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huge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当然要讲解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2-3 15:44: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2-3 15:04 发表
给您行礼了!

凡是走入读经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用行动在做事,背后的艰辛冷暖自知,然而我觉得快乐更多,收获更多,感恩更多。

后学眼拙,看不到新唐人帖子里“含金量非常高”,非常抱歉!

果行不过是读经 ...







在下还礼!

“凡是走入读经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用行动在做事,背后的艰辛冷暖自知,然而我觉得快乐更多,收获更多,感恩更多。”

在下很欣赏果行家长这句话!
但愿能分享您的快乐和收获!

“后学眼拙,看不到新唐人帖子里含金量非常高,非常抱歉!”

果行家长比在下眼高,而在下太幼稚,所以总是看到他人好的一面!

果行不过是读经孩子的家长,修养德行都不好,怎能妄与质相比,您高看了。果行实乃不起眼瓦砾也。

在下若能学会果行家长的一半谦虚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12-3 15:59:59 | 只看该作者
孩子不爱思考只有一种原因:家长或者老师面对孩子思考的时候,加以压制、使之挫折;或者孩子思维能力不强(看起来),家长或老师对之不满,有要求而不是宽容、鼓励,增加孩子思考的压力。

譬如我小时候常常被母亲责骂脑子不灵活,办点事情都办不好,所以我特别害怕思考。不过这点问题并不难克服,我是到了大学才开始思考的——思考是所有人的本性,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有鼓励者的恰当观念,都很容易放开。而且每个人喜欢思考的方向不同,这是天生的。

这个是教育上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惜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我想说,这只是教育需要注意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思考的深度、精微。这个就不是思维层面的事情了。美国教育都鼓励孩子思考,但是美国人总被欧洲人鄙视为浅薄,这是为何?思考太浅薄故。思考为何浅薄?缺乏深度的人文熏陶。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可以自己查文献,写文章。他们很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求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必须说这个能力在人长大之后很容易速成,不需要太着急这点,以至于花大量时间搞这个)。但是美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在美国所有人才的比例很小,很大一部分人才都是从世界各国的精英招募而来。

袁博士鼓励孩子思考是对的,但是在人文方面的思考不必着急鼓励,小时候积累为主、不压制思考即可。在科学方面才是真正应该花工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12-3 16:2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果行育德 的帖子

疑问:基本读经要读多少年?这几年每天多少时间读经,多少时间学其他知识(或者不学?)

其实我是不赞成年纪小读太多经典的。即使这个孩子以后走科学的路子,也还要上人文课的呀,何必急着一下子在孩子肚子里塞太多“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12-3 16:4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newagua1 的帖子

看了这段,怎么觉得子君成了读经反对者 也许又是我断章取义

四书加起来不到6万字,真要看完,花不了多少时间.我认为大点的孩子,有空的时候读读,用不了3年,应该也差不多了.还不耽误其他事情.
看看柳爸,孩子每天也就读几十分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12-3 17:1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jiangying 的帖子

哈哈,我对读经的基本理念是赞同的,但是王教授并未给出具体实践细则。像讲解不讲解,王教授给出的是一个基本原则,并没有涉及到字义的学习、课外阅读。不过有些人理解错了吧,这是中国式的老毛病了,也不能说王教授完全没责任,但责任一定是双方的,同时跟我国的思维传统有关。

孩子的记忆潜力确实很大,但并不是人长大了就不能记忆了。牟宗三先生是上了大学才开始阅读很多“经典”文献的。做学问有个基本态度是:先阅读、学习基本的文献资料,然后自己有了一些思考的方向,然后再根据需要阅读。脑子里文献太多,有时候反而是一种障碍。

儿童确实主要是模仿的年龄段,但是儿童的理解力不会在13岁突然跳跃上升,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我对于只读经而不做别的事情,并持续六七年,是持保留意见的。这个并不是王教授的意见,只是某些人的教学方法。

读经理念是针对文化传承而发的,读经并不能涵盖教育的所有内容。这个内容不是教材内容,而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在我看来,教育最关键的是三点:1,孩子健全人格之培养  2,深度的文化陶养  3,学习兴趣
基本上 1 是目的, 2是关键,2真正做到,1和3都成功。人格和热爱学习、思考,其实都在文化陶养里面。但是读经只是文化陶养的必要条件,还有别的因素,如教育者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12-3 17:2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newagua1 的帖子

不错,学习了.
我觉得我们的观点其实很接近.

孩子大点,我回让他先读史,再学经典,目的是人文素养,不过要看他自己愿意,我只引导,不强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12-3 18:2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6 jiangying 的帖子

我倒是一直很欣赏僵硬的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12-3 21:4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7-12-2 15:46 发表
谢谢袁博士的一番良苦用心,您对天下孩子的责任心让我感动。由此我非常荣幸能与您进一步探讨,借此机会一解我芒刺在喉之痛。

读经领域的弊端我一直看在眼,痛在心,看着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被调教得呆板木讷 ...


这里,我才看到跟电话里的你是同一个人。你另外有些帖子,说真的我简直不敢接茬。
别的我什么都不敢说。就一点,不管是孟母堂,还是赵老师的,还是清羽的,还是哪里的,无一不跟王教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至少我听到三个地方,都说要建讲经学堂,说已经买了地,或者大致找好了场地,将要建,王教授将来坐堂讲解,在该堂的孩子们12岁以后的后续问题将得到解决。可是,王教授分身有术吗?
我很怕也许若干年后,这个“将”,还是原来的那个。而孩子们,很快从六岁到了十岁,到了超过十二岁。
你不是说赵老师那里也有孩子超过十二岁了什么都会背了,现在背唐诗吗?这不是将孩子往偏才上引吗?
反正不管具体的做法正确与否,是否能怪到王教授头上,目前读经界的现状,跟你一样,无法不痛在心。你呢,更是看得也不是一般二般的多。我的观点是,对于读经界来说,也许牺牲十个三十个孩子从历史长河来说不值得一提。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万一走错了道,却是100%的失误,也许就将给一个家庭,一个鲜活的生命完全不同的一份人生了。而也许是一个失败的人生。
如果目前的读经理论止于12岁,那我就觉得不应该实施,至少不应该如此实施。
反正中国的文化断层断了也不是一年二年,再断个十年八年,中国也不至于就灭了。所以读经界这些高人不应该一心做推广,更不应该告诉大众12岁前不用讲.
至于逢到稍微对读经有点兴趣的人,就大力支持让建全日制学堂,还说只要收到十个孩子就保本,接下来多收一个全是利润------如果读经的伟大使命确实是为了文化断层,用这样的模式方式似乎也不妥.

[ 本帖最后由 水瓶子 于 2007-12-3 22: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0:49:20 | 只看该作者
很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使我们的讨论能进一步深入。我提出读经当然要讲解,而且把读经不许讲经及其所致问题归咎于王财贵先生,我想不是出于误会。

我觉得王先生把“读经”当成他的专利,似乎除他而外,无人可讲。这种态度,实际上就是气量狭小的宗派观念。当然,讲经会有层次问题,会有高低之别,比如识字句读层次,典故背景介绍层次,章句注疏串讲层次,乃至微言大义索隐层次。。。。。。总之,高层次的大家确实难求。但这不应该成为不许讲经的理由。我们让孩童读经,无非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读经,对传统文化的经典有所感识,其中包括对古文的音韵语感、文章词采、历史典故、乃至圣贤之思辨风采有所感受和理解。历朝历代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俯拾皆是。作些文献的收集整理、并为孩童导读绍介,我想绝非难事。问题是王先生把这些典籍神秘化、宗教化了。

我一直想不通王先生的逻辑——无人可讲的典籍,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去读?读来何用?就说让孩子自己去思悟吧,也得有个前提和基础,为何不通过讲解文字和历史背景知识来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些方面,即使一般的中文老师,也都可以做到。就是普通的父母,也完全可通过向孩子介绍前人对经书的解读来引导孩子求索经书的奥义。哪怕就是拿个有白话文对译的本子,也能引导孩子去理解思考经典的含义。脱去神秘化、宗教化的外衣,经典不就是值得一读的书吗?那就让孩子就像读其它的好书一样地去读吧。我就对孩子说过:《论语》记载的,就是一个特别智慧的老人——孔子在与一群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而他们的谈论几千年来一直让后代学子受到启发而津津乐道。做中国人,不读这本书会是终身的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12-4 03:43:17 | 只看该作者
无人可讲的典籍,为什么要让我们的孩子去读?读来何用?就说让孩子自己去思悟吧,也得有个前提和基础,为何不通过讲解文字和历史背景知识来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些方面,即使一般的中文老师,也都可以做到。就是普通的父母,也完全可通过向孩子介绍前人对经书的解读来引导孩子求索经书的奥义。
==================
袁博士恐怕误解了王教授的意思。怎么可能连基本字义都不懂,孩子就能够领悟经典的内涵?王教授说的是不必急于讲解经典的义理,先老老实实读诵足够的遍数再说。“读经一百遍”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训练孩子定力的办法,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不是没有弊端,但是这个方法就好像教育不能不采取考试一样,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如何把握这个读诵的过程,不走向懒惰、愚痴,而走向“定慧”,是教育者们需要探索的。

我记得有人问王教授: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可否作为孩子学习义理的教材? 王教授说道:南怀瑾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他的著作我只有说“好”。

可见王教授决不反对学习义理,他不主张讲解是基于如今一般家庭、一般教师的水平都不足以讲解,不如不讲解。借助于前人对经书的解读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件事情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阅读前人的著作,教育者是否需要自己亲自讲解前人的著作呢?这个就看人了。没有标准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5 , Processed in 0.08487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