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梦幻妖精 于 2008-1-2 20:57 发表 ![]()
刚开始的小孩不需要会讲英文,需要听英文,所以会1000个单词就可以连蒙带猜的听懂英文。
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单词积累就可以听懂句子了. 比如孩子先掌握单词apple,然后掌握单词eat, 这两个都是可以对应实物或者动作,很容易掌握,接着就可以从这两个单词扩展出很多字组和句子,从单词到句子的累积应该是这样一个微循环的过程.
那么我理解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想表达,当你的单词量累积到1000个以后,这个时候生活的简单表达已经没问题了,初级阶段已经完成, 再靠初级阶段的方法已经不能进步,这个时候就需要采用新的办法. 反过来看小雨的双语养育过程 , 有类似之处 可以把它分为2个阶段:
1 初级阶段
以能听懂日常对话为目标. 主要方法就是和孩子日常对话.那个时候我的主要参考资料就是以生活场景划分的<1000词>这类的书.
2 中级阶段
等日常对话没问题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用书,电脑等多媒体手段加大可理解性的输入
中级阶段和初级阶段,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听懂,,建立英文思维, 不借助中文.
刚刚把作者的文章通读了一遍,把与儿童有关的摘录如下:
但对与儿童来说,课堂外语教学的问题十分严重。因为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特征不适合课堂式语言教学,儿童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知识和经验都不如成年人。本来是在最适合掌握外语的“关键期”,但却被放在最不适合的记忆式课堂教学中,如果再教他们语法知识的话,那一定会让他们更加糊涂。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学会主席汪老师曾无限感慨地说:真是不该教孩子学英语。如果是学英语的话,年纪大一点会学的快,何必让他们受罪?在下十分赞同。小学六年学的全部英语内容,成年人几个月就都能“学会”。但如果能提供母语式二语悉得方式,儿童学外语当然最理想的了。所以儿童掌握语言,更应该采用自然的方式。
二语悉得在国外成型已久,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我们仅仅介绍了一些最简单和基本的原理,而且都是已经被证实了的和没有太多争议的结论。比如:
1, 需要建立外语思维: Able to think in the target language
2,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或图像建立直接联系:Through association, not translation or memorization
3, 语法的掌握是下意识的过程,不应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 An implicit subconscious learning process rather than explicit conscious learning or active instruction.
4, 要注重理解和含义而非结构:Meaning-focus instead of form-focus.
5, 语言环境和掌握语言的关系:Linguistic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 关键是提供可理解输入条件 Comprehensive input i+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