知的区域,会处于不活跃状态,并显得精神压抑,丧失自我。  

    研究人员用核磁共振成像(MRI)系统进行脑功能扫描,通过测定血流和充氧变化,来描述大脑所处的活动状态。他们给受试者两种选择,或看一些照片,或听一小段音乐。但对于每一种刺激,受试者都被要求完成两种不同的任务。其一称之为“自我反省”,即要求他们考虑自己,以及照片或音乐片断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其二称之为“感官发动机”,即要求受试者进行快速的认知练习,如指出那些包含“喇叭”音的音乐片断等。  

    大脑的额叶前部皮层中的某一区域被认为与人的性格和自我认识有关。通过对测试者在不同环境下的MRI脑功能扫描,研究发现这些区域在“自我反省”的时候,处于活跃状态。但是,当受试者全神贯注于“认知任务”时,这些区域的活性开始变得沉寂。  

    研究人员认为,大脑的自我意识中心对于认知外部世界来说,并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相反,当一名观察者对感官体验和自身都比较了解时,前额皮层的自我区域表现出特殊性。当大脑被外部世界要求“遗忘自己”的指令占据时,只有局部的特殊感官系统看起来是必要的。  

    “这非常有意思,”马拉赫说,“如果把这些发现放到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就是改变传统西方人的思想(强调自我控制和以我为中心),而朝着东方人的观念(必须抛弃自我,服从外部世界)转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5:19:53 | 只看该作者
人到底是怎么认知的呢?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7 15:3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8-1-18 10:18:5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难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8:31: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uge57 于 2008-1-16 12:37 发表

我的教育框架、理念已在我的各种帖子中作了基本的阐述,当然也多为点到为止。至于过程和方法,因为比较个性化和多有各种情景和技术处理,表述起来颇为复杂——目前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请谅。

谢谢你相信我的理解力、想象力和思考力,认为我可以完全理解你的教育框架、理念,也认为我可以想象出过程、方法和情景技术处理,也认为我理解和想象都是符合你本意或你真实情况的。经过N久的思考,我有了自己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1-22 08: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8-1-22 13:05:07 | 只看该作者
期待袁老师有空给我们具体专写一帖关于"教育框架、理念,教育过程、方法和情景技术处理"的.因为我就是对袁老师的文章,绝大多数理解不到位的,学习能力也有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8-1-23 19:43:1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看你继续纂写,我也希望有机会带孩子去博士老师那里感受自由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8-1-23 23:06:3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继续!有益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27 , Processed in 0.09981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