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susan_12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盐之行所见所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8-1-15 11:42:57 | 只看该作者
难得有认真的批评和讨论,很希望深入具体的
Go on, please!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1-15 14: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15 13:20:44 | 只看该作者
那天问你看过《爱弥儿》吗?
——有什么要讨论?

是的,我觉得有东西可以讨论的。有一点你和他有点相似的地方,都不是照本宣科。他是站在学识融会贯通,全部理解的基础上,按小孩容易理解的角度去教小孩的。你教小孩学数学的角度那个例子也是如此。
——但他不懂如何让孩子去悟, 理解有各种层次 ,在感受的基础上去悟是很重要的

他说小孩是好动的,需要引导才能把小孩从好动变成好奇。
——好动与好奇没有矛盾 ,他的命题有问题

好动和好奇是两回事。他是让小孩能够真真实实感受的
——他的感受和悟没有靠得很近。

他的观念是小孩小时候要感受体验,完全充分的感受体验。
——卢思想上很不错,但对教育因时间上的原因,陈旧了

但悟是到少年以后的事。
——我相信悟性主要是在幼年培养的

是不是陈旧我们不讨论,也不是说要按他的那样做,我们讨论他那些好的地方,我觉得他许多方面的观点非常好。
——他把孩子都当成了弱智者,只教他们能理解的,而且这个“能”只是他自己的定义,于是乎幼儿几乎不用学习

比如他说到我们一般有个做法就是看到路过可怜的人,我们会让小孩去给钱,我们以为这样可以教育小孩善良和同情心。我家也一直这样做的。看到他的解释,我就知道自己以为的错了。就我本身来说,我不知道他说得对不对,我只觉得许多东西现在都需要重新学习过,既使是以前学过的东西。 我举个自己感觉的例子。一般亲人死了会非常伤心,这是我知道的,但我也奇怪了许多年,我自己感觉假如自己亲人死了自己也没有那种伤心的感情。直到我到近三十岁,这样想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会有伤痛的感觉。在别的论坛也看到,别人也是一样的,父亲八九多岁时出车祸死了,她也哭得很厉害,但心里没有悲伤,只知道应该哭而且是伤心地哭。一直到她长大,也没有真正的悲伤,一直到三十多岁。这种情况说明什么?是小时候没有教育开发以至迟钝,还是有时候必须需要到一定年龄才有相应的感受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教的东西?
——关于人的情感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但悟有时候就是建立在感受和感情基础上的
——还有所谓长痛短痛 ,浅层和深层 。悟性,某种角度来看,不是形式逻辑的思维 。但把他说成直感又不妥 。

悟是需要本身的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够悟,就象新新唐人说的那看梅花所悟。
——悟性,大概是智慧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感觉的东西,但更有深层连接思维本源的东西 ,而这种东西需要自幼提升,那是因为幼儿更近本源的原因

我觉得有非常深的感受和体验和思考才会悟。本源是什么?
——遗传+孩子的特质。打个比方,所有的音乐天才都是自幼培养的 。那是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各个年龄段是不同的,孩子可以没有很多生活,但是却能灵性地体验和创造灵性的音乐 。这就是悟性。 这种悟性等到少年时期再去培养,显然已晚


“悟性,大概是智慧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感觉的东西,但更有深层连接思维本源的东西 ”这话我理解不了。我觉得卢梭说的这个意思也非常好,不要经常评价小孩,既然天才有时候会表现得很聪明,有时候也会表现得象傻子一样,如果聪明的时候评价聪明笨的时候评价傻就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他到底是聪明还是傻呢?因为我不懂,我只说一个反例,孔子
——关于孔子,少年时期没有多少记载,讲不清了

我们说说练身的瑜珈。一般都说要保持身体柔软需要童子功,而且不能间断。但是瑜珈可以让不是少年的人一样练出相当的柔韧性。打破我们一般人的观念。
——思维也许与身体不能同比,思维一旦成型,难于改变.知识可以增加,但悟性几乎难于再朔.

我知道瑜珈以后,就不再相信什么过了什么年龄就不可以的话了。
——感性的体验也是一种知识范围的东西 。敏感期的理论有科学的根据 。做早教,根据的就是敏感期。这与孩子生理发育\特别是脑发育有关系 。就拿学语言来说就是如此,2-5岁时孩子是语言习得最快的时候 。十三岁以后学语言最费劲 。狼孩过了敏感期,就再也学不会人类语言了

为什么学得快?因为他要表达,有许多东西他是不知道的,但又想表达,你说他是不是会学得快呢?到十三岁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不再有这个种敏感性了。
——但狼孩也想表达,却只会干嚎 。到十三岁大脑发育完成,与思维相结合的新的语言构建能力变弱了 。这就说明了确有语言敏感期 。现代脑科学新进展已验证了语言构建能力与大脑发育的关系

其实提出儿童敏感,是一种误导
——?
我这些年的早教经验告诉我,是否合适早教,关乎孩子悟性和灵气,大不一样啊

(以上是qq聊天,订正了一些错字,删了一些不太紧密的话。因为谈的也是类似的话题,就放在这里,算作一部分吧。)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1-15 13: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14:1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huge57 的帖子

袁老师谢谢您把这些东西放上来,再看这些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我们原来的讨论不象讨论,而是我讲一个观点,您讲一下您个人对这个观点的判定和看法,如:
——但他不懂如何让孩子去悟, 理解有各种层次 ,在感受的基础上去悟是很重要的
——好动与好奇没有矛盾 ,他的命题有问题
等等大部分都如此,只是判定和看法。

如果是讨论就需要东西来支撑你的说法或观点,如:
——但他不懂如何让孩子去悟, 理解有各种层次 ,在感受的基础上去悟是很重要的
你认为他不懂如何让孩子去悟,这需要您给我有一个说明过程或说让人理解的过程。(如果已经达到共识可能就不需要说明过程或让人理解的过程,可以应当别论吧。可能因为我自己没有说出自己不理解不赞成,所以你当我是理解的,假如是这样,那么我现在说我不理解,请袁老师为我解释一下。)
——好动与好奇没有矛盾 ,他的命题有问题
命题有问题是什么问题?为什么有问题,需要说明陈述或您的理解过程。
等等话都同样需要一个论证说明或你的理解的过程来方便交谈对方理解接受。


同时我讲讲某些你所说观点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但他不懂如何让孩子去悟, 理解有各种层次 ,在感受的基础上去悟是很重要的
就你的话结合卢梭是非常重视小孩体验感受的这观点,我们可以看看会得到什么结果。你说在感受的基础上悟是很重要的,那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是不是非常有利悟呢?假如理解卢梭让小孩充分的体验和感受是要建立悟的基础,如此安排计划,怎么能说他不懂如何让孩子悟呢?就我对卢梭《爱弥儿》的理解,卢梭要小孩充分体验和感受就是为今后打下坚实基础的。

——我相信悟性主要是在幼年培养的
首先申明我看的书少,无乎没有学识,我仅能以自己个人经历感受为支撑,当然可以说我是个例不能说明什么,但一个个例也可以反应一些它可以反应的问题。
对于我自己,大约六岁多上学,上学前一段时间父母让我学写数字,我现在能够记得的东西就是从那时开始。现在回想起来自己每个阶段的感觉,觉得高中时我还是无知无觉,大学时犹其感觉高中是无知无觉。开始思考是大学及以后的事。
我相信许多人开始思考的时间不会象我这样晚,但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说人开始自己的思考可能不是开始于幼年,而悟与思考应该有联系的,没有思考就谈不上悟。所以我凭我自己的经历,我认为的观点与你的不相同的。


——他把孩子都当成了弱智者,只教他们能理解的,而且这个“能”只是他自己的定义,于是乎幼儿几乎不用学习
首先你需要更正一下你的观点的,卢梭绝对没有“幼儿几乎不用学习”这种观点。他的观点只是幼儿不需要文字书本的学习,除此之外,小孩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真实去劳动,感觉劳动,与人发生关系,体验“私有”的概念,真实在树林里迷路感受东南西北,感受地理位置及地图的意义等等。
而且我认为小孩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情绪、表情、及对事物的反应等等,一点一滴许许多多都是从大人及社会那里学习模仿而来的。即使我们自己大人,象我父母看到一种自己没有见识过的水果,都会说我不知道怎么吃,看过我们怎么吃以后,才去吃。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5 15: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15 15:19:4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继续,我也要再去看看<受弥尔>,N年前翻过,简直等于零.
我怎么就看不到这些问题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15 16:01:19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个问题
——请说

是我火车上想到的,我觉得我们在你那里沟通的时候,你也经常让你自己处于一种应对我质疑的处境似的。
——我没这感觉

我是质疑但不是否定的质疑,是不懂的质疑,我很更多了解你真实的想法。
——我很乐意让别人了解我的真实做法和想法,而不管使用何种表达方式 。包括别人有何看法,我觉得没关系,但不要有误解就行

对你没有关系,对我有关系呀。所以我觉得我总好象想深入了解都象被太极拳挡着似的。
——你在了解真实之后,用你的价值观判断和对待

你是想让事实说话是吗?
——如果真实方面,那当然只有事实和结果才说明问题 。但整个过程,我也是袒露的

呵呵,可能我的头脑更逻辑了吧,有时候不需要事实和结果,所需要结果的条件都成立就可以判断可行不可行了。同一个事实和结果有时候被不同的人用以说明,两个完全相反的原理。
——确实,这会涉及不同价值观的取舍

首先说,我对你的教育构思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见识少和读书少。
现在你觉得你的小孩有些浮躁,是吗?
——有点

我觉得你认为这是小孩必然的过程,但我的观点是受环境影响,有一部分来自于你。我觉得你那里有一种情绪,是大人给予的,或者说大人过份的宣染了学习快乐的气氛。还是有一个,我觉得小孩会了一个东西,一定会通过一个渠道让大人知道他们会了什么。
——首先,快乐学习,作为气氛一定要有 。第二,你还是没有真正进到孩子内心,来感受其内心快乐。毕竟你了解的时间过短

但是,学习还是需要思考的,在思考的过程中,没有情绪,只有思考,如果分心需要保持一种快乐的情绪是不合理的。我问过你女儿,她说她学习快乐来自突然想明白一个东西。我叫你女儿列举,她说比如她想明白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突然想明白一个东西的快乐,不言而喻,可以说那种快乐不是一般的快乐可以比拟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且还可以回味无穷。
——女儿的浮躁,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始终没有对手,这点是我最大的遗憾,找不到能与她匹敌的同学。第二,这段时期是女儿的低潮时期。第三,Suny\Sally来后,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女儿也在适应阶段。

所以,你女儿还是受环境影响,但最好的状态是,自己是自己,不太受环境影响,这种状态是很高,许多人一辈子也做不到,但不能不让小孩知道,最终的目标。
——第四,学习内容的改变和以自学为主的方式,也需要她去改变自己。以及其他等等导致她一定程度上莫名烦躁,我想她的低潮会很快过去。接着将会是又一个突飞猛进。对此,我很有信心。 有些不好的影响,没什么,这种过程也十分需要,现在不给她,以后她反而失去抵抗力 。

因为小孩是变化的。我现在关注的是大人的态度,引导她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还是有一个,我觉得小孩会了一个东西,一定会通过一个渠道让大人知道他们会了什么。”——不明白你的问题

大人必须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总的方向。因为大人的观念或意识是海上的灯塔。
——方向的问题可以交给孩子,我目前更注重过程 。我指导她读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的传记,及时引导她自己去找方向

这个问题还是象在你那里提出来过的一样,我是不希望马上要求小孩表达反应出他们刚刚学过的东西。要求小孩马上表达或反应他们会了,他们可以表达反应出来给我们大人看,但这种表达和反应出来的东西就会有些浮。顺其自然,他们想反应表达就反应表达,不压制,但大人也不额外要求他们马上表达反应
——可以不做要求,但没有必要反对 。你的这个“浮“与我讲的浮躁看来不是一个意思 。我更倾向于是“不深入”或“浅尝辄止”,有时带点茫然而已 。你的那个“浮“,在我看来只是鼓励孩子表现,没什么问题

我的浮的意思是:觉得小孩学的东西浮。没有把学到的东西更放进心去
——学习是一个过程,由“浮”而入,没什么不好吧 ?

能从浮到深入的当然可以了,但是如果外界的模式一直是浮的,就不可能达到由浮到入。为什么我从小到大学都没有“由浮到入”就是因为外界模式没有变。这个问题让我有切肤之痛,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比较在乎慎重。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大人塑造的“学习快乐”气氛。
——难道要塑造学习是受罪?

呵呵 ,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冥思苦想就是冥思苦想,想通了快乐就是快乐,学习时专注就是专注。我认为有许多不同情绪的吧。
——学习起始于求知,是一种欲望,如过程快乐,有何痛苦而言?欲望的满足也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欲望不能全部满足,但与整个过程不违,仍还是快乐。所以重要的就在于过程本身,气氛是绝对必要的。 其他的情绪需要调节,有时忽略他们也是一种调节,甚至是高明的调节。

我觉得这种塑造的“快乐”有些象是愚民,要求小孩放弃自己某些真实感受。我赞成欲望的满足是快乐的体验,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有痛苦,会有与某些诱惑的斗争等等,但如果塑造一个快乐的气氛,会使小孩原本有些蒙胧的感觉,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
——至于挫折、困难,不用你说,他们自会感受。还要你去提醒和夸大吗?

其实欲望的满足的这种快乐,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的渲染的。其实有些东西夸大了就会就成真的吗?如果一个小孩能力,再怎么夸也不会越来越自信的。象你教你女儿拉小提琴一样。
——满足只是在过程的末端才会显现,但在整个过程中又如何引领孩子呢? 渲染和引领只是在气氛上,仅涉及情绪,能力是无需渲染的 。你只要确保过程就可以,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和得以提升的

人需要有自身的情绪和感受能力最后才能真正独立的。
——在幼时,孩子对自身情绪的把持上并不能保持适度和恰当,这是最需要引领的地方,不能借口“真正独立”而让其自由发展,这个很危险。 当独立是理智和情绪成熟的产物,它才美妙

这个我非常赞成,但是,不能让小孩感受他自己真正的感觉,只是他们有些需要引导而已。
——感觉是自身的事,不是你让不让的事。但用什么情绪去感受,以及感受的方式,你却有可能去引领和影响 。所以,不存在不让感受,而是要考虑让孩子如何感受。某种角度,也就是教育干涉的适度问题

回到我们的话题,我觉得你那里营造的“学习快乐”的气氛,让小孩不敢说他们自己的感受,或者感觉不到某些他们本身存在的感受。那天小孩很高兴,就叫三个姐姐与我们对话,我家那位与你女儿和黄精灵对话了。问你女儿喜欢什么?你女儿回答喜欢什么什么什么,最后你女儿说喜欢科学,因为最近在看化学。我家那位就说,可以讲讲你最近学的化学吧,知道了哪些?你女儿说:才刚开始看,说不出多少来。知道了元素周期表。同样的问题问黄精灵,黄精灵说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说吗?同样回答刚开始看。说不出什么来。既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呢?这种喜欢是他们生出来的喜欢?还是外界影响,即氛围的影响,不经思考的喜欢?
——不同意 。你是把自身的扭曲性感受来体验那些孩子们自身的。我从他们的学习效果就很清楚他们内心的真正感受。 精灵的表述能力弱些。 对抽象一点的提问,一般孩子都难于回答 。

难于回答就应该没有答案,但他们不是没有答案,而是非常明确的答案。
——但我很清楚她看到一些自然现象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想进一步了解,也就是产生了兴趣 。

我知道他们会有快乐的感受。我不是否认这种快乐的存在。我现在想说的是大人过于渲染了这种气氛。
——恐怕还不至于过分

孩的“浮”,我眼里的不合理的“喜欢”,这些迹象已经表明有些过了。我觉得:真实,真实是最好的,最终都回落在真实上。我说一点题外话,昨天晚上你说,我经常是一些空的东西。我也承认。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孩一直只和我视频,爸爸也在电脑前,为什么她只和他说几句就不愿意了。
——至少是小题大做。做教师,不调动孩子的情绪和给予必要的诱导,我倒认为是自己的失职。母子的情感是天生的,从胚胎里带来的,不是说母亲一定做得比父亲好 。如果设想父亲也能怀胎或喂奶,问题就不同了

不是的。小孩第一次到理发店去理发,我和她爸花将近两个钟头和她说让她看。第二次小孩就可以坐在理发椅上40多分钟不动让理发师理发。那时1岁多点。小孩1岁多开始给她用剪刀,刚刚开始剪不了纸,也是她自己几番几次的尝试。
小孩被我们说的时候,我也是给机会让她自己说她自己的感受想法。她爸爸经常带小孩出去玩,回来就说他们玩得很开心,我会问玩什么开心。具体是玩什么开心,真正的是什么感受。小孩本来的准确性是比大人好的,我们可以把衣服和裤子都叫成衣服,但小孩就不会。小孩的字的概念好,也是从一岁多就开始讲字,不是她自然就会有好的字概念的。教的时候是需要调动小孩的情绪和积极性,但一个时间里,让一种情绪笼罩真的要不得。
火中取粟的事情都干,就是为了最后美味。有时候为了最末端的快乐,小孩是可以承受过程的艰苦的。
——对于你的问题,你对我的教育实际情况还不够了解,对我们这些孩子也不够了解。这是我的总体感觉

这是我在你那里感受到的。我感觉小孩对于学习还有别的情绪,但你和其他大人抹杀他们其它的感觉。
——我想,等你了解得更多一些,也许我们会更深层地来交流 。我的教育,你应当注意:1,中西结合式,骨子里更重西式,偏自然科学 ;2,特重情商,但强调在认知的基础上;3,我特强调个性化和不同程度的自学; 4,寄希望于孩子的自由发展,我只教会他们如何选择——或者说为他们自己进行选择作准备 ;5,比较注重基础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但切入点和方式完全不同于现行教育 。

其实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再去你那里感受确认一下自己原来感受到的东西是确实是你那里存在的问题,还是我因为我自己的经历而过于担心而自己派生出来的问题。但与你女儿的几次谈话和黄精灵的对话,还有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让我心生担扰,因各种影响,小孩最终变成为学习而学习,而没有真正如我们大人希望那样学习成活的知识。我考虑的不是短期的问题,是比较长时期的问题。
——告诉你,精灵能表达到目前的情况,我已经很开心。以前她只会背,一概不能理解。你问她任何问题,她只会回答“不知道”。现在能直接回答问题,而且颇为肯定。这就是进步。Angella的回答我看不出任何问题。

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知道哪种感觉就是不知道哪种感觉呀。如果说肯定喜欢的应该能够说一点东西出来的吧,但她说化学刚开始看不久,说不出来。那这种喜欢是什么样的喜欢呢?
——一个九岁不到的孩子能跟你谈论学习化学,而且没有任何夸张,非常如实地与人交流。实际上,如你了解她对化学的了解程度,你会很惊讶的,因为在这方面她基本是自学的。

这就是你的理念一部分,小孩有时候接受的东西不需要一定要从浅到深的。我女儿还有几次表演原始人钻木取火的样子。
——你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当一个孩子在思考物质的结构及其变化的时候,她思想的深度是什么?她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我看到过很多很有灵气的孩子,但几年之后这些孩子很普通,你知道为什么?一念之差,父母亲的一念之差! 你对教育的理解还太表面,看到的只是面上的东西,但对深层的东西还没有感觉,自然尚未认识。 坦白讲,你迄今所提问题并未触及我教育的深层东西。 比如你提到的鼓励孩子表达的问题,这是全世界任何专家都不会就此提出质疑的。为什么,因为这是教授语言,语言的学习就是在一种输入输出中进行,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佳方法 。

鼓励小孩表达和小孩学了就要求反应表达出来是两回事。你也可以看到和感受到,我是鼓励小孩表达的。
——请放心,在语言教学上,这是正确的

那在别的知识上呢?
——在需要“悟”的时候,一定让他们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反复感受,以充实内在需求 。当他们反馈出来时,应是带有各种自我在内的

对了,我同样也觉得小孩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悟。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好象大家在不停学习新的东西,还追求速度。
——你读过《大学》没有?这样一本乏味的所谓经典,Sunny\Sally,甚至我女儿这些天,天天催着我给他们讲解。为什么?因为我把一种看似死的东西讲活了。他们很多困惑的东西,需要侧面地去得到一些解惑和暗示。正面的指谪已为他们本能地拒绝 ,所以我只能迂回地迎合他们的心理需要 。。。。。。
(后来的讨论转为视频,未留记录)

[ 本帖最后由 huge57 于 2008-1-15 19: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15 19:53:41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似乎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苏珊问题提的很好,思路也很清晰……
或许今后会出现更多的私塾,而每个私塾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供家长象商品一样挑选……
当然,每一个私塾也要珍惜家长的反馈意见,尽量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赢得更多的客户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15 22:27: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5 14:13 发表
袁老师谢谢您把这些东西放上来,再看这些的时候,我真的感觉我们原来的讨论不象讨论,而是我讲一个观点,您讲一下您个人对这个观点的判定和看法,如:
——但他不懂如何让孩子去悟, 理解有各种层次 ,在感受的 ...

提倡让小孩多感受,本身似无问题。但为了反对十三岁前进行文本学习,就是很大的问题。把孩子的“能理解”界定在弱智的范围,则更有问题了。十三岁以后再学习(文本),在现代社会,恐怕也就是半个白痴了。这,就是我提到的时间(时代)的隔阂,我想就无需多说。只教孩子青菜萝卜这些可以感知的东西,我并不认为就是教育,至少是蹩脚的教育。更需要引领孩子超越一定的时空和有限感受去“悟”,达到“知一推十“的境界,这才是教育。所以我说,卢梭离“悟”还远。QQ聊天,不是做论文,自然难于面面俱到,也无须面面俱到。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各讲各的,这反而是聊天的妙处。不知以为然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08:52:41 | 只看该作者
QQ聊天,不是做论文,自然难于面面俱到,也无须面面俱到。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各讲各的,这反而是聊天的妙处。不知以为然否?
以为然 ,现在在这里我们就做为问题提出,接着我们来面面俱到一下 ,如何?

提倡让小孩多感受,本身似无问题。但为了反对十三岁前进行文本学习,就是很大的问题。
时代在变化,我们现在哪个地方可以让小孩十三岁前不接触书,想找这种地方也是比较难的,对于认为有不足不可取的地方,我们可以进行补充调整,觉得他这个立场极端,可以让书本做一定的补充。仅因为这一点,而认为他全部为“很大的问题”,是不是也不太合适。如此说,反过来十三岁前主要进行文本的学习,少了小孩的感受,是不是也有很大的问题呢?

只教孩子青菜萝卜这些可以感知的东西。如果卢梭教小孩关于青菜萝卜,那他可能让小孩知道青菜萝卜的种子,如何种植及合适种植的时间,及真实的生长过程,上餐桌,直至菜青萝卜的营养价值,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四季之分,植物随时间的生长变化。这种教育憋脚吗?这样的教育是把小孩界定在弱智的范围吗?
因此我不认同你说的“卢梭教育是憋脚教育”和“他是把小孩界定在弱智的范围”。

对卢梭的理念进行理解讨论主要是为了现在,你说:更需要引信孩子超越一定的时空和有限感受去“悟”,达到“知一推十”的境界,这才是教育。我想你努力的方向必然是这个方向,你很坚定自己现在的教育框架和理念,我想知道你教育的框架理念或教育过程是如何让小孩最后达到“知一推十”的境界的,这很重要。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6 09: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16 12:37: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6 08:52 发表
QQ聊天,不是做论文,自然难于面面俱到,也无须面面俱到。提纲挈领,点到为止。各讲各的,这反而是聊天的妙处。不知以为然否?
以为然 ,现在在这里我们就做为问题提出,接着我们来面面俱到一下 , ...

我的教育框架、理念已在我的各种帖子中作了基本的阐述,当然也多为点到为止。至于过程和方法,因为比较个性化和多有各种情景和技术处理,表述起来颇为复杂——目前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请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4:19:08 | 只看该作者
见谅见谅,你有空就上来说说,促进我的理解和思考,另我自己也会慢慢思考,直至自己觉得比较客观比较满意为止。

[ 本帖最后由 susan_1201 于 2008-1-16 14: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7:25 , Processed in 0.15849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